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师点评·付文治:以沈清波执教《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为例,透视学科核心素养下青年历史教师角色定位

付文治 高中历史教研 2022-09-24

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为了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在联系而研究制定,旨在挖掘中学历史学科在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的独特育人价值。可以说为新时期改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靶向。本次《中史参》宜昌年会主题为“探索新时代历史教育——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近距离观察青年教师沈清波执教的《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可以发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青年历史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所产生的影响,自我角色定位和自觉成长的特质值得关注。因此我是从核心素养落实的视角来观察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抛砖引玉。
(一)以学定教,是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设计师的基石实施素质教育的本体是学生,教师行为与学科知识都在于让学生学。2017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改最深刻的变化是把教学、学科凝炼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沈清波老师的教学设计走出了许多青年教师在教学、教材、教师、学生间的徘徊游离,一心一意从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着手,使得教学设计发生鲜明变化,教师成为历史学习的精妙设计师,而不是知识概念的阐述者或历史学科研究者。值得深思。

第一,教学目标设定的项目次序尊重教育教学。沈老师显然看到了核心素养实际上整合了三维目标、公民教育、常识教育、素养教育等一系列目标观念,不是简单地合集,而是教学目标更加明确的诠释。沈老师的教学目标表述为“基于时空厘清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历程;习得借助各类史料,运用‘合力论’、‘动机与后果’的范畴解释历史的方法;感悟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政治智慧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和家国情怀。”可以看到沈老师的目标次序:把针对知识概念的目标作为隐性目标,而把针对学生学习的目标作为显性目标,这样的目标次序设计体现了核心素养目标的主体,这可以提醒广大历史教师真正思考历史教学目标的显性、隐性次序的颠倒或者混淆,并准确落实正确次序。

第二,知识目标设定次序尊重学生需求。二十世纪三十年的重大事件层出不穷,风云人物充满史册。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抗争,终于凤凰涅槃的宏阔征程,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敢于奋斗,舍家为国的历程,是一次次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激烈缠绕一起,历练中华儿女的历程,是历尽百年淬炼厚积薄发,中华民族走上复兴之路的开始。沈老师对这一复杂历史阶段的知识目标设定,充分反映了教师作为教学设计师的特点。能够把自己的知识建构方法巧妙地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做到把学生要建构的知识、要掌握的知识、要熟悉的知识了然于胸,以学习者的视角深刻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厘清本课知识目标设计:

在这一设定的情况下,三者之间的教学处理需要摆明关系,教学中的几个高潮都设定在建构部分,铺垫和爬坡的部分在掌握和熟悉的部分,教学设计师的明睿与坚定十分鲜明,在其脑海中,显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如下图一样,知识的层次设计力显得老练而精到。

这样的设计次序恰恰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方法:历史没有简单地宏观微观之分,恰恰是在宏观微观交融一切的时候才能认清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战是在在百年苦难中的逐步觉醒,又是三十年世界的黑暗光明交织中撞击的结果,更是走向成熟的中共进行的伟大动员,是中华民族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融汇一起形成的巨大磁场,局部抗战的开始既要有政治上的动员,对法西斯敌人的宣战,又要有以军事斗争为核心的文化、经济等各种具体抗战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组建抗日武装,国民党将领马占山也发布宣言,展开武装斗争,东北人民以各种形式展开抗战。这才能走向全面抗战,在亡国、死亡面前,在失望中不断升腾的希望之中,在局部抗战的成败思考中,一个民族走向成熟,百年耻辱最终激发了中华民族抗争的信念和民族独立的理想。以国共合作为政治军事基础的全民抗战大局出现,这与以往的百年抗争显然不同。放置在三十年代的历史视野中,1931年、1935年、1937年具有枢纽意义的年代,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年代里,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一方理解视窗,建立自己认知的路径,建构中国抗战立体镜像,春去春还在,进而孕育家国民族的情怀与价值担当。在核心素养目标的引领下,年轻的教师们并不认为立德树人取代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而是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呼唤,遴选深化重视必备知识、重要能力与关键品格的合体,把学生成长看成是鲜活的、整体的学习知识的过程,这应当很有启示意义。

第三,教学过程设定注重课堂学习生态创造。历史知识结构与课堂教学进程的交融体现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一般说来,教学知识的表达通过名词确定、形容词陈述、概念辨析等让学生自然的将主要和次要的知识区分开来,沈老师在抗战的开始、抗战的高潮、全民抗战三个节点教学中以明确的问题呈现,让学生清晰地知晓局部抗战、中共的推动和领导、各界的变化反应等历史知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根底。在构建学生思维发展路径上,沈老师针对概念的生成和意义拓展上有两种设计显示出核心素养对教师功力的重要影响,一个是设计问题爬坡,多重追问,反复渗透,然后实施知识概念迁移,进而通过教师的弥缝技术,将一系列概念黏连在一起,充分发挥知识概念本身具有的内在迁移性,把分散的如国共、西方大国与苏联、法西斯等主题通过历史洞察的技能联在一起,形成知识技能的网络,从而生成历史课堂的价值判断和价值教育的功能,三十年的恍如昨日,但好像又渗透学生当下,预示人类家国的未来,历史有感受不完的嚼劲。另一个是通过白描历史故事让学生的思维指向大结构,对内容概念的描述多元反复,以大概念升华主题,再以主题引领,设计多个问题分解,通过一系列动词类的表达指令让学生在体验、联想、畅想中展开表现性的任务达成,让学生建立历史课堂与自我心灵的联系,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进行历史建构,课堂就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获取和对教师建构的接受,验证了一种说法: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一节节生长出来的。


(二)以学施教,是教师作为课堂多元施教者的灵魂一个调子不成乐曲,一个声音不是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主语的区别给予历史教师教学实施的困惑乃至紧张,但如果用心思考,把学科、学生与教师个体风格结合的话,这种差异又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广阔战场,教师在这一战场中应有多元角色定位。沈老师这节课展示了当前年轻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角色的诠释,同样有很深刻的启示意义。

第一,做一名出色的有音乐灵动的指挥家。教师在课堂上如指挥家,把一群不同状况的人、一套复杂的乐谱变成一曲流畅动人的完整乐章。教师沉浸在旋律的控制中,学生沐浴在自我发现、自我激发、自我升华的思维活动中。历史教学的最大益处是让学生能从表象到本质,从杂乱到结构体系。

中国抗战为何发生?中国抗战如何发展?这里的真相有多少?需要教师做一名有音乐气质的课堂指挥家。沈老师在本节课中,当学生就一些事件、人物行为、一些观点进行归纳推理,赋予学生历史解释的角色;就一些历史事件、社会观点让从学生进行演绎、解说、转述赋予学生阐明历史真相的角色;让学生在新的、现实的、真实的许多情境创设中多元模拟使用历史知识概念,赋予学生以历史应用的角色;在几个关键事件与人物活动中,让学生反思批判,从大局观察,赋予学生洞察历史的角色;在一幕幕历史场景中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和世界观,去发现历史价值与人生意义,直接获取历史事件和人物给予的直观感觉,赋予学生神入历史的角色。在以学定教的引领下,沈老师始终做到以学施教。

第二,做一名有多种天分的歌唱者。教师的风格一定不是单调风格,应当追求教师功底的丰富多元性。沈老师这节课有美声唱法的细节特征:对历史知识概念的学习过程圆润饱满,华丽流畅,能以高扬的科学方法释放出而不显枯燥乏味。比如时局与中国抗战变化的关系,宏大背景与动人细节之间的关系都很能体现科学功底。沈老师这节课还有民族唱法的地方特点:在教学进程中时而粗犷直爽豪放如北方山歌,比如在1931、1937这样的历史节点中的杨靖宇、谢晋元;时而细腻委婉、柔和流畅,如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之江南小调,字清韵正,1937年的蒋介石、宜昌撤退中的卢作孚等细节中的文实互证部分都很显眼。沈老师这节课还有流行唱法的个人魅力创造:许多环节处自然随意,使得情感酣畅流露,即兴却有煽动性,能面向人类生活本身,从而贴近学生。比如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虐,对中华民族在苦难中的思索与呐喊。作为一个有多种元素的歌者使得整堂课充满典雅旋律,行进的节奏,变奏的合唱,依然体现了以学施教。

第三,做一名高超的美工师。一面墙最后需要一个高水平的弥缝者才显砖石与墙体的整体感与美感,一件作品在美工设计后方显实用以外的人们需要的意义与价值,况且一节课中的知识概念、问答互动,如果没有美妙的弥缝、美工设计,显然会风中凌乱。仅有重要历史文献的文字就可以知道中国抗战吗?如果没有在文字与文字以外的那种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学生心底生发,学生又如何体验只有全民抗战中国必胜的信念和伟大行为?局部抗战未能挽救危亡,日本法西斯的暴虐更大面积的降临在中国各方,民族走向成熟,中共走向成熟,完成了策略、目标到路径的设计与实施,也是在由小变大。沈老师一方面使用一些随机小巧故事描述和问题引发,把一个个知识概念、一次次历史突破粘连在一起,故事短小精练,问题简要明了,但思维量却深厚宏大。另一方面用大概念大名词套牢各种小知识,也同样起到弥缝美工的作用。其实,无论课堂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形式怎样,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需抓住那些没有道出却真实存在的人、事件、情感、价值等,只有师生理解才能生活在一个课堂之中,否则就是分裂的教学,分裂的课堂。

每年年会呈现的青年教师的课都让人有很大收获,沈老师这节课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演示,让我浮想联翩,无论核心素养的理论之争还有多少,理论困惑还有几重,一线教师就不在理论上自乱阵脚,破解难题还是在一线中学历史教师的阵地上,唯有教学实践!我愿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都快速成为高明设计师、优秀指挥家、美妙歌者、高超的美工师。


本文经付文治老师授权转发

转自公众号:虹口特级教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