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别推荐·邹年根:看电影,学历史——我的一次教学冒险 | 厦门【教育叙事】

邹年根 高中历史教研 2022-09-24

本文已获得世纪文景出版社独家赞助
出版社对本文作者给予5份赠书奖励
蒋竹山著《看电影 · 学历史》


如果让我反思自己的高中历史教学生涯,抒情与叙述的冲动,并不是没有,但不知为何,常常会化为虚弱的手势。如果说多少有一些沉淀下来的思考,也是模糊不清,甚至对与错都无力判断。在教书育人这件事上,我跌跌撞撞,不得其门而入。琐碎和平庸构成常态,我没有突围的能力,于是退守,蛰伏。偶或挣扎,不过是隐痛的症状。我不想抱怨,也无力控诉,以我之浅薄,尚有自知之明。我只是怀疑。

在我的教学经验里,对历史课不感兴趣——准确点说,对刻板教科书或是僵化的历史解释难有共鸣——的学生,会有一个基本看法:历史是死的,可以压缩为政治、经济、文化,块垒分明,历史的演变逻辑有固定套路,解释历史无非就是套路的运用。

对此,我常常陷入思考,当然,力有不逮,还极其肤浅:在历史的幽暗明灭处,如何洞悉人性?在教科书的模糊地带,如何打捞更多历史细节?如何构建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如何保有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我回答不了这些问题,我只是想做一些尝试。我不敢妄谈什么"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但有些东西还是不愿弃舍,从个人角度说,这也是我避免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我与同学们

哲学诞生于好奇、惊异与闲暇。古希腊雅典时代,公民崇尚知识与理性,哲学是他们反思生活的一种方式,他们信奉的是,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那么,未经理性审视的教育,是否是危险的呢?

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如是说:“谈起历史课,我喜欢老师大胆的尝试,在《末代皇帝》和《霸王别姬》的观影中,我学会了历史评价的多元方式,习得了更加适合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也在与同学分享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我眼中,历史不再是干瘪苍白的文字,而是有生命力的。”该生还说:“对于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我不抱奢望,却总是在找。”说实话,我挺高兴,为她,也为自己。

我算是个影迷。在逼仄的现实空间之外,电影为我开启了一个广阔而幽深的世界。但我曾经历过的压力之一,就是把写历史题材的电影评论当做学生作业,结果被委婉规劝。但我有意无意还是在寻找机会,想进一步尝试。在历史校本课程上,我终于有了从容的机会,花了将近八节课,观看《霸王别姬》和《末代皇帝》,然后进行课堂讨论。以下内容,就是课堂结晶。



历史与人性:霸王别姬

作为华语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霸王别姬》有丰富的阐释空间,堪称中国近现代史的生动书写:在时间跨度上,它串联晚清、民国、新中国;在人物设计上,它让时代标志性的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在文化布景上,它以国粹京剧为底色。

我希望借助对这部作品的评议,与学生形成有效的开放性互动,打开一条缝,钩沉历史与文化,探究人物性格与命运。当然,这对学生与我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

最终我的感觉是,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从现场讨论的情况来看,隐隐有了交锋与辩驳的迹象。有的学生,让我刮目相看。以下文字截取自学生现场的发言或者课后补交的作业,有删改。

  

1

关于程蝶衣

▌历史视角:性别认同的纠结,折射了历史与文化的幽暗?(关键词:雌雄同体、人戏不分、从一而终、历史暴力的诗……)

许   靖

自那冲天气魄的西楚霸王悲歌一曲自刎乌江旁,已过去千年余。千年过去,连骨灰碎散成的颗粒也不知飞散何处。也许是无可奈何的虞姬挂念,才让程蝶衣披上水袖再在戏台上舞一曲《霸王别姬》。所谓程蝶衣,成蝶衣。他的衣裳,本就该华美如此。在披上蝶衣前,他是小豆子。小豆子死了,虞姬却在众望所归中活了过来。一只死蝶展开的双翼,美得让人心惊。说出“我本是女娇娥”的那刻,茧被众人剪破开一个小洞,他的翅膀被生生扯了出来,让他牵着带血的嘴角笑得越来越开怀。只有年幼的西楚霸王拿着带血的烟斗,看着他流下眼泪。

蔡梓怡

从出生起,他的命运便嵌上灰色的斑影。因为多指而被生母忍心砍下,日后被送入戏院唱戏。在戏院里,师傅的打骂像噩梦一样缠绕着他。是小石头的温暖给予了小豆子生命的希望。后来,在岁月的打磨下,两人成了北平出了名的角儿。小豆子成了程蝶衣,小石头成了楚霸王。但世事沧桑,凭他的固执和单纯哪里能撑得过去。他当了一辈子的戏痴,宁愿活在戏中,可戏中人哪要明白那么多的是非对错。姹紫嫣红,断井颓垣,他活得实在孤独。

杨馨鸿

程蝶衣戏我不分、陷入疯魔,这或许可以说成是他对戏的热爱与痴迷,但这背后更多的是他被强行改造的一种悲哀。母亲为了生计将他送进戏班,为了在戏班里有所成就、出人头地,他不得不接受师父的熏陶,强行说服自己错认性别,最终沉沦于虞姬的角色中。试想,如若这个时代不是这个样子,他是否会有这样的下场与人生?

林静怡

程蝶衣的选择我并不意外,这是他的结局亦是虞姬的结局,他一剑解决了他前半生的荒唐,也终于解开了纠缠着他似戏非戏的人生。

吴荣森

电影的结尾真是神来之笔,不仅是“人生如戏”真实再现,也是对整部电影的一个交代。程蝶衣,这样一个疯魔的人,等他不疯了,梦就醒了。他将如何以清醒的面目去面对自己过去的种种荒唐与过错?既然梦醒了,他,程蝶衣,她,虞姬,拔剑自刎。


2

关于段小楼

▌历史视角:台上的霸王(历史中的悲剧英雄),台下的凡人(现实中的残酷真相与生存法则)?

王   薇

他是时代语境下最平凡的那种人——老实巴交、正气凛然、崇尚义气。只是,在黑暗时代的压迫下,谁不曾犬儒,不曾自顾,谁不曾委曲求全?

谢玉蓉

段小楼是活得现实的人。既能当爷也甘做牛马。“时运来时我上天,时运不济低下头”。他在历史的潮流中随波逐流,避开风浪与礁石,从不会被撞得头破血流。他确实活得高明。在动乱时期,小楼被人群围着批斗,周围的呼喊声一浪高过一浪,他脑中的神经也随之一松一紧,在最后一刻终于断了。一旦溃坝,便万物皆灭。

林东旭

段小楼是世俗化的代表。为何?他学戏只是为了吃口饭,霸王的五七步只随自己的兴趣,为了妻子,可以不唱戏,再者,他懂得看人眼色,行人所乐。蝶衣被捕,他放下脸面,向袁四爷求情,若不是菊仙,他怕是会就此丧失“五步霸王”的威严。霸王戏唱久了,他也有了霸王的硬气,不给日本人唱,绝不,哪怕他是懂戏的。他侵我家园,犯我国土,休想让我给他们扮上霸王。

 

3

关于菊仙

▌历史视角:中国的道德语境中,风尘女子是否可能真正从良?如何在历史的夹缝中安身立命?恐惧如何滋生?又是如何摧毁人性最后的尊严?

许玉珊

风尘女子出身的她,要的不是“五陵年少争缠头”的风光无限,她更恳求踏实的生活。菊仙为何多次让段小楼不要和程蝶衣唱戏?因为她怕。她要的不多,至始至终她要的只是稳定的生活。同时,她也泼辣,机智……当电影演到菊仙上吊的那一刹那,我突然意识到菊仙才是剧中真正的“虞姬”。

林东旭

她终没能让世人忘记她青楼女子的身份,那尘封多年的罪恶被揭开。她终究是从不了良的,在那年代,能从良的只有揭露者、欺骗者、笑脸相逢的迎合者。她久住花满楼,看厌的就是这类人,她不愿回去,只心想寻找自己的稳定和自由。幸运的是,自她跳下楼坠向小楼心间的那一刻,她,便离开了。


4

关于配角

▌历史视角:小四为什么成不了真虞姬?把"人自各得成全自各"常挂嘴边的关师傅,到底是历史的施暴者,还是理想之父?历史暴力是否能自行构成循环? 师爷说“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体现的是施虐型人格?袁四爷到底是戏迷还是戏霸(身份与话语权)?是君子还是小人(文化与教养)? 

许   靖

千百年来,蝴蝶都是茧破开后爬出,然后血淋淋地展开翅膀的。他小四凭什么跳出这个规律?然他成功了。他变成了一只蛾子,展开翅膀飞的。

王   薇

我们终归不是圣贤,在时代洪流中,大多数人都是一样平凡的小人物。千千万“段小楼们”、“程蝶衣们”以及“袁四爷们”“关师傅们”都在所处的黑暗动荡时代中飘摇,时代的每一次病变,都影响着他们的生存轨迹。

林静怡

由民国到新中国,主角们的人生被历史随意揉捏,变成不同的形状,段小楼愈发圆滑,菊仙愈来愈八面玲珑,程蝶衣却越来越尖锐,他仿佛不懂变通的刺头,在历史的洪波中不断翻滚打转。



紫禁城的黄昏:《末代皇帝》
很好奇,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拍摄这部中国历史传记片,多大程度上采信溥仪的自传?故而,我翻阅了《我的前半生》,还参考了溥仪英文老师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将影像与文字两相对照,却又引发新的思考:帝制的终结,是如何体现历史发展的理性逻辑力量的?作为历史叙述手段,影像和文字,有何各自局限?

我最后抛给学生的问题,看似很直接:如果可以选择,溥仪是否愿意走出紫禁城?   

贝托鲁奇,以一种悲悯视角,营造出溥仪想出走而不得的无奈;而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溥仪袒露,在没有被改造成普通劳动者之前,他无时不梦想复辟帝制,重回紫禁城。这是很有意思的偏差。以下这些学生的感受与视角,也很有意思。

 

1

关于溥仪

▌历史视角:贝托鲁奇《末代皇帝》镜头下的紫禁城,俨然一个迷宫,皇帝,不过困兽罢了。

庄璇璇

紫禁城那么小,小到永远是斑驳的朱红的墙,辉煌的金銮殿;紫禁城那么大,大得推开一扇门,还有一扇门……

吴蕙君

当慈禧将这个衰败的王朝交给年仅三岁的溥仪时,似乎就预示了他命运的悲剧。被迫离开紫禁城、成为满洲国的傀儡皇帝、经历改造……溥仪的种种经历,不只是因为他自身的性格造就,这道尽的是个人无法左右命运的悲凉与沧桑,历史的厚重皆于此淋漓尽致。

梁思源

影片的最后一幕定格在新中国成立后,溥仪花了一角钱买了门票,重返故宫——这个自己曾经的家。溥仪佝偻着背,一步一步走上台阶。当他迈入太和殿时,穿白衬衫戴红领巾的门卫儿子大声问他:“你是谁?”溥仪脸上露出了释怀的微笑,颤颤巍巍地从金灿灿的龙椅下拿出那个装蝈蝈的罐子,一只健硕的蝈蝈从罐中爬出。然后,镜头切到新时代的女导游举着大喇叭招揽游客:“1967年,他在北京去世……”

孙冰玉

溥仪是崩溃的清王朝的祭品,他打小便被锁在了红墙绿瓦之中,不知自由为何物。童年的时候,他想做个快乐的孩子,人们却强迫他坐在皇位上,看着那个他称作父亲的男人,弯下膝盖,低下头颅,被迫与骨肉亲情绝缘;少年时候,他想做个真正的皇帝,却只成为一个符号象征;再后来,成为傀儡。

刘嘉鸿

身为帝王的他有童真,却没由纯真的童年;享受着最大的“自由”,却无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他是居住在紫禁城中的困兽,没人听他的嘶吼;他是中国的末代皇帝,满清12帝王中唯一没有谥号的皇帝。他是溥仪——站在时代渡口的孤独者。

颜安利

一个末代皇帝,他的一生都在被别人安排,他的一生就像紫禁城的黄昏,那么威严却又那么凄凉。溥仪曾说:我这一生啊,面对的就是高墙。1906年生于王府,三岁进宫当皇帝,某种意义上,他再也没能走出紫禁城。


2

关于庄士敦

▌历史视角:庄士敦说:“皇帝自从登基那天就成为了自己领地里的囚徒,……我想皇帝是世界上最孤独的男孩。”

庄璇璇

溥仪有一个英格兰的老师,庄士敦。正是这个外国老师,带给溥仪太多太多改变,骑自行车,剪发辫,戴眼镜……尤其是在戴眼镜这件事上,他们一致认为“皇帝戴眼镜是不合礼节的”,这一件事连一再妥协的溥仪的父亲醇亲王也出来反对,认为皇帝的尊严将蒙受严重损失。这件事,在现在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但是在溥仪身上,这似乎成了一个大忌,这是一种制度的腐朽,一种思想的落后,一个王朝的悲哀。

许静瑜

庄士敦——一个为紫禁城带来阳光的人。他文质彬彬,面对乳臭未干的大清皇帝,他流露出了对孩童的宽容。他的出场让巍峨紫禁城不再阴暗,阳光随着他的自行车“叮叮当当”走进了宫殿。只是,自行车带来的西方文明能照亮这座宫殿的诟病,扬起封锁了千年的尘土,却也难以将浮夸的根从溥仪的命运里连根拔起。


3

关于蝈蝈

▌历史视角:那只奇幻的蝈蝈,它活了很久,从溥仪的前半生活到后半生,不知道它会不会寂寞?

孙冰玉

溥仪被困住了,被时代困住了。他就像幼时的那只蝈蝈,永远也逃不出那个虫罐子。溥仪割了辫子,试图改革,想到西方留学,他向往自由,他是清王朝腐朽废墟上新生的幼芽。可这幼芽,被一个黑色的罐子罩住,被夺去了阳光与空气,渐渐枯萎。

吕熙晔

买了票进了自己过去的家,四周张望才敢再登龙椅,无知孩童要他证明身份,他颤颤巍巍哆哆嗦嗦掏出龙椅下的那只蝈蝈。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时光的齿轮压过几次,末代皇帝只剩蝈蝈一个子民。

杨锦坤

溥仪的人生是悲剧的,从小到大,他没有自由,一直按照别人的要求生活着。他有如笼子中的那一只蝈蝈,一直被囚禁在笼中。

我的这批学生,如今已经进入大学,希望他们在思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特别说明:本文内容已获得世纪文景出版社独家赞助,出版社对本文作者给予5份赠书奖励。未经作者和平台许可,严禁转载。点击上图小程序即可订购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