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0-06 风景园林设计思想研究
《风景园林》2020-06 | 179 Vol.27
专题:风景园林设计思想研究
本期导览
刊首语
| 设计思想的形成
郑曦
设计思想的形成与完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多视角的评论与品鉴有助于设计思想的凝练总结;多学科的交融能够促进设计思想与方法的发展;对时代诉求与技术变革的回应是新设计思想形成的助推力。这需要行业群体的共同努力。
批判性分析是每个领域都需要的思维方式,中国在艺术品鉴方面具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六朝时期,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总结了绘画经验,把艺术的格调划分成“品”,分别予以措辞评判,提出了第一流作品的概念,并总结了绘画“六法”,其中的“气韵生动”成为后来绘画以及书法、戏曲、造园等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境界”作为核心来品评词话,并使用“隔”与“不隔”的概念进行解释,其内涵是强调情景交融、崇尚真切,“境界”理论已被文艺批评家们广泛使用。传统造园也有清晰的源流,陶渊明的思想影响深远,网师园的“锄月”与耦园的“无俗韵轩”,景名分别源自《归田园居》的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表达了寄情山水、自耕田园的隐逸思想。20世纪50年代随着城市公园建设的兴起,传承传统设计思想,在手法上通过山水骨架、明旨立意、景以境出等方式反映着城市山林的理念并为大众服务。自然山水园林成为中国城市公园的范式,延绵了“生气远出,妙造自然”的传统艺术思想主线。
专题:风景园林设计思想研究
| 当代景观设计的现时危机与未来挑战:从特质出发的设计途径
著:(西班牙)米盖尔·维达·普拉 译:边思敏 校:王勤
摘要:本文所讨论的当代景观设计途径专指场域辩证法(territorial dialectics)。它可以被视作一种为设计项目注入非物质特性的设计方法论,与参数化输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场域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景观的物质特性会随时间变化,而非物质特性则在时间维度中保持永恒。阐释如何从以当代手法再现经久不变的特质的角度来分析截至20世纪末的景观设计作品。这些当代景观设计所表达的特质包括:记忆、天堂、阿卡狄亚、控制、凝思、仪式、城市性、知识、过程、崇高、持续突现性。然而,科技的不断革新,知识疆域的拓展,控制论、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非人本因素已经导致了地球上诸多根本性的变化,消耗了巨量的地球资源。这一切阻断了当下动态景观与从前特质的联系。因此,需要构建混合的、共时性的特质。
关键词:当代景观;演变;特质;连续性与变化;场域辩证法
记忆。911国家纪念碑和博物馆。一种难以接近的虚空,水流向内部不断倾泻,又消失于黑暗中,让人联想到流逝、离去和缺失
| 巴拉干建筑中的“自然之影”
金秋野
摘要:探讨路易斯·巴拉干在亲人尺度的日常空间中塑造“深远感”,实现“空旷寂寥”场景氛围的方法、发展过程和来源。从分析巴拉干自宅入手,建筑经过改造,逐渐实现对市井和自然的双重屏蔽。通过调节光线的层次、空间界面的差异化处理、半高墙体的设置以及人和更高的两重空间尺度并存,制造“受控的昏暗”,带来空间的深远感,使自宅内部成为“自然之影”的容器。然后通过梳理巴拉干不同时期的设计作品,讨论他面对“自然”的态度的变化,及其设计语言的改变。建筑不断变得“封闭”,成为“光的盒子”,让自然的信息经过一层过滤,将具体的“复杂”转变为抽象的“微妙”,使其陌生化地显现。重点强调石头城住宅区对巴拉干审美理想转向原始雄浑的深刻影响,进而指出,这一变化与巴拉干对北美大陆孤寂感的逐步深入认识有关。
关键词:路易斯·巴拉干;封闭;光线;两重尺度;间接自然;信息过滤器
巴拉干自宅起居室大窗,下午光景
| 差异“之间”——论厚性、间质、孔窍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呈现与建构
魏方
摘要:随着当代人居环境中时空压缩状况的不断增加,景观设计研究中不断产生新的价值取向。对比研究场地异质要素视角下的相关设计思想及实践,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景观时空架构特殊维度的观察,将基于差异显现的设计路径抽象化为:建立场地要素的异质结构、进行同质结构的语义构建、组织异质结构边界的关系——“差异之间的空间”。分析差异“之间”的“厚性”“间质”“孔窍”的呈现、建构及其意义,通过理论解读与案例分析,论述这一视角下的3种关系模式,有利于创造景观意义的厚度、预留场地自我生长空间、增加景观异质要素的流动性与关联度,为当代景观实践如何梳理并呈现场地历史信息、增加场所可感知的丰富度,激发文化意义和社会活力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异质;“之间”;厚性;间质;孔窍
基于差异显现的设计结构
| 通过设计之研究的风景园林学位论文写作框架探讨
林广思 钟和丽
摘要:长期以来,在设计类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中,教师和学生对于学位论文的选题和撰写形式一直感到困惑。基于设计研究的理论,探讨在风景园林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研究生应当如何“通过设计之研究”以及如何呈现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清华大学和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相关学位论文,讨论适合风景园林设计方向的学位论文的研究程序和论文结构:1)研究的过程包括界定设计问题、提出理论假设、设计项目、定量和定性验证假设、总结与反思;2)论文的内容应体现“通过设计之研究”的各个环节,即绪论、设计问题、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研究假设、设计方案、总结与反思。该研究为风景园林设计学位论文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参考的框架。
关键词:通过设计之研究;设计教育;风景园林设计;学位论文;写作框架
“A River Rediscovered: Building with Nature as Flood Defense in Urban Systems”的研究框架
延伸阅读:
[1] 郭湧.风景园林设计研究方法论的“相关性”刍议[J].风景园林,2015,22(6):117-122.
[2] 沈洁,林诗琪.风景园林通过设计之研究(RtD)进展[J].风景园林,2019,26(7):51-56.
[3] 郭湧,张英杰.德国市民花园设计导则研究[J].风景园林,2011,18(2):72-77.
[4] 常湘琦,朱育帆.清华大学风景园林设计Studio硕士研究生课程发展评述[J].风景园林,2019,26(S2):35-40.
| 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
李溪
摘要: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通过一众人在园中的游赏、题名与品评,不只为读者呈现出园林空间的总体面貌,还探讨了园林的真意和趣味之所在。从中可知,文人是在对诸多刻板和不适当的观念的反省中,逐渐建立起“文人园”作为生命世界的意义。主要围绕4个方面讨论。1) 这一回以“题名”来写园林,这题名不是一种外在的包装,而是显现园林之意趣以及主人雅俗的重点所在;2)评判命名之“雅俗”的关键不在文化知识,也不在辞藻华美,而在于是否可以幽微之情愫和细敏之感知,亲身浸入园林的整体时空,并以最切景含蓄的文字表达出此间的真意;3)宝玉的第一处命名“曲径通幽”在整个园林的整体布局以及各处的内部布局中皆可见其构思,“曲径”不是指蜿蜒之形式,而是说在这种布置之中不觉而引身心入幽的手法;4)宝玉在“稻香村”之处同贾政的争辩中提出“天然图画”的观念,揭示了营造出的真正的“天然”景观绝不是对外部自然景观或是乡村环境的“摹写”,而是由人的时空经验对外在的“自然之势”同内在“自然之理”的整体认知。当然,这几个观念都不能说是曹雪芹独特的发现,它们同晚明的计成、张南垣、张岱、祁彪佳等人的园林思想一脉相承。祁彪佳《寓山注》中“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一言可谓这一回绝佳的注脚,一位高明的造园者和观赏者,一定能领会“园”不只是一个空间形态,而是一个与“意”不断相互阐发和塑造的过程。
关键词:风景园林;《红楼梦》;园林题名;曲径通幽;天然图画;雅俗之辨
延伸阅读:
| 智识性想象:詹姆斯·科纳的景观话语
慕晓东
摘要:詹姆斯·科纳是当代最著名的风景园林师之一,以其设计理论为研究对象。詹姆斯·科纳的理论以智识性想象为旗帜,在描述该内容的基础上继续论述:1)在特定的历史意识中,詹姆斯·科纳以复兴的操作方法处理相关的历史性知识;2)詹姆斯·科纳自由穿梭于当代理论与文化体系中以重构与景观相关的概念和思想。概述这位风景园林大师的设计理论,分析科纳建构设计理论的逻辑和方法,试图透过科纳的景观话语,启迪本土景观的创造性转化,进而谋求当代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论的探索。
关键词:风景园林;智识性想象;复兴;后现代性;詹姆斯·科纳
延伸阅读:
[1] 慕晓东.阐释、自治和互设:景观设计与理论之间的3种关系[J].风景园林,2018,25(4):115-121.
资讯
为表彰 2018 年度优秀作者、宣传推广 2018 年《风景园林》已刊登的优秀论文及学术思想、调动广大风景园林专业研究者的投稿积极性、进一步增强《风景园林》杂志影响力、使期刊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及社会发展,在成功举办 2018 棕榈杯《风景园林》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基础上,由北京《风景园林》杂志社有限公司主办的 2019《风景园林》优秀论文奖评选活动自 2019 年 10 月启动, 2020 年 2 月评选结束。
访谈
| 从行路者到引路者——玛莎·施瓦茨的设计教学、实践与研究哲思
采访:莫非
摘要: 玛莎·施瓦茨是首位获得哈佛大学风景园林方向终身教职的女性设计师,在风景园林设计实践及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专访中,玛莎就设计教学、实践和研究阐述了自己的核心思想。在教学方面,最根本的理念是帮助学生克服对设计的畏惧,建立个人的设计哲学与表达方式,启发他们通过观察和眼手协作的思维训练促进直觉和认知的发展。在实践方面,设计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建立设计与使用者的情感联系,并重点讲述了“面包圈花园”背后的故事及其发表后的影响。在研究方面,强调了风景园林对缓解城市环境问题、建立低碳地球系统的意义。
关键词:设计教育;设计实践;眼手协作;直觉;面包圈花园;脱碳;地球系统
玛莎在设计课上对学生手绘的概念设计方案进行指导(2020年春季的哈佛大学设计课)
作品
| 景观基础设施:上海民生码头水岸贯通三部曲
刘宇扬
摘要:民生码头水岸景观及贯通工程是一个极富远见和雄心的设计项目,也是刘宇扬建筑事务所(ALYA)在上海滨水空间和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里程碑作品。项目源于浦东新区政府发起的对黄浦江东岸滨水区进行重新规划的构想,从北部的杨浦大桥向南一直延伸至徐浦大桥,全长21 km,涵盖工业用地、CBD 商业中心、办公住宅及娱乐和生态场所等多种类的城市公共空间。
贯通规划轴测爆炸图
| 看台与舞台: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南段二期景观设计
杨晓青
在类似上海这样的城市,工作学习节奏的紧张与居住生活空间的局促已成为一种常态。优质的滨水公共空间以其开阔的视野和轻松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积极的减压和缓冲作用。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南段二期景观设计以看台与舞台为切入点,从人的视角出发,最终回归到人的活动,让场地适合漫步,空间可以阅读,生活充满温度。过去以生产功能为主的工业岸线在更新后实现了日常休憩与城市活动的弹性使用,展现出滨江生活的独特吸引力,也给未来留下了更多可能性。
夜幕下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二期
研究
| 国家公园分区规划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赵智聪 彭琳
摘要:分区规划是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处理国家公园资源保护、社区管理和访客管理等各方面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提高保护管理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简要梳理分区规划发展脉络,总结分区的多学科缘起,以及在世界国家公园与保护地领域和在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应用与发展;在分析美国、德国、新西兰和日本现行国家公园分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国际上国家公园分区规划呈现出分区目标综合、分区政策细致、分区技术科学、分区决策机制灵活等特征与发展趋势,对中国国家公园分区规划提出确定目标体系、进行价值研判、确定保护和利用强度,从而形成分区的技术路径,并强调行政管理的简化诉求与技术方法的精细趋势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风景园林;国家公园;分区规划;总体管理规划;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
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分区规划
延伸阅读:
[1] 张娜,吴承照.自然保护区的现实问题与分区模式创新研究[J].风景园林,2014,21(2):126-131.
| 欧洲国家公园管理分区模式研究
寇梦茜 吴承照*
摘要:欧洲国家公园发展历程历经百年,具有相对完善的国家公园管理分区模式与成熟的管理经验。对与中国国家公园相近的隶属于IUCN II类自然保护地的欧洲国家公园进行分析梳理,依据分区数量将国家公园管理分区模式归纳总结为3种类型,即2类分区、3类分区和4类分区,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欧洲国家进行管理分区依据、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对中国现行国家公园管理分区提出复合性、灵活性与可操作性等建议。
关键词:风景园林;国家公园;管理分区;模式;欧洲;案例分析
欧洲国家公园管理分区体系示意
| 水体景观气候调节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卞晴 赵晓龙* 刘笑冰
摘要:随着极端气候条件频发及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国内外学者逐渐认识到水体要素热容量大、蒸发潜热大、反射率小的物理性质对城市热环境的局地冷却效应。以科学引文检索(SCI)核心合集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为依据,借助CiteSpace科学计量工具,分析了1986年以来国内外水体景观气候调节性研究发展趋势。重点总结了水体景观气候调节性评估技术与方法、效应机制以及物理特征、外部空间特征、植被特征影响因素等基础研究成果。明晰了该研究在拓展实证研究新思路、明确量化设计规范、提出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体系3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旨在为最大限度发挥水体景观气候调节性、促进城市人居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风景园林;水体景观;气候调节性;影响因素;气候调节性设计策略
国外水体景观气候调节性研究聚类时间轴
延伸阅读:
[1] 薛思寒,王琨,肖毅强.传统岭南庭园水体周边热环境模拟研究:以余荫山房为例[J].风景园林,2014(6):50-53.
[2] 金虹,吕环宇,林玉洁.植被结构对严寒地区城市居住区冬夏微气候的影响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10):12-15.
[3] 刘滨谊,林俊.城市滨水带环境小气候与空间断面关系研究:以上海苏州河滨水带为例[J].风景园林,2015, 22(6):46-54.
| 基于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评价——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
张梦迪 张芬 李雄*
摘要:通州区作为北京市副中心,将有序地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及功能的疏解,并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通州区发展的硬性约束,严格控制用地和人口规模,以期兼顾城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对通州区2008—2013年和2013—2018年2个时间段的土地转换进行了分析,同时运用InVEST模型对通州区的生境质量做出评价。研究表明,在2008—2018年间,低度生境质量的增加主要由于林地、草地、水域和耕地等用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变,从而导致在2013—2018年间以林地、水域用地类型为主的高度生境质量下降以及2008—2018年间以耕地为主的一般生境质量的比例减少。近年来随着“百万亩造林工程”的实施,通州区按照“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结构全面推进了河道绿化和东、西部生态绿带以及东南部森林湿地群的建设,对优化通州区生境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生境质量的评价结果为指导通州区蓝绿交织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生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风景园林;InVEST模型;土地利用变化;生境质量;生境保护;通州区
技术路线
| 传统聚落空间图式语言体系构建研究——以福建闽江流域为例
孔宇航 张兵华 胡一可*
摘要:针对当下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传承和转译的困境,借鉴语言学的结构系统逻辑和图式的心理认知方式,重新梳理了传统聚落空间的组织模式和内在伦理功能。以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逻辑为理论基础,在当代语境下提出一条适应重识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体系的研究路径。运用语言学的结构主义认知逻辑,将传统聚落文化空间从载体的物质性表征引向对居住环境的结构性思考;借鉴空间图式语言的表达形式,解析聚落整体空间的尺度、结构、秩序和意义特征,揭示聚落空间的形成机理和营建智慧;基于语汇要素、句法结构和语境规则三大系统,构成微观—中观—宏观多维尺度嵌套下的聚落空间语汇和语法逻辑体系。传统聚落空间基于“空间–路径”的基本空间语法结构,转译成新的空间结构形式以满足新的空间功能需求。在水平维度上,按照语言学的词法和句法将单一维度上的空间语汇类型化单元进行组合拼接,形成空间语汇词库;在垂直维度上,按照语言学的语法将多维度语汇单元依据语境限制规则折叠和嵌套成复合的物质空间结构。因此,构建的空间图式语言结构认知体系和转译生成方法,为传统聚落空间营建和重构提供新的认知视角。
关键词:风景园林;语言学;空间图式;句法结构;转译;传统聚落
空间语言的转换生成语法逻辑
延伸阅读:
[1] 王云才.论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逻辑思路及体系框架[J].风景园林,2017,33(4):89-98.
[2] 刘淑虎,张兵华,冯曼玲,等.乡村风景营建的人文传统及空间特征解析:以福建永泰县月洲村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3):97-102.
| 适应沙垅地貌的潮汕民系滨海聚落景观分析
潘莹 白佳钰 施瑛*
摘要:沙垅地貌是潮汕地区一类典型的滨海自然地貌。通过资料查阅、历史卫星图收集、实地访谈、档案馆查档,对沙垅地貌区相关资料进行收集,采用比较研究方法探析此类地形对聚居地形态、产业类型以及防灾体系的影响,归纳总结了3类相应的聚落景观模式:1)顺应沙垅地貌发育的择高而居、向海推移的聚落生成演化模式;2)适应沙垅土壤时间演化、空间分异的农业景观及“池堀”灌溉模式;3)抵御沙垅地貌区风沙灾害的多层级防灾景观模式。通过这一案例研究能够对潮汕民系聚落景观演化特征有更深刻的了解,以期对当下城乡发展中人地关系的处理提供宝贵经验。
关键词:风景园林;沙垅地貌;潮汕民系;聚落景观;人地关系;适应性景观
沙垅发育过程
| 明清珠江三角洲桑园围地区人文景观类型与文化内涵
傅俊杰 唐孝祥*
摘要:珠江三角洲桑园围地区在明清时期形成了地域文化特征显著的人文景观。通过对志书、诗文游记记载和历史图像进行分析,探讨桑园围地区人文景观的历史演变、空间类型和文化内涵。将桑园围地区人文景观的典型类型归纳为地如棋称的生产空间、西樵烟雨的游赏空间、多元融合的教化空间;从以水为核心的八景文化、联合自治和士绅主导的社会准则、兼容并蓄的文化信仰3个方面,总结其社会文化内涵,以期促进桑园围地区传统人文景观保护与地域特色景观建设实践。
关键词:风景园林;桑园围;人文景观;景观类型;文化内涵;西樵山
桑园围的山水格局与聚落分布
| 晚明福州曹学佺石仓园平面复原及特征研究
周向频 吴怡婧
摘要:晚明福州著名文人曹学佺的石仓园是当时福建地区最负盛名的园林之一,其设计营造既表达了晚明文人园林普遍的趣味与手法,又呈现出较为鲜明的闽中地区的造园特征。利用文献研究法及实地调查法,对曹学佺的诗集《石仓诗稿》及相关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园址现状地形的勘察,对石仓园进行考据和复原,尝试还原石仓园全盛时期的面貌,并在此基础上从营造历程、布局构成、景物配置等方面对其造园特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晚明时期的石仓园整体上主要呈现追求山林幽境、因借天然山水及丰富的植物造景三大特征;山下以大水池为中心环池置景,山上景点建筑掩映在林木中,景点建筑质朴疏朗且融入自然,并十分注重巧借园外之景,包括四周的山川、寺庙、田园、村庄等。
关键词:风景园林;晚明;福州;曹学佺;石仓园;复原;造园特征
1960年石仓园园址的山水关系
延伸阅读:
[1] 顾凯.明末清初太仓乐郊园示意平面复原探析[J].风景园林,2017,24(2):25-33.
本期引文格式
2020/06
[1] 郑曦.设计思想的形成[J].风景园林,2020,27(6):4-5.
[2] 米盖尔·维达·普拉,边思敏,王勤.当代景观设计的现时危机与未来挑战:从特质出发的设计途径[J].风景园林,2020,27(6):8-21.
[3] 金秋野.巴拉干建筑中的“自然之影”[J].风景园林,2020,27(6):22-29.
[4] 魏方.差异“之间”:论厚性、间质、孔窍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呈现与建构[J].风景园林,2020,27(6):30-36.
[5] 林广思,钟和丽.通过设计之研究的风景园林学位论文写作框架探讨[J].风景园林,2020,27(6):37-41.
[6] 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J].风景园林,2020,27(6):42-47.
[7] 慕晓东.智识性想象:詹姆斯·科纳的景观话语[J].风景园林,2020,27(6):48-53.
[8] 莫非.从行路者到引路者:玛莎·施瓦茨的设计教学、实践与研究哲思[J].风景园林,2020,27(6):54-62.
[9] 刘宇扬.景观基础设施:上海民生码头水岸贯通三部曲[J].风景园林,2020,27(6):63-67.
[10] 杨晓青.看台与舞台: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南段二期景观设计[J].风景园林,2020,27(6):68-72.
[11] 赵智聪,彭琳.国家公园分区规划演变及其发展趋势[J].风景园林,2020,27(6):73-80.
[12] 寇梦茜,吴承照.欧洲国家公园管理分区模式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6):81-87.
[13] 卞晴,赵晓龙,刘笑冰.水体景观气候调节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风景园林,2020,27(6):88-94.
[14] 张梦迪,张芬,李雄.基于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评价: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6):95-99.
[15] 孔宇航,张兵华,胡一可.传统聚落空间图式语言体系构建研究:以福建闽江流域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6):100-107.
[16] 潘莹,白佳钰,施瑛.适应沙垅地貌的潮汕民系滨海聚落景观分析[J].风景园林,2020,27(6):108-114.
[17] 傅俊杰,唐孝祥.明清珠江三角洲桑园围地区人文景观类型与文化内涵[J].风景园林,2020,27(6):115-120.
[18] 周向频,吴怡婧.晚明福州曹学佺石仓园平面复原及特征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6):121-126.
延伸阅读
[1] 郭湧.风景园林设计研究方法论的“相关性”刍议[J].风景园林,2015,22(6):117-122.
[2] 沈洁,林诗琪.风景园林通过设计之研究(RtD)进展[J].风景园林,2019,26(7):51-56.
[3] 郭湧,张英杰.德国市民花园设计导则研究[J].风景园林,2011,18(2):72-77.
[4] 常湘琦,朱育帆.清华大学风景园林设计Studio硕士研究生课程发展评述[J].风景园林,2019,26(S2):35-40.
[5] 顾凯.园在山中:再探张南垣叠山造园的意义与传承[J].风景园林,2020,27(2):13-19.
[6] 慕晓东.阐释、自治和互设:景观设计与理论之间的3种关系[J].风景园林,2018,25(4):115-121.
[7] 张娜,吴承照.自然保护区的现实问题与分区模式创新研究[J].风景园林,2014,21(2):126-131.
[8] 薛思寒,王琨,肖毅强.传统岭南庭园水体周边热环境模拟研究:以余荫山房为例[J].风景园林,2014(6):50-53.
[9] 金虹,吕环宇,林玉洁.植被结构对严寒地区城市居住区冬夏微气候的影响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10):12-15.
[10] 刘滨谊,林俊.城市滨水带环境小气候与空间断面关系研究:以上海苏州河滨水带为例[J].风景园林,2015, 22(6):46-54.
[11] 王云才.论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逻辑思路及体系框架[J].风景园林,2017,33(4):89-98.
[12] 刘淑虎,张兵华,冯曼玲,等.乡村风景营建的人文传统及空间特征解析:以福建永泰县月洲村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3):97-102.
[13] 顾凯.明末清初太仓乐郊园示意平面复原探析[J].风景园林,2017,24(2):25-33.
相关链接:
《风景园林》2020-06刊首语 | 郑曦:设计思想的形成
《风景园林》2020-06目录 | 风景园林设计思想研究
《风景园林》2020-06专题导读 | 风景园林设计思想研究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0年6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刘昱霏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