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1-09 社会治理与城市更新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LAVISION
2024-08-31

《风景园林》2021-09 | 194 Vol.28

专题:社会治理与城市更新



本期导览


刊首语

| 城市更新与社会治理

郑曦

点击查看全文

北京老城内前海和后海间由一座形似银锭的小桥衔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桥上向西凭栏远眺,近处水波翠柳,远处西山如黛,“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因此得名,更是老城内唯一展现山–水–城相融的景观视廊。从前走上银锭桥,有一栋积水潭医院高层建筑横插在山水之间,如今这栋楼地上层已拆除,又得“银锭桥横夕照间,依然晴翠送遥山”景致。北京正通过有序疏解来重现老城舒朗壮美的空间秩序,让城市留住记忆。



纪念孙筱祥先生百年诞辰

| 永恒的微笑 绝美的境界——谨以此文纪念风景园林教育家孙筱祥先生百年诞辰

朱成珞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绝句》宋·志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2018 年春,孙先生依次书写下这两首诗。当时我们没有意识到,他正在以一种绝美的方式告别……



专题:社会治理与城市更新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途径探讨

侯晓蕾

摘要: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微更新关注人的日常交往和基本需求,强调“人民参与”的治理模式。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由增量阶段转变为存量阶段,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逐步聚焦在空间重构、公众参与和社区激活方面,空间关怀落实到社区需求、社会关系等社会治理层面。针对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的综合问题,以人民需求和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公共空间设计为切入点,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关联,以及社会治理的适应性策略。从人与社会的角度系统提出切实可行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社会治理途径,体现在公共空间的社会文化治理、社会需求治理、社会活力治理、层级化治理和机制治理等方面。

关键词:城市微更新;小微公共空间;社会治理;人民城市;社区营造;风景园林

原真性的保护与挖掘途径


延伸阅读:

[1] 侯晓蕾.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J].风景园林,2019,26(6):8-12.

[2] 侯晓蕾,郭巍.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景观再生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17(6):42-48.



城市更新与公众参与

著:(日)山崎亮  译:马嘉  校:金静

摘要:公众参与是城市更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今的城市建设已经不再从自然空间开始创建,而是要考虑如何再生已经有人居住的空间。首先,列举了公众参与不可或缺的8个主要理由;其次,论述了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线上与线下、同步与非同步等方式已开始成为推进公众参与的重要方面;最后,介绍了对有居住者生活的城市空间进行更新再生过程中,公众参与环节需要注意的要点。

关键词:城市更新;公众参与;工作坊;对话;相互学习;风景园林

以公众参与方式开展旅游策划项目的工作坊场景,为游客提供乡村生活体验活动



| 参与式社区更新中的利益相关方特征和互动研究——以广州泮塘五约为例

陆熹  (德)埃卡特·兰格

摘要:在社区更新改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利益相关方的特征及其互动关系,对于促进社区共识的达成以及优化更新效果至关重要。与以往对社区更新利益相关方的分析研究所采用的描述性方法不同,以“影响力–利益”及“行动者–关系”网络为基础,通过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等混合研究方式收集数据,系统分析泮塘五约微改造项目中的利益相关方的社会网络。研究分为3个步骤:1)将145名利益相关方归类为14个组别;2)分析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力、利益和参与程度等特征;3)研究不同利益相关方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参与式微改造有利于社区共同价值取向的建立,可推进利益相关方的积极互动;肯定了社区规划师与设计师、宗族代表、相关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递作用。针对老年人、女性、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其他影响力较低的社会群体在参与式规划活动中所处的边缘化地位问题,应重视采取更具包容性的参与方式来开展工作。研究结果对于参与式社区更新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区更新;利益相关方参与;“影响力–利益”矩阵;“行动者–关系”网络;泮塘五约;社区规划

研究框架


延伸阅读:

[1] 言语,徐磊青,谭峥.空间修复与公共空间更新的行动主义:一个公共性与自主性的理论综述[J].风景园林,2018,25(4):25-33.

[2] 侯晓蕾.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J].风景园林,2019,26(6)8-12.



公共空间治理下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研究

毛键源  孙彤宇  刘悦来*  王润娴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复杂的多方利益相关者诉求,亟须构建多方协同的空间治理机制。针对当下中国社区更新中缺乏长效空间治理制度的问题,上海市率先探索社区规划师制度,尝试构建一种多方协同的社区公共空间治理机制。以上海杨浦区、浦东新区、徐汇区的社区规划师制度为例,首先综述全球各国社区规划师的公众参与制度探索,阐述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区参与式更新的双重创立语境,及其“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理念;其次重点分析杨浦区、浦东新区和徐汇区各自制度特征及成果;最后从管理体制、组织构架和内容实施3个层面归纳并提出当下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公共空间治理机制,展望下一步的发展愿景。

关键词:公共空间;社区规划师;空间治理;微更新;社区更新;社区营造;公众参与

2019 年社区规划在地共创小组



基于运动与心理健康提升的社区景观营造策略研究

蒙小英  冯亚茜  朱宇

摘要:对于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类的流行性传染病来说,提升个体免疫力是在面对病毒时最重要和最必要的抵御方式。预防医学认为免疫力提升的途径主要包括运动、饮食、心理和睡眠4方面,依据此建构了促进免疫力提升的社区景观研究框架。选取与社区空间载体最为关联的运动和心理2类人体免疫力提升途径为依据,以医学研究成果为支撑,归纳出运动行为干预下的社区“道路+”景观和心理行为干预下的亲自然三级社区花园的社区景观营造策略,为健康社区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免疫力提升;景观策略;“道路 +”;三级社区花园;模块化

1800 年至今流行病与城市建设大事记


延伸阅读:

[1] 毛华松,宋尧佳,陈曦.社会转型下的单位社区适老性景观更新策略研究:以重棉厂社区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4):95-99.

[2] 王志芳,蔡扬,张辰,等.基于景观偏好分析的社区农园公众接受度研究:以北京为例[J].风景园林,2017(6):86-94.



人居更新、绿色引领:融入风景园林学科的城市更新目标与路径

张云路  李雄*

摘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十四五”时期推进中国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的重要决策部署。如何保证城市发展的高质量和人居环境的高品质,是新时代城市更新的核心任务。风景园林学科作为人居环境学科群的三大支柱之一,应积极服务于城市更新工作,以“生态优先、绿色引领”为学科优势引领城市更新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在分析了中国城市更新的产生背景和战略需求后,通过阐述城乡规划、建筑、风景园林三大学科在城市更新的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不同作用,进一步展现了风景园林专业在城市更新中的特色和潜力。在明确了融入风景园林学科的城市更新以“绿色生态、美丽宜居、文化兼修”为三大目标,在城市单元和人居系统、基础设施和环境品质、景观形象和生态韧性、空间物质和文化活力、管理手段和治理水平5个方面提出了融入风景园林学科的城市更新路径与策略,为风景园林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更新;生态韧性;文化活力;人居环境学科

基于“建筑 - 城乡规划 - 风景园林”人居环境学科体系的城市更新框架


延伸阅读:

[1] 李雄,张云路,木皓可,等.初心与使命:响应公共健康的风景园林[J].风景园林,2020,27(4):91-94.



城市更新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的协同与应对

袁牧  梁斯佳

摘要:城市更新所面对的复杂城市发展问题,无法通过单一学科体系和技术方法的应用来解决。风景园林在城市更新实践中承载着不可取代的专业作用。通过回顾风景园林专业在城市更新实践中的作用,阐述专业实践在城市更新领域方法论层面上的契合关系,并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城市发展新阶段的问题为导向,探讨风景园林专业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能够发挥的协同作用,并进一步思考面对城市更新任务时,专业技术支撑体系的发展方向和核心内容。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更新;专业协同;生态方法;数字技术;可持续技术;城市治理

城市更新实施的流程框架


延伸阅读:

[1] 郑曦.大数据驱动的人居环境提升[J].风景园林,2021,28(1):6-7.

[2] 成玉宁,袁旸洋.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J].风景园林,2015(7):15-19.

[3] 郭湧,胡洁,郑越,等.面向行业实践的风景园林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体系研究:企业 LIM 平台构建[J].风景园林,2019,26(5):13-17.

[4] 王金益,郭湧,李长霖,等.公园无人化管理与智慧化运营实践:龙湖 G-PARK 能量公园[J].风景园林,2021,28(1):71-75.

[5] 成实,张潇涵,成玉宁.数字景观技术在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的运用前瞻[J].风景园林,2021,28(1)46-52.



作品

烟台山乐群路社区复兴:与时间对话的城市更新试验

Lab D+H 景观与城市设计事务所

       烟台山乐群路项目是独特的由景观设计师主导的宏观尺度的城市微更新实践。我们探索场地内的文化脉络,从历史中汲取灵感,修复原始空间,保留原生植物,悉心处理文脉与地脉的关系,使每个设计元素恰到好处地融入整个历史空间的叙事中。

烟台山乐群路规划总图



| 阿连德山脉下的露台 / 牧场

法比安·埃斯卡兰特建筑事务所

       阿连德山脉露台 / 牧场(Terraza / Rancho Sierra Allende)位于自然环境之中,毗邻水域,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休憩之所。它是一个休息和进行社交活动的理想场所,让人们在其中可以享受水坝和周围树林的美景,建筑也是构成景观的要素之一。设计将场地中的所有树木都保存下来,以寻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阿连德露台位置



研究

城市蓝绿景观格局对雨洪调蓄功能的影响

禹佳宁  周燕*  王雪原  郭诗怡

摘要: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频发,引发了社会强烈关注。现有研究多从灾害成因角度聚焦于景观格局变化对洪涝产生的影响,蓝绿景观格局与雨洪调蓄功能的响应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分析。以武汉市江夏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比连续晴天及雨后情景下的遥感影像结果,建立了淹没转移变化矩阵表征调蓄状况,结合以往研究与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的结果,选取了面积周长比、形状指数、分形维数、近圆指数、边缘对比度5个景观指数,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了景观格局对雨洪调蓄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分维指数对雨洪调蓄能力的发挥有直观的作用,城市存量布局优化中需要着重注意对蓝绿空间自然形态的保护;2)雨洪调蓄功能与蓝绿空间聚集度指标之间没有显著关联,蓝绿空间的复合程度对雨洪调蓄能力的影响有待更精细化的研究。研究结果为蓝绿空间景观格局的调蓄效能理论提供了量化支持,可为今后城市洪涝治理和景观格局优化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蓝绿空间;景观格局;土地利用;城市内涝;雨洪调蓄;logistic 回归分析

江夏区连续晴天情景下土地利用现状


延伸阅读:

[1] 康嘉奇,戈晓宇.半湿润地区外源径流型海绵绿地设计方法研究:以迁安市滨湖东路绿地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8):77-82.

[2] 袁媛,王沛永.从防止城市内涝谈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J].风景园林,2016(4):116-121.

[4] 王雪原,周燕,禹佳宁.基于元胞自动机模拟城市扩张下的绿色基础设施布局演变与内涝风险评估:以武汉市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1):50-56.

[5] 刘丽君,王思思,张质明,等.多尺度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规划实现途径探析[J].风景园林,2017(1):123-128.

[6] 于冰沁,车生泉,严巍,等.上海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指标及低影响开发技术示范[J].风景园林,2016(3):21-26.



区域景观的规划、协调、管控:日本的经验与启示

王倩娜  庄子薛  马嘉*

摘要:日本自2004年《景观法》颁布后,在跨尺度、多类型的区域景观规划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够在中国国土空间规划逐渐重视跨越行政边界且尺度较大的生态空间体系构建的背景下,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视角为中国区域景观的规划、协调、管控提供启示。着眼于日本区域景观,在对区域景观的概念进行解读、厘清、对比后,分析了日本区域景观规划的定位与目标、内容构成及协调管控机制。同时结合关门海峡区域景观规划实例,具体分析了规划的背景和沿革、管控方针和内容,以及多元协作协商、活动支援机制等。基于日本区域景观规划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得到了有关法律法规、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多方协调、公众参与5个方面的启示。旨在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涉及区域景观的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区域景观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协调管控;日本;景观风貌

日本区域景观类型及特征


延伸阅读:

[1] 陈航,张晋石.日本景观社区营造的概况与启示[J].风景园林,2016,23(10):120-127.



多源数据支持下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使用人群多样性影响因素

刘颂  赖思琪

摘要: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是承载市民社会活动的重要开放空间,公共空间中多元的人群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核心要素。采用手机信令数据获取人群的聚集密度和年龄多样性,以上海市黄浦滨江公共空间核心段为案例,分析基于多源数据的年龄多样性与滨水公共空间环境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识别显著影响使用人群多样性的滨水公共空间内部与外部特征,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依据。研究表明:滨水区岸线开敞度、慢行体验、周边环境设施、居住人口密度以及交通可达性是影响黄浦滨江公共空间使用者人群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优化滨水公共空间及其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作为促进全龄友好、提升城市活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多源数据;公共空间活力;年龄多样性

数据处理技术路线


延伸阅读:

[1] 刘颂,赖思琪.大数据支持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测度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5):24-28.



“山—城”视觉互馈下山地小城市高度形态管控方法研究

杨洁  乔杰*

摘要:受山地人地关系特征影响,山地小城市常面临空间增量扩张与山水环境品质保护的双重压力。传统基于容量测算转化的高度指标控制,重在引导经济“增量”空间集聚,缺乏对城市山水生态格局的“底线”管控和“山—城”视觉互动的高度空间引导。围绕“山—城眺望体系”构建,系统分析“山望城”“城望山”两种视觉互馈模式对城市整体高度格局保护和高度空间(秩序)引导的技术要求,并转化为具体的高度指标和形态策略。选取浙南山区永嘉县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管控为实例,通过提炼特定山水环境元素的眺望系统,建立从整体高度基准模型,到分级分区的管控机制,再到中微观高度形态修正的管控体系,系统总结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针对山地小城市空间特色、高度问题建立的高度形态管控技术方法。

关键词:山地小城市;“山—城眺望体系”;视觉景观分析;高度形态管控

高度形态管控理论框架


延伸阅读:

[1] 殷铭,周俊汝,薛杰,吴晓.总体城市设计中山体景观眺望体系构建研究:以武夷山市为例[J].风景园林,2017(12):101-106.



城市绿地环境质量评估工具综述

朱逊  张雅倩  赵巍*

摘要:城市绿地环境质量评估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探究空间特征与体力活动的关系,成为城市规划、公共健康、体育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使用文献计量法、荟萃分析法,梳理了9项城市绿地环境质量评估工具,总结了评估工具的应用方式、适用范围及优劣异同。首先,城市绿地环境质量评估工具的开发始于21世纪初期,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和活跃期,工具评估范围涵盖城市公园、步道空间和邻里绿地,主要评估方法包括系统性观察、远程评估和主观感知法;其次,基于尺度差异归纳了普遍使用的8项一级指标和58项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交通环境、周边环境、娱乐设施、便利设施、自然品质、维护管理、艺术审美以及安全保障;最后,探讨了常见工具的实际应用情况,为多学科的互相借鉴与融合提供基础。

关键词:城市绿地;评估工具;质量评估;评估指标;体力活动

工具评估指标频次图


延伸阅读:

[1] 张冉,舒平.基于休闲性体力活动的城市绿色空间研究综述[J].风景园林,2020,27(4):106-113.

[2] 张雨洋,刘宁睿,龙瀛.健康居住小区评价体系构建探析:基于城市规划与公共健康的结合视角[J].风景园林,2020,27(11):96-103.



北京公园用户类型刻画

王志芳  康佳  徐敏*  林广思

摘要:城市公园是公众开展游憩活动的重要场所,如何理解不同用户的需求进而提升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是未来城市公园更新与管理的重点之一。然而现有针对城市公园用户的研究多从单因素角度理解公园使用者的差异,缺乏综合多种人口与行为特征对城市公园用户类型的系统刻画。以北京11个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SPSS统计分析法,综合考虑用户人口统计学背景、公园访问行为和游憩目的,整体刻画用户类型。研究发现:1)城市公园的用户类型可以刻画为3类,即“个人康健型(年长、高频、短时)”“社交休闲型(青年、中频、中时)”和“家庭出游型(中年、低频、长时)”;2)3类用户对公园的选择和偏好存在差异;3)3类用户使用公园的满意度不同,“家庭出游型”用户满意度最低,“社交休闲型”用户满意度中等,“个人康健型”用户满意度最高。研究结果对城市公园的精细化设计和管理提出直接建议:从3种用户类型出发细分城市公园游憩功能,并强化针对“家庭出游型”和“社交休闲型”用户需求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游憩服务;用户类型;规划设计;景观管理;城市公园;风景园林

北京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


延伸阅读:

[1] 林广思,李雪丹,茌文秀.城市公园的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研究: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6):72-78.

[2] 罗涛,张瑾青,徐敏,等.城镇化进程中居民自然景观偏好解析:以福建省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3):93-98.



上海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复杂性研究

李涛

摘要:鉴于目前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国标《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2019)的颁布实施为契机,以用地矛盾突出的上海市为例,运用“复杂性”理论系统地探讨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复杂性的演化阶段、表现特征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创生维持、空间扩张、有机进化三大复杂演化阶段,组成复杂性和结构复杂性2项表现特征,以及启动机制和作用机制2方面的影响机制。为协同集成复杂的城市绿地系统空间提供指引,促进城市绿地系统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地系统;复杂性;空间演化;影响机制

1935 年上海租界公园及周边绿地分布


延伸阅读:

[1] 李倞,杨璐.后疫情时代风景园林聚焦公共健康的热点议题探讨[J].风景园林,2020,27(9):10-16.

[2] 王越,林箐.上海城乡绿地网络规划建设的历史进程与驱动力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7):77-83.

[3] 金云峰,李涛,周聪惠,等.国标《城市绿地规划标准》实施背景下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内容及方法解读[J].风景园林,2020,27(10):80-84.



乡村文化景观遗产综合调查与评价体系研究

胡斌  邹一玮  马若诗

摘要:遗产资源综合调查和价值评价是乡村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的第一步。从重庆地区乡村文化景观遗产资源基础调查项目的总结入手,探讨应用跨学科、多维度调查评价技术对乡村遗产资源进行“深读”的工作程序和内容。整体研究以构建资源综合调查框架与遗产评价体系为前提,通过实际应用,强化乡村文化景观遗产资源专项统计和保护管理意识,突出保护利用过程中多方协同参与的重要性,从根本上为解决乡村文化景观遗产传承缺失问题提供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乡村景观;综合调查;遗产保护;评价技术;多方参与

“多方参与协同”工作机制



北京海淀皇家园林群布局理法研究

朱强

摘要:位于北京“三山五园”地区东部的海淀皇家园林群兴起于清康熙、鼎盛于乾嘉、衰亡于道咸,具有规模庞大、造园技艺高超、水网密布、古今巨变等特点。从区域风景规划的视角利用图档与文献全面复原了该区域在道咸时期的水–园–田–村–营–路体系,考证其演变历程,统计建设规模并分析其整体的布局理法。研究表明:畅春、圆明二园及马厂连缀成为庞大的皇家禁区并占据主体;宅园与赐园因分列海淀台地上下而形成水旱园差异;园外稻田区在绿化造景和寺庙点缀下彰显皇家特色。最终得出园林、水系、稻田与村民之间在风景与社会上具有紧密关联的结论,并对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提出拓展范围、修复关键水系、发展文化公园及构建遗址公园群的4点方略。

关键词: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复原;布局理法;田园景观;大遗址

复原主要依据的清代图档


延伸阅读:

[1] 朱强,李东宸,郭灿灿,等.清代畅春园复原及理法探析[J].风景园林,2019,26(2):117-122.

[2] 肖遥,朱强,卓康夫.清代北京皇家园林植物景观与园林经营体系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8):110-115.



韩国儒家九曲园林地域特征及其山水观探究

彭鸿绪  吴昊  (韩)卢载铉

摘要:朱子理学传入朝鲜半岛后,韩国儒家园林—“九曲园林”随之产生,并形成了地域性的九曲文化。现有研究集中于九曲文化层面,未能全面探析九曲园林的地域特征与山水观。在溯源韩国九曲园林的基础上,解析其营建的时间演化、空间布局特征,并从典型案例玉山九曲的文化背景、营建历程、空间格局、景观意境等方面探析其地域特征及其蕴含的山水观。研究表明:1)九曲园林从高丽末期开始兴起,到朝鲜时代中期达到全盛,其主要分布于长白山脉、洛东江岸旁;2)韩国儒林通过师法武夷营建的玉山九曲,具有“三弯九曲”“一曲一景”的空间格局;3)《玉山九曲歌》中的景观意境蕴含着物我一体的哲学思想及性理学修行观。因此,韩国九曲园林不仅证明了朱子理学的在地性演化,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文化自信,是中国儒家思想在海外传承与发展的直观表现。

关键词:风景园林;朱子理学;韩国九曲园林;地域特征;山水观

武夷九曲的河川形态学特点




  本期引文格式

2021/09

[1] 郑曦.城市更新与社会治理[J].风景园林,2021,28(9):6-7.

[2] 朱成珞.永恒的微笑 绝美的境界:谨以此文纪念风景园林教育家孙筱祥先生百年诞辰[J].风景园林,2021,28(9):10-13.

[3] 侯晓蕾.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途径探讨[J].风景园林,2021,28(9):14-18.

[4] 山崎亮,马嘉,金静.城市更新与公众参与[J].风景园林,2021,28(9):19-23.

[5] 陆熹,埃卡特·兰格.参与式社区更新中的利益相关方特征和互动研究:以广州泮塘五约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9):24-30.

[6] 毛键源,孙彤宇,刘悦来,王润娴.公共空间治理下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9):31-35

[7] 蒙小英,冯亚茜,朱宇.基于运动与心理健康提升的社区景观营造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9):36-41.

[8] 张云路,李雄.人居更新、绿色引领:融入风景园林学科的城市更新目标与路径[J].风景园林,2021,28(9):42-46.

[9] 袁牧,梁斯佳.城市更新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的协同与应对[J].风景园林,2021,28(9):47-51.

[10] Lab D+H 景观与城市设计事务所.烟台山乐群路社区复兴:与时间对话的城市更新试验[J].风景园林,2021,28(9):52-57.

[11] 法比安·埃斯卡兰特建筑事务所.阿连德山脉下的露台 / 牧场[J].风景园林,2021,28(9):58-62.

[12] 禹佳宁,周燕,王雪原,郭诗怡.城市蓝绿景观格局对雨洪调蓄功能的影响[J].风景园林,2021,28(9):63-67.

[13] 王倩娜,庄子薛,马嘉.区域景观的规划、协调、管控: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风景园林,2021,28(9):68-74.

[14] 刘颂,赖思琪.多源数据支持下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使用人群多样性影响因素[J].风景园林,2021,28(9):75-81.

[15] 杨洁,乔杰.“山—城”视觉互馈下山地小城市高度形态管控方法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9):82-89.

[16] 朱逊,张雅倩,赵巍.城市绿地环境质量评估工具综述[J].风景园林,2021,28(9):90-95

[17] 王志芳,康佳,徐敏,林广思.北京公园用户类型刻画[J].风景园林,2021,28(9):96-102.

[18] 李涛.上海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复杂性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9):103-108.

[19] 胡斌,邹一玮,马若诗.乡村文化景观遗产综合调查与评价体系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9):109-114.

[20] 朱强.北京海淀皇家园林群布局理法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9):115-120.

[21] 彭鸿绪,吴昊,卢载铉.韩国儒家九曲园林地域特征及其山水观探究[J].风景园林,2021,28(9):121-126.


  延伸阅读

[1] 侯晓蕾.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J].风景园林,2019,26(6):8-12.

[2] 侯晓蕾,郭巍.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景观再生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17(6):42-48.

[3] 言语,徐磊青,谭峥.空间修复与公共空间更新的行动主义:一个公共性与自主性的理论综述[J].风景园林,2018,25(4):25-33.

[4] 毛华松,宋尧佳,陈曦.社会转型下的单位社区适老性景观更新策略研究:以重棉厂社区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4):95-99.

[5] 王志芳,蔡扬,张辰,等.基于景观偏好分析的社区农园公众接受度研究:以北京为例[J].风景园林,2017(6):86-94.

[6] 李雄,张云路,木皓可,等.初心与使命:响应公共健康的风景园林[J].风景园林,2020,27(4):91-94.

[8] 郑曦.大数据驱动的人居环境提升[J].风景园林,2021,28(1):6-7.

[9] 成玉宁,袁旸洋.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J].风景园林,2015(7):15-19.

[10] 郭湧,胡洁,郑越,等.面向行业实践的风景园林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体系研究:企业 LIM 平台构建[J].风景园林,2019,26(5):13-17.

[11] 王金益,郭湧,李长霖,等.公园无人化管理与智慧化运营实践:龙湖 G-PARK 能量公园[J].风景园林,2021,28(1):71-75.

[12] 成实,张潇涵,成玉宁.数字景观技术在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的运用前瞻[J].风景园林,2021,28(1)46-52.

[13] 康嘉奇,戈晓宇.半湿润地区外源径流型海绵绿地设计方法研究:以迁安市滨湖东路绿地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8):77-82.

[14] 袁媛,王沛永.从防止城市内涝谈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J].风景园林,2016(4):116-121.

[15] 王雪原,周燕,禹佳宁.基于元胞自动机模拟城市扩张下的绿色基础设施布局演变与内涝风险评估:以武汉市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1):50-56.

[16] 刘丽君,王思思,张质明,等.多尺度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规划实现途径探析[J].风景园林,2017(1):123-128.

[17] 于冰沁,车生泉,严巍,等.上海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指标及低影响开发技术示范[J].风景园林,2016(3):21-26.

[18] 陈航,张晋石.日本景观社区营造的概况与启示[J].风景园林,2016,23(10):120-127.

[19] 刘颂,赖思琪.大数据支持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测度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5):24-28.

[20] 殷铭,周俊汝,薛杰,吴晓.总体城市设计中山体景观眺望体系构建研究:以武夷山市为例[J].风景园林,2017(12):101-106.

[21] 张冉,舒平.基于休闲性体力活动的城市绿色空间研究综述[J].风景园林,2020,27(4):106-113.

[22] 张雨洋,刘宁睿,龙瀛.健康居住小区评价体系构建探析:基于城市规划与公共健康的结合视角[J].风景园林,2020,27(11):96-103.

[23] 林广思,李雪丹,茌文秀.城市公园的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研究: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6):72-78.

[24] 罗涛,张瑾青,徐敏,等.城镇化进程中居民自然景观偏好解析:以福建省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3):93-98.

[25] 李倞,杨璐.后疫情时代风景园林聚焦公共健康的热点议题探讨[J].风景园林,2020,27(9):10-16.

[26] 王越,林箐.上海城乡绿地网络规划建设的历史进程与驱动力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7):77-83.

[27] 金云峰,李涛,周聪惠,等.国标《城市绿地规划标准》实施背景下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内容及方法解读[J].风景园林,2020,27(10):80-84.

[28] 朱强,李东宸,郭灿灿,等.清代畅春园复原及理法探析[J].风景园林,2019,26(2):117-122.

[29] 肖遥,朱强,卓康夫.清代北京皇家园林植物景观与园林经营体系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8):110- 115.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1-09刊首语 | 郑曦:城市更新与社会治理

《风景园林》2021-09目录 | 社会治理与城市更新

《风景园林》2021-09专题导读 | 社会治理与城市更新

LA专题 | 山崎亮 马嘉 金静 | 城市更新与公众参与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1年9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亚莺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LAVISIO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