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晓 | 找到自己,也做自己

MSC MSC咨询 2020-02-03


放假回来,大家聚在一起聊起各自春节回家吃喝长胖的经历。一旁的张晓则有些表情复杂,她回忆着年前在机场遇到的那个务工人员:


他背着一个大蛇皮袋,行李超重了四斤,站在值机柜台旁不知所措。工作人员冷冰冰地告诉他不清出行李就要罚钱。他把大大小小的杂物挪到一旁,弯腰从包里拿出一个又大又笨重的旧热水壶,看着让人心疼。

 

「他肯定是第一次坐飞机。」好不容易抢到春运的票,如果错过今年可能就没法回家过年了。


张晓意识到这位民工很可能会因此错过航班,她跑遍了整个机场想去帮忙,但却没能找到那个身影。「也不知道他最后赶上没有,想到这事我还挺难过的。」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听她分享这样一件小事带给她的感触。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对身边世界投入以细致关怀和善意的女孩子。


偷偷摸摸干一些莫名其妙的好事

 

张晓的家里人都是看到什么事会去搭一把手的人,这像是一种传递和投射,深深影响着她:


妈妈曾在楼道里遇到一位与家里有过交识的阿姨正伤心落泪,攀谈几句后了解到她在为自己女儿的工作发愁,于是力所能及地尝试为她介绍工作;而对搬家时留下的一些家具,爸爸则选择把它们以极其低的价格卖给一户条件艰苦的家庭,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他们都是在我认知范围内非常非常善良的人,我偷偷摸摸也会干一些莫名其妙的好事。」张晓自己不好意思地笑了。

 

读大学时她坐车路过人民法院,看到门口簇拥着一群民工在讨工资。连续关注了几天,她忍不住内心的好奇与记挂,决定去看个究竟:意外的是,他们并不似想象中那般歇斯底里,只是通过静坐来表达自己的维权意愿。

 

「有一位老爷爷手特别糙,拿着一个小小的本子,上面记录着每个人的工时和一年总共拖欠的款项,每人都有大概数十万欠款。

 

当时天气 40 多度,虽然实质上帮不了什么,但张晓跟室友两个女生还是扛了两箱水分给大家。民工们起先以为她们是政府的工作人员,为了让他们心安理得地收下水,她连说自己是学生,水是她们拿奖学金买的。

 

去年山东寿光因为当地连降暴雨,随着泄洪流量的增加,河水倒灌、村庄被淹,部分地区积水超过一米。大棚里的积水也还没排干到路面上,导致这个全国的蔬菜供应中心损失惨重。

 

新闻大面积地报导民众给灾区捐款捐物的事件,触动着张晓,她想要参与其中。


但对于当地农民来说,到底什么是最紧要的。是水吗?是食物吗?还是抢救农田的工具?她仔细地从产业和日常生计视角去做了研究,发现水和食物这样的物资当地已经补给到位了,但是人们急需铁锹、被子还有妇女用品,比如卫生棉。


△图片来源:中国农村网


张晓可能也没有意识到从那时起「咨询师」的苗头出现了,她已经站在对方的需求去解决最实际的问题。


比如有条不紊地开展调研购买物料。她思考的是怎样的铁锹比较好发力,怎样的棉被对当地人来说既实用又不产生负担。

 

「我没有选最贵的也没有选被大家购买最多的,而是选取了功能性比较强、性价比又高的军用被。」因为棉被对灾区来说可能也就抵一阵用,浇了水的被子在后期的实际功效会大大减弱。它之后的作用可能更多在农用或是给鸡作窝。


「如果购买太好的被子,农民们可能不舍得这样使用,最后被子的境地就比较尴尬。」

 

在网上选定了十把铁锹、十床被子、一箱卫生棉后,对于东西要寄去哪里成了更为重要的问题。之前不少公益组织被爆出黑料,捐赠物资不知去向。需要防止这样的事发生,得让寄去的东西发挥到最大效应。


寿光有很多集物资点,但是很多人都冲着一个点去寄,张晓打电话确认了哪些点还没有收到足够的物资后才把东西寄出。她不想草草敷衍,虽然这笔捐赠力量微薄,但对于当时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数目。另一方面她也希望自己所做的事能真正达到好的效果。

 

「我对救灾这件事一直挺理性的。首先考虑自己的能力所在。很多赈灾现场其实不需要普通民众前往帮助,当地会有相应的响应机制和企业来应对,它们可以更好更快地处理灾后事宜。我们把解决的路径、道路资源留给它们就好,然后时刻关注,发现当地有什么新的需求,再尽一己之力。」

 

很遗憾的是,她也发现很多人做好事会盲目地选择最好最贵的物资,却很少考虑它们本身的适用性与相应需求,「有点被做好事的心理给束缚或是被道德感绑架了。」

 

为了做好事而做或是像转发「不转不是中国人」这样的站边跟从,都没有出于一种理性意识,站在与周围的人、社区、同胞的关系上去思考,反而很多是为了建立人设或是满足个人心理。


「对于做好事的初衷,真的很值得我们去长久思考。」

 

也是一位「生活美学家」

 

她也笑称自己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热情的「生活美学家」。一名可持续发展咨询师该有的人文情怀,她好像天生就具备:每当遇到新鲜的事物,她都充满着好奇



但对她来说,内心深处更愿意沉淀下来,能够让她在闲余时间躲起来的爱好还是做饭、音乐、阅读和养猫。

 

「切颗洋葱,洗个杯子,倒个果汁儿我都觉得挺幸福的。」做菜是一件挺考验人耐心的活,她乐在其中。「像是你要去完成一项很有成就感的任务。」

 

「这个过程中需要有理性的思维在,安排什么时候洗菜、腌菜、烧高汤准备相应的食材,还要控制火候,掌握好油温。但同时也会接收到很多感性上的回馈,看黄油慢慢嗞开,加点蒜香,耳朵听到噼里啪啦的声响……」

 

说到这里,张晓眼神中闪出了让人垂涎的兴奋。喜欢油烟味的她还买了很多美食类的书籍,心心念念于里面一个个有关美食文化与厨师经历的小故事。


    △她的朋友圈也经常记录因美食而产生的生活感悟


「只要你对生活无望了,去逛逛菜场。」看菜场里新鲜多样的食材和颜色搭配,那个环境下,每个人都被映衬得特别美好。

 

在她眼中,食物对人的意义极其重大,而吃饭做菜是生活馈赠的一种乐趣。

 

从小梦想当一名美食评论家的张晓除了享受食物本身带给她的乐趣,也喜欢开辟新的美食据点。走进一家餐厅,她会关注店内的装修风格装潢设计,服务员的整体穿着,还有她特别注重的,餐厅的音乐。她好奇着不同类型的餐厅搭配着怎样不同风格的音乐,想象如果以后自己开一家酒吧或者 brunch店,会选择什么风格的设计与音乐。

 

在上海实习时,她留意到大学路上的一家川菜馆,虽然播放的音乐与川菜完全不搭,却跟它整体营造的氛围一齐,让人感觉吃豆花蘸酱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一种高端的生活品位。

 

在她看来,世面上「美学」、「精致」、「格调」这些频繁出现的高级词都是被别人定义的,而真正的生活品味是需要自己真实有所认同的,不会因为外界的定义而改变。

 


除了将自己对美食与音乐的热爱结合,平时听到新歌,张晓也会去联想适合听这首歌的情境,并自然而然地做出了一系列主题独特的场景歌单:

 

比如汽车开过绿荫时适合听的音乐,午睡醒来想要慵懒片刻的音乐,日出时分沿着河边散步的音乐,下班看到楼宇间因为日落映射而呈现多样色彩变化时想要听的音乐。边听张晓描述着,边回顾这一幕幕熟悉的画面,恍然发现做歌单是一项多么浪漫的爱好。

 

顺着音乐,她又多聊了几句自己喜欢的 Vlog(视频播客)博主「竹子」、「井越」。「他们对生活是有反思视角的,产出的内容有一定深度,可以带给观者一些新的视角或思考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消遣。」

 

联系到她所理解的哲学思维,不是被拘着去看待某件事情,而是用一种更有趣的视角去看世界,将很多事情化为一笑,这也是她追求的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


 

但与那些博主不同的是,她并不想做一个有影响力或者有话语权的人。「我是一个对这个世界态度比较随性随意的人。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有负面的一面,当我们在长大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有一套自己的愈疗体系时,是可以自己将负面的东西化解的。大家平平和和,Peace & Love 地生活在一起是我理想的生活状态。」

 

遇到 MSC,打开第三视角

 

谈到张晓的学习生活,她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了一位好导师。她的导师把模拟联合国这种比赛形式引到国内,也带着张晓一起开展有关联合国文件的话语分析研究。期间,她阅读了不少相关文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联合国大使和领域大牛讨论议题,并参与有关主题的论坛讲座,这些让她有机会深入了解了很多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议题。



「论坛大会上,一帮赤诚的青年提出各种有关社会问题的谏言,但每个人的想法并不一定有传播和实践的渠道。整个国际都在不断地发倡议、造愿景,但各国背景环境发展水平不同,该如何去落实这些想法,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路径是需要时间去解决的。」

 

当时她参与的国际公务员项目中很多人选择去了外交院或是联合国的分支机构,期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做实践。


张晓自己也在思考应该怎么做。但她不想孤立地去看待这件事,而更期待找一种商业与社会的结合,也因此查阅了很多案例和书籍。



恰好那时候她了解到一家叫 MSC 的公司,她这样的表述,让我们笑她有了一种求职者的紧张。「‘在社会问题中产生商业价值,在商业逻辑中产生社会影响力’这句话特别戳中我,让我相信这个双面视角下有更多的含义。」


被激起好奇心的张晓开始挖掘 MSC 所处的领域,它所做的事和它所传递的东西。她在泛可持续发展领域对比了几家公司,了解各自在其中所处的位置。除了业务和行业本身,她也在斟酌团队对她的激励感以及工作性质对她的吸引度。


张晓是一个非常注重团队的人。曾经在另外一家公司工作时,她发现那里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奔头,没有相互之间支持的动力,而团队没有一个明确的出路也缺少凝聚力,这让她很受挫,也希望在下一份工作中寻找到相对理想的状态。也是这段经历让她静下心来思考,审视内心,遵循自己对工作、团队和整个环境的追求。

 

来到 MSC 后,她发现虽然大家对可持续发展有不同的理解和关注方向,但是追寻的目标终点是类似的。而且每个人都愿意朝着那个终点努力,在其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这样个人理想与职业发展的契合,是一种相对理想的状态。」



每个项目都给张晓带来了不同的收获和阶段性成长,她也常常被项目中遇到的陌生人所触动。

 

「在做一个有关女性自信的消费者访谈时,该品牌的会员们特别热情地与我们分享她们在个人自信成长上的经历与感受,备受鼓舞的同时项目推进也很顺利。但令我意外的是,调研过程中他们一直在感谢我们,感动于我们关心消费者、在意她们的呼声,在他们看来这个项目中我们付出的意义更为重大。」 

 

作为咨询师,在帮助客户做事的同时,能够和客户一样得到消费者对这个公司、品牌的反馈,这在她进行一线资料收集时感触很深。

 

另一次,张晓去采访城中村的一个公益组织,它们主要在做看护城中村家庭孩子和关心进城务工女性的事,她因此也了解到了不少被大众忽视的群体所面对的家暴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有一位工作者看护着一个孤僻、从来不笑的小孩,直到有一天他终于见到了小孩脸上浮现的笑容,感受到了坚持这份工作的意义。

 

「虽然这个社会的主流关注是商业、政治、文化等,社会问题更像是一个其中的子主题,但仍然有一群人默默无声地在关注并尽职尽责地为此付出,内心很受鼓舞。」

 

做项目的过程也让张晓和同事间产生了革命友谊。曾经她和队友 Max、宇奇分工合作改 PPT 到凌晨三点,那些边打语音讨论工作边互相鼓励的时刻给她一种「并肩作战、有如手足」的感觉。



如今站在第三视角看待事情,她也回忆起以前做翻译的经历,发现翻译和咨询之间的相通性。比如译者和咨询师都是第三视角,译者是两种语言间的媒介,而咨询师是客户触达问题解决的媒介。客户通过他去触碰或者实现那个需求点。

 

「也许这个世界上本身就存在有很多美好的关联。」这也是未来想要和小伙伴去探索的,有关可持续事件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我们是否能够带动更多企业去实践去连接可持续。


当然,她希望自己成为更「野」的人,少被一些负面的东西影响,或是可以用一种更积极的力量去与之抗衡,对待人生持有一种更释怀的态度。


 

内容编辑:MSC咨询品牌部 杨晓帆





 Maker Sustainability Consulting 


联系我们│contact@msc-world.com

电话│0571-89266293

微信 | msc_world

网址│www.msc-world.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