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学思考·王磊:从女性解放看唯物史观素养的达成——以“新文化运动”为例

王磊 高中历史教研 2022-09-24




作者王磊,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高中历史核心组成员。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第九期“个人课题”《南京乡土历史资源在高中中近史教学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D11726)研究性成果。原文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2019年第07期。


从女性解放看唯物史观素养的达成

——以“新文化运动”为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要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这意味着唯物史观既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利器,又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更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以上要求却面临落实的困境。一方面,部分教师认为唯物史观应该是教研人员和教材编者的关注对象,与自己并没有太多的关系,这种陈旧的观念会导致唯物史观的效能遭到弱化;另一方面,由于唯物史观充满思辨色彩,理论性很强,教师们普遍感觉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缺乏有效的抓手。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讲授“新文化运动”时,以女性解放为主线,重点阐释唯物史观的达成路径。以下即是本人的教学实践,敬请方家指正。


1“事物的普遍联系”审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特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看来,“联系”具有这样的内涵:“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1]”。将“事物的普遍联系”运用于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当时社会环境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材料一: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
正如“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2]”一样,新文化运动也是诸多要素纵横发展的结果。从纵向看,新文化运动是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高峰。19世纪末维新势力与守旧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开端,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进一步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就其本质而言,两次论战是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激烈碰撞,这为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横向看,新文化运动离不开当时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思想解放创造了物质条件;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性文化自觉。

值得注意的是,在材料一中,陈独秀不仅把女性解放看作是反封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还将其上升到与政治、经济、宗教解放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体现了他对近代中国变化的深刻思考。将这一观点与所学知识结合,学生就能把女性解放置于纵横发展的时空变化中进行观察,从而感受到普遍联系观点中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进而体会到唯物史观严谨的思维方式。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阐释文学革命的历史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历来反对把他们的理论看成僵化的教条。马恩认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任何真理“都不是一堆现成的,一经发现就只要熟读死记的教条 [4]”,以上观点说明马恩非常强调哲学的现实使命问题。在他们看来只有将一般原理与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才能解决新问题。同样,这些论述在指导历史教学方面也有重要意义。师生在“研究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必须从发展中考察,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5]

材料二: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宋)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古典诗词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今人和时人对此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态度。学生们大都认为材料二形式优美、语言凝练,准确地传递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尤其是词中“自是花中第一流”,既是李清照对自己才华的肯定和自信乐观的表现,也表现了她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色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胡适认为诗歌的创作,应该“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 [6]”。陈独秀的观点更加激进,他主张用“写实文学”取代“古典文学”。在他看来,“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之也。[7]”面对这样的矛盾情境,学生会如何思考呢?

材料三:今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之文学。使吾人不张目以观世界社会文学之趋势,及时代之精神。日夜埋头故纸堆中……以此而求革新文学,革新政治,是缚手足而败孟贲也。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第6号

通过对材料三的解读,学生就会对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文学革命有历史的认识。不可否认的是,陈独秀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确有过激和片面之处。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这么做,思想才能冲破封建罗网,新文化运动方能继续推进。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就能对胡、陈等人的主张予以理解和加以肯定了。

3“历史的创造者”解析女子教育的动力之源

唯物史观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是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关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正是唯物辩证的重要内容之一。唯物史观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础上,也承认个人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作用。新文化运动对女子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其中“人”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材料四:邓春兰1919年初考入北京女子高师后,曾给蔡元培写信,随后又在报刊发表文章,呼吁大学开女禁。邓春兰的呼吁见报后,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王兰深有同感,便鼓起勇气去见北京大学教务长陶孟和,请求入北大旁听。得到校方允许后,王兰1920年春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一年级旁听。随后,邓春兰及另外7名女生也获准入北大旁听,不久又转为正式学生。9位女学生成为中国国立大学第一批女学生。蔡元培的这一大胆行动,既是对妇女解放的有力推动,也在近代教育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关威《时代风云与妇女解放——新文化运动时期与几个女子有关的故事》

从“历史创造者”的角度理解材料四,形成完整的认识需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第一,近代女子教育与中国思想解放密不可分。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8]”鸦片战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女子教育的进步。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思想解放的程度加深,女子教育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第二,女性积极斗争是女子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邓春兰和王兰的诉求和呐喊,集中反映了中国女性的教育呼声。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北大校长蔡元培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开启了中国男女同校接受教育的历史。第三,女子教育的推行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的结果。虽然“社会上的人们,由于每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目的和动机,进行着各自不同的活动[9]”,但正是因为广大妇女和杰出人物的齐心聚力,才使得女子接受教育的机会不断扩大。受此影响,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女子高等专科学校纷纷建立,妇女解放运动也因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探寻女性解放的路径选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主线,在唯物史观中处于核心地位。“两者构成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从中衍生出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它还决定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唯物史观的骨架理论。[10]”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反映时代发展的镜子,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社会的变迁、环境的影响以及精神的力量等诸多问题。借助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关理论,我们在剖析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可以寻找到中国女性的救赎之路。

材料五:涓生和子君是当时接受了新思想的未婚青年男女,他们的真爱是出自觉醒的个性和对人生权利的追求,有着鲜明的反封建主义。……如果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涓生和子君还有希望慢慢了解对方以巩固感情,但是一旦失去生活保障,现实的生存压力迫近,之前隐藏的个性冲突与矛盾必然会暴露。

——潘万里,王艳《试分析<伤逝>中的婚恋悲剧——反思“五四”个性解放》对于涓生和子君的情感经历,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构。首先,通过文本阅读,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上层建筑的爱情,既需要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更离不开稳定的经济收入,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爱情就是海市蜃楼。接着,教师以文学作品中的子君为缩影,对知识女性的生活境遇进行深入分析:一方面她们追求理想化的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强烈反对封建家庭的束缚;另一方面她们对启蒙的真正意蕴与践行中可能遇到的困境缺乏理性的判断,当遭遇现实的壁垒就不可避免的走向溃败。最后,教师要指出女性的解放“仅仅是启蒙的方式是不够的,解决起码的生活问题无论是对觉醒的启蒙者还是麻木的民众都是必要的,然而这又是思想启蒙办不到的。[11]”于是,这就引出深层次的思考——中国女性解放道路的正确途径究竟是什么?

材料六: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是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的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经济能力薄弱的人受经济能力富强的支配,所以欲根本解放,非打破这个阶级不可。

——《李大钊文集》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大钊把唯物史观视作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在他看来,中国妇女想要获得解放,必须摧毁旧的经济基础,改变社会性质。妇女解放应该超越自身解放的层次,溶入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洪流中。此时,教师不妨将近代女性的解放之路与当代学子的成长之路相结合,让学生感悟到课堂学习不能仅仅聚焦于学业成绩的提升,更要追求“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12]”,每个学生都应该把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这样就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倡导的育人目标。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内容丰富,观点鲜明,从女性解放的视角探寻唯物史观的内涵价值,仅仅是笔者的实践尝试而已。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如何将唯物史观与课程资源结合,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9页。[2]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10期。[3][4]《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49页。[5]丁守和:《从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谈起》,《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10期。[6]廖四平:《论胡适的诗论》,《河北学刊》2001年第1期。[7]任建树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38页。[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3页。[9]刘贤齐:《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长白学刊》1992年第2期。[10]袁学武:《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几个问题及解析》,《教育科学论坛》2016年第10期。[11]许志英,倪婷婷:《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第1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0页。[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49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