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别推荐·陈国兵:统编教材如何教——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特点及使用策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江苏教育研究 Author 陈国兵

根据国家部署,江苏省将于2020年秋季开始使用统编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而言,弄清楚新版教科书的编写特点,把握其使用的基本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必修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为例,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特点

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严格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切实体现历史课程总目标的要求,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在三个方面呈现出一些重要的编写特点。

(一)先进的编写理念

1.以立德树人为教材编写的根本宗旨

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高中生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基于这一宗旨,《中外历史纲要》宏观地叙述了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展示了人类,特别是中华民族在发展生产、创造文明、完善自我过程中的伟大历程,为高中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和开阔的文化视野,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认知的空间。

2.以唯物史观为历史叙述的价值导向

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中,从而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基于这一导向,《中外历史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顺序,通过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叙述,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高中生正确地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基本关系提供了思维的土壤。

3.以核心素养为信息交互的生成逻辑

新版历史教科书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力求使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基于这一逻辑,《中外历史纲要》以利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教科书内容整合与信息交互的生成逻辑。比如,《中外历史纲要》以通史为叙事框架,通过重要的历史时段展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丰富内涵,透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冲突展示来自不同阶级、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历史行为和主张,并以某些历史人物或历史概念的介绍展示丰富的史料和历史遗存。这样的叙述方式利于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的确立,利于史料实证习惯的养成,利于历史解释能力的提升,也利于家国情怀、人文旨趣的培育。

(二)科学的编写结构

利于学习是编者对新版教科书体系建构的基本考量。所以,《中外历史纲要》以“时间”排序,以“空间”分野,以“事件”为纹理,以“活动”分层级,既便于学生直观了解历史的脉络,又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逐步生成。

1.以史事发展形成叙事框架

“纲要”是关于中外历史发展的一个概要,是历史大事件的概览,同时,又不同于一般的大事记,必须对影响历史发展方向的重要事件进行突出介绍和分析。因此,以时间为“骨”,以重要事件为“肉”,是《中外历史纲要》叙事的框架特征。

在《中外历史纲要(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这一单元中,“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是时间之“骨”,以此形成叙事路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是内容之“肉”,代表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课标强调的重要知识内容。这样的叙述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和高度的文化自信。

2.以活动深入形成叙事层级

新版教科书采用了“一主七辅”的叙述结构。正文是主干知识的介绍,七个助学栏目对正文进行丰富和补充。其中,时空描绘在“历史地图”,要义提醒在“学习聚焦”,情形描述在“史料阅读”,细节放大在“历史纵横”,思维导引在“学思之窗”,深度追问在“问题探究”,阅读延伸在“学习拓展”。正文和助学栏目共同构成了教科书的内容陈述。

同时,统编教科书以主干知识为核心,形成由内而外的四个对话层次。“学习聚焦”与正文为内层,介绍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历史地图”“历史纵横”“史料阅读”为外层,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一度了解;“学思之窗”和“思考点”为再外层,与学生展开学习交流与互动,对重点知识进行提问或提醒;“问题探究”和“学习拓展”为最外层,满足学生学习总结、思维提升和阅读拓展的需求。四个层次共同完成教科书对学生历史知识的“教”和历史素养的“育”的过程。

(三)丰富的学习素材

选材多样、指向素养是新版教科书的素材使用特征。仅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之中,有关历史概念的文字介绍、历史典籍中的史料、重要文物的照片、古代文明遗址的复原图、不同时代的历史地图或示意图等就有17处,能很好地满足高中生对历史信息的拓展需求。《中外历史纲要(上)》全书29课共采用历史地图41幅,其中,第5课就有4幅图之多。这种地图使用密度相较于过去有了较大的增加,其用意在于强化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当然,新版教科书在素材增加的基础上,还很好地协调了素材间的叙述关系。

1.以图辅文、图文互证,产生了很好的叙述美感

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第一子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先以正文介绍新航路开辟后有多个新物种输入我国的史事,后以《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直观呈现新物种在我国推广的地域,证实了正文中“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的文字叙述。再如第29课,第二子目“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正文阐述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丰硕成果,而《2011至2018年中美日国内生产总值柱状图》和《“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港珠澳大桥》等图片,则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国力增强”的结论自然而有力。

2.以问引叙、叙问结合,建构了很好的思维场域

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第三子目“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以正文和《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介绍了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通过助学栏目“思考点”提问“你能说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吗?”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嬗变过程原因的深层次思考和探究。

(四)严谨的学术态度

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因此,教科书必须呈现历史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体现出历史学严谨的学术风格和开阔的学术视野。

1.严谨的史料实证

新版教科书为所有结论性的叙述都提供了确凿的史料证据,这为学生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史料实证的素养奠定了基础。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第一子目“中央集权的加强”,为了佐证正文“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的观点,在助学栏目“史料阅读”中提供了苏洵《嘉佑集》卷1《审势》和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中的相关史料,很好地形成了实证效果,体现了叙述的科学性。

2.开阔的学术视野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开阔学术视野,新版教科书呈现了相当一部分著名史学著作的叙述和观点。如美国史学家约翰·巴克勒的《西方社会史》,美国史学家罗伯特·E.勒纳的《西方文明史》,美国史学家菲利普·希提的《阿拉伯通史》,美国史学家希林顿的《非洲史》,英国史学家帕姆·杜德的《英国和英帝国危机》,以及英国史学家哈巴库克与波斯坦的《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二、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使用策略

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必须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必须确立新的教学观和教材使用观,形成科学的教材使用策略,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因此,我们要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写特点的基础上,将教材使用与素养培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教、学、评的高度统一。

(一)知识的单元整合策略

从历史课程标准到教科书,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历史学习的知识体系要经历三次创作与建构的过程。课程标准提供的是“内容要求”,教科书提供的是“知识读本”,教学设计则是“对话预案”,每一次重构都会融入创作者的理念和智慧。

关于“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为“1.19 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1.20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两个知识点。新版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在尊重课标这一内容要求的基础上,将两个知识点写在第五单元“工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之中。编者在教科书第五单元的综述中说:“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斗争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这不仅清楚地叙述了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间的历史关系,也明了地表达了两个知识点整合在一起的编写理由。

得益于这一启发,我们在整本书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单元教学框架的设计安排上,也应该基于课标,结合学情,进行主题式的单元整合。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科书分成“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四课内容,四课之间是先时空叙述后主题介绍的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为“宋辽夏金的政治并立”“宋辽夏金的经济与文化”“元朝的统一与经济文化”,从而更利于学生历史时空概念和历史解释逻辑的形成。

(二)素材的研读追问策略

史料研读是历史学科素养养成的途径之一。教科书中的史料素材出自编写者的精心选择,具有很强的典型性,是极好的教学资源,一定要认真研读,物尽其用。当然,由于《中外历史纲要》的知识点众多、史料庞杂,在教学中面面俱到地呈现与解析是不现实的,一定要根据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精选精用。在关键的知识点或者重难点,进行史料的追问拓展,可以满足学生深入学习和素养提升的现实需求。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中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个学习的重点。教科书在第30页“史料阅读”和第31页“问题探究”中各有一段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史料,都很经典。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这段历史的学习中要能够认识“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因此,组织学生进行研读与追问很有价值。

教学设计中,可以将两段史料整合在一个主题情境下,设置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与探究:

(1)《资治通鉴》的这段话记录怎样的改革?

(2)根据《魏书·高祖纪》的这段文字做分析,你认为孝文帝的上述改革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有什么关系?你的依据是什么?

(3)《魏书·高祖纪》中的“史臣”对孝文帝改革持什么观点?对孝文帝做什么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如何?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

(三)活动的向心打开策略

所谓的“向心打开”,就是所有教学活动都要紧紧围绕着核心素养的养成设计和展开。“中古时期的欧洲”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中的内容。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是,通过中古时期欧洲地区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那么,如何设计与展开教学活动呢?

一是要通过“时空建构”活动,形成对“中古时期的欧洲”的时序和空间认识。即充分用好教科书中“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俄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至18世纪初)”两幅地图,让学生在欧洲地图上大致勾勒出这一时期的英格兰、法兰西、西班牙、葡萄牙、拜占庭和俄罗斯的地域空间,形成对这一时期欧洲各地政权发展脉络的基本印象,为接下来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是要通过“史事解释”活动,对重要历史现象发生和转变的原因进行历史解释。比如,关于西欧城市的出现,可以通过图片和文字史料将其置于欧洲社会发展的长镜头中,让学生观察其社会特征和给欧洲历史带来的变化,鼓励学生运用教科书的知识解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学会运用历史思维理解、归纳和解释历史现象。

三是要通过“观点讨论”活动,对教科书中的观点进行历史思考,并运用唯物史观开展基于史料实证的评价和论述。教科书在本单元综述中指出,“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对于这一观点,学生在系统的知识学习之后是否能够认同?这得交给学生去讨论和交流。如果是认同的,就应该从教科书和其他著作中找到能够验证的史料证据;如果不认同,原因是什么?这样的讨论对于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意识和唯物史观等学科素养的提升有直接而有效的帮助。

当然,新版历史教科书是基于新历史课程标准创作的新教材,对于即将使用的所有师生而言都是一个新事物,都有一个走向精确认识和科学使用的漫长的学习和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认真遵循历史学习的基本规律,把知识学习与素养养成紧密地结合起来,追寻“用好教材、育好人才”的理想效果。


作者简介:陈国兵,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材、教法。


*本文系江苏省第十二期中小学教研课题“指向‘家国情怀’素养的中学历史教学再造研究”(2017JK12-L215)阶段性成果,作者为课题主持人。


责任编辑:石 萍   网络编辑:陆 毅审  核 人:金连平  杨孝如本文原发于《江苏教育研究》2020年7/8B期

本文经陈国兵老师和公众号“江苏教育研究”联合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