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19-09 韧性景观(全本双语)
《风景园林》2019-09 | 170 Vol.26
专题:韧性景观
专题释义
随着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区域的景观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如何管理景观变化,已经成为全球风景园林发展的研究前沿与热点。在此,韧性作为一种理解环境的创新性理念,在风景园林界日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另一方面,邻近海岸的三角洲地区成为城市巨型城市的集聚地带,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处于极端脆弱地带并面临多种程度的威胁。为确保城市三角洲这一复杂社会生态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系统地制定能够应对与抵御多种威胁的新策略,以适应气候变化的威胁和降低城市发展的风险性。本期论文主要是探索区域景观包括三角洲的景观系统如何以韧性的方式达到适应性发展。
——本期专题主持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林广思教授
本期导览
刊首语
| 以柔克刚的弹性
王向荣
要实现弹性城市的目标,完整的具有弹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必不可少,它由自然环境和人工建设的水岸、湿地、绿地等共同组成,构成了城市内外完整的生态网络。生态基础设施将自然引入城市,也将城市转化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从而使得城市具有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
刚性的城市防护基础设施依然不可或缺,但是弹性的思想启发我们可以将相当多这样的基础设施结合到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之中,既有效地帮助城市这个日益庞大、复杂而脆弱的系统平安地度过每一次冲击并迅速恢复,又能平衡城市中自然与人工的关系,使得人工建造的城市充满自然的气息和诗情画意。
专题:韧性景观
(荷)斯特芬·奈豪斯 熊亮 (意)丹尼艾勒·坎纳特拉
摘要:针对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对富饶的三角洲地区带来的洪涝风险、生态、社会—文化价值流失等威胁,提出将三角洲城市化进程视为一系列具有独立动态特征和速率变化的复杂社会—生态系统(子系统),急需为保障该类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战略,以协助修复系统漏洞并增强应对自然和人工威胁的能力,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针对城市化进程中三角洲区域的适应性城市转型,提出基于景观的区域设计方法。通过对自然和城市景观要素转型性循环的各类动态变化进行评估,得到生态动力型区域设计战略,为城市化进程中的自然和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更多机遇。提出保障水安全和全纳性社会—生态设计的适应性转型视角。
关键词:风景园林;韧性城市规划及管理;区域景观设计;水敏性设计;转型视角;适应性城市规划;珠江三角洲
广州市琶洲典型的渔村与新城开发反映了长短期发展之间的矛盾
延伸阅读:
[1] 孙传致,斯特芬·奈豪斯,格雷戈里·布拉肯.基于基塘系统的珠江三角洲多尺度水敏设计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9):31-44.
[2] 亚当·汤姆金斯,埃卡特·兰格,陈琦.增强现实技术于洪水风险沟通中的应用[J].风景园林,2019,26(9):93-100.
| 宏图:珠江三角洲景观动态解析
著:(德)西格丽德·赫尔-兰格 (德)埃卡特·兰格 译:陆熹
摘要:聚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动态演变,重点介绍影响该区域在未来变化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和驱动因素。三角洲的景观形成以自然动态和过程演替为特征,而土壤沉积是形成其景观格局的关键性因素。人类的活动极大程度地改变了珠江三角洲的景观格局。数百年前,大规模的原生林被急剧砍伐,致使其遭受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沉积,直至20世纪末实施“植树造林”计划,毁林导致生态恶化的情形才有所缓解。在低洼的冲积平原,农业和水产养殖业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堤防系统和地下水位的管理。珠江三角洲具有得天独厚的基塘农业系统,但伴随着高强度的城市化进程,其蚕桑生产逐渐萎缩,而高度集约化的现代水产养殖正在这些区域蔓延。近几十年来,珠三角都市群已拥有1.2亿居民。伴随着人口膨胀,采砂和疏浚常被用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基建需求,水坝和水库的建设也大量减少了珠江所携带的泥沙沉积,这些因素都致使珠三角的沉积物呈负平衡的状态。与此同时,湿地资源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诸多问题如土壤侵蚀与采砂工程,进一步加大对滨海和河口湿地的负面影响。上述这些互相牵制且高度复杂的环境问题,亟须通过多尺度、跨学科协作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寻求解决方法,进而为实现更加可持续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动态;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沉积;采砂;水库;城市化;森林砍伐;水产养殖;湿地;环境管理
广州白云山坡地上生长的次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基于基塘系统的珠江三角洲多尺度水敏设计研究
孙传致 (荷)斯特芬·奈豪斯 (英)格雷戈里·布拉肯
摘要:珠江三角洲是位于中国东南部以河流为主导的洪泛平原。由于堤防建设、河流渠化和城市化带来纳水空间的减少,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河流、雨水和海洋所引起的洪水风险增加。为了防范洪水风险,需要采取更具适应性的城市化战略,在考虑多尺度研究视角的同时,重视珠江三角洲传统水利方法(即生态农业),例如利用传统水管理方法的基塘系统。确定基于该地区传统水陆混合农业实践的多尺度水敏设计的景观设计原则。顺德地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西江和北江之间洪水易发的低地,这种传统水陆混合农业系统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促使其形成了与水共生的传统。通过学习传统的水陆混合农业实践,发现新的设计原则,从而减轻洪水风险,同时促进可持续的城市化。这种新的方法将不仅服务于顺德区,而且包括整个珠江三角洲,以增加对于洪水的适应性。
关键词:风景园林;适应性城市转型;水敏设计;多尺度策略;基塘系统;景观设计原则
典型的带有农舍的堤坝结构, 2019 年
| 变迁中的岛屿——韧性城市形态
著:(德)彼得·鲍斯文(美)马蒂亚斯·康道夫 (美)帕特里克·韦伯 译:李诗瑶
摘要:以城市设计作为工具,对2种琶东开发方案下该地区所需的蓄洪量进行检验。琶洲岛位于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处广州中心地带的南部。琶洲岛因毗邻广州金融区,成为城市战略性发展的黄金地段;琶洲岛西部地区也成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的一部分。根据目前琶洲岛东部地区的城市设计方案推测,未来琶东将会成为地域性的商业中心。因此,对2种发展方案进行对比,并分析2种方案预计可为暴雨时节提供的蓄水量,以及面临洪水和汹涌潮汐时所需要的保护措施。方案1将开发所有可用的土地,而方案2则将目前地势较低的场地作为暴雨期间可被淹没的湿地。基于1981—2017年间出现过的最大蓄洪量需求进行计算,并得出结论:百年一遇的雨洪可被储存于80 h㎡的现有低洼地带中,深1.34 m。最后,向地区政府提议,要求对琶洲岛周边地区进行适应性设计,以便进行防洪,并在低洼未建成区域进行适应性蓄水设计,免除方案1中建造昂贵蓄水装置的需求。还为岛上的村庄描绘了另一种未来蓝图,其中包括一个位于岛屿东南岸极易遭受台风和海浪灾害的渔村。
关键词:风景园林;珠江三角洲;琶洲岛;水资源管理;韧性城市形态
《羊城山水形胜图》, 1892 年(琶洲岛和黄埔码头位于图像的最右侧)
| 基于“策略—反馈”的琶洲中东区韧性城市设计
陈碧琳 孙一民 李颖龙
摘要: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城市普遍受到气候变化和城市扩张的干扰,广州琶洲中东区作为珠三角的微观城市组团,是珠三角韧性演进表达的载体,以其为例探索整合城市与生态环境的韧性设计机制。首先辨析了城市韧性的分析方法、策略及评价体系,对珠三角的脆弱性进行背景研究;然后通过对琶洲中东区的脆弱性分析和灾害模拟,提出3个层次的韧性整合策略,包括连接现有破碎的蓝绿系统的结构性策略,构建基于公共交通为导向(TODs)、垂直水岸的步行可达空间的连接方式以及分散式雨水存储系统与多用堤岸模式的节点处理;最后利用GIS、Fragstats和Depthmap等软件平台和数据分析手段,对韧性策略和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并给予反馈,从而构建起微观城市组团层面全过程的“分析—策略—方案—反馈”的韧性城市设计框架。结果表明:运用基于“策略—反馈”机制的方案设计有助于提升景观连接度、空间集成度,有效适应洪涝干扰,更好地落实城市韧性。
关键词:风景园林;韧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气候适应性;景观格局
琶洲岛高程分析
延伸阅读:
[1] 申佳可,王云才. 基于韧性特征的城市社区规划与设计框架[J]. 风景园林,2017,24(3):98-106.
[2] 申佳可,王云才. 韧性城市社区规划设计的3个维度[J]. 风景园林,2018,25(12):65-69.
| 珠三角门户城市惠州和端州“山—湖—城—江”格局的形成机制
赵茜瑶 林箐
摘要:惠州和端州(肇庆)同属珠三角区域,作为东江、西江流域各自进入珠江三角洲的门户城市,在历史上均形成了“山—湖—城—江”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延续千年的城市建设,并以优美的湖光山色闻名于世,具有较强的相似性。研究采用比较法,从区域地理条件、形成过程两方面分析研究两座山水城市形成的思路、动因和在地实践方式。研究表明,惠州和端州的区域地理条件和城市选址奠定了形成“山—湖—城—江”结构的地理基础,此后的人工营建中出于城市和农业发展的不同需要,结合自然山水逐步形成了与城相伴的湖泊,并展开风景建设。两城在城市八景上的差异性体现了相似格局下的地方人文特色和审美趣味对最终形成的山水城市的影响。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功能维度提出对当代中国城市,尤其是发展速度极快的三角洲城市的城市韧性发展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风景园林;惠州;端州;传统山水城市;韧性发展
现代惠州和端州的城市山水风景
延伸阅读:
[1] 王向荣, 林箐. 国土景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山—水—田—城体系[J]. 风景园林,2018,25(9):10-20.
| 基于海平面影响湿地模型的海平面上升影响海岸湿地景观研究
陈崇贤 杨潇豪 夏宇
摘要:科学客观评估海平面上升对海岸生态环境带来的风险是实现合理利用和开发海岸资源的关键。运用海平面影响湿地模型(SLAMM)定量模拟预测近期(2017—2030年)、中期(2017—2050年)和远期(2017—2100年)海平面上升3个不同阶段对广州海岸湿地景观空间分布和面积变化的影响,并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定量评估。结果显示:1)近期海平面上升导致海岸湿地空间分布呈显著破碎化趋势,中期和远期的影响相对趋于稳定;2)盐沼、芦苇沼泽和红树林面积减少量变化显著,河口水域面积持续扩大,滩涂面积出现波动性变化;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呈现“减少(近期)—增加(中期)—减少(远期)”的波动性变化特征,但最终总量减少,减少约435 492.59万元,其中渔业生产和教育科研价值减少量变化显著,污染净化价值增加量变化显著,干扰调节价值波动性变化显著。
关键词:风景园林;海平面;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海平面影响湿地模型
表 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
| 韧性:三角洲地区规划转型的新理念
戴伟 孙一民 (荷)韩·梅尔
摘要:三角洲地区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长期积累的生态问题也更加突出,暴露出的空间脆弱性问题日益显著。面对自然基底脆弱、自然灾害扰动趋势增强等因素在时空上的高度叠合,迫切需要提升三角洲地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扰动的能力。首先从景观角度分析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提出韧性规划是对现有三角洲地区规划转型的论点,认为鲁棒性、适应性、学习—转化能力是三角洲地区韧性规划的核心能力,系统性、协同性、底线性、预判性是三角洲地区韧性规划的主要思维特征。其次,进一步从优化整体格局、构建流动性载体、加强对韧性技术策略的研究和应用、重视跨尺度协作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格局—连通—关键点”的韧性规划框架。最后,阐述韧性规划作为三角洲地区规划转型的新理念,应用于具体案例的空间布局时须以人为本,依托自然环境,以自然流动性为规划导向;须基于预判式过程,充分构想能够应对不同情景的预案;须整合生态智慧与现代技术,明晰兼顾鲁棒性与适应性的功能分区管治体系。
关键词:风景园林;韧性;三角洲地区;空间格局;复杂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
不同类型三角洲演进
| 增强现实技术于洪水风险沟通中的应用
著:(英)亚当·汤姆金斯 (德)埃卡特·兰格 译:陈琦
摘要:气候变迁,特别是洪水问题给地处三角洲的城市带来了与日俱增的风险。作为应对手段,提出一种整合性的洪水风险管理方法,该方法确保了洪水风险沟通在洪水风险管理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洪水的可视化作为洪水风险沟通的一种工具,在改变人们对洪水风险的观念方面有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使当地的利益相关者了解洪水的剩余风险和未来风险。其中增强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可视化手段,它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为风景园林设计、规划与教育等领域提供了崭新的交互方式。首先,探讨增强现实技术(AR)在洪水风险沟通中的应用现状,并重点关注增强现实技术的2个关键应用领域:对现场决策的支持和针对高层次设计的可视化与对景观干预的评估。随后,展示一种基于增强现实技术所开发的应用,该款创新性的应用为洪水风险沟通提供了一种轻量化的可视化手段。
关键词:增强现实技术;洪水风险沟通;洪水可视化;交互式风景园林设计
使用中的增强现实洪水模拟器及一张用作增强现实配准标识物的地形图片
| 风景园林与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流域水资源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著:(美)罗伯特·瑞恩 译:于冰沁
摘要:通过绿色基础设施途径,处理美国波士顿北部的马萨诸塞州城市流域的水资源规划问题。从多个尺度为风景园林师提供水资源规划的经验与启发,探究公众对新型绿色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的态度与偏好,以及公众偏好对于整体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流域规划;绿色基础设施;水资源保护;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
伊普斯维奇河流域的多尺度规划方案
| 日本地域景观的独特性及其可持续管理
(日)下村彰男 刘铭
摘要:日本国土面积虽小,却具备多样的地形条件和气候类型。经过长期磨合,日本各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地域的景观也各具特色。从日本全国范围来看,景观的类型十分丰富。21世纪之后,日本法律体系的调整强调了地域景观独特性的重要性,并将景观看作地域规划中的重要资源。为了适应这种景观价值观的变化,日本开始建立新的景观管理规划理论,并为景观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论,包括新的财务资源、执行组织等。根据这一趋势,风景园林师的职责和所需具备的素质能力也发生了改变。今后,风景园林设计师不仅需要能够创造新的景观(即景观设计),而且需要具备读取当地景观独特性(即风景解读)的能力。
关键词:风景园林;特性;地域景观;风景解读;官民连携;社区发展
可视领域分析图
| 公众健康和幸福感考量的城市蓝色空间——城市景观研究新领域
著:(英)西蒙·贝尔 译:陈奕言 校:陈筝
摘要:水文系统是区域景观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河流、湖泊、海洋以及人工运河。全球大多数城市都临水而建。水对人类健康和幸福感构成了诸多威胁,但也带来了许多(常常只是潜在的)益处。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日益密集,优秀的城市规划设计可以创造或改善滨水空间利用,这可能成为改善人类健康和幸福感的宝贵途径。随着工业和港口设施的搬迁,置换出了滨水蓝色空间,对蓝色空间水资源的优化管理能有效减少城市水污染。洪水风险可能会因洪泛区的城市扩张而加剧,因此在汇水区整体层面统一协调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基于已被证实蓝色和绿色空间对健康和幸福感的诸多益处,规划者和设计师应该充分利用蓝绿空间来创造更好的空间。虽然已有许多项目将滨水空间改造成供人使用的娱乐休闲空间,但对它们在健康和幸福感方面的成功因素进行系统评价的很少。“蓝色健康研究项目”(The BlueHealth Research Project)的重点是通过更完善的实例研究,探究如何规划和设计城市蓝色空间来改善大众健康和幸福感。将蓝色空间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景观研究领域进行介绍,并系统梳理了全球蓝色再生项目的一些初步发现,同时总结这些项目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众健康和幸福感;滨水再生;蓝色空间
德国汉堡哈芬市改造后的码头。码头可以到达登船,但是由于污染不可能进行水上体育活动。即便如此,这里已经成功建成了一个集居住、商业、娱乐和旅游为一体的场所
| 文化景观作为区域景观研究概念——德国图林根州文化景观研究、教学与规划实践
著:(德)伊尔可·马绍尔 (德)汉斯-海因里希·迈耶 孔洞一 译:阮慧婷
摘要:近20年来,对风景园林的文化阐释成为埃尔夫特应用科技大学文化景观研究组持续以来的关注焦点。期间,该研究组系统地分析了决定图林根州文化景观的各种文化因素和要素,深入了解文化和自然环境中的复杂相互作用,以此来表述和研究图林根州的区域景观系统。首先,阐述了当下德国风景园林学术语境中“文化景观”的含义,强调文化对于景观质量的价值。继而,论述了对景观进行优化、保护和设计中无法否定和回避的文化与经济因素。这样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文化的矛盾性质,是文化景观概念所理解的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质所在。文化景观研究能够在看似统一的地理区域中,形成和发展为具有可识别性的、差异化的动态结构。此外,文化景观研究还涉及其他因素,诸如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滞后、经济价值的低估、国土空间连接性以及缺少实质性评价的人文特征。对历史性文化景观价值的认知给风景园林学带来了机遇,对历史景观不仅要保护,而且要创造并提供各种富有成效的展示,以参与文化景观的未来发展。维护和整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实践,可以通过基础设施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到建成区的景观设计整体过程中得以贯彻。更好地理解文化景观,有助于在空间规划和发展中对其更加谨慎地进行处理,以提高文化景观研究的科学和策略意识。
关键词:文化景观;景观的文化价值;景观概念;风景园林师教育;空间规划;可持续发展
图林根州的 Gotha 地区“三山丘”,泥炭池文化景观
本期引文格式
2019/9
[1] 王向荣.以柔克刚的弹性[J].风景园林,2019,26(9):4-5.
[2] 斯特芬·奈豪斯,熊亮,丹尼艾勒·坎纳特拉. 三角洲适应性转型:基于景观的区域设计方法[J].风景园林,2019,26(9):8-22
[3] 西格丽德·赫尔-兰格,埃卡特·兰格,陆熹.宏图:珠江三角洲景观动态解析[J].风景园林,2019,26(9):23-30.
[4] 孙传致,斯特芬·奈豪斯,格雷戈里·布拉肯.基于基塘系统的珠江三角洲多尺度水敏设计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9):31-44.
[5] 彼得·鲍斯文,马蒂亚斯·康道夫,帕特里克·韦伯,李诗瑶.变迁中的岛屿:韧性城市形态[J].风景园林,2019,26(9):45-56.
[6] 陈碧琳,孙一民,李颖龙.基于“策略—反馈”的琶洲中东区韧性城市设计[J].风景园林,2019,26(9):57-65.
[7] 赵茜瑶,林箐. 珠三角门户城市惠州和端州“山—湖—城—江”格局的形成机制[J].风景园林,2019,26(9):66-74
[8] 陈崇贤,杨潇豪,夏宇.基于海平面影响湿地模型的海平面上升影响海岸湿地景观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9):75-82.
[9] 戴伟,孙一民,韩·梅尔 . 韧性:三角洲地区规划转型的新理念 [J]. 风景园林,2019,26(6):83-92.
[10] 亚当·汤姆金斯,埃卡特·兰格,陈琦.增强现实技术于洪水风险沟通中的应用[J].风景园林,2019,26(9):93-100.
[11] 罗伯特·瑞恩, 于冰沁.风景园林与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流域水资源规划中的重要作用[J].风景园林,2019,26(9):101-108.
[12] 下村彰男,刘铭. 日本地域景观的独特性及其可持续管理[J].风景园林,2019,26(9):109-118.
[13] 西蒙·贝尔,陈奕言,陈筝.公众健康和幸福感考量的城市蓝色空间:城市景观研究新领域[J].风景园林,2019,26(9):119-131.
[14] 伊尔可·马绍尔,汉斯-海因里希·迈耶,孔洞一,阮慧婷.文化景观作为区域景观研究概念:德国图林根州文化景观研究、教学与规划实践[J].风景园林,2019,26(6):132-141.
延伸阅读
[1] 申佳可,王云才. 基于韧性特征的城市社区规划与设计框架[J]. 风景园林,2017,24(3):98-106.
[2] 申佳可,王云才. 韧性城市社区规划设计的3个维度[J]. 风景园林,2018,25(12):65-69.
[3] 王向荣, 林箐. 国土景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山—水—田—城体系[J]. 风景园林,2018,25(9):10-20.
[4] 王峤,臧鑫宇,夏成艳,朱翰森.基于韧性原则的社区步行景观设计策略——以天津梅江地区某社区规划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11):40-45.
[5] 王敏,彭唤雨,汪洁琼,王云才.因势而为:基于自然过程的小型海岛景观韧性构建与动态设计策略[J].风景园林,2017(11):73-79.
[6] 王峤,臧鑫宇.韧性理念下的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策略[J].风景园林,2017(4):50-56.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19年9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扫描或点击图片
识别图中二维码购买
《风景园林》2019-09
专题:韧性景观
微信编辑 缪琳
校对 王一兰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