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0-11 区域风景营构传统 | 低影响开发的多元价值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LAVISION
2024-08-31

《风景园林》2020-11 | 184 Vol.27

专题1:区域风景营构传统

专题2:低影响开发的多元价值



本期导览


刊首语

| 区域风景营构传统

郑曦

点击查看全文

早在金代,北京初定为中都时,如何获得巨大的水源(尤其是漕运水源)是营城和治水的关键,时人的做法极具智慧,即将西山玉泉山泉水引入海拔50 m瓮山泊一带蓄积为水库,并挽而向南,人工开凿海拔52 m的海淀台地,导西山水系穿海淀台地引向东南,为长河。到元代,高梁河水系成为都城命脉,由开凿的长河和高梁河接引而成通惠河。广源闸是节制长河之水的关键,闸上游直通瓮山泊,并沿着引水渠到昌平白浮泉,闸下游经紫竹院、乐善园至西直门穿城而入,出东便门外的大通桥,经通州八里桥与北运河相连,构成了引水贯都的大运河北京段。古时漕运似今天的高速公路,承载南北的物资转运,城中积水潭(又称什刹海)成为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码头,逐渐形成大都最大的商业繁华区,桅杆林立,舳舻蔽水。明代积水潭转变为城中公共性风景胜地,清初成为官宦公用的园囿并逐步恢复商业繁荣。积水潭前、后海相连处的银锭桥是衔西山、扼近水的风景佳构,燕京小八景“银锭观山”所在,对观的远山即为“西山晴雪”景,形成西山、积水潭和城中心码头商业区间的“山—水—城”互为因借之势。经大运河北京段持久的风景营构,沿岸风光旖旎,上游瓮山泊扩建为昆明湖,下游营造琼岛春荫、太液秋风、长桥映月等诸多景致与胜迹。



专题1:区域风景营构传统

| 基于湖河网络八景系统的江汉平原区域风景特色研究

万敏  王之羿  潘莹紫

摘要:叠加不同时代的江汉平原古云梦泽变迁范围形成湖圈,以注入或流出该圈的5条河流为轴,形成“一圈五轴”的湖河网络体系,以轴圈上的城镇为节点,形成“十二点、五岛”的节点性城镇系统,以此关联考察节点城镇八景的种类、构成、特征与演变,从而建立对江汉平原区域风景特色解析与认识的总体框架。通过“十二点、五岛”八景的词云分析,认识到江汉平原风景的湖、河、台特色与月、古、晴景象;立足节点城镇八景之横向系统,解析了该平原风景的江汉朝宗大气与山水楼台创意;立足节点城镇八景之纵向系统,认识到其上江轴地理剖面中山水的格局及其八景的呼应配合,以及其他各轴自然地理剖面反映的空间大开大合、山体大起大落的“灵秀湖北”特色。

关键词:风景园林;江汉平原;区域风景特色;湖河网络;八景系统

江汉平原湖河网络及其节点城镇系统



浙东运河姚江河谷段运河系统与聚落景观研究

常媛  郭巍*

摘要:浙东运河姚江河谷段以姚江水系为基础,沟通钱塘江流域和甬江流域,具有悠久的开发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体现出运河开发对自然基底及人文景观发展的影响。从姚江河谷段浙东运河的开发沿革以及运行调控机制入手,分析典型聚落的山水形势、发展演变、景观结构,最后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这对姚江河谷地区运河遗产的保护和构建山水城市有着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姚江河谷;运河系统;传统运河聚落

姚江河谷地区运河航线示意图


延伸阅读:

[1] 郭巍,侯晓蕾.双城、三山和河网:福州山水形势与传统城市结构分析 [J].风景园林,2017(5):94-100.



| 回归历史语境的区域风景营建机制研究——以严州古城为例

毛华松  漆媛媛

摘要:回归历史语境的区域风景营建机制研究,有利于突破囿限于风景物质空间的静态研究现状,还原历史风景与区域山水、政治经济等的复杂关联。以城址未变、保存良好及有史料延续的严州古城为例,基于营建主体认知的历史园林分类,并结合类型空间分布、建设主体和重建频率等,分析、归纳了3个区域风景营建特征:1)依托优势山水资源的风景空间分布;2)基于风景营建主体的多元类型实践;3)人文与自然双重影响下的关键风景点。系统阐释了影响区域风景生成的自然、政治、社会因素,对理解和传承中国区域风景营造的历史经验,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历史语境;区域风景;营建机制;严州古城

严州古城自然山水空间形态示意


延伸阅读:

[1] 毛华松,廖聪全.城市八景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内核[J].风景园林,2015(5):118-122



时空视野下桂林山水园林形塑过程与机理

郑文俊  吴曼妮  刘宗林  巫柳兰

摘要:桂林山水园林是喀斯特地貌下区域风景营建的优秀代表,体现着城市、人与风景要素协调共生的人居理念。通过古代文献解读与地理时空分析,探究在人文与自然联动作用下桂林山水园林形塑的时空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1)桂林山水园林依托于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独特风景基底而建设,营建数量和规模由唐至清持续增长,宋元为营建高峰;园林类型随时间逐渐丰富完善,公共园林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桂林山水园林的形塑过程在时间上可分为由山水到园林的初步建构(唐至宋元)和园林体系的完善(明清)2个阶段,最终形成了类型多样、风格鲜明的地域园林体系。在空间上,从散点式发展逐渐转化为城景相融一体化发展,形塑出桂林城园一体的风景面貌;3)山水环境支撑、政治经济影响、城市建设发展及游赏文化助推4方面的综合驱动作用,塑造了具有真山真水、类型多元、城景相融、开放共享等显著特征的桂林喀斯特区域风景园林系统。研究有利于促进区域风景特征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并对当代山水城市景观塑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山水园林;时空特征;形塑过程;形塑机理;桂林;风景园林

桂林城及周边山水关系


延伸阅读:

[1] 孙乔昀,郑曦.古代城市区域风景系统的构成与分区营建的关系探讨:以隋唐时期扬州为例 [J].风景园林,2017(4):34-40.



雨洪管控视角下陕北窑居聚落水利风景营构与实践

杨建辉  周庆华

摘要:受自然地理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陕北地区形成了自成体系、特征鲜明的窑居聚落水利风景。从地域性视角出发,讨论了陕北窑居聚落水利风景的形成机理和基本特征;总结回顾了雨洪管控视角下窑居聚落水利风景营构的传统经验和技术特点;针对不同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要素布局面临的核心矛盾和具体雨洪管控目标,构建了基于传统智慧并融合现代LID技术的6种典型聚落场地空间的水利要素布局形式;提出了陕北窑居聚落水利风景的保护策略并开展了水利风景营构规划实践。

关键词:陕北窑居聚落;雨洪管控;水利风景营构;布局模式;地域性;风景园林

院蓄街排式布局


延伸阅读:

[1] 毛华松,张立立,罗评.基于灾害链理论的山地城市雨洪适灾空间建构:以巫山县早阳新区城市设计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7):96-100.

[2] 林箐.乡村景观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途径[J].风景园林,2016(8):27-37. 

[3] 王南希,陆琦.乡村景观价值评价要素及可持续发展方法研究[J].风景园林,2015(12):74-79.

[4] 陆琦,李自若.时代与地域: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反思[J].风景园林,2013(4):56-60.

[5] 王向荣,林箐.国土景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山—水—田—城体系[J].风景园林,2018(9):10-20.



访谈

城市景观设计与研究之代尔夫特方法——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斯特芬·奈豪斯博士专访

采访:张博雅  校对:熊亮

       本文中的代尔夫特方法特指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学院自1947年以来所发展的一种用于理解和设计城市景观的风景园林学手段。《风景园林》杂志有幸邀请到斯特芬·奈豪斯博士参与此次专访,向读者介绍代尔夫特方法的背景和原则,并结合实践案例展示其应用方法。

阿姆斯特丹扩张规划(1834 年)是范·伊斯特恩和范·路豪森的作品,他们也是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城市系的联合创始人,是基于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进行规划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代表人物


延伸阅读:

[1] 奈豪斯,熊亮,坎纳特拉.三角洲适应性转型:基于景观的区域设计方法[J].风景园林,2019,26(9):8-22.



专题 2:低影响开发的多元价值

基于元胞自动机模拟城市扩张下的绿色基础设施布局演变与内涝风险评估——以武汉市为例

王雪原  周燕*  禹佳宁

摘要: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之一,提供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面临建设用地扩张下的空间置换、总量缩减、结构破碎等问题。以武汉市绿色基础设施雨洪调蓄功能为切入点,通过遥感影像解译结合地形、土地利用等数据对武汉市域内的绿色基础设施进行空间格局及水文区位分析;通过构建模拟城市扩张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整合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发展引导约束条件与空间控制约束条件作为运算规则,计算转换概率来模拟城市的扩张;以此分析城市扩张所带来的不同类型绿色基础设施的格局演变与内涝风险。研究发现在城市扩张过程中武汉市水文关键区位敏感性高且易被侵占,建成区将面临雨洪调蓄功能降低所带来的内涝风险。城市扩张与用地的博弈难以避免,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发挥城市雨洪调蓄功能的天然载体,其结构完整性对于城市水文过程良性循环起本底作用。保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敏感性高、易被侵占且具有关键水文功能的区域,根据风险程度建立多级控制体系,对于武汉市绿色基础设施保护及内涝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扩张模拟;水文区位分析;元胞自动机;绿色基础设施;内涝风险评估

2009、2017、2019 年绿色基础设施的景观时空动态变化



SUSTAIN支持下的LID建设成本效益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

李沐寒  尹海伟*  唐爽

摘要:目前LID的相关研究已逐渐综合化和多学科化,特别是针对LID措施建设与优化布局的探讨日益增加。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依托ArcGIS与SUSTAIN建立了一套城市雨洪管理评价与优化的方法框架,构建了城市尺度水文模型,并统筹考虑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投资效率,模拟得出不同LID连接情景(并联、串并联结合、串联模式)下的LID成本效益曲线和最优方案。结果可知:LID的成本效益存在一定的累积效应,串联模式下LID的成本效益优于并联模式;且当LID的规模和成本超出一定阈值后,径流削减率也逐渐趋于稳定。最后得出鼓楼区LID最优投资成本为7.4亿元,整体年径流削减率可达75%,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鼓楼区LID建设投资与空间配置优化的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风景园林;低影响开发;SUSTAIN;海绵城市;成本效益;南京市鼓楼区

LID 的空间配置



基于水安全目标的城市绿地水体设计方法研究——以第二届河北省园林博览会(秦皇岛)园区为例

卢奕芸  戈晓宇*

摘要:城市绿地水系作为影响城市绿地生态稳定的主要因素,在雨洪管理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总结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设计方法可以为海绵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建设提供参考。以第二届河北省园林博览会(秦皇岛)园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和解决场地面临的雨水安全问题,提出基于水安全目标的城市绿地水体设计方法:1)确定雨水径流控制目标;2)计算场地内外源径流消减总量并确定水体调蓄容积;3)利用SWMM软件建立动态管理模型,对比分析场地开发前后雨洪调蓄能力;4)结合水体设计的景观化策略,通过水利分析模型(MIKE21)对水景面积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通过合理的水体设计,城市绿地可以有效调蓄场地及周边区域地表径流;2)基于水安全目标的城市绿地水体在设计时需综合考虑现状条件、海绵城市区域建设要求与控制目标,并利用情景模拟的方法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最终确定设计方案。

关键词:风景园林;水安全;半湿润地区;城市绿地;雨洪管理;水系设计方法

第二届河北省园林博览会(秦皇岛)园区平面图


延伸阅读:

[1] 康嘉奇,戈晓宇.半湿润地区外源径流型海绵绿地设计方法研究:以迁安市滨湖东路绿地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8):77-82.

[2] 刘颂,毛家怡,沈洁.基于 SWMM 的场地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水文效应评估:以同济大学校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1):60-65.



作品

特瓦复合绿道:通过景观致敬历史和生态环境

(新西兰)迈克·托马斯

       特瓦复合绿道(Te Whau Pathway)是一条在奥克兰市建设的骑行道和步行道共用的绿道基础设施,长约 12 km,希望通过其标志性的建筑形态、公共艺术形式、增强的生态功能来展示奥克兰市丰富悠久的历史。

特瓦复合绿道沿海生态



研究

21 世纪以来风景园林国际研究热点与未来挑战

刘文平  陈倩  黄子秋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人口增长与文化多元化等挑战日益严峻。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风景园林学科在应对和缓解这些挑战方面,不仅已被证明可为人类提供多种福祉服务,也积极促进了多专业合作,拓展了学科内涵。为了全面确定风景园林科学研究主题拓展的国际现状及未来挑战,对2000—2020年间已发表的英文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探讨了未来挑战与风景园林学研究启示。研究结果揭示近20年来以英文为发表语言的风景园林研究在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绿色基础设施与建成环境、风景园林文化与社会福祉、景观绩效评估与规划管理、大数据与工具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解决食物与生态危机、塑造更加包容的人居环境、促进跨学科合作、增强务实教育等方面仍面临着较大挑战。未来风景园林学应在多尺度关联与系统性研究、多学科交叉合作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风景园林;研究主题;未来挑战;21 世纪

风景园林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协同增益的城市生态空间区划研究——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为例

艾昕  兰亦阳  郑曦*

摘要:生态空间为城市提供所需的生态系统服务,同时也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如何在让生态空间发挥生态价值的同时,平衡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需求成为近年来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重点。生态系统服务可以评估生态和社会价值,顺应其间的协同关系并缓解权衡有利于进行兼顾生态和社会目标的生态空间规划。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为例,分析关键性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为不同区域分配优先保护特征,并通过低权衡、低协同和高协同3种情景,以不同灵活程度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目标空间分配。使用Marxan  with zones模型得到满足各服务保护目标的管理区划,并比较3个情景的分区结果,验证规划体系对协同权衡作用的影响。得到了3种情景下的管理区分布:低权衡情景布局偏紧凑,实现了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最小化;从低协同到高协同情景,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协同性增加;从低权衡情景到低、高协同情景,重点保护区的面积逐渐增加,生态缓冲区增加了连接性,控制发展区和集中建设区变化相对稳定,实现了生态空间多层次空间优化。最终得到的更详细的管理区划有助于指导未来生态—社会多目标生态空间规划政策的制定:即对重点保护区严格保护,加强生态缓冲区生态整治和廊道建设,以促进生态效益协同发展。在集中建设区与控制发展区引导城镇节约集约建设,减量增绿,实现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关键词:生态空间区划;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多情景;Marxan with zones

生态涵养区多情景生态空间区划研究框架


延伸阅读:

[1] 王婧,欧小杨,吴佳霖,等.近 20 年国外系统保护规划研究进展及启示[J].风景园林,2019,26(8):65-70.



自然景观对老龄人群身心健康影响研究的荟萃分析

陈崇贤  罗玮菁  夏宇*

摘要:已有研究表明自然景观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为系统评价自然景观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效益,检索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已有相关研究文献,对筛选出的13篇相关研究文献共计841例样本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自然景观接触,在生理指标方面能够显著改善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活动水平;在心理指标方面能够显著改善老年人的情绪状态、注意力及主观感知恢复性体验;欣赏型接触自然景观方式相比活动型接触自然景观方式在心理健康效益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可为环境对人体健康效益相关的评价研究提供方法学的指导。

关键词:风景园林;自然景观;老龄人群;身心健康;荟萃分析

自然景观对老龄人群生理健康指标影响的总体荟萃分析图


延伸阅读:

[1] 翟宇佳.促进老年人散步行为的城市公园设计特征研究:基于内容分析法初探[J].风景园林,2016(7):121-128.



健康居住小区评价体系构建探析——基于城市规划与公共健康的结合视角

张雨洋  刘宁睿  龙瀛 *

摘要:居住小区作为城市居民住所所在地,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所处时间最长的场所,对居民的健康可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当下中国城市的居住小区,面临老旧改造、现有维护和未来新建三大重要任务,急需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以指导居住小区的健康化发展。为构建评价体系,首先,明确指标的三大选取原则:指标选取须从人本视角出发;指标选取应重视居住小区与健康结局间的传导过程;指标应从多尺度选取,并体现小区内外有别。其次,创新性地结合城市规划与公共健康学科视角,确定居住小区影响居民健康的潜在指标;通过质量审查环节检索文献得到与健康结局相关的证据,支撑指标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最后,对未来健康居住小区的评价与发展进行展望:1)应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完善与应用健康居住小区的评价体系;2)未来应加强新技术在健康居住小区内的应用;3)在健康居住小区的发展中加入对城市新变化的思考。希望通过构建相对完整、开放的居住小区评价指标体系,使更多相关研究人员、政府领导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促进中国居住小区的健康化发展。 

关键词:体育锻炼;传导过程;人本视角;健康结局;公共健康

居住小区健康影响因素图谱



面向小气候热舒适性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探索

刘珂秀  马椿栋  陈威  刘滨谊*

摘要:如何在规划设计中改善风景园林小气候正在成为研究应用的重要议题。以调节新疆喀什吐曼河滨水景观夏季炎热小气候为目的,基于已有研究基础,开展了小气候环境模拟,并进行植被和水体等方案布局的热舒适性优化设计研究,探讨以风景园林面向小气候热舒适性,协同水环境和公共空间活动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路径。通过吐曼河的水流模拟、滨水空间开阔度和城市人群分布密度分析,以及现状区域小气候风湿热物理环境和热舒适度模拟,形成设计建议支撑后续方案。提出了3个设计方案,对比测试各设计方案的风景园林小气候热舒适调节性能,以WBGT指标27  ℃以下的空间面积比例为设计优选的引导性依据。结果表明:3个方案中乔木覆盖率更高的设计其热舒适性最佳,以其为最终方案,并佐证了已有研究结论。

关键词:风景园林;滨水景观;小气候;热舒适性;设计研究

城市宜居环境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三元战略


延伸阅读:

[1] 林广思,钟和丽.通过设计之研究的风景园林学位论文写作框架探讨 [J].风景园林,2020,27(6):37-41.

[2] 刘滨谊,林俊.城市滨水带环境小气候与空间断面关系研究:以上海苏州河滨水带为例[J].风景园林,2015(6):46-54.

[3] 郭湧,张英杰.德国市民花园设计导则研究[J].风景园林,2011(2):72-77.

[4] 卞晴,赵晓龙,刘笑冰.水体景观气候调节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风景园林,2020,27(6):88-94.



基于绿视衰减曲线的历史街区步行环境绿视感知评价——以厦门市中山路同文片区为例

李渊  黄竞雄

摘要: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活化中,绿色植物在改善步行体验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平衡绿视体验与土地占用面积则备受学界关注。现有研究常见基于主体的街道可步行性评价方法,缺乏从客体角度出发的步行视觉感知分析方法。以厦门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同文片区为例,测度街区内道路的绿视率指标,绘制不同绿化模块的“绿视率衰减曲线”,提出计算最大绿视范围的方法。研究发现:1)乔灌组合、大乔木、绿化小品与幂律模型拟合优度较高,盆栽和垂直绿化与指数模型拟合优度较高,最大绿视范围从高到低依次为大乔木、乔灌组合、绿化小品、垂直绿化、盆栽。2)中山路—思明南路沿线绿视率提升空间较大,鹭江道—镇海路沿线绿视率较高;内部支路中青石巷、同文路、泰山路绿视率较高,钱炉灰埕巷、钓仔路、水仙路和定安路绿视率较低。3)绿化设施布局的不合理降低了街区遗产要素对于访客的吸引力,商业气息弱化了访客对于街区文化要素的感知。研究旨在将绿视率指标二维化,为绿视率的定量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感知;地理信息系统;绿视衰减曲线;厦门市中山路

数据采集与计算框架


延伸阅读:

[1] 徐磊青,江文津,陈筝.公共空间安全感研究:以上海城市街景感知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7):23-29.



人本视角下的公众参与式方法探索——感知引导法

邵钰涵  薛贞颖  (英)凯文·斯韦茨  殷雨婷

摘要:部分学者认为,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空间营造方式导致人本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长期未能建立起有效联系,弱化了城市场所的本土性及社会联系。各类规划设计实践中的公众参与是保证城市场所真正为人所用的重要环节,但相关探索在方法和研究尺度上有较大的跨越。从公众参与的原则、方法及实践研究出发探讨现有方法利弊,结合技术发展优势提出一种新的公众参与方法——感知引导法。这是基于环境心理学构建的一种用于获取公众意愿的参与方法,包括刺激、引导、捕捉、识别4个核心环节,具有灵活性、准确性、高效性和包容性,在保证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借助技术手段解决了各方群体之间的沟通障碍,为公众参与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风景园林;人本主义;空间营造;公众参与;技术革新;感知引导法

感知引导法过程


延伸阅读:

[1] 陈筝,杨云,邱明,等.面向城市空间的实景视觉体验评价技术[J].风景园林,2017(4):28-33.




  本期引文格式

2020/11

[1] 郑曦.区域风景营构传统[J].风景园林,2020,27(11):6-7.

[2] 万敏,王之羿,潘莹紫.基于湖河网络八景系统的江汉平原区域风景特色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11):10-15.

[3] 常媛,郭巍.浙东运河姚江河谷段运河系统与聚落景观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11):16-22.

[4] 毛华松,漆媛媛.回归历史语境的区域风景营建机制研究:以严州古城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1):23-28.

[5] 郑文俊,吴曼妮,刘宗林,巫柳兰.时空视野下桂林山水园林形塑过程与机理[J].风景园林,2020,27(11):29-34.

[6] 杨建辉,周庆华.雨洪管控视角下陕北窑居聚落水利风景营构与实践[J].风景园林,2020,27(11):35-41.

[7] 张博雅,熊亮.城市景观设计与研究之代尔夫特方法: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斯特芬·奈豪斯博士专访[J].风景园林,2020,27(11):42-49.

[8] 王雪原,周燕,禹佳宁.基于元胞自动机模拟城市扩张下的绿色基础设施布局演变与内涝风险评估:以武汉市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1):50-56.

[9] 李沐寒,尹海伟,唐爽. SUSTAIN支持下的LID建设成本效益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1):57-63.

[10] 卢奕芸,戈晓宇.基于水安全目标的城市绿地水体设计方法研究:以第二届河北省园林博览会(秦皇岛)园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1):64-69.

[11] 迈克·托马斯.特瓦复合绿道:通过景观致敬历史和生态环境[J].风景园林,2020,27(11):70-74.

[12] 刘文平,陈倩,黄子秋. 21世纪以来风景园林国际研究热点与未来挑战[J].风景园林,2020,27(11):75-81.

[13] 艾昕,兰亦阳,郑曦.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协同增益的城市生态空间区划研究: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1):82-89.

[14] 陈崇贤,罗玮菁,夏宇.自然景观对老龄人群身心健康影响研究的荟萃分析[J].风景园林,2020,27(11):90-95.

[15] 张雨洋,刘宁睿,龙瀛.健康居住小区评价体系构建探析:基于城市规划与公共健康的结合视角[J].风景园林,2020,27(11):96-103.

[16] 刘珂秀,马椿栋,陈威,刘滨谊.面向小气候热舒适性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探索[J].风景园林,2020,27(11):104-109.

[17] 李渊,黄竞雄.基于绿视衰减曲线的历史街区步行环境绿视感知评价:以厦门市中山路同文片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1):110-115.

[18] 邵钰涵,薛贞颖,凯文·斯韦茨,殷雨婷.人本视角下的公众参与式方法探索:感知引导法[J].风景园林,2020,27(11):116-122.


  延伸阅读

[1] 郭巍,侯晓蕾.双城、三山和河网:福州山水形势与传统城市结构分析 [J].风景园林,2017(5):94-100.

[2] 毛华松,廖聪全.城市八景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内核[J].风景园林,2015(5):118-122.

[3] 孙乔昀,郑曦.古代城市区域风景系统的构成与分区营建的关系探讨:以隋唐时期扬州为例 [J].风景园林,2017(4):34-40.

[4] 毛华松,张立立,罗评.基于灾害链理论的山地城市雨洪适灾空间建构:以巫山县早阳新区城市设计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7):96-100.

[5] 林箐.乡村景观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途径[J].风景园林, 2016(8):27-37. 

[6] 王南希,陆琦.乡村景观价值评价要素及可持续发展方法研究[J].风景园林,2015(12):74-79.

[7] 陆琦,李自若.时代与地域: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反思[J].风景园林,2013(4):56-60.

[8] 王向荣,林箐.国土景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山—水—田—城体系[J].风景园林,2018(9):10-20.

[9] 奈豪斯,熊亮,坎纳特拉.三角洲适应性转型:基于景观的区域设计方法[J].风景园林,2019,26(9):8-22.

[10] 康嘉奇,戈晓宇.半湿润地区外源径流型海绵绿地设计方法研究:以迁安市滨湖东路绿地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8):77-82.

[11] 刘颂,毛家怡,沈洁.基于 SWMM 的场地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水文效应评估:以同济大学校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1):60-65.

[12] 王婧,欧小杨,吴佳霖,等.近 20 年国外系统保护规划研究进展及启示[J].风景园林,2019,26(8):65-70.

[13] 翟宇佳.促进老年人散步行为的城市公园设计特征研究:基于内容分析法初探[J].风景园林,2016(7):121- 128.

[14] 林广思,钟和丽.通过设计之研究的风景园林学位论文写作框架探讨 [J].风景园林,2020,27(6):37-41.

[15] 刘滨谊,林俊.城市滨水带环境小气候与空间断面关系研究:以上海苏州河滨水带为例[J].风景园林,2015(6):46-54.

[16] 郭湧,张英杰.德国市民花园设计导则研究[J].风景园林,2011(2):72-77.

[17] 卞晴,赵晓龙,刘笑冰.水体景观气候调节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风景园林,2020,27(6):88-94.

[18] 徐磊青,江文津,陈筝.公共空间安全感研究:以上海城市街景感知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7):23-29.

[19] 陈筝,杨云,邱明,等.面向城市空间的实景视觉体验评价技术[J].风景园林,2017(4):28-33.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0年11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LAVISIO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