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归美好 哈佛建筑师回到家乡重建最美科技园

我在 我在IAM 2023-05-15




好 房 子 GOOD SPACES 

曾冠生 · 视频口述




曾冠生,毕业于哈佛大学建筑系,1981年出生于深圳宝安区沙井,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深圳人。2018年,他将沙井的一片旧厂房改造成包括至美术馆、生活美学馆、南园籽舍+种植平台在内的全至科技创新园,将人文艺术美学和对环境的思考引入工业空间,将建筑设计,作为一种积极介入的方式,希望为家乡创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和城市生活。




曾冠生

/

墨照建筑设计事务所 创始人 主持设计师




深圳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
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
青岛邮轮母港客运中心荣获2017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
全至南园籽舍及种植平台荣获2018年美国建筑大师奖农业建筑最佳奖
至美术馆荣获2018年第十六届国际设计传媒奖“年度公共空间入围奖和2018年金堂奖”“年度最佳公共空间设计奖”
生活美学馆入围“绿叶奖”最佳初创实践项目
全至南园籽舍及种植平台入围2019年A+建筑奖的社区类别奖及“绿叶奖”最佳城市设计项目









曾冠生是地地道道的沙井人,从小在这长大,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

在沙井,过去二三十年间,低端制造业蓬勃发展,大量的工厂在建设中吞噬了原有的湿地和农田,产业衍生的工厂园区也粗暴迅猛地在城市边缘无序扩张。工厂园区和外部的城市空间形成消极的场所。

曾冠生觉得,“做设计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当我做设计的时候,脑里面永远想的是,我们可以做什么事情去回应环境和社会的变化。这二三十年的变化,这里破坏了什么?它失去了什么?我们尝试去找回一些更宝贵的东西。







“我们的建筑设计,我觉得是一种积极的介入吧;让这件事情朝我们觉得更对的价值上前进。”


这个项目所在的旧厂房区,原本是一片美丽的茅洲河湿地, 在过去二三十年间,在经济增长单一的驱动力下,被这里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催生的厂房和宿舍所吞噬, 对于环境和人文的考虑是缺失的。

在这个项目空间里,建筑师团队尝试着进行这样的思考:在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我们去反思,现在和未来,这里的人们需要怎样的环境和生活?

因此,整个空间改造围绕两件事情展开,一是人文社区如何营造?二是对于环境,应该怎样去做,来呼应建筑师儿时的美好记忆?


 







这个园区,占地28000平方米。如何打破传统厂房呆板、整齐划一的空间性质,创造出适合人步行和体验的场所,是设计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立面改造的设计策略从功能升级需求和人性尺度着手。开放的立面窗洞和挑台、律动变化的单元立面格子体系、以及凹凸有致的商业平面布局,都力图创造低碳舒适和尺度宜人的绿色人性空间。不仅如此,各种公共功能空间的植入丰富园区的场所和带动园区的活力:种植体验、生活美学、艺术空间、有机厨房和运动健身。这些公共空间成为社区的凝结剂,拉近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


改造前的宿舍单元尺寸是3.4mx5.6m。为了扩大室内使用空间,阳台空间由外墙出挑钢结构楼板搭建而成。同时,户与户之间的隔墙有红、黄、灰三种颜色,这些颜色散落点缀着整个立面。而遮挡空调室外机的格栅是由横竖变化的体系构建而成。由此,整个公寓的外立面改造是由一系列新的功能组件而构成。公寓的室内通过研究人的生活习性和细致推敲人体尺寸,在较小的室内空间紧凑而有序地布置每一个生活功能。不同的材料质感以及硬装和软装的颜色搭配创造出舒适惬意的生活氛围。







生活美学馆,是园区改造升级策略里新植入的文化休闲功能的一部分,北面对着高速公路,紧邻北侧是一排保留的小叶榄仁,因此建筑的北界面是高低错落的墙体,既阻挡北边高速公路噪音的影响,同时又能借景小叶榄仁。


整个建筑由六个单元体块的独立家具品牌店和水果茶饮店组合而成,原型借鉴沙井传统民居的建筑元素:坡屋顶和庭院空间。每个单元体块由庭院和单方向的坡顶建筑组合而成。独立品牌家具店由西侧的四个单元体块构成,而靠入口城市广场的两个单元体块则是水果茶饮店。



建筑的屋顶结构采用混凝土密肋梁,而密肋梁的形式增强了坡屋顶的室内空间透视效果。同时,裸露的混凝土梁保留着松木模板的木纹理。通过墙体和斜梁高度的变化,让庭院里的树在外部呈现出半遮半掩的效果。另外,在小叶榄仁树下,建筑质朴的白色外墙和灰色混凝土瓦互相映衬,又与自然环境相融在一起。



 “生活美学馆,我们用的是中国的传统元素:坡屋顶和庭院,和西方的建筑手法,转换中产生了一个东西方结合的建筑形式。这里面,我们用的材料很简单,喷砂的工艺,屋面用的也是很简单的材料,就是一些混凝土瓦,相当于我们用的是很便宜的材料和很简单的工艺来实现一些空间上的创新。”








至美术馆坐落在科技创新园二号楼内。作为联系园区内不同公共空间的媒介,至美术馆也连接着人与人之间工作和生活,打造具有人文社区的工作场所。至美术馆除了展厅功能,还包含了多功能厅和工作坊。通过展览、培训、讲座和论坛等方式,推动艺术文化与公众生活的联系,建立多元艺术与多元文化的交流平台。

 


与大部分美术馆不同,至美术馆不是一个独立的建筑,它是由一栋普通混凝土厂房的局部两层空间改造而成的。在九百多平米的厂房空间里,建筑师通过空间节奏的变化、自然光影的引入和材料肌理的运用,为至美术馆创造丰富和有趣的观展体验。


美术馆分为两层,一层的主要功能是门厅及多功能厅,二层是展厅和工作坊。美术馆外立面的钢板利用氟碳透明漆保留了天然的不匀称纹理,这种真实而自然的不匀称呼应了美术馆的艺术气质。徐步走进馆内,随着美术馆外立面界面由竖向隔栅转换成喇叭形的玻璃视窗,狭长的入口前厅从秩序空间过渡成观景空间。前厅过后便是两层通高的中庭空间,狭长空间与高挑空间的转换,让人感觉豁然开朗。


中庭空间的楼梯与坡道联系着一层与二层。行走在楼梯与坡道像是一段“艺术熏陶之旅”,让观众在观展之前,先感受与体验建筑空间的美学与趣味。楼梯与坡道这两种形式的更替使观众可以在行走中体验不同的节奏和速度。黑色的楼梯、白色的墙以及木纹肌理的混凝土墙面共同创造出素雅纯净的意境。与常规梁式楼梯不同,楼梯的踏步与侧板形成完整的钢板楼梯结构体系,楼梯的形式也因此呈现出结构美学。中庭的二楼一侧利用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将更多的自然光线引入通高空间,观展者在步行而上时空间会逐渐明亮。而当步行到二层时,回头一望,观展者便欣赏到窗外绿意悠悠的小叶榄仁景色。曲折的路径、丰富的材质、变化的光线,让中庭空间的行走变成一种有趣的游走体验,而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时地相望、凝视、跟随、打趣等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二层展厅根据柱子的位置和展览功能需求划分为几个大小尺寸不同的展厅。这些展厅并不全是封闭不透光的室内空间,一些靠外墙的展厅大胆地保留了玻璃幕墙,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遮光帘灵活地实现布展的各种暗房间的要求,另一方面除了让室外自然景色融进展览空间,艺术家也可利用自然光线进行空间布展,为观展者提供不一样的观展体验。







在原有的园区整体布局中,内庭院的西侧是一个室外停车场。为了改善庭院的空间效果和保留停车功能的需求,停车场的上方增添了景观大平台。通过台阶的设置,大平台成为内庭院空间的延续,加上旁边的茅洲河,三者形成不同标高的立体景观系统。台阶成为内庭院举办户外活动时的观众座椅。平台上布满了错落有致的混凝土种植槽,不同喜好的人栽种不一样的农作物和灌木花草,形成有趣生动的景观。



“沙井其实有很好的种植文化。老一代的本地人,每家每户,房子外面一定会有个小院子,是种植的。所以,我们做这个种植平台,是希望我们用新的空间,新的方式,去继承我们原有的很美好、很独特的种植文化,希望我们把这种传统的文化,用一种新的空间传承下去。”


“还有就是人文社区的营造,这个大平台,如果它只是一个景观,那它其实是空洞的。所以我们做了这样一个种植槽之后,它又是开放的,它变成了整个园区很公共的交流场所。周六日的时候,周边的一些居民就会过来,带着小朋友认识植物,因为有了这样的场所,他们会互相认识。同时,这个种植平台,上面有很多斜坡,一方面是帮助停车场采光的功能,同时我们也考虑到,小孩子来到这里之后,他看到坡就会很兴奋,他会从一个坡跑上去,从另一个坡奔跑下来,这个设计是围绕人的行为,围绕孩子的天性去思考的。”







说到对沙井未来的展望,建筑师谈到了纽约这座城市。


“09年,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去到了布鲁克林和皇后区,那时的布鲁克林和皇后区跟这里是很像,到处都是很低端的社区、厂房、工业园区,但最近,那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能是因为曼哈顿整个的租金成本越来越高,所以有很多人和企业都外迁到布鲁克林和皇后区,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社区和经济的发展。


国家的产业升级规划,推动了沙井的许多园区改造,未来沙井当然还是以制造业为支柱,往工业4.0智能制造的方向进发。这个园区完成改造后已经为周边的居民带来了一些生活上的改变,但相比福田南山,这里的居民还需要一些时间,才会更加懂得利用这个空间。这里的租金目前在40多块每平,而市区基本都在150以上,这里的租金只有市区的三分之一。随着地铁11号线的开通,将会有更多的居民和企业来到这里,所以我很看好像沙井、龙华、坪山这些原本城郊的地方,他们会为许多新生企业提供适宜的初创环境,孕育出未来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企业。”










我在 好视频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