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头看,都不是什么好鸟...

NP教授 NP说财 2022-06-28

Hi,大家好啊,我是NP叫兽。
最近信托行业有些火,接连不断的暴雷新闻,有些像过去的P2P行业。
 一 信托暴雷的背后
信托和P2P两家行业的业务模式,真的非常相似的,包括银行托管、募集资金的方式等等都是类似的。
最大的区别:信托公司是发牌照的正规军,而P2P是曾经有过幻想的野鸡。
之前的P2P,就被称为是穷人版信托。
P2P不行后,有些出借人开始转向信托计划,甚至连P2P平台也开始借助信托公司来募集资金。
信托这行里,叫兽有不少朋友在坑里(工作的意思,不是踩坑)
前年从P2P坑里爬出来的时候,也有朋友想拉我入坑,被我婉拒了。
自从经历过P2P的天锤百炼,叫兽对固收理财有更深刻的认知。
以小博大的那些固收理财,没有郭嘉兜底的,都要谨慎。
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不如好好努力工作,劳动致富。
事实上,在P2P行业经历强监管的这几年,信托行业也没能好到哪里。
信托这个行业,算得上是命途多舛,历史上经历过6次整顿,最终只剩下60多家。
中国的信托公司目前总共就68家,而且已经很久没有新增。
可能也是因为信托牌照的收紧,搞得部分资本转移阵地,开始搞起了P2P。
巅峰时期的P2P,信托能做的事情,P2P大多都能做,而且又没有成立门槛和监管,简直是骗子的天堂。
2017年6月之后,整个金融行业都处于整顿,首当其冲的就是互联网金融的P2P。
2018年开始,监管也开始对信托行业进行第7次整顿,整个信托行业响应监管的要求,持续压降资产规模,用P2P行业的术语来说,就是三降。

(2016年Q1—2020年Q1信托资产规模、同比增速及环比增速)


三降的背后,其实就是前些年聊得比较多的去杠杆,随着行业规模的压降,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
截止到今年第一季度为止,集合信托风险资产规模大概为3948.83亿,环比增长14.4%。
意味着整个信托行业目前有接近4000亿是未能按期兑付。
安信信托被重组、四川信托200亿资金池暴雷、80吨假黄金案,都是规模压降过程里暴露风险的案例。
这些案件,叫兽就不逐个分析,感兴趣的自行过去搜索新闻吧。
像这样的案例,下半年应该还会有不少,务必要小心谨慎。
 二 多么痛的领悟
借着信托行业最近的暴雷事件,再聊些P2P的往事。
金融从业者,或许会有比较深刻的感悟:
金融是大行业,里面有着各种垂直行业,但每个垂直行业之间其实没有必然界限,因为本质都是围绕着钱开展业务。
P2P和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联系,比很多出借人想象中要密切。
明面上的合作,出借人多少都会清楚些,比如和保险公司合作的履约险。
但桌面下的那些事情,很多出借人恐怕是不知道,只有从业者才能窥探到。
深圳喜某网黄老板,曾经瞎说过一句大实话:P2P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第一道风险防线。
这句话还是有些道理的。因为叫兽也知道,整个P2P行业曾经吃了不少传统金融机构的坏账。
举个真实案例。
广州某家P2P平台,在2013年底成立的,最开始的老板其实是来自担保公司,最开始成立那家平台,就是为了给自家的担保业务输血。
大家知道担保公司是有一定杠杆,担保的总额不能超过资本金的5-10倍,设置这样的业务限制,就是为了控制担保公司的风险。
为了想办法突破这个限制,老板在2013年开始盯上了P2P,想运用担保公司+P2P的模式,解决担保公司的杠杆限制。
逻辑就是担保公司把担保的债权抵押给P2P,P2P再发标融资,担保公司拿走钱,P2P获得资产。
这种模式在15-16年时候非常火,担保公司借助P2P实现无限杠杆,P2P又借助担保公司做了增信。
不过,随着担保公司的业务扩大,坏账也陆续出现。
处置坏账是需要时间的,而P2P又成了这些坏账最好的去处。
把那些企业坏账稍微包装下,然后在P2P上面发标融资,钱又回来了...
就这样子,这家广州平台给老板自家担保公司输血洗白业务,到2016年底的时候,整个平台已经吃下了不少坏账。
坏账越来大,兜不住迟早会爆的,怎么办呢?跑呗。
2017—2018年,那时候监管还不是很严格,恰巧又是P2P行业最巅峰时期,因为行业都盛传马上要备案,只要备案通过后,P2P牌照价值不菲。
那段时间,只要P2P愿意卖,多少都会有资本过来问询。那家P2P老板就是在这段时间,把手上这家平台转让出去。
实际上,与其说是转让,不如说成是接盘,不用你支付一分钱,只要你肯过来替我接收这个盘子就行。
就有点类似债务重组,只要你肯过来帮忙还清债务,这家平台就是你的。
现在的安信信托重组,基本也是采取这种方式,能把债务处置好,牌照就是你的了。
那时候,还是有人愿意接盘P2P,因为P2P备案的饼还能画下去。
有资本也甘愿承担这样的风险,当时买卖P2P都已经成新兴业务,还衍生出不少专门买卖P2P的掮客中介,大发其财。
(后面,2018年经历过那波雷潮后,资本才也变得谨慎起来,但依然对P2P行业抱有期待,有些资本是想着备案后再收购或入股P2P,可惜没有后来了。)
不过说实在话,愿意在那种时候进来接盘的,可能也不是什么好鸟。
有些大佬本来就是带着骗钱端目的进场,比如后来臭名昭著的卢家帮,就是在2017年下半年陆续收购了不少二线P2P,那场共和国史上最大的诈骗事件,就在当时埋下了祸根。
上面说到的那家广州平台,也是在2018年那波雷潮里爆掉。原先的老板卖掉平台后,早就拍屁股出国,后面立案想抓也抓不回来。
那家平台被立案后,其实接盘的幕后老板也没有抓到就跑,被抓的都是些背锅侠。
现在回头看,都不是什么好鸟。
这个案例只是担保公司+P2P,还有保理公司+P2P等等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所以叫兽以前不敢投企业贷P2P,就是因为知道太多这些内幕。
2018年6月前暴雷的P2P平台,不少平台都是企业贷P2P,因为企业贷最容易造假,18年先倒的那批平台,大部分都有着不少假标。
2018年9月至今出事的P2P平台,大部分是真实个人贷,算得上是相对正规的P2P,但因为扫黑除恶,暴力催收被禁止后,逃废债严重,也难以活下来。
唉,只能说是命吧。
至此,没有备案希望的P2P行业,即将进入全面清退阶段,再谈P2P备案的,不是蠢就是骗。
普通人的理财之路该何去何从?
其实不论是信托行业还是P2P,都有着相同特征——钱到手来得太容易了。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P2P,最开始成立P2P,几乎是没有什么成本,注册公司,注册网站,搞掂支付通道,就能可以发标融资。
出借人投标后,钱马上就到手,表面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实际上连监管成本都不要。
这就是非标资产的主要特征之一,钱来得太简单,所以更容易引来骗子。
对比标准化债权融资,那些非标资产为什么容易出事呢?
举些真实案例。
一家企业想要发债融资,如果想到交易所发行债券融资,前前后后要跟承销商、会计事务所、律所、信用评级机构、审批机构等等打交道,等这些流程都走完后,才能在交易场所发行债券融资。
这些流程走下来,时间和流程都会比较繁杂,造假成本极高,后续的承销也和审核机构无关,审核机构也不会配合融资企业造假。
如果通过信托或者P2P进行融资贷款呢?
基本上符合准入条件,再做完实地尽调之后,公司风控部门点头,项目就能出来,然后放给市场做资金募集。
通常情况下,非标融资最大的优点就是灵活性较高,也能适合满足企业短期融资的需求,给到投资人的收益也较高。
非标的这种灵活性发债,给它带来了最严重的问题:因为太好用,以至于被滥用。
最终的审核机构也是承销机构,是利益链条里面的核心参与者,只要有足够的利润,骗子就会大胆起来。
像这样的风险,如果想要规避,叫兽有几点建议:
1)现在尽量少碰非标固收。
并不是说所有的非标固收都是不靠谱。
实际上,市面上依然存在着大量靠谱的非标固收产品。
但是,现阶段尽量少碰了。
因为随着整个非标固收规模的压缩,那些隐藏的风险有可能会爆发。
2)普通投资者建议多考虑指数基金或债券基金
坦白说,兜兜转转这么多年,指数基金和债券基金依然是普通老百姓参与资本市场最安全的、最简单的方式。
靠谱的非标固收,现在也降息很多。
与其冒着风险去买,不如去买收益波动的指数基金和债券基金。
像基金这种标准化产品,享受监管、制度和法律的保护,而且只需付出较低成本,就能做到分散投资,更加容易管理。
当然,指数基金并不是盲目买入就能获利,还需要投资者不断地学习和保持耐心,才能有不错的收益。
不愿意学习、又担心冒风险的,就看看银行或者保险公司发行的净值型产品,像支付宝和微信钱包上面都在卖,平均年化3%左右,问题也不大。
不想学习、又担心风险、又嫌弃利息低的,叫兽劝你能早日醒悟,否则迟早被市场教训。
最后,买房也是值得考虑的选择。
房子在未来10年里依然会是中国家庭的核心资产,但和过去20年不同,盲目买房就会涨的时代已经过去,更需要学习。



(未完待续)

—以上—


Hi~大家好


我是NP读财


江湖上,人称NP叫兽


最后最后


啥都不想投的朋友


就投资自己吧


保持终身学习


 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


祝各位慢慢变富



如果觉得文章写得不错

请在文末右下方点个赞,表示朕已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