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在超越台湾的深圳

我在 我在IAM 2022-12-19



深圳话题 / 栏目



四位居住深圳多年从业于不同行业的台湾人从科技、城市规划、历史、教育等方面 对比他们眼中的台湾与深圳 


当人们聚集到一起时,我们会问:“你是哪儿人”?江西人、四川人、上海人、东北人、台湾人......


四位来自宝岛台湾的朋友,他们在深圳生活并工作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在他们眼中,深圳和台湾一些城市的差距在哪?且看看他们的说法。



· 1 ·

深圳和台湾最大的不同,体现在速度感之上


2012年来到深圳的Rita在采访中说,深圳其实和台湾的新竹、美国的硅谷很像,都是科技驱动型的城市,那么科技行业的人都十分倾向于去到一个这样的城市工作和生活。


六年间,Rita发现深圳人有一个“异常乐观”的特质。Rita表示这里的乐观的意思是,似乎在深圳一切都是有可能发生,并且是可以被完成的,这是她最喜欢的一点。相较于台湾年轻人的天马行空,深圳的年轻人们会在考虑多方因素后,做出最对和最有效率的选择,认为某件事情可行,看准时机集结资源,就那样坚定地执行下去了。


Rita说,自己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来自内地的同学有关未来的规划,大部分都在考虑趋势如何、大环境如何,怎么去完善自己的履历进入更好的大公司、通过怎样的科技和商业手段来创业并改变世界。而台湾同学却普遍倾向于从事社会企业,思考怎样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从Rita的角度看来,这两种观念都很好,经过在深圳工作生活的这些年,自己越来越喜欢、并且很适合第一种观念。


很客观地讲,深圳城市的面貌比台北要更加现代化,但Rita更看重建筑中“人的体验感”。生活中我们都有飞机出行的经历,宝安国际机场整体造型十分现代化,但是在其中行走活动却十分不便。在此,Rita引用了在用户体验上做得十分出色的中国的软件设计来做比喻,在建筑中“以人为出发点”去做设计,这是Rita认为之后的建筑设计师们应该着重考虑的。


在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上,Rita说自己将会在深港台三地不断移动着。大湾区的发展、科技的驱动,这些是Rita最看好深圳的点,加上深圳的气候和台湾十分相似,那么选择深圳已经不用过多赘述原因。香港,是因为自己所掌管的公司需要与香港不断接触,所以经常会往来。而台湾,是自己的故乡,同时Rita也正在做一些台湾——深圳两地人才转移和交流的项目,也希望深圳的政府方和社会各界能够给到来自台湾的同学们更多利好,让他们能在这一片土地好好发挥自己的能力。



· 2 ·

深圳应该注重积累历史文化,绿植规划上需好好安排


作为一个素食者,“台北市民方先生”在深圳生活可以说是相当舒适的,因为小到一个店面十来平米的意大利面馆,都有打上“vegan”的字样。方士骐解释说,vegan是素食者里较为严格和挑剔的人群,他们连蛋和奶都会规避。在一座大城市里,大部分的商家考虑的事情是如何利益最大化,事实上能贯彻一些理念的很少很少。从这么一小件事上,足以证明深圳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了。“可供选择的菜式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餐厅在深圳你都可以找到,人们有什么特殊的需求也都能够得到满足。”


方士骐到深圳六年了,有一个现象令他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深圳似乎每时每刻都在砍树,两人合抱般粗的树被拦腰斩断,之后的空位马上移过来新的树种。而在台湾的大安森林公园,起初就是种下一片树苗,经过十几二十年的自然生长,它长成了一片森林。在绿植的规划上也很奇怪,不知原由的一些花草被插到一排灌木丛上,或是某块草地皮反复被植下又拔除。而当我们从深圳湾坐车到香港去时,会看到很统一整齐地规划,仅仅相隔几公里而已,却能看到很明显的差别。


那你会选择以后一直居住在深圳吗?方士骐说,这里的一切都十分适应,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夏天的时候有点太热了,偶尔也会被一些超级大雨吓到。几年前有一次大雨,工作室楼下淹水,水深直接到达1.5m。“我那时候就想说应该有一种东西叫做“滴滴打船”,不然根本没办法出门,这也是我觉得可能排水系统上的一点问题吧。”


有关历史感和文化沉淀上,方士骐说,深圳发展太快了,但历史不够长,当然不能像北京一样,可能去到一个地方随意一定位,就是某位历史名人的故居、某位将军的府邸。在深圳,我们一说到坐标和定位,它就会是一个全新的商业综合体,譬如欢乐海岸、coco park。但如果没有人去将我们的历史去做一个储存,我们的未来又哪里会有文化的累积呢?



· 3 ·

二维码支付太方便了,只是有点担忧通勤的吞吐量



这是一个喜欢用“我们”来称呼自己、刚到深圳半年的青年。年初来到深圳时兑换了很多人民币,但在深圳的朋友教会他们线上支付后,他发现钱包再也派不上用场。期间Tim回过一次台湾,发现钱包居然已经消失不见了。“因为在这边完全用不到钱包,所有的东西靠手机就能完成啦。”深圳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饮食方面通常偏重口的较多,吃的很清淡的Tim由此开始在家自己做饭。“然后我发现,原来买菜也是可以由移动端解决的啦!”


Tim平时很喜欢到华侨城创意园待着,寻找寻找灵感,或是放空自己。台北也有类似的地方,年轻人带着自己的创意到那去,把它进一步深化、商业化,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整体氛围很棒,也能看到很多很有创意的东西。就比如说在那有人造了半架飞机,那我觉得这其实还蛮酷的哎。”


“得到一点点,然后我们就会开心一阵子。想到什么就去做嘛,不会考虑太多。”Tim这样形容了自己了解的台湾年轻人。而深圳的年轻人就都很拼,因为深圳的步调实在太快了,可相对来说机会也会更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要抓住机会,规划和逻辑性就很重要,不能走一步看一步。


访者问:那你觉得深圳的建设上还有什么需要改善的地方呢?“建设上都很好啊,我就是觉得说人太多了,担心这个城市是不是能荷载得了这么多人。”年初刚到深圳时,Tim去过一趟大冲,下班点被排到地铁站地面上的队伍惊吓到,“我的印象里,不管在哪里,地铁不都是在地下的吗,怎么会排到地面上那么长那么夸张的。所以这是我可能会有点担心的点吧。”



· 4 ·

深圳比较“好吃”,政府部门应该更多的重视成人的专业教育



来自高雄的马翊晴,现在是地地道道的重庆媳妇。2012年来到深圳学习和工作至今,已经是一家教育机构的校长了。为什么说是地地道道的重庆媳妇?因为马翊晴的丈夫来自重庆,他们结缘于深圳。从开始到深圳完全接受不了辣,到现在自己喜欢吃火锅、麻辣烫和串串,丈夫反而开始喜欢清淡的台湾菜,这就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改变吧。


刚到深圳时,因为不熟悉内地的医疗体系有误入过莆田系的医院,一次,闪到腰却被告知要开刀。第二次筋骨不太舒服,医生开药输液,马翊晴对其中的一些药物过敏,导致脸部肿胀。医生解释说,那是正常反应不用太过担心,遂投诉无门无果。采访时在场的所有人,听着都不太憋得住笑。而笑完之后呢?我们是不是能够意识到这些事情发生的严重性?但也无法多说。


因为本身出于教育行业,马翊晴会特别关心教育相关。她说,在深圳很少看到一些亲子教育,“就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上课,或者是对家长的教育。家长们在忙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时,却极少有人关注到孩子成长的点滴细节。


但深圳是一座具有国际视野的城市,这里的孩子相较于台湾的孩子,会更成熟。比如说万圣节活动,基本上在台湾孩子们都会被吓到,可是深圳的孩子都会知道你只是在逗他而已。”还有一些成人教育,鱼龙混杂的现象是一点,但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课程培训机构太少了,很多人想要去额外的提升自己却苦于没有门道。“可能我会觉得,需要政府机构在这方面多多关注吧。”


城市不是钢筋混凝土组成的怪物,城市的节奏是由人所带动,因为来到这里的人,他变得有生气有活力。是人们成就了一座城市,之后这座城市又不断地成就着人们。








我在 好视频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