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识提要·张伸虎:《中外历史纲要》里的中国经济史 |山西

张伸虎 高中历史教研 2022-09-24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改的进行,在新教材里,经济史部分受到了大量的删减和压缩。张伸虎老师精心准备,把新教材中经济史的部分摘录整理出来,以便应对新高考,以飨读者。本文由张伸虎老师授权本站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经济史·古代中国部分
张伸虎
先秦经济
一  石器时代 
1.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和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采集渔猎,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2. 新石器时代,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出现原始农业,开始饲养家畜,生活渐趋稳定。    
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种植粟;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都出土玉器,出现祭坛和神庙。
3. 母系氏族社会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二  商周时期
1. 商朝制造青铜器,主要用作祭祀的礼器,如司母戊鼎、青铜礼器、四羊方尊等。    
2. 商周时期,奴隶制经济发展繁荣,农业是主要部门,实行井田制,青铜铸造业发达。 
               
三  春秋战国时期
1. 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小农经济形成。
2. 各国兴修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又名安丰塘);
3. 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涌现中心城市。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魏国大梁、楚国郢都等。    
4. 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
秦汉魏晋南北朝 
一 秦汉时期
1. 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交流与交融。
2. 西汉汉武帝时期,改革币制,统一铸钱;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
3. 东汉光武帝时期,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约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清查垦田与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4. 汉朝两个盛世:西汉前期“文景之治”,东汉初期“光武中兴”。
二 魏晋南北朝
1. 江南地区的开发
地理范围:江南,即长江以南,泛指长江中下游。又称江东或江左。
(1)表现: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明显进步。
(2)原因: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开始于西晋末年),人民辛勤劳动。其中“北方人口南迁”是主要原因。
(3)影响: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后来隋的统一和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
2.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迁都洛阳等,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隋唐经济  
一  经济建设 
1. 隋朝的建设,有仓库和义仓。仓库有洛口仓、含嘉仓等。隋炀帝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2. 三代帝王,开创盛世
(1)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太宗,“开元盛世”,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2)出现原因:政治上,励精图治,勤于政事;用人上,知人善任,选贤任能;经济上,发展生产,劝课农桑。
(3)经济发展:农业上,出现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手工业,制瓷业发达,唐三彩出名。
二  赋税制度的变化:
唐朝前期,租庸调制—→唐朝中期,两税法。
1. 租庸调制 
(1)解释: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纳帛或布代役称为庸。
(2)作用: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时,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
2. 两税法  (1)背景:唐中期以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大批流亡,国家控制的户口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2)实行:780年,杨炎提出,唐德宗推行 
(3)内容:按人丁和资产多少纳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历史作用:简化纳税名目,扩大纳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收税标准:人丁—→人丁和财产,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宋元经济与社会  

一  生产部门的发展   

1. 农业  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出现固定经济作物的种植户。

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元朝大力推广。(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

北宋人口实际数量超过一个亿。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

2. 手工业,三大表现:

(1)制瓷业  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烧出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2)矿冶业  煤炭开采量很大,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3)印刷业  是新兴的手工业,推动文化普及,带动造纸业发展。

3. 商业,有四点:

(1)为大众服务成为主流,基层市场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民间贸易活跃。

(3)货币铸造量剧增,北宋时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在全国范围内发行。

(4)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主要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等。

4. 城市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超过百万;临安到元朝改称杭州,仍然繁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北宋东京的繁华景象。

(2)元大都是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二  经济重心难移 
1. 过程:
(1)开始:唐朝中期,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2)初步完成:北宋时,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南多北寡。
(3)最终完成: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4)巩固: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2. 原因: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2)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技术。(三次北民南迁:西晋末年,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
(3)南北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北方过渡重农,南方诸业并重。
3. 影响:
(1)影响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元朝重开大运河——会通河和通惠河,并改变航线:截弯取直,缩短航程。元朝开辟海运航线,服务于南粮北运。
(2)引起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北宋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制度。
三 社会的变化 
1. 平民社会的到来   门第观念严重淡化。科举制更为完善(采用糊名法、誉录法等)。大批平民士人进入政坛。“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
2. 人身自由的增加   贱民阶层数量减少。家内服役多来自雇佣。农民租佃关系发展,人身束缚减少。
3. 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对士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官府的限制更为松弛。
注:金元时期,出现一定程度逆转,大趋势没变。
宋代社会的四个变化:取士更加公平,身份趋于平等,管理相对松弛,民族交融加强。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
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物种交流;经济政策变革的推动,如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
2. 发展  
(1)农业  新作物品种输入与推广种植,如玉米、甘薯;江南等地区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2)手工业  明朝中期,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手工工场。
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3)商业与城市 
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出现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兴起大批工商业市镇,如四大商业名镇。
4. 局限(潜在危机):小农经济占据优势,专制统治日益僵化,传统思想较为浓厚,实行海禁与闭关自守,都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与转型。
二  闭关自守政策    
1. 背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列强在东南沿海不断侵扰。如1792年,英国马噶尔尼使团来华;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来华。
2. 表现:四口通商到一口通商,十三行代管外贸事务,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3. 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是无法适应新的外部坏境,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 教训:闭关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开放才能发展,发展才能强大。



经济史·近现代中国部分
张伸虎
近代中国经济
一 洋务运动    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
1.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洋务派学习西方,以挽救清朝的封建统治。
2. 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4.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利用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的统治)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是指封建纲常伦理;西学,是指西方近代科技。体,是指根本和目标;用,是指措施和手段。二者地位:中学是根本,西学是补充。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5. 内容(措施):“四个创办”——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创办近代海军。
6. 评价:
(1)性质:封建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2)历史作用:引进了西方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3)局限性:保障国家安全,抵御外来侵略的目的(即“自强”“求富”的目的)没有达到。
(4)破产原因:只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不变革封建制度。
梁启超批评洋务运动: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

二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 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
(1)原因:中华民国成立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例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等获得迅速发展,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
(3)影响: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产业工人急剧增加,为中共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2. 社会生活的变化
表现:改用阳历,剪发辫,易服饰,废止缠足,改称呼,改礼仪等。
称谓改变: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君;
礼仪改变:跪拜,作揖—→鞠躬,握手,免冠。

三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 前十年,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
(1)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热情的推动,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国民政府基本实现全国统一。
(2)表现:工业部门增多,新兴部门发展较快。
(2)弊端: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摧残民族工商业。
2.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经济逐渐崩溃  表现有三:
(1)滥发纸币,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2)国民党的反动政策;
(3)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四  中共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1. 十年对峙时期,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表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努力发展生产。
历史作用:调动了根据地军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粉碎了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2. 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团结地主阶级参加抗日,稳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大生产运动,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 1947年夏,全国土地会议召开,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始土地改革。
(1)内容: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2)历史作用: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障。
共和国的经济建设
一  过渡时期  
1. 土地改革
(1)过程:1950年夏,颁布《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2)历史意义:约3亿农民分得了土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2. 稳定物价 
(1)措施:“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2)历史意义: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
(3)巩固:统一财政。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逐步实现“一化三改造”。
三大改造,是对哪三个行业进行改造,分别采取什么方式?
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成立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进行公私合营。
(2)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东北工业基地。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革”时期
1.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内容有二: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2. 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3. 1958年,中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进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当时称为“三面红旗”。导致1959—1961年我国出现三年经济困难。对总路线的认识?
4. 1960年冬,中共开始实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得到恢复和发展。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
5. 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四个现代化,是指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
6.“文化大革命” 的十年,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教训:必须充分认识国情;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健全民主和法制。

三  建设成就
1. 经济建设:逐步建成一批基础工业项目;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成功研制“两弹一星”;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如红旗渠的修建)。
2. 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还有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科学家。

四 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 背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供了思想理论准备。  
2. 内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传统。
3. 历史意义:是建国后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动了拨乱反正的加快进行,如为刘少奇平反。

五  改革开放进程  
1. 对内改革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安徽、四川开始;在城市,重点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2. 对外开放  1980年5月,设立四个经济特区,位于广东和福建两省;1984年,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3. 三次会议
(1)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理论,确立党的基本路线。
(3)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4. 新发展  
(1)2000年10月,中共提出“走出去”的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2)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5. 取得成就  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特别公告

高中历史教研公众平台资源几乎均由作者授权发布,经平台管理组精心编辑与大家分享。为保护作者和平台权益,任何人未经授权均不得私自对外传播资源,更不得用于盈利活动。一经发现,平台将采取但不限于头条置顶谴责、申述封号及法律途径等多种形式维权。

自2019年9月18日起,平台管理措施作以下调整:

1、停止9月18日前资源通过底部“阅读原文”下载权限;

2、平台发布资源将加载水印,并以PDF格式提供下载;

3、如需下载无水印资源,请查看下方下载指南

4、凡平台作者每发表一篇作品,我们可累计为您提供十篇作品,资源统一由陈编辑转发。欢迎投稿!


下载指南 | 征稿启事 问题答疑 | 众筹说明

【必读 |关于下载说明和众筹方案的最新公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