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憋了挺久,还是要讲讲...
大家好,我是NP教授。
之前写过篇村镇YH的文章,结果被夹了。
憋了挺久,还是说说村镇和智能存款的事。
我没买任何的村镇存款,但作为不知名的财经博主,我也很关注这件事情。
说实话,这半个月,除了囤基金以外,我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取走任何的智能存款。
一
不过,我也不是啥都没干。
我做了这件事情——找银行开具存款证明。
这次事件之后,很多银行都上线了「开具存款证明」的功能。
其实,这些银行也是在侧面表态——
我家卖的,确实是真正的存款。
举个屁方。
我买得最多的zb银行存款。
今天我又重新开了存款证明。
它家开通存款证明的方法很简单:打开APP—我的—全部—存款证明。
每家银行开具存款证明的方法,大同小异。
具体可以自己问问银行客服,都能开出来。
每家银行开具存款证明的方法,大同小异。
具体可以自己问问银行客服。
买保险有保单,保单具有法律效应。
存款也能开具存款证明,同样有法律效应。
但存款流动性太高,每天都可能变化,所以银行一般不会主动开,除非你有要求。
二
凡事要搞清楚事情的本质。
这次究竟是银行的问题,还是行业问题?
我认为不是智能存款行业的普遍性问题,而是那五家村镇YH的问题。
肇事的五家村镇YH,不是单独出事,而是相互关联,同时出事。
况且,五家银行的对外说法也不一致。
比如开封新某方村镇银行。
它家承认官方小程序和第三方平台存款的真实性。
但说要等待上头通知,统一解决。
至于禹州...有以前的历史通话录音作证。
说实话,根本赖不掉,只看如何处理而已。
三
驳斥互联网存款不受保护的歪论。
存在,即合理。
那些说互联网存款不合规的理由,基本都是来自去年的那份《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存款的安全性与储户地区真没什么关系。
本质上,这是监管控制银行行业风险的举措。
我是广东人,他是武汉人,同样在众邦银行APP上面购买它家的七天通知存款。
既然是同样产品,难道只因为他是武汉人,就会更加安全吗?
存款又不是P2P,不是点对点,而是先归集到资金池,然后再拿去放贷。
还是回到本质,理解监管的意思吧。
为什么监管不愿支持地方性银行异地揽储呢?
其实在过去的新闻报告和谈话里面,监管早就给出了答案——
希望银行的资产规模与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
监管对金融机构有最基础的要求——
你有多大的本事,就做多大的事情。
举个栗子。
在保险监管里,对保险机构每个季度都会要求考核他们的偿付能力,还会做评级。
偿付能力是什么?就是指如果所有保单都要赔付,保险公司究竟能赔多少次。
保险公司每个季度都要披露自己的偿付能力,一旦不及格,就会被盯上。
这就是典型的“本事多大,就做多大的事”。
银行没有这种考察偿付能力的要求,只要求每年发财报,4000多家银行,又管不过来。
互联网揽储有个明显特点,揽储速度极快。
互联网揽储,对于那些小银行而言,揽储速度太快,规模很容易跑起来。
但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却又不是短时间内就快速提高的。
如果跑得太快,就会造成能力与规模的不匹配,影响稳定经营。
这就是为什么监管不愿放开互联网存款的原因——
互联网存款是双刃剑,不是每家银行都能扛住互联网揽储所带来的压力。
4000家银行,高达3000家村镇与农村银行,管不过来的,迟早要像辽沈银行那样合并。
四
再回到银行自身。
如果抛开那五家村镇YH不谈(他们自身对外口的说法也各有差异)。
其他银行都主动承认互联网存款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还会主动开具存款证明。
就某家村镇YH客服说没这回事。
那究竟是行业问题还是这家银行问题呢?
答案明显是后者。
本质上这次事件,还是因为村镇YH自身的管理问题,而不是行业问题。
我不会劝大家取出智能存款,自己也不会取。
但会建议大家到各自银行去开具存款证明。
然后放宽心,等大结局。
事情还没有盖棺定论前,尽量别让情绪上头。
看到有些朋友情绪上头,把银行比喻P2P...
完全乱了分寸。
50万以内存款和保险储蓄险,依旧是郭嘉金融体系的底线,没有出现系统性风险。
无论是互联网存款,还是二类账户存款,或者是智能存款...只要你买的是真正存款,50万以内仍然是极低风险。
包括这次的村镇事件,据我的观察,很多人买的就是真正的存款,根本不用慌。
再小的银行也是银行,头顶有金融监管,会查清楚查明白的。
可以讨论,但没必要传播恐慌,银行存款依然是安全的。
NP教授,有点本事的老师傅。
专注于研究低风险理财和指数基金的普遍投资者。
前半生骂过几个坏蛋,被封过几个号,如今年华渐老,采菊东篱下。
长久陪伴,偶尔启发,慢慢变富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