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师修炼·郑婷婷:历练·结伴·蜕变——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郑婷婷 高中历史教研 2022-09-24

点击上方蓝字,分享更多资源!

作者简介

郑婷婷,浙江省教坛新秀,嘉兴市历史学科带头人,“浙派名师”培养人选,教育硕士在读,桐乡市高级中学历史教师、副校长。潜心教学十一年,基于专业研究,独立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级课题多个,发表和获奖论文20多篇,获全国历史优质课和全国历史论文评比一等奖,曾经受邀在广西桂林、贵州三穗等省内外各地开课和讲座20多次。近年来还开始研究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受高等教育出版社邀请参与了国家教育部项目在线开放课程《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的研制工作并担任主讲教师。此外介绍她个人专业成长的专稿《历练 结伴 蜕变——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年第6期。

名师修炼

任鹏杰主编约我笔谈“专业成长”经历,我既感荣幸又很惶惑。从教十一年来,虽在历史教学领域取得一些进步,但与众名师相比,我还只能算是新手。不过,揣测任主编的意图正是希望借展示一只“菜鸟”的专业追逐之梦来勉励青年同行。所以,我鼓起勇气将自己这些年来的努力和思考历程诉诸笔端,希冀不负任主编的期望。


历练——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


杭州师范大学童富勇教授在研究众多优秀教师成长案例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对关键事件的处理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的理解是,教学生涯中教师所经历的关键事件,对教师个体而言是一种历练。通过这种历练,教师专业水平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回顾我的来路,确实发生过一些“关键事件”,它们如同路标,至今历历在目,以下就是其中四件。

大市开课崭露头角

2007年,我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进入桐乡一中。初为人师,还未褪去稚气与青涩,更未规划过自身的专业发展,只是怀揣着对教师的憧憬,登上了讲台。第一年在波澜不惊中度过,根本未曾料到第二年会崭露头角。当时,嘉兴市要举行一次历史教学展示活动,为鼓励平时不太有机会的老师主动参加,采取了自愿报名、抽签决定的方式,不附加其它任何条件。当时有几十位老师报名,幸运之神眷顾了我,我居然抽到了开课签!闻此消息,本校同仁纷纷祝贺,教研组长张根娣老师更是微笑着鼓励我说:“婷婷,你真幸运,一定要好好准备哦!”

说实话,当时的我对这种机会的意义是懵懵懂懂,但在行动上确实做到了全力以赴。记得展示课的题目指定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备课时间为半个月。除了吃饭、睡觉和上课,我全身心投入极具挑战的备课中。深入阅读、找寻切入点、写罢几千字的详案,我以为大功告成!谁知苦日子才刚开始。张老师率整组同仁为我悉心磨课。一稿,二稿,试教,修订,再修订……直到第7稿。短短半个月,我经历了一场魔鬼训练。

在展示课上,我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作为导入,引发学生的疑问;然后引入学生预习中提出的疑问“马克思为什么要改变世界?他如何改变世界?他最终改变世界了吗”作为问题链推进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下课了,我的师傅、兼任桐乡市历史教研员和桐乡一中副校长的沈玉林老师走过来重重地拍了我一下肩:“婷婷,这次上得很不错啊!”记忆中,嘉兴大市教研员戴加平老师是第一次走到我身边,他对我笑着说:“这节课的亮点之一是采用了问题链形式。”一下子得到两位名师的肯定,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在当天的日志中我这样写道:“准备了半个月的公开课终于结束了,得到很多肯定,好开心!我会继续加油,今天是这节课的终点也是我的新起点!”

这节展示课正是我从按部就班到提速发展、从局限校内到融入全市的一个重要节点。从此起步,我赢得了本市历史名师们的关注,他们陆续成了我的专业发展引路人。


省优比赛遭“滑铁卢”

2008年起,我的专业发展可称得上是一路“凯歌”,获得了不少同一教龄段教师很难企及的荣誉——如嘉兴市高中历史教师综合能力大赛第一名、嘉兴市高中历史优质课第一名等,因此,我得以代表嘉兴参加2010年度浙江省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谁知竟遭遇“滑铁卢”。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次省赛的上课内容是由5册教材中临场抽签决定的,这就意味着我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精心准备5节课。这又是一段炼狱般的日子:夜以继日地专业阅读与备课是题中应有之义,还要经常赶到嘉兴各地,在陌生的学校面对陌生的学生试教,全程录音,有时还是全程录像,然后是导师们和我坦率地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讨论教材处理和课堂机变。整整一个月,与教材对话,与学生对话,对名师对话,与自己对话,不断地在否定与肯定中煎熬着、成长着。终于在日渐憔悴中等到了正式比赛的日子。然而,我毕竟是第一次登上如此高大的舞台,虽已有充分备课,临场却是不由自主地紧张,教态僵硬,口误频频,生成乏术……最终成绩是二等奖!

强忍着泪水回到学校宿舍,然后是失声痛哭,这是我从教以后的第一场痛哭…… 这个比赛结果让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幸好有戴老师的坦诚分析:“你这两年走得是很快,但毕竟太年轻,到省里拿大奖还欠火候。”另一位导师谢波也指点说,“婷婷,你还需要再努力,要更加大气一点。”

时隔6年,2016年度省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在桐乡举行,我观看了全部赛课。看到一些选手青涩的脸庞,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那次经历让我意识到:遭遇“滑铁卢”不可怕,陷入“滑铁卢”才是最可怕的。为此在日志中我写下了如下一段感悟:“观摩省赛课,为出色者喝彩,为失常者惋惜。人生的经历如同我们讲授的历史一样,越是靠近越是让人看不清;只有经过岁月的沉淀,才会看清那段历史中的自己。记住:沉淀至关重要,6年前的我太过年轻,缺少专业积淀;今天的我仍需要不贪近功,不求速效地积淀,脚踏实地地前行”。


跨省交流幸逢名师

2011年11月,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邀请,我有幸代表嘉兴赴江苏省盛泽中学参加教学展示活动,任务是同课异构《抗日战争》。这是我首次走出浙江开课。我再次以问题链形式展开教学:中日双方力量如此悬殊,中华民族为何仍然选择抗战?中华民族如何抗战?中华民族的这场抗战该如何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口述资料、实物照片等多种资料、特别是选用了开课学校所在地区抗战时期相关资料作为史证。此时的我经过1年多时间的沉淀,与省赛课时相比已显得沉稳自定。由于设问富含逻辑、材料选用得当、课堂驾驭较为从容,师生对话自然流畅,生成也时时闪光,水到渠成地打动了学生及观摩老师。下课铃声响起,掌声也同时响起。

课后,一位高大儒雅的男子走到我身边操着西北口音对我说:“郑老师,你上的这节课让我感动!”戴老师向我介绍他便是任鹏杰主编。“郑老师,你可以尝试着把这节课写成教学论文。”任主编的建议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与鼓舞。以往的我常常止步于上出一节好课,缺少由教学设计向教学论文转化的反思与实践。于是,我几经修改,最终形成了《利用乡土史资源促成学生情感体验的策略:以“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为例》一文,并有幸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在反思本课的基础上,我申报了省级课题《应用地方史增强学生历史体验》并成功立项。这样的研究过程促使我逐步形成了用问题链重组教材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用好乡土资源以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风格。

除了有形收获,这节课的无形收获则是结交了不少省内外优秀老师。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与不同群体进行交流,可以是同组同学科同地域的,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不同地域的,还可以是教育领域以外的。这次跨省开课让我有幸结交到一批对历史教育执著追求的优秀老师,相同的理念与使命感把我们紧密相联,擦出思想火花,分享研究成果。


双岗平台经受挑战

2010年到2012年,我完成了人生中的两件大事:嫁为人妻,成为人母。

孩子的到来仿佛带给我无穷的智慧、力量与好运。怀孕期间,我报名参加了桐乡市竞争性选拔副校级领导干部的考试,笔试、面试成绩双双第一。也许是考虑到我毕竟是一只“菜鸟”,组织最终安排我担任校团委书记。2013年,我再次参加新一轮选拔考试,再次夺得双双第一的优秀成绩。由此,组织将我调入享誉嘉兴乃至浙江的桐乡市高级中学,任职校长助理兼学生处主任。

桐高创办于1995年,短短十几年,培养出包括三位省高考状元和近二十位嘉兴市文理状元在内的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同时涌现了包括六名特级教师在内的一大批优秀教师,还是桐乡市高中校级领导的主要摇篮。从教才6年的我陡然走上这所名校的校级领导岗位,一时间不免有点迷失。对此,师傅沈老师约我喝茶聊天,郑重告诫:“婷婷,你这么早走上行政岗位,虽然很多人在羡慕,但对你的专业发展非常不利。你这两年在这方面已有所停滞。记住,你如此年轻,专业才是立身之本,学会业务行政双肩挑才会让你走得更自信更从容!”师傅的话如醍醐灌顶,使我意识到,年轻的我只有同时做好行政与教学这两个岗位的工作,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桐高人。

这些年来,我一直铭记着师傅的告诫,“一员双岗”渐成习惯。记得刚调入桐高这一年,我承担着校长助理、学生处主任和历史教学三个方面的工作。前两项属于全新的行政工作,需要我特别悉心而谨慎地处理;第三项虽属本已熟悉的教学工作,却也要求我根据桐高学生的特点,调整自己正在形成中的教学风格。新环境、新人事,加上孩子刚满周岁等因素,这一学年以“从教以来最为艰难和艰辛”的特点载入我的记忆:白天,我除了及时处理好行政事务外,还疯狂听课,听同组老师的课、听任教班级其他学科老师的课、听本校名师们的课,一学年听课累计超过100节;晚上,研读教材与备课,属于专业阅读时间;周末等休假时间则用于做课题、写文章。

风雨过后是彩虹,人生亦是如此。艰辛的汗水与委屈的泪水,浇灌我日趋坚强与成熟。2014年,经考核后我正式担任桐高副校长;同一年,先后夺得浙江省和全国历史录像课一等奖。近年来,我曾多次受邀在省内外一些学校开展示课或作专业讲座;省级课题顺利结题,又争取到国家级课题立项……2016年,我被评为学校科研标兵、桐乡市历史学科带头人。曾有人问我:如何做到在担任繁杂行政工作的情况下,还能实现个人专业水平的提升?我想一则思想上要始终怀有强烈的专业发展愿景,有了这样的认知,在心力上就会有所侧重;二则要学会“弹钢琴”,才有可能在双岗上从容行动并坚持下去。事实上,我的沈师傅就是极为出色的“一员双岗”人,我只是这个行列中的新一员。


结伴——专业成长中给我“力量”的那群人


一个人走路或许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走路才可能走得更远!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起步的平台、暖心的关怀和关键时刻的助推,都是极为可贵而必不可少的。回眸来路,许多熟悉的脸庞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导师们,同伴们,还有学生们!与他们结伴而行,暖意一路相随,动力源源灌注。


导师深度引领

一路行走,给我“力量”的那群人中首先就是专业导师。一个青年教师如果没有遇到赏识他、帮助他的专业导师,其智慧灵光和飞翔勇气很可能转瞬即逝。我真是无比幸运,不是遇到了一位,而是一群。省特级教师戴加平就是其中的一位。

戴老师常说,在嘉兴,只要历史教师自己肯努力,一定会有发展的机会。自2008年那次展示课后,戴老师每学期都会至少过来一次对我听课指导。记得一次我执教《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课后照例是交流。他在肯定了几个亮点后,委婉地指出问题,“上课首先要用好教材,这方面你做的不错;不过作为一名优秀青年教师,你还要善于开发和运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此外,还要注意教学技术的优化,如导入、提问等环节的适当处理。” 他翻开听课笔记,与我逐一分析。我惊讶地发现,他的记录与我想象中的大不相同,其中包含着提问的次数、师生的对话、被提问学生的座位与表现等细节。最后,他列出了几册与本课相关的书籍,建议我去阅读。我傻傻地望着他那写满“专业”的脸,由衷的敬意从心底生出。更让我意外的是,几天后戴老师竟然电话邀请我和其他几位老师去听他的“同课异构下水课”。他以韩国是活字印刷术起源国展览在德国举办这一新闻事件为切入点,以“我们如何证伪‘韩国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之说”为核心问题,运用多种史料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探讨与论证,特级教师的风范,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正是从那个时刻起,我的内心开始树立专业发展的梦想。和教育史上许多著名的师徒佳话一样,戴老师对我的精神世界也有深度感染。著名特级教师张康桥认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要重视教师价值世界的引领”。戴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注重价值引领的导师,他始终把历史教育当做一项事业去追求,要求我们不仅要俯首课堂,还要仰望星空,关注历史的轨迹和时代的脉搏,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耳濡目染之下,我的精神世界日趋多彩与理性。当然,我的成长中还有谢波、朱能等一批导师多方面地影响着我,限于篇幅,在此只能不述。总之,我很荣幸能够沿着导师们走过的轨迹前行,能够与导师们一起共览峰顶的无限风光!


 同伴携手登高

如果说与导师的结伴,本质上是他们在前方引领我,那么与本市青年历史教师们的结伴,更多的是互助共赢,携手登高。

2010年底,以戴老师为核心的嘉兴名师团队从全市范围内挑选25名青年教师组建了嘉兴市历史教师高级研修班。全班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导师。我与4位性格迥异的老师分在同一组,戴老师亲任导师。每一次小组研修,每位学员都是研修主体,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开研究课,作微型讲座,分享阅读心得,担任主持人与专业点评。研修时,相互间坦诚展开探讨,犀利指出对方的问题所在;休息时,一起品茗试酒,分享各自的精彩。整整两年,我们分享着团队修炼带来的温暖、力量与快乐。印象最深的是我准备省赛课的那段时间,每一次磨课,同伴们无论多忙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赶来;每一次试教后,大家都毫无保留地为我献策,推荐书目,分享资料,提醒课堂教学应注意的细节……点点滴滴都让我倍感温暖,也让我逐步理解了团队的含义,团队就是不让其中任何一个人失败!除了有形的帮助,更有无形的激励。高研班中每一位学员都很优秀,有的擅长命题研究,有的教学设计思路独特,有的博览群书,有的大作连篇。每过一段时间,同伴们就会晒出近阶段的研修成果。每当这种时刻,我既会真心地为他们喝彩,又会在比较中寻找自己的薄弱点和突破口,力争做得和他们一样优秀!

2015年,我有幸进入研修期为三年的戴加平特级教师工作室,有幸与十名优秀的同仁一起共享成长中的酸甜苦辣,行进在发展的大道上……佛祖释迦牟尼曾问众弟子:“给你一滴水,怎样让它不干?”众弟子不能答。佛祖说:“把它放进大海里。”就我这颗小水滴而言,嘉兴历史团队便是我大海!


师生相遇相长

陶行知先生曾说:“小孩是长进得很快,教师必须不断的长进,才能教小孩。‘后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一位教师受了小孩蓬蓬勃勃的长进的压迫之后,对于自己及一切教师所提出来的警告。”陶先生揭示了“教学相长”这一古训的内涵:学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力量。是的,回顾我的发展,学生确实是我成长道路上结伴而行的一个重要群体。

在桐乡一中期间我曾开过《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课。基于“学生的问题就是教学的原点”这一教学原则,我在课前对任教学生作了调查,了解他们对本课内容的困惑和期待。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如: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分成哪些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分别发明了哪些农具?铁犁牛耕技术在最初为什么不采用一牛挽犁而是二牛抬杠的方式呢?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疑问既让我感叹学生的思考力,也给我的备课以不少启发。于是,我就抓住学生的主要困惑设计教学,展开本课。以导入为例,我是以问题切入:“你们知道农业生产分成哪些环节么?能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进行排序吗?”记得在公开课上,是一位男孩子大胆举手说:“大致可以分为耕地 、育秧、移栽插秧、日常管理和收割这几个环节。”“你怎么这么清楚呀?”“我是地道的农民儿子,亲身实践过的!”学生自豪而精当的回答引来全场学生和老师的掌声。

后来,这节课在汲取学生与听课老师反馈建议的基础上,经过修改拍成录像课,获得了全国历史优质课一等奖。

这些年来,无论是在一中还是在桐高,虽然相遇的学生兴趣、能力迥异,但“教学相长”这句古训一直烛照着我。正是学生内在的“长进”,也促使着我的专业水平在不断“长进”。我相信,一名教师,如果心中有学生,愿意倾听学生,那么师生一定能相互成长。


蜕变——专业成长中的再出发


时光如梭,新的课程改革带来新的课题:如何实现专业成长的再出发?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该看看现在的我站立在何处,过去的我又是如何行走的?

毫无疑问,我的人生在过去八年中已历经了诸多蜕变:由纯真清涩的少女转变为知性成熟的女人,由父母眼中的孩子转变为孩子眼中的母亲,由教学“菜鸟”转变为成熟教师兼学校管理者。化蛹成蝶,人们通常看到的是外在变化,是美丽瞬间,而我更愿意关注促使我破茧而出的动力之源。事实上,更为关键的蜕变悄然地发生在我的内心世界,正是它们支持着我化蛹为蝶,美丽飞行……


从内开启改变之门

美国作家弗格森认为:“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是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固然需要外在的鞭策力量,但更为可贵的是内驱力,因为只有来自内心的前行愿望,才会促使其主动持久地谋求发展。回顾从教生涯,前四年基本属于被动发展阶段,即主要是依靠外力驱动;2012年—2013年间专业发展一度停滞,幸好有恩师提醒,2013年后开始主动谋求专业发展。换言之,八年间,我基本完成了专业发展动力的转变,由“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我主动申报全国课题《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就是典型一例。教育信息化是我的分管工作,微课程开发和应用是教育领域当下的研究热点之一,而历史学科和微课程建设相结合的课题在去年尚属空白。因此,我发挥双岗优势,形成课题思路,最终成功立项。这次主动申报实现了嘉兴市高中历史学科国家级课题零的突破,其阶段性研究成果也有助于今年启动的浙江省高中历史微课程建设工程的完成。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扩大学术视野,夯实专业功底,我在去年报考了杭州师范大学历史学科教育硕士,目前正式在读。对这两件事,有朋友投来质疑的眼光,似乎在问:教学与行政工作这么忙,你为什么还要自找苦吃?但懂我的人会理解:一个人,既然内心选择了这条热爱的道路,就要坚持着行走下去。


提升认识明晰方向

悄然的蜕变还体现在我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上,这或许标志着我已经开始了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思考:

关于优秀教师标准。曾以为优秀教师最关键的要素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课堂技术、灵活多变的教学机智等。经过多年历练,我认识到这些东西都是可以通过修炼获得的,但有一样东西却是必须发自内心,那就是对学生的真心、对教育的真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的导师、省特级教师谢波在二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身体力行地把这个观点诠释得淋漓尽致。是的,只有把心灵献给孩子、献给教育的教师,才会无怨无悔地努力前行,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者,这正是嘉兴团队力倡历史教师要“德才兼备”的真意所在吧?

关于历史教育使命。曾以为历史教育的目标就是依据课标与教材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导师们的言传身教加上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逐渐理解了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对教育的诠释:“当一个学生毕业后,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教育。”是的,教育教学活动实质是一种发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实践。而这种实践,是由一个个细节连接构成,教师一点一滴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她的价值体现在未来。我的导师、省特级教师朱能明确指出,“要让人文精神在课堂中立起来”“为人而教方成为真正的教师”,他的课堂就是“努力追寻历史真相,为思想启蒙而呐喊”的课堂。是的,新时代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天然地承担着涵养共和国公民的使命和责任。所以,现在我在教学中致力于“用向前的眼光去追溯过去的事情”,累积点滴努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健全的品格,以期达成历史教育的根本价值。

关于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不断的历练、主动置身于团队、把握机遇等要素外,更为重要的是自我修炼。以我的体悟,长期的专业阅读、躬耕于课堂教学与根植于问题解决的教育科研这三者的良性耦合,恐怕是教师进行自我修炼、进而提升专业水平的有效路径。这方面,任主编是我的启蒙老师。去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又将我等11名老师评为“2015年度‘新秀作者’”,应当蕴含着肯定这种专业成长路径的深意。我所在的嘉兴市越来越多的年轻同伴在这条路径上的行走实践也在印证着我的这一认识。

行不易,知亦难。人生重要的不光只是努力,还有方向。只有明了正确的前行方向,并且是知行合一地坚持努力,才能实现过程与结果的完满。感谢任主编,我得以借此机会重新审视这些年走过的路,再次思考“我往何处去”这一重大问题。在审视与思考中,更为清晰地明确自己未来该走怎样的路,成为怎样的人。未来的我将会握着相随一路的温暖,看准方向,和一群同样有使命感和行动力的伙伴一起,把追求专业理想的日子装点成人生最具诗意的风景!

编者说

这是桐乡市高级中学郑婷婷老师的成长感悟,充满了教学的智慧与情怀,催人奋进。经作者授权,本平台特此分享以重温郑老师的教学智慧和历史教育情怀。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高中历史教研公众平台感谢作者倾情奉献。

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发表看法和见解,我们也将及时精选留言后再次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