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我有多蠢?跟一家500强公司“闹掰了”
你有没有担心过,被“割韭菜”。
我今天看到些数据,特别有意思。
医美营销混战,获客成本,达8k,意思是你得投入8k,才能获得一个新用户;
教育行业的获客成本,约5k;
就连低门槛行业的小公司,获取新客户的成本,也有一人500元。
花那么高成本赢得的客户,建立的信任,割一波所谓“韭菜”就走?
这么做的:
要么丧心病狂;要么目光短浅;
要么是诈骗,骗完就没想着明天。
正常人这么做,不值当。
有远见的聪明人怎么做的呢?
我看到一个消息:深圳茶颜悦色快闪店,即将撤出,不开了。
生意火爆,但是这钱,不赚了。为什么?
他们的创始人说:
在一个城市开店需要跟固定的人群发生关系,所以茶颜悦色很看重这杯茶能不能让顾客复购。
如果品控、组织能力和供应链跟不上,他们宁愿不扩张。“不是不想,而是出去了真的会死。”
在获客成本这么高的今天,失去一个客户,都是企业的损失。
世界上最亏的买卖,其实是一竿子买卖。
你自作聪明地以为在走捷径,走着走着,就掉坑里了。
我年轻时候做过一件特别蠢的事:跟一家500强公司“闹掰了”。
我不打算在那家一直做,但一直没有说。
我考上研之后,就走了,以为这个事过了,没什么。
只是一段工作经历而已啊。
我后来才知道,500强的hr他们内部有群,会互通有无。
在hr看来,公司好不容易把你带出来,你突然就走了,不稳定,不成熟。
刚入社会,会觉得自己很小,但是社会很大。
结果发现,诶,社会不是海,是个小鱼缸,圈子很小,行业内的人都看着你呢。
一个人10年内,换几份工作合适?
一开始的三年,探索期,最多换3份;
接下来每份工作做两三年,至多再换个2~3份;
也就是说,毕业后的10年内,你最多换5~6份工作。
所以获取一份工作的成本,算下来是很高的。
你在一家公司做一年,不光付出了时间成本,精力成本,还有机会成本。
频繁换工作,不到一年就跳的那个人,往往一直在舒适区做自己擅长的事,不精进。
很稳定地待了大几年的那个人,只要不是浑浑噩噩、按部就班的那种待法,就有机会触及核心业务,并且手头上可以有很漂亮的项目成绩。
这跟企业获客异曲同工。
工作也不是干一票扔一票的事。
你得叠加,得累积,得慎重选择,得维护好。
刷到一个很戳心的对话。
蔡康永问毛晓彤:最短的恋爱是几年?
她说:四年。
最长的呢?
五年。
蔡康永特别惊讶:两个人占掉你九年啊?
毛晓彤就笑:我每次谈恋爱,都是奔着结婚去的。
然后默默为自己补了一句:可能人家没想结婚啊。
看得人挺心疼的。毕竟时间、青春,都是不可再生的成本。
但是,你知道更糟糕的情况是什么吗?
是你明明知道,自己识人不清,遇到了烂人,却因为舍不得过去的“沉没成本”,一遍遍心软,让步。
是你深陷一段糟糕的亲密关系,心力交瘁,变得自卑,敏感,局促,把自己的命运交付到另一个人手上,全然被动。
所以啊,选择对象成本很高。
你要遇见一个人,觉得合适,然后再磨合,这一下就两三年过去了。
而一个女人,最好的择偶期,也就那么几年而已。
成年人要学会“算成本”:权衡利弊,深思熟虑。
做企业就踏踏实实地做,有远见,做长线,总能赚到钱的。
找工作要慎重,要有规划,要懂深耕,市场永远不会淘汰一个“把握住每次机会”的人。
谈恋爱呢,要酷一点地谈,谈好了是幸福,谈散了照样活得漂亮,风生水起。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