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师实录·郑婷婷: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全国录像课一等奖】

郑婷婷 高中历史教研 2022-09-24

点击上方蓝字,分享更多资源!

作者简介

郑婷婷,浙江省教坛新秀,嘉兴市历史学科带头人,“浙派名师”培养人选,教育硕士在读,桐乡市高级中学历史教师、副校长。潜心教学十一年,基于专业研究,独立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级课题多个,发表和获奖论文20多篇,获全国历史优质课和全国历史论文评比一等奖,曾经受邀在广西桂林、贵州三穗等省内外各地开课和讲座20多次。近年来还开始研究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受高等教育出版社邀请参与了国家教育部项目在线开放课程《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的研制工作并担任主讲教师。此外介绍她个人专业成长的专稿《历练 结伴 蜕变——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年第6期。

视频实录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关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基于课标,人民版教材为本课编排了“神农的传说”、“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大禹和他的继承人”五目,较全面地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史实。笔者所在的浙江省,由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建议“神农的传说”、“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两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贫者无立锥之地”一目为“发展要求”,这三目对高一学生均不作要求。

笔者进行教学设计时,坚持“双基”原则,即既基于课标,也基于学情。并且认为,对包括教材资源在内的各类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笔者也努力践行“以课时灵魂统率教学内容”的理念,践行“以史导论”这一人格塑造型的教学模式,以期实现三维目标的耦合。

从上述三个方面的思考出发,考虑到本课的学习者为高一学生,考虑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相关史实距离学生较远,他们对这部分史实了解较少,还考虑到他们仍然较为感性,理性思考能力尚待培养。同时,借助专业阅读,笔者注意到农学史专家们对古代中国农业的学术见解、特别是对犁耕技术的高度重视。基于这些关注,笔者试图以古代中国的重要农具“犁”的革新与演进作为典型代表展开教学。本课的课时灵魂定位为:以犁为代表的耕作工具的革新与作用;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生活体验、教材梳理、文献研读、文物观察等途径,引导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及技术的进步和著名水利工程;体会先民在改造自然、推进社会生活进步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智慧,进而认识到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笔者重组教材,以“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一目为本课的突破口,选取古代中国农具中的典型代表 “犁”作为聚焦点,以它的发展、革新以及产生的影响为代表性案例,进而概括古代农具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影响。

本课主体由三个环节构成。第一环节,以古代中国的“犁”有何变化作为核心问题,通过系列史料的运用使学生了解“犁”的革新主要体现在材质、动力和结构的变化,然后由点带面,概括古代农具的革新也大体经历了上述三方面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推动了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第二环节,以“犁”为代表的农具革新对社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作为核心问题,通过史料研读和设问,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以“犁”为代表的农具革新促进了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第三环节,通过基于教材相关内容的图示法,引导学生认识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其它因素,其中以完成表格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了“大禹和他的继承人”一目的相关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了解了一些水利灌溉农具的设计原理和作用,再次感受先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编者说

这是浙江省嘉兴市桐乡高级中学郑婷婷老师获2014年全国高中历史录像课比赛一等奖视频实录、课件和教学设计。经作者授权,本平台特此分享以重温郑老师的教学智慧和历史教育情怀。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高中历史教研公众平台感谢作者倾情奉献。

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发表看法和见解,我们也将及时精选留言后再次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