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研究 | 李梦一欣 | 德国城市自然整体规划研究与启示

李梦一欣 风景园林LAVISION
2024-08-31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2年第6 P70-75

李梦一欣.德国城市自然整体规划研究与启示[J].风景园林,2022,29(6):70-75.


德国城市自然整体规划研究与启示


李梦一欣

女 / 博士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 北京市人才项目青年学者 / 慕尼黑工业大学中国城市景观实验室主要成员 / 研究方向为绿色开放空间、文化景观和后工业景观


摘要

在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空间发展需求下,城市自然理念备受关注。在这一背景下,德国城市自然综合性内涵及前沿性成果亟须得到系统性阐释。在梳理德国城市自然4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准备期、形成期和认同期中以生态学、风景园林学为基础的城市自然认知脉络,以及突破期中公众自然意识提升和《城市自然整体规划》实施带来的新发展。通过逻辑推演,提出基于《城市自然整体规划》(德语:Masterplan Stadtnatur)措施要义的21世纪“生物-人-社会-气候-生态”城市自然认知框架,阐释城市自然在核心、媒介、纽带、挑战和设施方面的重要内容。根据德国经验提出:1)梳理城市自然多层内涵,构建综合认知体系;2)坚持法律法规引领,构建完整的城市自然规划与实施体系;3)开展多元协商,注重多利益主体参与合作,为中国城市自然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和启发。

关键词

风景园林;生态学;城市自然;绿色空间;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自然整体规划》


城市自然(德语:Stadtnatur)是一个复杂系统,体现了不同要素之间有规律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不断为人类提供利用的机会和限制条件。事实上,与城市人工环境相互交织、叠加的自然是对城市自然最本质的解读,自然所展现出的价值也成为当今城市发展这一复合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德国城市自然研究起步较早,内容体系发展成熟。2019年,由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与核安全部(德语:Bundesministerium für Umwelt, Naturschutz und nukleare Sicherheit, BMU)主导的《城市自然整体规划》(德语:Masterplan Stadtnatur)正式颁布,不仅体现了其研究领域的新进展,而且对中国城市自然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德国城市自然研究发展概述

1.1 城市自然的概念

经过4个时期的发展(表1),目前德国城市自然仍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广义上可从术语、空间范围、要素、核心和功能5个方面进行诠释。


表1  德国城市自然研究的 4 个发展阶段


1)城市自然是生态学、风景园林学的专业术语,应用于德国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层面的自然空间发展计划中,已成为提升城市居民自然意识,构建未来美好城市生活的重要概念。

2)与绿色空间规划相结合的城市自然主要以“城市区域”为空间范围展开研究。城乡对立关系的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城市-景观连续体”,这使得城市自然能够在城景交融的多元环境中不断生长,成为一种区域性概念。

3)城市空间范围的延伸、基础设施的广泛分布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传播使得多尺度的自然及近自然要素被纳入其中,即城市自然系统不仅包括各类城市绿地、绿带,还涉及复杂多样的生境条件,例如自然及生物圈保护地、国家公园、城市森林和城市荒野等。

4)城市自然是以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为前提,在《联邦自然保护法》(德语:Bundesnaturschutzgesetz, BNatSchG)框架下,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结合区域性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进行自然系统整体构建,让自然做功,保证城市生态平衡。

5)城市自然承载着生态保护、气候调节、社会交往与游憩、公众科普教育等综合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愿景。在风景园林实践中,城市自然是提高城市景观韧性的“绿色解决方案”,对城市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1.2 生态学与城市自然研究

城市自然概念源自生态学领域。20世纪60年代末,生态学语义中的自然仅关注开放的风景,城市中的绿色空间被排除在自然体系之外,一直未被列入保护范围。德国生物学家特雷普以“生物单元”为基础将自然释义为完整有机体、独立个体和复杂系统,并分别对应3种生态自然观——整体观、个体观和系统观。这一时期,生态学家的研究对象是与城市系统对立的自然或风景,风景园林师的主要工作则是在现有历史性公园或花园的基础上构建多尺度的绿色空间系统,将自然引入城市。

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家瑞恰夫正式提出城市自然的概念,即城市中的动植物栖息地。瑞恰夫认为自然生境将在城市环境中发展,即生物群落正从过度使用且面貌统一的广阔农田、林地迁移至城市地区,相比农村,新的自然生境将在城市出现。

随着城市自然概念的正式确立,“城市自然保护”倡议的提出和“社会化生态”思想的传播,德国城市自然研究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基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3种生态自然观,城市系统被视为:复杂有机体、斑块状栖息地和完整的生态系统。城市与自然开始作为一个整体,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

20世纪80—90年代,德国学界展开了“城市中的绿色”研究,这一时期,在地方政府、风景园林师、生态学家的共同协作下,城市自然在空间和功能上逐步形成连续的网络,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促进生物多样性,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图1)。


1 连续的城市自然网络


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生态视角下的城市自然研究愈发成熟,一方面深挖生态系统在城市居住环境中的功能和作用,另一方面开始探索社会对整个生态系统运行过程的潜在影响与控制。在城市生态与工业社会关系的探讨中,德国学界提出“城市-工业自然”(德语:urban-industrielle Natur)的概念,即“第二类野性自然”(德语:die zweite Wildnis),这一探索促进了生物多样性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持续发展,城市自然保护的类型与范围得以拓展。

近年来,以自然、人和城市之间的多样共生关系为基础,城市自然研究的关注点从强调生态系统本身的功能性转向综合认知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促进城市与绿色空间共同生长

1.3 公众参与下的城市自然研究

2009年,联邦自然保护局(德语:Bundesamt für Naturschutz, BfN)和BMU首次联合开展德国城市居民自然与生物多样性认知普查。调查结果汇编于《自然意识研究2015》(德语:Naturbewusstsein 2015),反映了公众对城市自然的自发性认知(图2)。


2  基于公众自发性认知的城市自然概念框架


1.4 《城市自然整体规划》与城市自然研究的新进展

城市自然作为一个不断演替的概念,是意识形态下的产物。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欧盟、德国联邦层面制定的一系列重要计划及法律法规文件影响着不同时期的德国城市自然研究(表2)。


表2  城市自然相关计划及法律法规


《城市自然整体规划》具有一定的首创性、示范性、统筹性和探索性,是德国首个整合城市自然多层内涵的文件,提出了5项总体要求:1)增加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2)制定城市自然新的发展重点,推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3)强调城市景观规划;4)通过联邦政府的示范作用,优化城市自然营造手段;5)从联邦、州、地方政府层面提升自然保护意识,探索多种形式的公众参与活动。

《城市自然整体规划》的特色在于从顶层设计层面,以保护和构建全域性的自然空间为切入点,逐步将绿色空间专项规划和绿色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纳入其中。


2 21世纪德国城市自然认知框架

在辨析城市自然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总结提出21世纪“生物-人-社会-气候-生态”城市自然认知框架(图3)。


3  基于《城市自然整体规划》措施要义的城市自然认知框架


2.1 核心——保护生物多样性

《城市自然整体规划》首次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德国联邦、州、地方政府层面城市自然保护工作的核心,提出广义的城市自然是指对生物多样性起关键作用的所有生存空间的总称。

2.2 媒介——为人类服务

《城市自然整体规划》提出以绿色空间为媒介强化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不仅有助于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理解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而且对人的自然意识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纽带——增强社会凝聚力与归属感

寻找原有的社区精神是城市居民的本能和向往,而城市自然可以提供这一契机,以弥补长久以来德国社会中缺失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自然作为社会的“粘合剂”,可以给城市居民带来共同合作、相互融合的新希望;而这一希望将展现在自然与城市生活不断交织的绿色空间中。

2.4 挑战——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方案

《城市自然整体规划》提出德国城市应更倾向于使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通过资源高效利用、模拟动态自然过程等方式应对气候变化,以“绿色解决”为实施目标,构建多种形式的城市绿色示范项目,例如“城市森林”“城市花园”和“绿色街区”(图4)。


4 紧凑型城市绿色街区项目


2.5 设施——作为绿色基础设施

在国土空间范围内,通过不同尺度的规划与管理维护、修复生态系统、优化生态服务供给、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市政问题的“绿色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人类福祉。在此基础上,《城市自然整体规划》强调通过市政景观规划将自然持续地引入城市,从人的使用与感受出发,向公众描绘城市自然的美好愿景(图5)。


5  绿色基础设施构建出的城市自然愿景


3 德国城市自然研究对中国的启示

3.1 梳理城市自然多层内涵,构建综合认知体系

借鉴德国经验,中国城市自然的多层内涵可从术语、空间范围、要素、核心和功能5个方面加以拓展:1)扩大社会认知,将城市自然概念注入人们的生活2)建立区域性城市自然认知;3)将城市内外起关键作用的绿色空间要素融入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完善区域性自然生态格局;4)确立中国城市自然发展的内核;5)因地制宜地阐释城市自然所承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休闲游憩、审美认知和自然科普功能

3.2 坚持法律法规引领,构建完整的城市自然规划与实施体系

借鉴德国经验,中国城市自然规划与实施应考虑以下3个方面:1)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自然规划与实施体系,通过法律法规推动制定详细、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文件;2)不断深化和完善国土空间、区域、地方尺度下的城市自然整体规划构想;3)在制定城市自然规划内容的基础上,明确相应实施要义,整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基础设施、公众自然认知、社会服务等多项重要内容。

3.3 开展多元协商,注重多利益主体参与合作

借鉴德国经验,可从2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1)可将周期性的公众参与调查项目融入城市自然研究中,系统分析中国城市居民自然意识,重视相关量化研究,持续完善城市自然数据支撑体系;2)在城市自然规划与实施的各个阶段,根据不同利益群体需求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协商,建立城市自然规划与实施反馈机制,强调全过程公众参与和广泛监督,自下而上地不断完善城市自然规划体系。

综上,德国城市自然研究在内容体系、发展规律、法律法规、自然保护理念、参与实施手段等多个方面为中国城市自然研究提供了经验。针对不同文化语境,中国学者仍需深入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城市自然保护与发展理念及具体实施路径,持续推动城市自然规划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图表来源:

图 1、4、5 由作者改绘自参考文献 [12];其余图表均由作者绘制。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

参考文献

[1] 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 胡庭浩,常江,思博.德国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背景、架构与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2021,36(1):109-119.

[3]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Referat für Stadtplanung und Bauordnung. München Kompakt, Urban, Grün Neue Wege Der Siedlungsentwicklung[R/OL]. (1994-03-01) [2021-02-11]. 

https://stadt.muenchen.de/dam/jcr:f3659a62-22a3-4e04-a15a-b2cd44a8decf/Muenchen_kompakt_ urban_gruen_kl.pdf.

[4] SIEVERTS T. Cities Without Citie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Zwischenstadt[M]. London and New York: Spon Press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2003.

[5] TREPL L. Geschichte der Ökologie. Vom 17. Jahrhundert bis zur Gegenwart[M]. Frankfurt: Beltz Athenäum, 1987.

[6] 赵振斌,包浩生.国外城市自然保护与生态重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01(4):390-396.

[7] REICHHOLF J. Stadtnatur: Eine Neue Heimat für Tiere und Pflanzen ein Naturführer durch die Stadt[M]. München: Oekom Verlag GmbH, 2007.

[8] WÄCHTER M. Die Stadt: Umweltbelastendes System oder Wertvoller Lebensraum?[D]. Berlin: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 2003.

[9] 宋涛,蔡建明,倪攀,等.城市新陈代谢研究综述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11):1650-1661.

[10] Federal Ministry of Justice. Bundesamt für Justiz. Bundesnaturschutzgesetz[R/OL]. (2019-07-29) [2021-05- 01]. 

http://www.gesetze-im-internet.de/.

[11] ANDRITZKY M, SPRITZER K. Grün in der Stadt[M]. Hamburg: Reinbek, 1981.

[12] RIEKE H, STEPHAN P. Urbane Grüne Infrastruktur[M]. Bonn: Bundesamt für Naturschutz, 2017.

[13] 王志芳,许云飞,蔡扬,等.德国景观规划对中国“多规合一”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7(8):64-69.

[14] 法布里斯,李梦一欣.历史性视角下后工业区景观认知及实践变革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7):8-17.

[15] FABRIS L M F. IBA Emscher Park 1989-1999[M].Torino: Testo and Immagine, 2004.

[16] 王向荣.生物多样性是城市本应具有的状态[J].中国园林,2021,37(5):2-3.

[17] Senatsverwaltung für Stadtentwicklung und Umwelt. Strategie Stadtlandschaft Berlin Natürlich Urban Produktiv [R/OL]. (2011-11-05) [2022-03-23]. 

https://www.berlin.de/sen/uvk/_assets/natur-gruen/landschaftsplanung/strategie[1]stadtlandschaft/strategie-stadtlandschaft-berlin.pdf.

[18] JONNA K, CHRISTIANE S, KARL E. 2015 Nature Awareness Study Population Survey on Nature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M]. Berlin: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Building and Nuclear Safety, 2015.

[19] Bundesamt für Naturschutz, Bundesministerium für Umwelt, Naturschutz und Nukleare Sicherheit.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for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R/ OL]. (2020-09-01) [2022-03-14]. 

https://www.bfn.de/sites/default/files/2021-11/Sustainable_Consumption_Biodiversity_bf.pdf.

[20] Bundesministerium für Umwelt, Naturschutz und Nukleare Sicherheit. Masterplan Stadtnatur[R/OL]. (2019- 10-01) [2022-01-12]. 

https://www.bmuv.de/fileadmin/Daten_BMU/Download_PDF/Naturschutz/masterplan_stadtnatur_ bf.pdf.

[21] FÜRST D, RITTER E. Landesentwicklungsplanung und Regionalplanung[M]. Dusseldorf: Werner Verlag, 1993.

[22] TÖNNIES F. 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 Grundbegriffe der Reinen Soziologie[M].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1979.

[23] FLORIAN M, JENS S. Federal Green Infrastructure Concept[M]. Bonn: Federal Agency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2017.

[24] Directorate-General for Environment (European Commission). Building a Green Infrastructure for Europe[M]. Luxembourg: EU Publications, 2014.

[25] 王向荣,林箐.国土景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山—水—田—城体系[J].风景园林,2018,25(9):10-20.

[26] 王向荣.城市自然的十点倡导[J].中国园林,2021,37(12):2-3.

[27] 戴菲,毕世波,陈明.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城市绿色空间前沿研究分析:热点与方法[J].风景园林,2021,28(2):10-15.

[28] 金云峰,李涛,周聪惠,等.国标《城市绿地规划标准》实施背景下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内容及方法解读[J].风景园林,2020,27(10):80-84.

[2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51346-2019[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版面预览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2-06刊首语 | 郑曦: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风景园林》2022-06目录 |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2-06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风景园林》2022-06专题导读 |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LA研究 | 陈忆湄 郭巍 | 中国传统舆图的制图学研究

LA专题 | 周旭 陈妍 周妍 张丽佳 | 《IUCN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下的生态保护修复管理对策研究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2年6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肖书文 李清清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李清清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LAVISIO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