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比赛感悟·陈伟新:兽性、血性、人性、理性——挖掘《抗日战争》一课的灵魂 |无锡

陈伟新 高中历史教研 2022-09-24

点击上方蓝字,分享更多资源!

兽性、血性、人性、理性

——挖掘《抗日战争》一课的灵魂

陈伟新 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中   

2013年,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历史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其中一环节要求选手限时完成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并进行30分钟的课堂模拟。比赛没有网络和教辅资料,课题到正式比赛才公布,比赛时间局促……要想脱颖而出,挖掘“课魂”成了唯一法宝。

“课魂”即课堂的灵魂,是蕴含在教学目标、过程和教学延展各环节的灵魂。当初,正是对《抗日战争》一课课魂的合理挖掘,让我幸运地在比赛环节稍胜一筹。而后四年,我继续深化该课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更拓展了对课魂的理解。藉此,将当初准备环节的思考、进步和对课魂的认识梳理一二,以抛砖引玉。

 

一、一句“课堂须有魂”触动的神经

初赛选拔阶段,与一位浙江的老师探讨《俄国十月革命》一课教学设计时,有句点评印象深刻:“你的设计偏重基础,受教材束缚太多,可以看看李惠军老师的设计。课堂须有课魂!”果然,李老师用“战争与革命”统摄课堂,基于史实又高于教材,娓娓道来令人如沐春分,高屋建瓴又如醍醐灌顶,令我茅塞顿开。

有了课魂的引领,枯燥的史料变得富有玄机,激情中舞出了理性的旋律,思辨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正所谓:“只有拥有灵魂的课堂,才能引爆以思促思的智力,奔涌起以情生情的激情”[1]。再回味那句“课堂须有魂”,我的神经第一次深受触动。但课魂到底是什么,我尚肤浅地以为,那是种曼妙的心灵感受,可遇而不可求。

 

二、一声“东京大屠杀”陷入的沉思

复赛选拔阶段,我开始对重点篇目进行思路设计的学习和准备,其中就包括《抗日战争》一课。本课的设计,大多数老师以爱国主义为主题,通常由“勿忘国耻”、“血铸中华”、“以史为鉴”三大板块构成,还有一些则较好地借助了地方史或利用情境模拟等形式进行细节挖掘。但要在大赛中突显设计亮点和思维深度,显然不够,何况比赛提供的素材未知且有限,挖掘“课魂”则能有效弥补知识单调和史料受限的缺陷,让认知在情感递进中升华。但我还能挖掘出比“爱国主义”更有意义的课魂吗?

当我苦苦探寻未果时,较早年前课堂上一声响亮的“东京大屠杀”不禁回响在耳边,让我陷入新的沉思。我清晰地感到这是种非理性的复仇情结,是最原始的泄愤伎俩,是潜在的最激进的复仇主义因子。这和侵华日军狂热的战争认同与病态的民族自负有何分别?

难道是我的“爱国主义”教育出了问题?否则怎会产生如此民粹主义情结。我开始一遍遍地查找原因,竟发现自己当初是在用异常血腥的画面,通过中华民族的“痛”去强化学生对日军的“恨”,进而开展“洗雪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宣誓。这哪里是浸润着对祖国深深情感的爱的教育,这分明是教学中的“暴力逻辑”,是在给学生内心注入仇恨的毒液,迷失了课魂的内涵。

在对早年教育的深深愧疚与自责中,我开始清醒:课魂既不是飘忽的心灵感受,也不是空洞的教学主题,而应是蕴含着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精神力量,它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与启迪,更能对学生产生终生受益的影响。课堂迷失了灵魂,教学就失去了生命。


三、一部《金陵十三钗》带来的启发

在一次次的摸索与学习中,电影《金陵十三钗》给了我莫大启发。

影片中,罪恶的战争让日军失去了人类最基本的反思;而一个原本懦弱和自私的美国入殓师,却在灾难面前成了胆大无私的道义捍卫者;一群青楼女子,在生与死的抉择前,更用出人意料的方式垫平了低贱与高贵之间的沟壑,让人性在战争时期熠熠生辉。人性——作为影片的灵魂, 不断叩问观众的良知,给人无尽的震撼。

人性是人类灵魂深处的本真,包含着正反、善恶、好坏……战争,让日军在正常状态下被压抑的兽性失去道德的约束,让抗日英烈的血性在与罪恶的抗争中爆发、张扬,也让人的理性在生与死的考验中撕裂或升华。战争是对人性最大的考问。然而,我们在讲授《抗日战争》时,往往用一幕幕血腥的场景来揭日军兽性之罪恶,用一首首英雄的赞歌来扬国人血性之风采,始终停留在人性善恶的正反度量上,却疏忽了烛照战争阴霾的人性光芒。即便战场硝烟弥漫,亦无法掩盖人性的光亮。人性,已上升为一种超越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力量。人性,不正是我寻寻觅觅值得和学生一起慢慢品味的课堂灵魂?它是那么深邃却又和本课教学那么贴切。

 

四、一群“历史活化石”给我的灵感

抗战老兵——一群“历史的活化石”,也给了我深深的震撼与丰富的灵感。

纪录片《我的抗战》中,300位亲历者用自己的经历或视角还原了抗战图景。一张张历经炮火的面孔,一个个渐将稀罕的尊宝,他们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战争的缩影,折射出战争时期更加丰富的人性。

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侧重宏大叙事和抽象概括,将民族、国家、英雄作为焦点,普通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则被忽视,内容空洞、干瘪,很难让学生感受、感动、感悟,进而引发共鸣。要凸显“人性”,何不将伟大的抗战与人物叙事相结合,将这般普通人物引进课堂,以小见大,让课堂释放出人性光芒呢?

国内最年长抗战老兵付心德,先后参加了淞沪抗战、南京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战役,建国后却曾陪毙三次、入狱十年,直到病逝前3个月,民政部才将风烛残年的抗战老兵纳入医保范围。葬礼上,其表兄弟的一句“对抗战老兵的关爱不能再慢了,他们的时间有限”道出了多少人的心酸。他们不怕死亡,他们怕被遗忘。还有像东史郎、津田道夫为代表的日军战犯无情揭露日军当年的残暴行径,剖析战争背后的历史原委,向中国人民谢罪。这些可敬的老人给我们上了比教材更生动的一课。他们的多舛命运拷问着一个民族和整个时代的人性;对战争的反省,更象征着人性的回归和理性的未来。

理性,既是人性的特殊反映,又是高于人性的精神素养,蕴含着对历史与现实的态度。如果说“人性”是课堂的灵魂,那么“理性”就是灵魂的升华。据此,我按照“兽性——血性——人性——理性”四个层目,确立了新的设计思路:

1、兽性——主要通过日本侵华史实,揭露其勃勃野心和滔天罪行,以及灭绝人性的一面,点到即止,因为血腥的渲染既不是本课的重点,更不是主题。“兽性”的揭露,必将激发血性的高涨和对人性的呼唤,引起内心“善”的共鸣。

2、血性——从淞沪会战、血战台儿庄、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战役背后的英勇事迹入手,以及对张自忠、戴安澜等名将的多方评议,形成对全民族众志成城、一致抗日的高度认识,进而展开两条战线、两个战场和远征缅甸的介绍,小中见大,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国军民抗战的“伟大”力量与世界意义。

3、人性——日军的暴行是其人性泯灭的实证,而战时的日本人也不乏人性义举之例;再有聂荣臻元帅善待日本遗孤的事迹,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更有中国远征军入缅携手反法西斯和陈纳德飞虎队开辟“驼峰航线”支援中国等,让学生深刻意识到人性是人类文明的本色。相反,抗战老兵鲜为人知的故事和悲惨的社会命运,则拷问着当代社会的良知。探究人性,正是要唤起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尊重。

4、理性——理性是反思战争应有的态度。我们既要理性分析日军反人性背后隐藏的历史原因,又要理性看待国共两党在两个战场的作用,还要透过史料理性地看待抗战胜利的意义和这段令人悲痛的历史,更要警钟长鸣,反思我们能做些什么。

由“兽性、血性”到“人性、理性”,层层递进,课堂由开篇的“血腥悲痛”转化为“豪情万丈”再上升到“理性之光”,既避免课堂落入传统思维和情感低俗的窠臼,又凸显内在逻辑和思维的层次,提升教学的高度与境界,给人“拨开云彩见晴空”之感,设计更具渗透力、生命力。如此设计,我收获的不仅是喜悦,更是眼界和自信,并一路带进决赛。

 

五、一次“基本功大赛”深化的理解

决赛的比拼不仅需要教师良好的临场发挥,更需要平时的充分积累。而当拿到课题——《抗日战争》一课,这种感觉尤为强烈。在那紧张氛围中,我拥有更充裕的时间挖掘比赛组委会提供的指定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充分展现课魂引领下的历史教学。再回首,是“基本功大赛”给我带来的压力和动力,促使我不断摸索,慢慢进步,才对课魂有了日益深入的理解。

课魂是对课程标准、历史解释、教学理念等各个环节深入思考的产物,是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合理把握课魂,还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主题鲜明是关键

课魂,狭义理解为统摄一节课的主题。

《抗日战争》一课,有的老师以“血与火中的觉醒”为主题,历数日本侵华罪行和中华民族的不屈抗争,用丰富的史料和情景模拟,感受抗战的伟大意义;也有老师模拟东京审判的法庭场景,用“战争与和平”贯穿全程,反思战争,抵制侵略,呼唤和平;还有老师抓住“伟大”这一主题,凸显灾难面前民族凝聚力和对世界的意义……这些都给人深刻印象,鲜明的主题使原本单调的教学活泼又不失深度、形象更具内涵。一旦忽视了主题,课堂就如洋葱缺乏内核;而主题不明,课堂则将飘忽模棱、形散神散,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和情感价值就会偏失。把握课魂,务必做到主题鲜明。

2、史料实证促升华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的基本态度和重要方法。挖掘课魂,切不可脱离史料实证,否则既违背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课魂也将丢了体魄。

《抗日战争》一课教学中,笔者坚持“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的原则[2],通过细致地史料爬梳,引导学生辨别史料真伪和价值,共同体会实证精神,并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为更好地升华课魂铺垫。如下两则材料可见一斑:

    材料一: 

材料二: 聂荣臻亲笔给日本军官写的一封信[摘录]

日阀横暴,侵我中华……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流离失所者不知凡几……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救起日本弱女二人……情殊可悯。经我军收容抚育后,今派人送还,请转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流落异域……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人民为仇敌。之所以誓死抗日者,皆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21日 第三版) 

照片中,聂荣臻将军相隔四十年握着的是同一个人的手——一个日军遗孤的手,这双紧握着的手代表的是人性的力量和对人性的敬仰;聂帅的亲笔信,不仅印证了日军侵华之残暴和我军之仁义,更表达了必胜之决心。一封信件、两张照片,构成了对战争与人性的完美注解,升华了课魂。

课魂离不开史料的支撑,离不开对课标、主题的合理把握。当然,还有更多策略值得我们探究。而归根结底,就是要用课魂去引领教学,提升教学品味与价值。


《中学历史教学》2018年第3期

本文属于比赛后的反思,成稿于2013年,没有细化教学过程设计,请大家批评指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