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文化 共建美丽村寨——滇滩着力打造水城傈僳族特色村
滇滩镇位于腾冲市北部边陲,东南西三面分别与明光、固东、猴桥三镇相连,北与缅甸克钦邦第一经济特区板瓦接壤,素有“极边第一镇”之美誉,属于多民族聚居的边境乡镇,居住着汉、傈僳、回、彝、白、蒙古等6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以傈僳族、回族为主。
在滇滩,有一个自然风光秀丽、居民安居乐业又充满民族特色的村寨——水城傈僳族村寨。它有着幽深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原名“水寨”,亦为水村。2010年,被列为龙江源生态文化旅游村、2012年,被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单位、2015年,被申报为全国第二批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传统古村落。经过多年的文化沉淀与发展,水城把自然特色、民族元素与现代建筑艺术完美融合在了一起。城内建有傈僳人家饮食风情园、人工湖、大坝观景台、刀杆场等。目前,水城已逐渐成为腾北对外贸易、旅游及品味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一个亮点。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滇滩镇将新农村建设与傈僳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结合在一起,全力打造水城傈僳族特色村,为滇滩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滇滩镇巧用四招着力打造水城傈僳族特色村
一、建设民族展览馆,注重文化传承:从2017年以来,在党员活动室建设民族展览馆,馆内以农民画的方式记述水城傈僳族的发展迁徙历史、抗击外敌的重大事件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收藏了打猎工具、生产工具、表演乐器等文物上百件,很好的记录和保护了傈僳族的历史文化。
二、以打造傈僳族特色示范村带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以傈僳族聚居地特有生态环境为载体,以“三杯酒”舞蹈、“上刀山、下火海”特技等民族文化为依托,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生态食物建设农家乐园,深度挖掘现有生态瀑布—段家岩瀑布、龙江源头、青草岭雪山等神奇而独有景区景点,充分把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将傈僳族民族、饮食文化、口岸异国风光、雪山雪景充分结合打造特色示范村。目前,水城龙江源傈僳族特色示范村开发项目已投资3000多万元,已完成景观水库、民族特色民居改造、进村道路硬化、部分民族景观打造和文化活动室改扩建等工程,项目景点的建设和推广,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方式,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壮大奠定了基础,加快了傈僳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创建边境民族和谐发展文明村: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在环境整治上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党员群众的作用,先后投资35万元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投资8万元完成了农网改造;投资75万元修筑了3.9公里的村道弹石路;投资40多万元,修建了两条总长5公里的机耕路;实施了50户“三改”(改厕、改厩、改灶)工程、14户“三建”(建家、建沼气池、建园)工程、40户农村民居抗震减灾工程、建成沼气池37口。建设文化阵地、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投资50多万元,修建了占地1400多平方米的文化娱乐中心,设置活动室、会议室、图书室、档案室、阅览室、篮球场、乒乓球桌等村内文化阵地,丰富群众生活;利用春节、阔时节、刀杆节、献新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上刀山、下火海、跳嘎、三弦舞”特色文艺表演和爬竿、射弩、农民画等民族特色文化体育活动,积极推进文化建设。2007-2009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2009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村里现有“上刀山、下火海”、“三弦舞”两支表演队伍,曾到北京、上海、石家庄、昆明等地表演,受到社会各界好评,2008年被省文化厅授予农村业余文艺表演队称号。
四、全力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为文化发展添瓦助力:为切实增加农民群众收入,实现经济收入与文化发展的共同进步,水城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2010年至今发展泡核桃5400亩,红花油茶6000亩以上,草果3000亩以上,实现农业特色产业收入150万元以上;推广地膜包谷覆盖种植技术,种植地膜包谷500亩,实现收入50多万元;调整畜牧业养殖方式,带动群众建设养殖圈舍100多个,积极推进小耳朵猪、毫猪等特色养殖产业;利用村内河流放养白鱼、冷水花、石扁头等进行生态鱼养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确保了村里能把更多的精力和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中,确保民族语言、文字和绘画培训能持续开展,各种民俗传统节日的庆祝表演持续有序进行,民族精髓不断发扬光大。
随着时代发展的步履,滇滩镇在腾冲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镇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对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综合开发,对历史文化遗址采取立牌保护、申报等,同时,加强对外宣传的弘扬力度,正在努力不断地把滇滩的边地文化发扬光大。
图文 | 陈灿
编辑 | 陈灿 责任编辑 | 李尚楠
文稿审核 | 李庆林
投稿邮箱:tcsrmzf12345@163.com
采稿预约电话:0875—515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