查看原文
其他

忆往:回到社会主义元年

行者老侯 行者手记3 2021-04-24

微信上热传一个五十年代纪录电影《春节大联欢》片段。

《春节大联欢》是中央新影厂1956年拍摄的春节联欢晚会,它很像今天的春晚,或说就是今天春晚的雏形。

很多人不知道,在这个《春节大联欢》问世五十周年的时候,也就是2006年的春节大年初一和初二,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对这个《春节大联欢》的重访,那就是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的《重访:春节大联欢》。

2005年,我策划央视《重访》栏目选题,当我从库房清单里发现它,并拿到满是尘土的胶片盒时,我相信,将近五十年没人动过它了。

调看视频之后,忽生很多感慨,我感觉,通过这场晚会,我窥测到:那个时代,人的精神状态异于今天。多了一丝平和,多了一点朝气。

《重访》栏目主持李立宏。


这是1983年央视搞第一次电视春晚之前,唯一一次媒体制作的春节联欢晚会,那个时代,中国还没有电视机,影像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电影。

《春节大联欢》制作的时间点非常特别,都知道1949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却很少人知道,1955—1956年,这个阶段事实上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它是很多时代的末年,也是很多时代的元年。


它是新版人民币元年,1955年,币制改革,新人民币按照1比1万比例兑换旧币。

它是农业合作化元年,国共内战期间,分发给农民的土地,开始收回,土地开始集体化和国有化,农业合作化运动由此启动,目标是人民公社,农民被告知:社会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它还是国共国土争夺战争的末年,1955年1月的一江山岛战役,是国共领土争夺的最后一战,此后,随着国府撤出大陈岛,双方开始进入隔海对峙阶段;


1956还是社会主义元年,经过一年多的工商经济改造,1956年1月,北京宣布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1956年也是知识分子好日子的末年,这一年,大鸣大放,言路大开,但没人想到这是文化人的最后盛筵。

如果说,中国人真的曾经有过全民梦想,那就是《春节大联欢》的这个时代,人们所说的激情燃烧,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梦”是真诚的。

好梦不久,第二年,美梦就开始破灭,以下都是写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里的内容:

1957年,“扩大化”的“反右”运动,让知识分子知道:祸从口出;

1958年,“庐山会议”,让彭德怀等军队高层明白:服从是军人天职;

1959年,“三年饥荒”,让所有人明白:民以食为天而不是梦;

1966年,长达十年的“艰辛探索”开始……

我们试图通过晚会,解读那个时代,想通过对晚会的解读,让人们感知政治风暴之前的中国人,他们的精神状态,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眼神,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联欢会不是演艺人员的大趴体,它是各行各业上一年成果的展示,事实上,也是各行各业中国人的精神状态的展示。

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角是工商界人士,所以,我们看到了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北京同仁堂的乐松生和上海永安公司的郭琳爽;


国共战争进入阶段性休战,所以,我们看到了一江山岛战役的一线军人;

还有提前完成社会主义生产任务的工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技人员的出镜,华罗庚、赵忠尧、钱学森到场,体现那时对科技人员的尊重。

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介绍数学家华罗庚。


至于文化人和演艺人,前者从个体作家,后者从艺人转换为文艺工作者,他们不仅有利稳定的生活待遇,还有来自于政府给予的政治荣誉。

当红影星郭振清,1955年因扮演了《平原游击队》的李向阳,被遴选为主持人。


特别一提的,作为新中国儿童代表出镜的、电影《祖国的花朵》的小演员们,其中有一个是我的同事前辈,当年的她看上去那么天真烂漫,真的是——谁都年轻过。

电影《祖国的花朵》。


本来应该要对片中人物进行重访,但是,五十年过去,片中人基本都已经作古,其中不乏非正常死亡,比如老舍。

我们联系上的出镜人物只有歌唱家周小燕和女报幕员安琪。

在上海居住的周小燕前辈年届九十,头脑依然清晰,思路敏捷,对当年参加大联欢的细节多已淡忘,但说起那个时代,还是滔滔不绝,让我感受到“一个过来人回过头去看历史”的有趣。

晚年周小燕与张骏祥。


片中联欢会女报幕员安琪,年逾七十,退休在海南养老。作为一个在如此重要的文献性影像中出镜的人物,她当时和之后都不是明星,她也不愿再次出镜,但她说,那时的美好留在记忆了。

其实把时间轴拉长,看看片中每个人在十年后、再十年后的境遇,还是很有意思。每个个人的历史,集合起来,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


2019年6月13日




往期推荐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忆往:装逼终结者

肾去哪儿了?

忆往:王朔的“忍术”

森林大火与森林武警

二手时间:大数据时代的计划经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