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0-02 传统人居环境营造思想与技术传承
《风景园林》2020-02 | 175 Vol.27
专题:传统人居环境营造思想与技术传承
本期导览
刊首语
| 整体观的人居环境
王向荣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人居传统,其人居环境营造思想的核心就是环境的整体观。千百年来,中国人依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通过改变地表和改造水文来发展农业,建造家园,积淀了独特的人居环境营造思想。历史上中国的人工建造都遵循依赖于自然,从整体环境出发,用综合的手段构建起支撑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村落城邑及安全防务的环境支撑系统,并将环境的每一部分都紧密联系起来,而非基于一点或专注于一面,从而营建出整体的人居环境。小到城市中一座人造园林,其中的山石、水面、植物和建筑都互相交融,不可分割;大到一座城市,从选址,到规划,到建设,再到发展,人工的建造都与自然环境融合,因势利导。城市中的各部分都承载着多重的功能,并组织成一个整体。比如城市中的自然系统既提供了生态系统的服务,也承载着民众的户外生活,同时又是城市中的风景;再广到整个国土,中国人通过建造和梳理各类水利设施,将山峦、河流、渠道、湖泊、农田、村落、城镇整合起来,构筑了国土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结构。中国人在这种整体性和环境依托性的基础上实践着人居的理想。本期《风景园林》就是在“传统人居环境营造思想与技术传承”的主题下探讨中国传统的人居智慧。
专题:传统人居环境营造思想与技术传承
| 北京私家园林适宜性传统营造技艺探析
贾珺
摘要:北京历史上曾经修建过大量的私家园林,它们受到本地气候、地理、土质、水源、物产等自然条件和多重人文条件的制约,却能因地制宜,采用相应的手段来解决各种问题,形成独特的园林风格,留下了若干宝贵的经验。通过史料考证和实例调查,对其营造技艺进行探寻和分析,发现北京私家园林中的建筑多用灰墙、彩画, 假山以北湖石和青石为主,理水方面十分注重节水,并且常用替代方式来展现类似南方园林的植物景观,其中蕴含的智慧值得今人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北京私家园林;适宜性;青石;节水;替代植物
北京恭王府园安善堂
| 园在山中:再探张南垣叠山造园的意义与传承
顾凯
摘要:学术界对园林假山营造的理论同历史、遗存及现实状况存在差异,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叠山造园的典范。在曹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张南垣叠山造园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指出张南垣以真山境界为目标,通过“以少胜多”的方法,达到“境生象外”的画意,获得“园在山中”的体验,从而出色地实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山水栖居理想。张氏叠山在中国园林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所达到的造园艺术成就和引发的造园风格变革,还在于造园追求上的高度,以及其创新方法同这一目标的极佳匹配。张氏叠山是园林史发展至当时所能达到的最具艺术审美价值和实践可操作性的造园方法,为后世树立了杰出典范。其后历史上的多位叠山造园师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方法,也为当代高品质的叠山造园提供了指引。
关键词:中国园林史;假山;叠山造园;张南垣;传承与发展
环秀山庄假山
延伸阅读:
[1] 顾凯.明末清初太仓乐郊园示意平面复原探析[J]. 风景园林,2017,25(2):25-33.
[2] 顾凯,查婉滢.传承与开拓:当代匠师方惠的传统造园叠山技艺及理论探究[J]. 风景园林,2019,26(3):19-24.
| 由私及公: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无锡近代园林转型
刘珊珊 黄晓*
摘要:私有空间向公共空间转型的动因是中国近代园林研究的重要论题。对无锡近代园林的分析有助于理解这一转变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许多城市通过建立公园来满足公共绿地的需求不同,无锡的民族资本家兴建了大批向公众开放的私家园林,承担了城市公众休闲空间的功能。结果表明:无锡民族资本家通过将私有休闲游憩空间转变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实现了其塑造阶级身份,确立社会地位,进而改良社会的3个目的;揭示了近代时期私有空间向公众空间的转化背后深刻的社会思想与文化动因,以及其对园林空间、园林风格和园林功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史;无锡;近代园林;私家园林;公共园林
云薖园山池,对岸两层建筑为裘学楼
延伸阅读:
[1] 黄晓,刘珊珊.寄畅园的始建年代、沿革分期与重要议题[J].风景园林,2018,25(11):17-22.
| 景观·遗产·社区:巴渝传统场镇的风貌传承与美学蜕变
谷光灿 丁昕昕 黄荧
摘要:从景观、遗产、社区视角审视巴渝传统场镇,场镇之美表现在自然山水和巴渝民居街巷的糅合、江河与丘陵唇齿相依,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学价值。以传承同兴场镇传统风貌为基础,以活态遗产、核心社区为视点,以社区设计为手段,通过3年的驻场调查,为保留可持续的风貌特征,重新梳理社区人与人的关系,提升居民素质和意识,进而改善场镇街巷建筑的硬件构造,并对单体建筑进行逐次再生设计,从而改变整个场镇风貌。调查实践—反馈—再设计—再实践的循环式研究为巴渝传统场镇的风貌留存和蜕变发展做出思考、提炼和总结。
关键词:风景园林;传统场镇;风貌传承;美学蜕变;社区设计;历史街区更新;建筑再生;驻场调查
同兴场镇风貌美学蜕变区域分布图
| 杭州西湖声景名胜“南屏晚钟”形成研究
罗曼 袁晓梅*
摘要:杭州“西湖十景”中的“南屏晚钟”是中国梵钟类声景名胜的典范,承载着古代中国独特的风景意识与审美观念。基于文献研读,梳理出南屏山净慈寺“佛国山”的景境基础,中国梵钟声景母题“烟寺晚钟” 的影响,以及“西湖十景”品题过程中“南屏晚钟”对“烟寺晚钟”的在地化与具象化。研究为理解梵钟声景的名胜化、诗画艺术与风景园林的互动影响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为杭州西湖声景遗产的价值认知与宣传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风景园林;南屏晚钟;烟寺晚钟;净慈寺;西湖十景
南宋时南屏山及净慈寺区位图
延伸阅读:
[1] 刘滨谊,陈丹.论声景类型及其规划设计手法[J]. 风景园林,2009,16(1):96-98.
[2] 陈同滨,傅晶,刘剑.世界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研究[J].风景园林,2012,19(2):68-71.
| 古典园林叠山蓝本之杭州飞来峰历史视觉形象研究
沈瑶 黄晓 鲍沁星*
摘要:杭州飞来峰与中国园林叠石假山(简称叠山)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南宋文献记载中多次出现了皇家园林以“西湖第一山林”飞来峰作为园林叠山的写仿蓝本。在文献不清晰、考古材料不足的情况下,依靠飞来峰的历史图像整理与分析,从图考园林的角度和方法解读古人眼中的杭州飞来峰视觉形象特征:山体露骨、洞窟玲珑、奇石累累,并不是从字面上认识的置石立峰,而是把飞来峰作为一个整体。结合飞来峰相关文献、实物遗存等资料,探究古人是如何具体参照杭州飞来峰叠山造园,进一步揭示其在中国园林叠山史上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史;园林绘画;杭州飞来峰;古典园林;叠山
明清飞来峰文人画
延伸阅读:
[1] 宋恬恬,沈欣悦,鲍沁星.略论宋画的园林史料价值:以《陶渊明归隐图卷》、《归去来辞书画卷》、《西塞渔社图》等宋画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2):40-46.
[2] 鲍沁星,沈瑶.印度灵鹫峰文化景观的历史沿革与影响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12):30-35.
[3] 黄晓,朱云笛,戈祎迎,等.望行游居: 明代周廷策与止园飞云峰[J].风景园林,2019,26(3):8-13.
[4] 黄晓,刘珊珊.园林绘画对于复原研究的价值和应用探析:以明代《寄畅园五十景图》为例[J]. 风景园林,2017,24(2):14-24.
作品
| 蝼蛄池塘和皮奇奥游客中心
(日)长谷川浩己
蝼蛄池塘位于日本长野县轻井泽星野地区,沿着从轻井泽野生鸟类保护区森林(文中称为“野鸟之森“)里流淌出的溪流而建。起初人们打算通过截流溪水的方式把这里建成滑冰场,但最近几年放弃了这个想法。现在,这里已经被重新设计为一个“混合动力”滑冰场,通过制冷管道与天然结冰并用,延长冰场的使用时间。在夏天池塘是各种生物的栖息地,到了冬天池塘便成为在现代技术有效管理下的滑冰场。同时,设计方案也充分重视对现有自然过程的描绘,即冬天水池会自然结冰,而人们可以在冰面上滑冰。
晨雾中的池塘和游客中心
| 斯坎德培广场
51N4E工作室
斯坎德培广场的更新项目是比利时51N4E工作室在2008年国际建筑竞赛中的获奖方案。竞赛的提案由组委会与阿尔巴尼亚艺术家安里·萨拉共同提出,期望通过以一种简单而彻底的方式重新建设地拉那州的中央广场——一个开阔的前共产主义空间。在复杂而密集的城市基底中,该广场既是阿尔巴尼亚首都的核心区域,也是整个国家的象征,因此,方案设计了宽敞的步行区域。这个广场在喧嚣热闹的城市中显得有些空旷,外围一系列新建的及原有的公共空间和花园,形成了密集的种植带,环绕着中央平坦的金字塔状的空间。绿化带如同建筑的前厅,实现了拥挤的城市区域与广场之间的协调的衔接与过渡。广场中宽阔而低矮的金字塔状空间中和了共产主义纪念碑那沉重的空间感受:当站在金字塔的顶端时,人们发现自己可以与过去的权威建筑比肩。一种全新的审视视角突然得以开辟,使人们能够对这些定义了阿尔巴尼亚的过去的建筑群有所思考,并将其看作一段可以继续发展的历史。
广场改造后
| 曼谷大道沙通—宾克劳2号
G3D设计事务所
摘要:位于曼谷大道的沙通—宾克劳2号是泰国曼谷的一个现代化高端住宅开发项目。由于其滨水的区位特征,设计灵感来源是“滨河北欧风情”。滨水公园面向水道且被视线可穿透的围墙环绕,居民可以与外部的天然的运河产生视觉联系。几何的造型也为公园与会所的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主公园而言,有趣的线条和形式的使用为整块场地创造了和谐的氛围。各种各样能体现斯堪的纳维亚特色和冬季氛围的植物,在多个区域被栽植,使居民可以感受到斯堪的纳维亚(北欧)风情。
关键词:房地产;曼谷;泰国;豪华;现代;滨河;北欧;斯堪的纳维亚
会所平面图
研究
|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调整的日本绿地系统规划演进特征分析
苏畅 章俊华*
摘要:作为东亚地区发达国家之一,日本具有较长的针对国土空间及国土范围内土地利用规划的历史。同时,“绿色基本计划”作为日本的基本绿地系统规划框架,也随上位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进行着相应的演进。以日本国土空间规划调整背景下“绿色基本计划”的相关演进特征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时期日本在国土空间尺度下绿地系统规划的特征及特点,并对其整体演进特征和可借鉴性进行讨论。
关键词:风景园林;国土空间规划;日本;“绿色基本计划”;绿地系统规划
日本第7次国土空间规划中“对流促进型”国土空间的构造模式的解读
| 芝加哥湖滨公园系统发展演变历程
范思敏 刘志成 许晓明*
摘要:芝加哥湖滨公园系统是建设在密歇根湖沿岸的线性公园系统,是芝加哥成为“花园城市”的重要基石,也是城市滨水绿色开放空间建设的典范。对芝加哥湖滨公园系统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研究,能够为中国城市公园及滨水绿地系统的建设提供较有益的参考和借鉴。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大量历史文献的梳理,将湖滨公园系统的发展历程归纳为萌芽时期、建设初期、全面发展时期以及更新优化4个阶段,并对比分析了各历史时期的建设思想、相关法规、主要特点及核心公园的建设情况,进而总结对中国城市滨水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建设的一些经验启示。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园系统;芝加哥湖滨;历史演变;启示;奥姆斯特德
丹尼尔·H·伯纳姆拟定的芝加哥公园系统
| 新自然主义种植理念下的草本植物群落空间研究
朱玲 刘一达 王睿 叶峰辛
摘要:新自然主义种植理念下,草本植物群落以低维护和长周期的显著优势在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城市拟自然景观营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亟须探索该生态种植理念下草本植物群落空间设计的创新型方法以指导城市拟自然景观的营造。综述新自然主义种植理念下草本植物群落空间设计的发展历程和群落空间设计原则,通过分析新自然主义种植理念下典型草本植物群落种植空间设计案例,归纳每种类型草本植物在群落空间设计中的作用,并以生态种植草本实验基地的4个稳定的草本植物组合为实例,总结4种草本植物群落的空间设计模式,以期将新型草本植物群落生态种植范式应用到未来城市拟自然景观空间的营造中。
关键词:风景园林;新自然主义种植;草本植物群落;群落空间;花期
伦敦2012奥林匹克公园北园植物群落的草甸景观
延伸阅读:
[1] 杭烨.新自然主义生态种植设计理念下的草本植物景观的发展与应用[J].风景园林,2017,33(5):16-21.
[2] 袁嘉,杜春兰.新自然主义草本植物景观在城市雨水花园中的应用与设计[J].风景园林,2017,24(5):22-27.
[3] 李仓拴,刘晖,程爱云,等.尊重自然力启示下的城市自生群落改良设计实验[J].风景园林,2018,25(6):58-63.
| 城市历史公园三维可视化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
金雅萍 戴开宇 戴代新*
摘要:城市历史公园三维可视化评价在当今具有现实需求和理论意义,但现有研究较为缺乏。研究基于视觉论证理论从逻辑层面、修辞层面和辩证层面构建三维可视化评价框架,采用Delphi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因子和权重,构建城市历史公园三维可视化评价体系。以上海复兴公园为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复兴公园1926—1935年场景三维可视化结果分别进行公众评价与专家评价,检验了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关键词:风景园林;遗产三维可视化;可视化评价;上海复兴公园
城市历史公园三维可视化的过程及其与视觉论证的对应性
| 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对“核心生境”质量的影响探究
韩依纹 李英男 李方正*
摘要:城市化进程中自然栖息地的锐减是导致生物多样性缺失的直接原因。当前保留年份较久的残存栖息地可作为“核心生境”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韩国首尔特别市为例,基于4期解译后的卫星图像判别城市林地内的“核心生境”,并选取22个城市公园作为样本,运用Fragstats工具和InVEST模型分别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和生境质量指数,模拟了林地生境质量和影响其变化的主导景观格局因子。研究发现:1)毗邻建设用地的林地生境质量指数明显低于城市边缘山区;2)面积对于生境单元值的影响具有尺度差异性,相对于较大尺度样本,中小尺度样本的“核心生境”单元值受面积影响较小;3)样本生境的景观格局对“核心生境” 质量的主导影响可概括为绿地形状因子和绿地聚合因子(因子分析解释度为96.022%),且具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系统服务;InVEST模型
样本公园的生境单元值计算结果
| 城市住区绿地感知与居民压力水平的关系研究——以哈尔滨市12个住区为例
董禹 李珍 董慰*
摘要:城市住区绿地环境的感知与压力缓解密切相关,能够影响居民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时间和品质两个层面,探析住区绿地感知与居民压力水平的关系。选取哈尔滨市主城区具有代表性的12个住区,通过对731名住区居民的问卷调查,获得居民的日均绿地感知时长、对住区绿地环境的感知偏好评价和压力水平的数据。分析表明,日均绿地感知时长超过50min的居民具有明显的低压力水平。居民在城市住区绿地中可以感知到9个类别的品质特征,包括秩序、自然、安静、尺度、庇护、趣味、物种多样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其中秩序和安静与压力水平的关系最密切,二者与尺度和自然品质特征结合为最优感知品质组合,很大程度上可缓解高压人群的压力水平。研究从规划设计的角度,为识别有益心理健康的重要环境要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住区绿地;感知;压力水平;心理健康
12个住区的分布图
延伸阅读:
[1] 陈筝,董楠楠,刘颂,等.上海城市公园使用对健康影响研究[J].风景园林,2017,24(9):99-105.
| 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以云居寺文化景区为例
徐全胜 朱颖
摘要:生态文明背景下,功能主义导向的传统城市设计正逐步向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转型。北京房山云居寺文化景区城市设计实践,以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为基础,在充分调研基地文化与自然特征基础上,提出“隐于山水间,万般皆自然”的城市设计目标,并进一步提出严格减量发展、严格控制高度、维护山水格局、倡导覆土增绿、风貌特色引导以及混合用地指标6项城市设计策略。聚焦人在景区中的体验,在提升云居寺文化景区服务功能的同时控制景观视廊,实现了人在景中游的绿色景区营建。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导向;城市设计;生态城市;文化景区;云居寺
南部地区“下院—中院—上院”组团
| 基于景观偏好理论的城市垂直绿化设计方法研究
沈姗姗 黄胜孟 史琰 包志毅*
摘要:垂直绿化在增加城市绿量的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审美效益。相关研究仅从使用评价角度对现状进行总结,未形成系统的垂直绿化设计方法。以景观偏好理论为基础,利用照片模拟不同密度、色彩、质感、视觉比例、图案造型等要素的商业建筑外立面垂直绿化,以此为基础进行问卷调研,对影响城市垂直绿化景观公众审美偏好的主要因素进行归纳,并提出设计建议。研究发现植物色彩丰富度、叶片质感及面域比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垂直绿化的审美偏好。植物配置的选择应多植物组合,优先选取可观花、叶片质感光滑的植物, 叶片大小以3∶5∶2的面域比为宜;图案造型的设计须充分考虑场地特征,以规则的种植形式为主,实现最佳的景观美感。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偏好;垂直绿化;照片模拟;问卷调研
不同控制变量的照片模拟
延伸阅读:
[1] 陈明,戴菲,殷利华.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国垂直绿化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18,25(5):104-109.
[2] 罗涛,张瑾青,徐敏,等.城镇化进程中居民自然景观偏好解析:以福建省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3):93-98.
[3] 王志芳,蔡扬,张辰,等.基于景观偏好分析的社区农园公众接受度研究:以北京为例[J]. 风景园林,2017,24(6):86-94.
[4] 张姣姣,洪波.不同属性人群对原风景的景观偏好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5):98-103.
| 基于景观偏好的落叶景观营造
樊榕 魏双雨 吉文丽*
摘要:落叶景观是指落叶落下所形成的具有观赏性的秋季景观,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但相关研究刚刚起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利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影响落叶景观的因子,分析不同人群对落叶景观的景观偏好。结果表明:1)人群整体偏好落叶景观,绝大部分人表示希望生活中存在落叶景观且喜爱程度较高,体现了公众的积极态度;2)叶色、搭配、种植方式、下垫面、叶量等衡量因子均影响着公众对落叶景观的偏好,不同衡量因子影响的效用不同,人们普遍偏好黄色或红色、大面积种植、叶量较大、落在草坪上、搭配休息设施的落叶景观。通过分析人群的景观偏好特征,探究现有落叶景观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落叶景观质量的方法,旨在为之后落叶景观的营造起到参考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落叶景观;景观偏好;李克特量表
公众对落叶景观游玩的态度
| 胶东半岛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的序列性“风景道”研究
尹航 张超 赵鸣
摘要:胶东半岛凭借三面环海的地理区位,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金元时期,内丹派全真道于此创立,使该地山岳道家文化景观得以迅速发展。在半岛特殊的自然气象、资源、地貌条件影响下,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的营造呈现出“序列性”特征,且其物象与内丹修道理论密切相关,形成诸多“山地风景道”。通过田野调查、测绘、访谈,探讨该类“风景道”的环境基底特征和文化内涵,总结“风景道”的景观层次与要素组成,并对其空间特征与要素布局进行分析。研究发掘了胶东半岛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的潜在规律,为保护当地该类景观提供新的视角,亦可为其他地域该类景观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序列;田野调查;地理信息系统;胶东半岛;山岳道家;文化景观
“风景道”的要素组成模式图
延伸阅读:
[1] 尹航,赵鸣.鲁中低山丘陵地带泉水村落“水系统”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12):105-109.
[2] 林箐.乡村景观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途径[J]. 风景园林,2016,23(8):27-37.
| 春秋至两宋时期虎丘理景演变分析
王睿隆
摘要:虎丘是苏州乃至中国重要的风景名胜,它的开发自春秋时起历代未有断绝,积累的丰富的文史资料与遗迹使得研究其从自然山体向名胜发展的历程成为可能。分析了两宋时期虎丘的成就,将两宋时期作为虎丘发展历程的中间节点,以春秋至两宋时期作为研究范围。充分挖掘史料,考证了该时期较为准确的景点形成序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5个重点阶段的理景背景、理景实践、理景手法以及理景特征等,发现虎丘在春秋至魏晋时期由于权属的改变曾2次转变理景方向,确立了以景区为理景方向后,唐宋时期由着重外部向着重内部理景发展,且理景手法不断完善,最终在宋代趋于成熟。
关键词:风景园林;虎丘;风景名胜区;理景
虎丘景点落成朝代示意
本期引文格式
2020/02
[1] 王向荣.整体观的人居环境[J]. 风景园林,2020,27(2):4-5.
[2] 贾珺.北京私家园林适宜性传统营造技艺探析[J].风景园林,2020,27(2):8-12.
[3] 顾凯.园在山中:再探张南垣叠山造园的意义与传承[J].风景园林,2020,27(2):13-19.
[4] 刘珊珊,黄晓.由私及公: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无锡近代园林转型[J].风景园林,2020,27(2):20-25.
[5] 谷光灿,丁昕昕,黄荧.景观·遗产·社区:巴渝传统场镇的风貌传承与美学蜕变[J].风景园林,2020,27(2):26-32.
[6] 罗曼,袁晓梅.杭州西湖声景名胜“南屏晚钟”形成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2):33-37.
[7] 沈瑶,黄晓,鲍沁星.古典园林叠山蓝本之杭州飞来峰历史视觉形象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2):38-44.
[8] 长谷川浩己.蝼蛄池塘和皮奇奥游客中心[J].风景园林,2019,27(2):45-50.
[9] 51N4E工作室.斯坎德培广场[J].风景园林,2020,27(2):51-55.
[10] G3D设计事务所.曼谷大道沙通—宾克劳2号[J].风景园林,2020,27(2):56-60.
[11] 苏畅,章俊华.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调整的日本绿地系统规划演进特征分析[J].风景园林,2020,27(2):61-65.
[12] 范思敏,刘志成,许晓明.芝加哥湖滨公园系统发展演变历程[J].风景园林,2020,27(2):66-71.
[13] 朱玲,刘一达,王睿,叶峰辛.新自然主义种植理念下的草本植物群落空间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2):72-76.
[14] 金雅萍,戴开宇,戴代新.城市历史公园三维可视化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J].风景园林,2020,27(2):77-82.
[15] 韩依纹,李英男,李方正.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对“核心生境”质量的影响探究[J].风景园林,2020,27(2):83-87.
[16] 董禹,李珍,董慰.城市住区绿地感知与居民压力水平的关系研究:以哈尔滨市12个住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2):88-93.
[17] 徐全胜,朱颖.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以云居寺文化景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2):94-99.
[18] 沈姗姗,黄胜孟,史琰,包志毅.基于景观偏好理论的城市垂直绿化设计方法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2):100-105.
[19] 樊榕,魏双雨,吉文丽.基于景观偏好的落叶景观营造[J].风景园林,2020,27(2):106-109.
[20] 尹航,张超,赵鸣.胶东半岛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的序列性“风景道”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2):110-115.
[21] 王睿隆.春秋至两宋时期虎丘理景演变分析[J].风景园林,2020,27(2):116-121.
延伸阅读
[1] 顾凯.明末清初太仓乐郊园示意平面复原探析[J]. 风景园林,2017,25(2):25-33.
[2] 顾凯,查婉滢.传承与开拓:当代匠师方惠的传统造园叠山技艺及理论探究[J]. 风景园林,2019,26(3):19-24.
[3] 黄晓,刘珊珊.寄畅园的始建年代、沿革分期与重要议题[J].风景园林,2018,25(11):17-22.
[4] 刘滨谊,陈丹.论声景类型及其规划设计手法[J]. 风景园林,2009,16(1):96-98.
[5] 陈同滨,傅晶,刘剑.世界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研究[J].风景园林,2012,19(2):68-71.
[6] 宋恬恬,沈欣悦,鲍沁星.略论宋画的园林史料价值:以《陶渊明归隐图卷》、《归去来辞书画卷》、《西塞渔社图》等宋画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2):40-46.
[7] 鲍沁星,沈瑶.印度灵鹫峰文化景观的历史沿革与影响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12):30-35.
[8] 黄晓,朱云笛,戈祎迎,等.望行游居: 明代周廷策与止园飞云峰[J].风景园林,2019,26(3):8-13.
[9] 黄晓,刘珊珊.园林绘画对于复原研究的价值和应用探析:以明代《寄畅园五十景图》为例[J]. 风景园林,2017,24(2):14-24.
[10] 杭烨.新自然主义生态种植设计理念下的草本植物景观的发展与应用[J].风景园林,2017,33(5):16-21.
[11] 袁嘉,杜春兰.新自然主义草本植物景观在城市雨水花园中的应用与设计[J].风景园林,2017,24(5):22-27.
[12] 李仓拴,刘晖,程爱云,等.尊重自然力启示下的城市自生群落改良设计实验[J].风景园林,2018,25(6):58-63.
[13] 陈筝,董楠楠,刘颂,等.上海城市公园使用对健康影响研究[J].风景园林,2017,24(9):99-105.
[14] 陈明,戴菲,殷利华.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国垂直绿化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18,25(5):104-109.
[15] 罗涛,张瑾青,徐敏,等.城镇化进程中居民自然景观偏好解析:以福建省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3):93-98.
[16] 王志芳,蔡扬,张辰,等.基于景观偏好分析的社区农园公众接受度研究:以北京为例[J]. 风景园林,2017,24(6):86-94.
[17] 张姣姣,洪波.不同属性人群对原风景的景观偏好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5):98-103.
[18] 尹航,赵鸣.鲁中低山丘陵地带泉水村落“水系统”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12):105-109.
[19] 林箐.乡村景观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途径[J]. 风景园林,2016,23(8):27-37.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0年2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扫描或点击图片
识别图中二维码购买
《风景园林》2020-02
传统人居环境营造思想与技术传承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刘昱霏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