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钺│成都杜甫研究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诗歌,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两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杜甫(712-770)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的一个动乱时代,这也正是唐朝三百年历史中一个由盛而衰的大转变时期。
杜甫少读儒书,有治国安民的抱负,但是终身未得施展;他大半生都在流转穷困之中,因此接近人民,了解人民。他忧伤国家的灾难,同情人民的痛苦,于是借诗歌加以发抒。他在诗篇中,揭发腐朽的朝政,陈述民生的疾苦,对于许多重大国事,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希望,对于国家民族的命运,表示无限的关怀。杜甫这类诗篇,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当时的历史现实,所以被后人称赞为“诗史”。杜甫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阔,除去以上直接与政治有关的诗篇之外,还有记述行踪、描绘山川的,书写日常生活、朋友往还的,歌咏名胜古迹的,描写风光景物的等等。这许多诗篇,也往往能够即景生情,借古喻今,因小见大,言近旨远,或多或少地寄托了杜甫忧国忧民、伤时念乱的情怀。
杜甫的诗歌不但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具有高度的艺术造诣。杜甫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他对于《诗经》、《楚辞》、两汉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以及初唐人的诗作,都能取精用宏,撷长补短,融会运化,发扬光大,创造出自己诗歌的独特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而又能丰富多采,仪态万方。中国诗歌发展到唐代,各种体裁,已臻完备,有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以至于绝句等。
当时诗人往往不能兼工诸体,而杜甫则无不擅长,大篇短章,各尽其妙,严守格律,而又能变化自如,为后人树立楷模,开辟途径。杜甫作乐府诗,不用古乐府旧题,而是结合时事,自创新题,如《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诗都是。中唐时期流行的新乐府诗,就是受杜甫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杜甫忠实于诗歌艺术,作诗的态度严肃郑重。他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对于炼字造句,谋篇布局,音节对偶,神韵意境各个方面,他都是反覆琢磨锻炼,力求完美。杜甫常是“新诗改罢自长吟”,又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可见他对于钻研诗歌艺术,是精益求精、老而不倦的。
由于杜甫诗歌的卓越成就,所以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自中唐、晚唐以至于明、清,许多诗人往往根据自己才性之所近,学习杜诗某些方面的特长,融会创新,自成风格。举其著者,如李商隐、黄庭坚、陆游、元好问等皆是。所以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之功。
总之,杜甫确实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光焰万丈,传诵千载,后人尊称为“诗圣”,杜甫是可以当之无愧的。
杜甫生平游踪,遍及各地。他曾在成都住过几年,留下草堂遗址,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自从唐玄宗末年,安禄山乱起,杜甫经历了几年颠沛困顿的生活。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冬天,杜甫由同谷来到成都,在成都西郊营建草堂,居住下来。到代宗永泰元年(765)夏天离开成都。从初来到离去,历时五年半。在这个时期内,杜甫又因避乱到梓州、阆州等地居住了一年零九月。所以实际上杜甫在成都只住了三年多。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杜甫作诗二百四十余首,写了他在草堂的日常生活、朋友往还,也歌咏了成都的名胜古迹、风光物候、花木虫鱼,宛如唐代成都的一本风土纪录、一幅绚丽画卷。至于那些忧国忧民、伤时感事的诗,沉雄悲壮,尤其能反映当时历史现实,表现杜诗的特点。
留居成都的几年,是杜甫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后人尊崇杜甫,对草堂遗址也很重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吕大防知成都府,在草堂故址修建祠庙,纪念杜甫。明清两代,曾经多次重修。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草堂因驻兵而遭到严重破坏。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草堂,拨专款整修,派专人管理。1955年,经文化部批准,成立杜甫纪念馆;1961年,国务院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十年来,在省、市的重视和关怀下,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大カ支持,草堂收集了丰富的图书和文物。到目前为止,草堂藏书二万九千余册,其中有历代各种版本的杜甫诗集以及有关研究杜甫的资料和论著,还有国外翻译的杜诗与研究杜甫的著作。文物方面共有二千多件,包括各种实物、拓片、照片、书画等等。所有这些都为在草堂开展杜甫及其诗歌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草堂都很关怀,曾经先后莅临草堂,参观游览。最近,胡乔木同志在成都时曾指出,在成都应当成立杜甫研究学会,草堂也应当大力开展杜甫研究工作。胡乔木同志的意见是正确的。建国以来,成都地区各高等院校的教师以及杜会上爱好杜诗的人士,都曾对杜甫及其诗歌进行过研究,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专著;杜甫纪念馆也曾经组织社会力量编写了《杜甫草堂史略》《杜甫草堂文献汇编》等书。但是,在“十年浩劫”期间,这种研究工作停止了。粉碎“四人帮”以后,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四个现代化的宏伟事业,提倡学术文化,贯彻“双百”方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正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我们才有可能在成都成立杜甫研究学会,大力开展研究工作。今天,我们举行杜甫研究学会成立大会。学会成立以后,希望全体会员密切联系社会上爱好杜诗的同志,在党的领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共同努力,使杜甫及其诗歌的研究工作得到一个新的发展,并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将杜诗这份宝贵的文学遗产,介绍于全世界,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增强我们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九八〇年四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