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主体工程已完工!和燕路过江通道年底有望通车
“和燕路过江通道预计10月底完成主体土建施工,11月进入设备调试阶段,12月有望交付验收。”10月12日,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桥隧一处正高级工程师周望说,目前,通道左线已基本成型,隧道内照明、通风等机电设备已全部安装完毕。
跨江再添新通道
策应长江经济带发展
和燕路过江通道起于栖霞区燕恒路与和燕路交叉口,止于浦仪八卦洲西枢纽,路线全长5.7千米,其中隧道段(含隧道盾构段、江南工作井、八卦洲工作井、江南侧暗埋段和敞开段、八卦洲侧暗埋段和敞开段)长约4.2千米,路基段长约86.55米,高架段长约1.4千米。项目于2017年11月8日开工建设,左右线盾构隧道分别于2021年10月和今年4月贯通。通道南段采用隧道方式穿越长江主江,按双向六车道城市快速路标准设计建造,设计时速为80公里,全程无红绿灯,免费通过。“中国造”穿越“地质博物馆”
多项技术首次亮相
和燕路过江通道是国内一次性穿越地层最多、最复杂的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被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梁文灏、缪昌文等多位业内权威专家认定为迄今为止跨长江建造技术难度最高的过江通道。周望说:“这条隧道穿过的地层类型加起来可以说是一个‘地质博物馆’。”多方赋能助力安全
实现“滴水不漏”零事故
在项目前期,市公建中心联合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专家开展了多项科研攻关工作,并定期召开专家会,制定相应应对方案;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江北新区建设与交通局也给予了大量的支持。“施工至今,实现安全零事故。”周望说道,这得益于全体建设者对“安全第一”理念的高度重视。防水是过江隧道施工的永恒难题。为从根本上解决渗水问题,市公建中心带领项目管理团队从源头着手,通过采用VMT三维矢量测量技术,API激光跟踪测量技术,提高管片模具制造、管片预制及安装精度,确保管片受力均匀;同时结合盾构机构造特点,在盾尾与台车之间设置压重平台,有效控制了管片上浮;盾构掘进过程中持续优化推进参数及同步注浆配合比,严抓管片制作、防水材料选型粘贴、管片拼装等关键施工流程,形成系列标准化施工工艺,最终将隧道管片最大上浮量控制在3厘米内,实现了已建成盾构隧道“滴水不漏”。来源 | 市公建中心、建交局交通办
拟稿 | 杨峰云
发布 | 许家萍
审核 | 王彦凌
推荐阅读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