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伤心,拒稿原来有这些好处
先说结论,经历过拒稿的论文,在发表后,能收到更多引用。当然,这不是平白无故发生的。
我在后台和意得辑专家视点科研答疑论坛上经常会遇到有人来哭诉被拒稿,有人表示不服想申诉,有人表示绝望想放弃。我之前也分享过 2001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Akerlof 被拒稿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细说拒稿能为你的论文带来什么好处,为什么拒稿有时是件好事。
《科学》在 2012 年发表过一篇名为 Flows of research manuscripts among scientific journals reveal hidden submission patterns 的文章。冗长的论文发表过程引起了该文章作者 V. Calcagno 和其他共同作者的注意,他们也注意到拒稿经常会影响到论文的发表计划,因此发起这个研究,想要找出如果作者一开始就投稿比较低分的期刊,是否就能比较快发表。
作者锁定 2006 至 2008 年发表在 16 个特定学科领域的生命科学类文章,联系这些文章的作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是否在发表前曾被拒稿。如果被拒稿过,最后一次是被哪个期刊拒绝。在发出的 20 万份问卷中,共回收了 8 万份。
接着作者将回复中提到的拒稿期刊列出,了解论文的流动情况,一如预期,《自然》跟《科学》在中心点,这表示最多论文在发表前被这两个期刊拒绝过,此外,这些文章之后都发表在分数较低的期刊。
此研究也发现一些出乎预料的结果。首先,75% 受访的作者表示没有被拒稿的经验。根据这个发现,研究作者们认为大体上这些生命科学论文都在一开始就投到对口的期刊,所以能在第一次投稿就被接受。这个发现当时在《科学新闻》(Nature News) 及《科学人》(The Scientist) 等热门科研门户引起不小的争议,因为这个研究结果可能不够充分但足以代表一般投稿流程。
但,最有趣的地方在这。
研究发现,被拒稿过的论文引用数比第一次投稿就发表的论文高。这个现象甚至跟所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无关,即使论文最后是发表在分数较低的期刊,这些高分期刊的审稿意见似乎提高了论文的整体质量。
如果你正因为拒稿而心碎,眼泪擦干后继续奋战吧,你该做的,应该是根据期刊审稿意见进行修改,确实改善论文质量,就能期待在发表后收到更多的引用。
审编:辜圣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