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师荐课·张栋: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由李鸿章说起【中外历史纲要·上-17】

张栋 高中历史教研 2022-09-24

作者简介

张栋,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2017年入职青岛中学,目前担任高中历史老师。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名师点评

张栋老师设计的《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以李鸿章人生轨迹为教学主线,将个人命运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下钩沉遐思,并以高阳的《同光大老•割城谁献督亢图》中“一生荣华出曾门”、“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辛丑叠恨终呕命”等四句诗评统领并相继牵引出“从李鸿章发迹看天国之梦”、“从李鸿章致函看近代起步”、“从李左之争看外患之忧”、“从李鸿章其人思民族救亡”四条支线,涵盖了本单元和本课的核心内容——“内忧外患下救亡图存的艰难探索”,可谓思路新颖别致、单元主旨突出、思维灵性活现、史料朴实意赅、布局一气呵成。作为一名年轻历史教师,对教材能有如此独到见解和深度挖掘,可见其厚实的学养以及对历史和历史教学所秉持的温情和敬意。

一、基于唯物史观下全景展现了个人悲情与时代悲剧的高度整合。李鸿章身处晚清内忧外患迭起并趋向衰落之际,尽管呕心沥血地辅佐三朝直至心力交瘁,但乱世时代的宿命注定了他是一个孤独的人,无奈的恨情、无奈的世道、无奈的己生,无奈的攻讦,使他也只能是一个裱糊匠,一生只是糊了座纸房子。因此,后人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具陈。张老师整篇设计务实戒虚,谋定后动,始终以唯物史观作为架构本课教学内容的灵魂,凸显了李鸿章所作所为的鲜明的时代性和复杂性,包罗了这一时期个人演剧和时代幕剧的主干知识,辩证地客观地条析了李鸿章发迹乃至成为晚清股肱重臣的轨迹,尤其在最后通过时人甚至自述等材料,紧密结合“近代中国出路的探索”这个本单元教学主旨,以探究性活动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既利于帮助学生深化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也利于提升学生的辩证性思维和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基于时空观念下跌宕演绎了近代救亡图存的艰难努力和时代嬗变的历史惯性。张老师全篇之中以李鸿章生平为时空线索,串连起李鸿章仕途中所涉的近代重大历史事件。从参加科举考试到投笔从戎举办团练再到师从曾国藩,从举办淮军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再到创办洋务企业,从与列强签署《北京专条》、《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到幽愤郁积而终,其每一步设计既能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李鸿章的“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之人生慨叹,更能让学生切切地感受到近代以来“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之救亡多艰,并使学生从这慨叹和多艰中触摸到晚清历史深处的斑驳印痕和洞悉到近代社会嬗变所特有的历史惯性。特别指出的是张老师所展示的李鸿章病危和逝世时那段材料非常典型地突出该子目的标题“辛丑叠恨终呕命”,这也恰恰印证了“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历史回响。

三、基于单元主题教学下细腻彰显了历史发展的长时段思维、整体思维、发展思维。张老师这节课的设计从本单元主题出发,既有接踵而至的内忧外患,又有高潮迭起的救亡图存运动,而且这两个主题始终相随而行,使这一历史时期的整体性、时段性、发展性浑然天成。由于本课涵盖内容横跨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因此,在遵从和服务于学生思维培养的角度上,张老师对本课中所涉及的主干历史知识均有细腻条陈和分析。设计中,以“梦”为线串连,相继以“天国梦之旅”、“天国梦之魂”、“天国梦之难”、“天国梦之析”和“天朝梦之起”、“天朝梦之旅”、“天朝梦之析”组成,但在多舛多难的近代中国,这些“梦”最终只能成为“梦”,国家出路的探索还是没有迎来曙光,而西方列强似虎狼一般再度制造了晚清一系列边疆危机,甚至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更是掀起了肆意的瓜分中国狂潮,民族抗争和国家出路在新一轮侵略狂潮中走向了新的历史阶段。在张老师设计的22张PPT全景式展示了近代仁人志士们救亡图存的苦与恨、疑与惑,从这个层面而言,如果在课堂教学上,只要教师驾驭自如,必将精彩和精致!

——钱要武
钱要武,安徽省铜陵实验高中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首批正高级教师,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铜陵市历史兼职教研员,铜陵市政府督学,铜陵市名教师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编者说
这是安徽省铜陵实验高中钱要武老师指导的山东省青岛中学张栋老师的教学课例与点评。本文经授权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点击上图小程序,进入高中历史教研平台书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