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别推荐·周燕:同一节课,如何上出初、高中课堂的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视频实录

周燕 高中历史教研 2022-09-24
我是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的一位年轻历史教师,名叫周燕。我时刻都在思考如何让自己更快地成长、蜕变。

2018年冬有幸参加双流区“教坛新秀”赛课活动,比赛前三天进行抽签,我抽到的课题是:部编八下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课部分概念以及政治相关内容,对学生而言理解有难度。如何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成为我思考的重要问题。

这本课中我以一个公司的成立为例,学生由此类推国家的成立需要哪些?思考这些由谁决定?如何决定?自然引出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这一板块,我设计学生活动:如果你有幸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你有什么想向当时的世界宣告呢?学生由此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在西藏问题上,我展示材料,突出西藏问题的复杂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武力震慑和和平谈判共同作用下,祖国大陆实现统一,感悟建国先贤的智慧和中国人民的努力。

初中课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019年,我从初中部调到本校高中部,有幸承担一堂高中历史教研课。在选题时,我再次选择了新中国成立相关内容,通过细心备课、教研组的共同打磨,进一步感受初高中教学的区别,逐渐实现由初中教学向高中教学的转变。

由于本次教研主题是:基于课标解读下的教学评一致活动。首先我对新旧课标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本课重点为: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三大制度,通过学情分析确定本课难点为:多角度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理解三大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它们就是我国民主政治特色的体现。并由此制定了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说出新中国成立的背景、时间、过程等内容。

能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自学检测”(课前完成)

2、通过观看视频和研读史料,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能够在小组合作和教师点拨下完成学案上的“活动探究”(课堂完成)

3、参与教学情景,向外国友人介绍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学会搜集资料,初步掌握运用材料解释及书写历史的能力。

能够通过范例,利用教材资源提取三大制度的有效信息,完成学案上的“牛刀小试”(课堂完成)

4、通过了解许德珩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过程,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它就是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之一。

能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课后练习”(课后完成)

5、通过了解中国人民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作出的努力,感受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来之不易;同时意识到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创新,才能永葆活力,发挥其优越性!


本课设计,我以许德珩之一历史人物为明线,生动形象地呈现中国人民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作出的努力。通过分析多版本教材内容,广泛阅读、大胆整合、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过程中逐一完成学习目标。

高中课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通过相同内容,初高中两堂课的不同设计,让我对初高中教学的差异、联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我深知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走的路还很长,成长的过程还需不断学习、努力,这两堂课也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完善,望各位老师多多指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