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质课件·王彦成:两次鸦片战争 | 浙江【中外历史纲要·上-16】

王彦成 高中历史教研 2022-09-24

作者简介

王彦成中学历史教师,先后任职于黑龙江省鸡东县第二中学和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喜欢阅读与思考,希望做一个严谨求实、明德厚学的历史教师,用理性的课堂点燃理想的人生。

教学课件

设计说明
     本课是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刚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第1课——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也是不同文明的一次碰撞。文明的发生和交往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反思过去的文明?吸纳、接触不同的文明?今日崛起的中国应该让我们的文明如何走出去,是一个值得思考且很有时代意义的话题。鸦片战争的发生、发展都带有这一思考,只有理解了那个时代,才能更深层次的了解那场战争和战争带给晚清的创伤与巨变。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结果;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了解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难点是从大时代背景下了解战争发生的必然性及带给晚清中国的变局。教材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三个子目展开,简单明了、线索清晰。从内容上看,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学生的认识停留在传统的层面: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缺少深刻了解和理性把握。如何让学生的认知走向深入,从教学上,我想通过中西对比,引导学生着眼那个时代,进而了解那个时代的交锋与碰撞。

     培养学生逻辑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探究能力是深化知识能力的必需。基于此,我将本课进行几个递进式的设问:鸦片为何而来;战争为何而起;政局为何而变;中国为何而败;眼睛渐渐睁开。该设计打破了以往先谈中英实力比较,再谈中英战争的提法,有点倒叙的意味,但是我想通过这种倒叙引发学生基于兴趣的探究,这样才能更深刻理解封建文明的衰落,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设计就实现了由浅入深、化有意为无意的目的也尽可能采用中西方不同学者的史料,使学生了解史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在具体设计中,结尾处以罗素《关于中国的种种疑问》中的一段话与首页导语处鸦片战争是“鸦片之过?——人心之恶、文明之殇”的设问相呼应,既是借罗素之口对文明如何交往的回答,又是启发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再思考。把学生的认识拉回现实,又引向深刻是我追求的历史课堂的效果,也是我实践的历史课堂的常态,我认为这是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缺少团队的合力和思维的碰撞,所以想通过跟大家的学习鞭策自己、提升自己是自己静下来,整理出这个思路的原因。
编者说

这是教坛新秀王彦成老师根据统编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精心制作的课件。经统编历史教研苑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点击上图小程序,进入高中历史教研平台书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