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背后可能有陷阱,谨防招聘诈骗套路多
虚假承诺“画大饼”,在合同中玩“文字游戏”,成立“皮包公司”挂羊头卖狗肉……“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正值求职季,一些不法分子设置种种套路,引诱求职者上当受骗。
屡屡以“高薪”为诱饵实施诈骗
记者登录黑猫投诉平台检索发现,与“招聘”相关的投诉结果近1.5万条,其中不少涉及招聘公司虚假宣传、就业培训机构坑害求职者。智联招聘的一项调查显示,33.6%的受访者称亲身经历过招聘诈骗,29.7%的受访者表示亲戚朋友遭遇过招聘诈骗。
“招聘专线司机,月薪一万元起。”今年2月,来自广西南丹县的杨元(化名)在某招聘网站看到一家物流公司招聘货车专线司机,月收入让人颇为心动。公司工作人员告诉他,想跑该专线需要用司机自己的货车,若没有货车,则需要在公司贷款购买。
在公司工作人员不断“游说”,承诺货源充足、保证高薪之下,杨元向金融公司贷款7.96万元,以12万元购买了一辆二手货车。
之后,杨元没有接到任何生意,这才得知,根本没有所谓的专线,公司也未向他提供其他货源。杨元才意识到被骗——不但没找到工作,还背上一笔贷款。目前,杨元已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警方已经开始介入调查。
此外,培训贷也是招聘骗局中的惯用手段。来自四川省成都市的周平(化名)向记者反映,他在某招聘网站上看到一条短视频运营工作的招聘信息,对学历和工作经验等无要求,工资保底4000元。小周应聘被告知,工作前需要进行三个月的培训,费用为19800元。公司称,培训结束后负责安排工作,培训费可办分期贷款,届时用部分工资还贷。
试听两天课程后,小周签下了贷款合同。但培训课程结束后,公司工作人员只是在班级群里发送招聘信息,具体岗位仍需自己去应聘。最终,小周不仅工作没着落,而且欠了债。
近期,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一起招聘诈骗案件,犯罪团伙利用被害人对证书性质的认知偏差,以高薪职位为诱饵,以必须持证上岗为由,骗取“学习证明”费用。从2022年4月至案发,该犯罪团伙骗取涉及新疆、西藏、内蒙古、河南、甘肃、重庆、云南、广东等地多名受害人共计18万余元。
揭秘招聘诈骗套路
记者调查发现,诈骗者用各种手段引诱求职者“上钩”。
虚假承诺“画大饼”。不法分子以低门槛和高薪为诱饵,等求职者上门后再许以各种虚假承诺,将求职者一步步引入圈套中。
“我们是正规公司,工作时间自由,赚钱由你安排。”“您可以完成超级任务单,奖励很高。”“赚了钱都是您的,输了钱由公司赔付给您。”……四川省公安厅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运营的“熊猫反诈”微信公众号公布一起案件,四川雅安市的王女士春节后找工作时被骗子抛出的各种赚钱“美好前景”套牢,在对方步步诱导下,被骗走21万元。
办案人员介绍,骗子伪装成企业招聘人员,给求职心切的王女士“画大饼”,邀请她做简单任务并立即给予小额回报,取得信任后加大任务金额,编造各种理由让她充值下注、连续刷单,直至银行卡余额不足,想提现却失败了。
有的玩“文字游戏”,设苛刻条件。招聘公司虽然许下种种承诺,但在合同中设置苛刻条件,致使求职者在后期发现公司未兑现承诺时,也难以从合同中找到维权依据。
有的成立“皮包公司”挂羊头卖狗肉。据记者了解,在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近期宣判的招聘诈骗案中,被告人刘某、雷某在某商业广场内成立空壳公司,假借用工单位名义,在招聘网站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其余被告人冒充公司业务员联系应聘者,通过虚构出的岗位诱导被害人参加培训,并进行虚假面试,最后以停止招工或面试未通过为由淘汰求职者,从而骗取大量培训报名费等。
广西东方意远律师事务所律师丘新颖向记者表示,有的受害人发现被骗,但无法知悉诈骗方的具体身份信息,没办法通过诉讼在法院立案,常常陷入维权无路、求助无门的局面。
多方发力打击招聘诈骗
针对招聘诈骗频发,有关部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近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网信办、公安部三部门发布求职招聘十个典型陷阱防范提示,帮助求职者有效识别骗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受访人士认为,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健全求职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维护求职者合法权益,保障求职市场健康发展。
北京颐合中鸿(南宁)律师事务所律师刘秋红受访时说,相关部门应进一步规范网络招聘活动,指导和督促网络招聘平台建立完善信息发布审查制度。各平台要加强对招聘单位的资质认证和信息发布人员的实名认证,规范信息发布流程,建立招聘企业红黑榜制度,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合法、有效。
业内人士建议,加强行政许可与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之间的沟通衔接,健全相关部门信息交换机制,指导和督促网络招聘平台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对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形成监管合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等专家建议,要加强对求职者的求职培训及反诈宣传。高校要普及求职、贷款、理财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大学生提高反诈骗意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来源:人民法院报
往期回顾BREAK AWAY
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
“致远”微课堂第八讲丨问题导向下的司法建议工作
人民法院报丨重庆:一件事一次办 诉讼服务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