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议选题是否符合专业要求(二):什么选题符合经济学专业要求

杨奇明 启研Economics 2022-12-31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小议选题是否符合专业要求(二):什么选题符合经济学专业要求

杨奇明,2018年12月2日

昨天又看到并转发了一篇教育部高教司官员关于振兴本科教育演讲的贴文。一位转发的朋友再次提到所谓本科“荣誉学位”的问题。我本人很赞成学士学位非强制性的做法,强迫所有同学必须申请学位,真的是蛮浪费资源的,同学们对学士学位也不懂的珍惜。

工作还得继续,每年都要忙各种毕业论文的事务。我希望各个环节——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老师与老师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尽可能提高本科学位论文的质量。


我们仍然继续来谈谈选题的问题。

我在前一个推文中已经提到过,从个人的经历来说,比较宽松的选题要求,对个人成长比较有利。但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极端点说,如果一位同学提交的毕业论文(或者叫毕业设计)是开发一套轨道交通调度系统,或者谈的是商周文化问题,那么大多数人都不会认为这样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符合经济学专业要求的。

选题的限制不能太松但也不能太紧,那要怎么判断?毕竟在日常中,我们往往不会面对上述界限如此清晰的选题。这就要谈到“经济学研究范畴”的问题了。

什么是经济学研究?

自从经济学家大举涉足非传统经济领域的重大社会问题(以已故芝加哥大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Gary Becker教授为代表)以来,经济学本身的研究范畴就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了。这给判断一项研究是否属于经济学范畴带来了很大困难。许多经济学大家之间也有比较重大的分歧,包括下面将提到的芝加哥大学两位同事。

下面我将分别从“传统”和“现代”的观点出发,谈谈什么样的研究被认为是经济学研究。

较为传统的判断标准


以芝加哥大学另一位已故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为代表,较为传统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研究范畴的认识是从研究主题出发的,认为只有你的研究主题属于经济领域,这个研究才算是经济学研究。

举个例子,如果有两项研究计划,研究对象都是企业家。其中一项是分析企业家的投资行为,另一项以企业家个人情感(比如我带的几个学生用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数据研究创业者的幸福感)为研究主题。那么第一项研究毫无疑问会被认为属于经济学的范畴,而第二项研究则会被质疑。

我们去看正统的宏观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学的教材,特别是宏观经济学,讲的绝大多数主题,应该都符合这一传统的判断标准。但不是宏微观教材里的才算是经济学研究,经济类的学术期刊,甚至一些子学科的教材,所研究的主题都已经远远超出经济学传统研究主题。例如,如果我们去看最新的《劳动经济学》教材,会发现很多原来属于管理学研究范畴的企业内部人事管理、员工激励问题的讨论也已经进入教学书。这些主题,在相关经济学专业期刊恐怕已经属于传统议题了。

从这种传统的判断标准来说的话,Gary Becker在《家庭论》和《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收录的文章,都算是“出格的”,我相信他也是从各种对他研究主题质疑的“枪林弹雨”中过来的,不过幸好这不妨碍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性越多越安全》一书中收录的文章若是放在传统的角度来看则更是“大逆不道”!但事实就是这样,经济学已经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听说芝加哥大学又出了一位“标新立异”的新秀,还得了克拉克奖。

实际上,传统经济学家担心经济学研究范畴的问题,是有其道理的。对于一个学科而言,如果没有一个研究的边界,则很可能不能形成或者保持独立学科的地位。社会科学诸学科之间,如果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边界,则又回到哲学的“大家庭”里去了。也正是因为各个学科之间的分界线逐渐明晰,才有现代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大发展(当然自然科学也一样)。当然分得太细是不是也有问题,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基于“分析框架或分析方法”的现代判断标准


上面我提到的这些书和文章,按照传统的判断标准,都不能算是经济学研究。如果当年Gary Becker的导师不够宽容,诺贝尓奖评审委员会不够开放,那就不能成就一代大师和经济学如今的繁荣。

如今,凡是涉及到“选择”的问题,都可以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于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来判断是否符合经济学研究已经成了主流,它已远远不限于传统对经济学研究范畴的限定。下面这几本书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什么是现代经济学方法论、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1)林毅夫,《本体与常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版;(2)蒋中一、凯尔文·温赖特,《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3)田国强,《高级微观经济学(上册》,第1章现代经济学的本质。

凡事有利就有弊,当非主流变成主流的时候,就会变成阻碍其他非主流变成主流的力量。换言之,难道不符合上述经济学主流分析框架或者分析方法的研究,就不是经济学研究了吗?如今进入主流微观经济学教材的博弈论,在约翰·纳什的年代就像现在的《行为经济学》那样,也是非主流啊。


一个专业或学科想要发展,应秉持严谨但开放的态度

正如我在上文中已经提到的,学科的发展客观来看是不可阻挡的。说得再远一些,任何一个学科是有生命周期的,其兴衰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人类追求真理的步伐才是不能停止的。如果一个学科停止了探索,那也就到了它生命的尾声。无论本科或者研究生的论文在学界前辈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或者离经叛道,我们也要公平地用有利于学科发展的标准,宽容地看待其选题(更何况万一再出一个科斯呢)。

再以上文提到的创业者幸福感为例,很多人不能接受此选题,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不是传统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但如果我们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经济发展水平与创业者幸福感的关系,这算不算经济学研究,应该算是了吧?理由是这里我们用了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除此之外,变量“经济发展水平”也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这样的研究肯定会被经济学专业期刊所接受,如果认为不符合专业选题要求,显然是不合适的。但这个判断标准,显然超出了前面说的两个原则。

总的来说,如果我们足够宽容,让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能够尽可能被用来帮助人类提高对个人选择和社会运行机制的理解,那么我们应该更加提倡相对较为宽容的判断标准。

我认为在“判断选题是否符合专业要求”的问题上,要尽可能选择“并集”而不是“交集”,哪怕在“并集”里有尚未形成共识的见解。首先,凡是符合上述两个判断原则中的任何一个,就应该算是符合经济学专业的选题要求。其次,我们尽可能不要给自己设限,上文提到经济学分析框架,只是被当前主流经济学认同的,也许本世纪就会被“古典”化。

如果要稍微可操作性一点,凡是学生能够举出一例类似的研究被发表在经济学专业期刊上至少有一位专业老师认为选题符合要求的,我们就要接受其选题符合专业要求的看法,并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索。这样或许更加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End



美滋滋教室

分享-学习-提高



👏欢迎 长按二维码添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