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松口,蚂蚁集团 IPO 有望重启
行长易纲称蚂蚁集团称依法整改后,IPO “会有结果”。
文 | 龚方毅
编辑 | 宋玮
在港股投资者将打新热情集中于快手之际,曾经的吸金冠军蚂蚁集团重启 IPO 有了新变化。
在周一(26 日)举行的线上达沃斯经济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接受了英国《金融时报》主编鲁拉·哈拉夫(Roula Khalaf)的提问,当被问到蚂蚁集团 IPO 后续时,易纲说监管部门正依据相关法律框架,审查蚂蚁集团的业务风险和市场地位,(IPO)也会有结果:
鲁拉·哈拉夫:我想问个跟蚂蚁金服(Ant Financial) 有关的问题。去年十月份蚂蚁获得了中国证监会最终上市批准。为什么十一月又被叫停了?您是否认为证监会最初批准蚂蚁 IPO 是个错误。
易纲:这是一个复杂的议题。我首先想指出凡事都有法可依(everything is ruled by law),所以我们要按照法律的规定来办事。显然证监会和 IPO 主管部门发现了一些问题,相关部门也在调查(蚂蚁集团)涉嫌垄断的问题。
但大家可以看到,每一个程序都是在法律框架下进行的,而且我们强调保护产权。
我们也强调这是一个对金融市场的不间断的服务。你可以看到支付宝提供的移动支付功能一直正常运作。实际上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对蚂蚁集团是满意的。
所以我觉得只要按照法律的框架,一切按照法律的程序去做,而且还要与社会广泛沟通,了解广大消费者要什么、遇到什么问题。比如有人认为他们隐私被侵犯了等等。我想说这是一个过程。一旦问题解决了,就会回到轨道上,继续依法考虑。
鲁拉·哈拉夫:是说 IPO 重启?(Lead to an IPO?Presumably.)
易纲:我想说只要按照法律指导的标准去做,就会有结果。
自去年 11 月 3 日蚂蚁集团 A+H 两地上市暂缓以来,金融主管部门很少公开回应蚂蚁 IPO 后续进程。
期间,包括央行、证监会、银保监会在内的多家金融监管机构至少在 11 月和 12 月联合约谈过蚂蚁集团。后一次约谈结束后,央行曾分管金融稳定局的副行长潘功胜说蚂蚁集团 “法律意识淡漠,藐视监管合规要求”,并要求蚂蚁集团 “回归支付本源”。
这一度被视作监管打算拆分蚂蚁集团的信号之一。因为尽管央行之前也对外警告过蚂蚁的经营风险,但是措辞没有这么激烈。比如它曾在 2018 年版的《金融稳定报告》中建议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防范金控集团野蛮生长风险,并点名蚂蚁集团有金控集团之实、存在 “大而不能倒” 的监管风险。
今年 1 月初,《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不仅考虑对蚂蚁集团信贷业务实施更严格的监管标准,还计划要求它将业务数据报送至央行征信系统,或者与百行征信公司共享。蚂蚁集团没有对此置评。
此外,市场也曾猜测央行会允许蚂蚁集团保留一部分业务,然后要求它把另一部分业务(比如理财、银行业务)放入新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
在市场充斥各种传言之际,1 月 15 日,央行另一位副行长陈雨露在例行记者会上说,蚂蚁集团已经在金融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成立整改工作组、抓紧制定整改时间表,并与金融管理部门“保持密切的监管沟通”。
五天后,央行出台支付新规草案,首次具体提出了针对 “市场支配地位”(即垄断)的预警和认定标准。如果央行认定某些支付公司构成垄断,它可以建议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干预,严重的话可以按照支付业务类型拆分该支付机构。
对此,东吴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马祥云在报告中说,无论具体测算标准如何(其实有标准),考虑当前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的强垄断格局,支付宝与腾讯财付通(微信支付)显然是唯二的监管目标。
也许为了避免被过渡解读,银保监会 —— 另一家可以决定蚂蚁集团某些业务去留的金融主管部门 —— 在 1 月 22 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解释说,近期关于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监管举措、反垄断调查“不是针对民营企业,也不是针对某一家企业,不会影响相关企业正常业务发展…部分互联网平台企业被约谈后整改的态度较为积极,有了初步的效果。”
而等待 IPO 重启期间,蚂蚁集团付出巨大经济代价。
除了本身估值大打折扣外,自其 IPO 折戟至今,全球重要科技公司在疫情反复以及量化宽松的刺激下,迎来了一轮大幅上涨。腾讯(6.89 万亿港元)和美团(2.23 万亿港元)加起来已经占了港交所 17% 的市值。这是此前四大国有银行加在一起也没有达过的集中度。
-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