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专题 | 方家 刘珺 王德 于长明 | 对6个国外城市街道规划设计导则的解析 ——“如何规划步行友好的城市街道开放空间?”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18年第11期  P33-39


方家 刘珺 王德 于长明



方家

1981年生/女/湖北人/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峰团队“大数据与城市空间分析LAB”成员/研究方向为城市开放空间规划设计方法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游客需求与行为分析

刘珺

1988年生/女/山东人/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中级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

王德

1963年生/男/江苏人/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峰团队“大数据与城市空间分析LAB”创新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为时空行为、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于长明

1983年生/男/黑龙江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本刊特约编辑/研究方向为特大城市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土地利用模式及城市绿色空间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将“如何通过街道规划设计,营建步行友好的城市开放空间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研究视角,抽取了6个国外城市街道规划设计导则中与“如何规划设计步行友好的城市开放空间?”密切相关的内容,根据相关导则编制的逻辑将内容进行提炼、归纳和重组。针对中国通过改善街道步行环境建设高品质城市的诉求以及相关导则中缺少对使用者需求关注的现状,提出了将需求调查纳入规划规定环节、从环境特征角度出发进行街道分类与定位、关注地域特征与集约性生态设施的环境营造方法以及提升步行道功能多样性和空间相容性的建议。


“街道景观作为重要的公共领域,也是城市文化和生活展开的舞台”。欧美国家已陆续建立“步行城市”(walkable city)蓝图,以改善步行友好的街道开放空间品质为手段,提升城市竞争力为目的,产生了一系列的规划设计导则。中国已有《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下文中简称“中国导则”),也出现了关于慢行与城市空间关系的研究,并应用在城市步行友好评价中,也有从人本视角测度街道品质的研究。但从行人对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角度进行街道规划设计,以及对步行友好理念如何具体落实在空间规划与设计中的研究缺少。本文以“导则中的哪些内容用于保障和打造街道的步行友好特性?”为准则,将内容进行提取、归纳,旨在为中国相关规划设计的编制提供参考。

 

1 导则的目标、内容与要点

1.1 目标

“国外导则”以满足使用者步行与骑行需求为核心,将街道空间与设施作为需求依托对象。“国外导则”除关注作为交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街道空间自身的服务效率之外,更加重视街道空间在提升城市和区域竞争力、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与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中的作用。规划的编制机构虽以交通部为主导,但多与区域委员会、规划、环境部门联合制定,为强化慢行空间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奠定了基础。

1.2 内容概况

内容主要分为需求调查与评估、空间规划设计重点、案例指引与实施3部分。需求调查与评估部分出现在规划流程初始,是发现街道使用者需求、空间与设施现存问题的重要手段与制定规划的依据。

1.3 导则的编制流程特点

1.3.1 需求调查作为重要环节

“国外导则”中通常将需求调查作为导则内容的一部分,一般出现在规划主题确立之前,是规划方针、策略、措施确立的依据。前文分析的5个导则中,均有需求调查的内容和形式,多采用召开社区会议、使用者需求问卷调查、公众意见征询、利益相关者讨论沟通和现状调查等方式进行。在整个规划环节中,各参与方定期的会议沟通和一定数量的问卷发放是常用的方法。

亚特兰大步行导则中的需求调查与分析部分在需求评价、供需匹配、重点区段识别方面具有代表性。印度导则利用将行人轨迹与停留点标记在平面图中(mapping)的方法,得出行人路径与行动模式(movement pattern)与机动车交通轨迹可能的冲突点和区域。

代表性居民慢行道需求调查统计结果

慢行道与潜在需求分析

经需求分析后得出的慢行道连接盲段

1.3.2 通过现状评估与分析确定规划重点

现状评估部分一般包括相关规划与实施机构权责分析、街道现状评估以及需求与现状比对分析3类,这些均是明确工作重点的高效方法。

在编制前期,导则中说明了与其相关的其他规划内容与可能涉及的实施机构权责,以确保可实施性。例如,芝加哥完全街道规划指南中,在编制前期,对政策、相似类型规划、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街道导则与规划、实施组织机构的权责均进行了解析。导则中对现状的评估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应评价表对规划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是制定规划方向与工作重点的依据。阿布扎比城市街道设计手册中,使用“规划设计检验一览表”针对连接性、安全性、空间设计人性化、人行道、自行车道、机动车道、换乘、文脉、地域与气候9个方面衍生出的多个问题,对街道的现状情况进行了评价。亚特兰大区域自行车与步行规划中,将使用需求、安全性、公平性、活动中心、换乘点、步行与骑行友好性6类分析图进行叠加。

现状中的关键空间要素叠合分析

1.3.3 提供具体的策略、措施与案例指引以保障规划的可实施性

“国外导则”基本在提出规划目标后,会产生相应的策略、图文并茂的案例指引与具体措施,直至设计细节,用以确保可实施性。《伦敦2017街道设计指南工具箱》导则共6大部分,除现状分析与规划目标之外,大部分内容都为贯彻和保障规划目标的实施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包括:相应策略、配套的可实施措施和空间设计。

进行改造前后的案例比对说明


2 步行友好的规划策略

2.1 基于街道类型区分的规划策略

芝加哥导则中使用“设计树”将不同街道结合所在区域划分成不同类型,并提供了相应类型中的规划模式。

不同分区中相应街道的规划设计模式

旧金山导则根据针对位于商业、居住、工业和特殊用地区域的不同类型街道,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造措施。阿布扎比导则中列出了不同区域中街道规划设计的范式。

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的街道模式

2.2 回应地方性的规划策略

针对城镇化阶段、文脉、机动化水平、气候、地理特征等方面引发的步行环境的差异,导则中一般采用地方性对策应对。基于郊区街道特点,旧金山专门制定了郊区改造措施;伦敦将该城市的传统印记与符号,融入到了街道家具的设计细节中。阿布扎比通过构建安全、舒适和连续的遮荫路线来应对干热气候;以最小的公共投入创造富有吸引力的步行环境。

 

3 步行友好的设计措施要点

3.1 环境设计要素布局

3.1.1 步行功能多样性

重视步行功能的多样性可以使步行空间利用更加集约,有效通行宽度增加。如印度城市街道设计导则中的绿化空间具有多种形式。

绿化空间多种形式

3.1.2 机动车与行人共赢措施

将人行道抬高,拓宽人行横道视阈的同时,能迫使机动车降速;因此,在小巷出入口、居住区道与主要车道的连接处设置人行道,可较大程度地保障行人安全。采用公交车港湾式停车,以及安全岛与街道景观、公用设施、暴雨管理、自行车道和停车结合布置的方式,能使空间集约化和人性化。行人过街安全岛可与街道景观、公用设施、暴雨管理措施、自行车道和停车结合布置,并为弱势群体提供过街途中的休息空间。

3.2 通用细部设计措施

3.2.1 通用设计细部的组成要素

以旧金山步行环境细部说明为例,设计步行环境的通用设计措施包括道路横断面上停车、公交站点、绿植、街道家具、照明铺装、无障碍设施、雨洪管理设施的综合设置。

旧金山步行环境细部设计措施举例

3.2.2 步行设施的空间相容性

大部分设施的空间相容性体现在绿化空间和建筑前区中。绿化空间与暴雨管理结合配置最为合适,绿化区的路面横向空间可与有选择性的渗水路面铺装结合;竖向系统宜与道路排水设计协调,结合雨水利用、季节性洪涝方案设置统一考虑。

 

4 对中国编制相关导则的启示和展望

4.1 将需求调查纳入规划规定环节

需求调查是有针对性地满足使用者需求的重要环节,调查结论是制定导则的关键依据。虽然在“中国导则”中,已提及可使用“公共生活——公共空间调研方法”进行需求调查,但仅限于方法介绍层面,并没有具体的需求调查环节与内容。在“国外导则”中,需求调查已是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居民的日常出行需求,正受到不断涌现的新型出行方式的影响,需求调查更加迫切。例如,除常规的行人户外行为路线、社区生活规律调查外,以共享单车、网约车为代表的要素造成的出行时空链多元化、自行车与汽车停放需求改变以及面向未来的自动驾驶技术可能产生的出行行为的重大改变,均应成为街道空间规划设计的依据。且应该实时地将此类影响纳入规划流程,在规划设计中产生应对措施。

4.2 从环境特征角度出发进行街道分类与定位

“中国导则”中虽然对街道进行了分区与分级,但多以交通效率、功能作为出发点,很少关注街道所在的区域与环境以及行人的使用感受。“国外导则”从环境协调性、机动性与可达性、用地特征出发,基于街道环境,对其分区分类,衍生出相应指标与指引模板。将中国与国外的分类标准进行比对,可找出其中的差异。

阿布扎比、印度、旧金山、中国相关导则的步行道路分类标准比对

4.3 关注地域特征与集约性生态设施的环境营造方法

中国湿热地区的街道存在空间舒适度不足与文化特征缺失的双重问题,从阿布扎比导则中详细讨论的街道遮荫和通风中可得到启示:为应对地方性气候形成的传统街道形式,可提炼成为强化街道空间环境地域特征的关键要素。应对岭南地区湿热气候的骑街楼,是一个很典型的街道空间模式。可将其从“遮阳挡雨”演变而来的文化环境特征,融入到提升环境文化标志性措施中。“中国导则”中虽提及了交通稳静化措施和暴雨管理措施,但缺乏具体的策略与示例。例如,步行环境应以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理念进行设计,并落实到设施与细部上:路面优先采用透水铺装,绿化带采用下凹式草地形式,在空间节点布置雨水花园,并将其与雨水收集净化手段相结合。

4.4 提升步行道功能多样性和空间相容性

参照国外集约利用步行空间的原则,可将生活、生态设施与街道空间相结合。例如,建筑前区可布置街道家具、沿街摊贩、咖啡座、绿植;同时拓宽路缘石空间,提升区域兼容性,将其与生态设施、雨洪设施、停车配置相结合。绿化空间除提供遮荫,调节气候的功能之外,结合雨水使用,在竖向设计上与道路排水结合,有效调节季节性洪涝,缓解雨水管道压力。

 


参考文献:

[1] 范凌云,雷诚.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及指引研究[J].城市问题,2009(5):45-49.

[2] 叶宇,张灵珠,颜文涛,等.街道绿化品质的人本视角测度框架:基于百度街景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大规模分析[J]. 风景园林,2018(8):24-29.

[3]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EB/OL].[2014-01-17].

http://www.mohurd.gov.cn/zxydt/201401/t20140116_216890.html.

[4] 孙晓莉,钱林波,於昊,等.《江苏省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导则》关键技术与创新[C].北京: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7次学术研讨会,2014:1114-1120.

[5] 李可溯.步行友好环境设计的相关理论综述[J].绿色环保建材,2017(8):220-221.

[6] 何寰.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探讨[J].智能城市,2016,2(6):99.

[7] 迈克尔·苏斯沃斯.设计可步行的城市[J].城市规划与发展,2005,131(4):246-257.

[8] 关伟锋,蔺宝钢.城市步行公园路规划研究及应用前景展望[J].建筑与文化,2017(2):90-92.

[9] 张娅薇,李军.低碳出行导向的城市街道空间模式[J].现代城市研究,2016(4):60-67.

[10] 刘涟涟,尉闻.步行性评价方法与工具的国际经验[J/OL].国际城市规划,2018,4(33):103-110.[2018-06-0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583.TU.20170116.1605.002.html.

[11]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R].北京: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2017:10-16.

[12]刘东云,李膨利,应笑辰.街道景观作为城市重要公共领域的研究:以北京CBD 核心区为例[J].风景园林,2018(8):44-49.

[13] 邓一凌,过秀成,叶茂,等.西雅图步行交通规划经验及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2(9):17-22.

[14] 克劳斯·昆兹曼.慢行城市[J].国际城市规划,2010(3):17-20.

[15] 交通发展政策部,环境规划联盟.印度街道设计手册[S].New Delhi:2011.

[16] 亚特兰大区域委员会.亚特兰大人行与自行车行规划[S].ARC,2015.

[17] 旧金山规划局.旧金山“更好的街道”设计手册[S].San Francisco:SFPD, 2010.

[18] 阿布扎比城市规划委员会.阿布扎比街道设计手册[S].UPC,2010.

[19] 伦敦市长办公室.伦敦街景设计导则[S].London:TFL,2017.

[20] 芝加哥交通局.芝加哥完全街道规划导则[S].CDOT,2017.

[21] 区域交通委员会.犹他州步行和骑车总体规划设计导则[S].Utah:CRSA,2011.

[22] 刘珺,王昊阳.国外步行环境规划建设经验与启示[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交通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12.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18年11期

  扫描下方小程序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缪琳

校对 刘玉霞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LAVISIO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