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批评的不是《大秦赋》,而是大秦
| 陕西作家孙皓晖所著历史长卷小说《大秦帝国》,全套首版于2008年,影视剧首播于2009年;如今热播的《大秦赋》(原名《大秦帝国之天下》)是影视剧的第四部,也是最后一部。
书名:《大秦帝国》
作者:孙皓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
对于中国各个历史朝代,我们大都会有一个总体印象,并会找到一个与之相对的凝练词汇,比如「雄汉」「盛唐」。
但对于秦,我们常会听到两个词汇,一个是「强秦」,一个是「暴秦」。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
很显然,《大秦帝国》展现的是「强秦」。
可是,对于大秦的认识,历代都有共识,主流就是「暴秦」。
| 国漫剧《秦时明月》是一部以「暴秦」为历史逻辑的动漫,图中人物为淮阴侯韩信;与《大秦帝国》一样,二者均有大量粉丝观众。
图片来源:《秦时明月之沧海横流》
人们对「暴秦」的批评,最直接的就是「徭役繁重」。
「强秦」强调的是秦国国家力量强大的一面。它可以东扫六国,北击匈奴,南向面海,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奠定中国基本版图。
从表面事实来看,国家的「强」肯定优于「弱」,但「强」的表面事实下,往往隐藏着更多的其他事实。
据历史学家朱绍侯编著的《中国古代史》所述,秦朝人口约有2000万,全国军队数目约在100万以上,修建秦始皇陵约70万人,再加之修建长城、驰道,服役人口至少在200万以上。
如果一个社会每10人就有一人从事国家役力,这种社会状态可想而知。
这种役使人口的方式,是秦国走向「富国强兵」道路的基础。
这一方式也可以囊括在「耕战主义」的旗号下。
「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
「耕战」是秦国人的首要任务。「耕」以保证基本温饱,「战」以维持国家力量,在「耕战」之后,人民方可「得其所乐」。
但在生产力低下、战事不绝的先秦时期,如何做到「而后得其所乐」?
不过幻想罢了。
因此在一些更为激烈的批评者看来,秦国所奉行的「耕战主义」,多多少少有些近代「军国主义」的味道。
这就涉及到对「暴秦」的第二个批评:「军事至上」。
对于秦人「好战」的批评,人们常常关注到的还有「军功授爵制」,即普通人可以通过军功获得一定的爵位。
军功爵制在春秋时期出现,战国各国都有存在,但秦国表现最甚。
据朱绍侯论著《军功爵制研究》统计,自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即商鞅变法时期),到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即秦灭周之年),在军功的激励下,秦国在99年间有记录的杀人数目就达到了1617000人。
也就是,平均每年要杀掉他国军民16000余人。
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
这正是秦国强大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秦国之所以为「暴秦」的原因之一。
「强秦」与「暴秦」,本就是同一件事物的两个面向。
这种屠杀式的攻伐,最后连秦国人自己都不愿接受。
据《吕氏春秋》载,吕不韦当政时期,曾提出「克其国,不及其民」的「义兵」主张(《吕氏春秋·怀宪》)。故《大秦赋》中所演绎的「吕不韦召令勿杀俘虏、平民」,虽言过其实,但确有其源。
同样,对于剧中嬴政「解天下庶民于倒悬」(典出《孟子·公孙丑上》)的正义式宣言,《吕氏春秋》亦有同类说辞——尽管很可能是虚言。《大秦赋》挖掘出了这些细节,倒也能看到他们的用心。
所以,批评者不必对这些历史细节苛责与否定,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影视剧历史表达背后想要传达的对「秦国模式」的赞美之情。
| 《大秦赋》中,由段奕宏饰演的吕不韦在对秦国传统的军功爵制提出异议,这也是《大秦赋》饱受批评的桥段之一。
图片来源:《大秦赋》剧照
秦国正是依靠上述这种强大的军事扩张而崛起,从而寻找到一种促使国家崛起的「秦国模式」。
这种模式下,国家崛起速度之快、国家力量之庞大,在农业社会的确可以造就奇迹。
集中力量能办大事,表征之一就是浩大的国家工程。
如今被人们视为奇迹的秦始皇陵与秦长城,当然是人类文明不可磨灭的遗产,但对于2200年前的秦朝劳力来说,可能并非如此。
除了「徭役繁重」和「军事至上」,谈秦国模式,还应该谈到「思想控制」与「秦律严苛」。
思想控制方面,最常谈的是焚书坑儒,这里不再多说。按照现代话语来说,就是打压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
秦律严苛方面,历代论述也有很多。一般认为,秦国严密法令的建构始自商鞅。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杜甫在《述古三首》中也说:
「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而苏轼直接否定了秦国崛起是商鞅之功的观点:
「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
——苏轼《商鞅论》
尤其商鞅,作茧自缚,最终也死在自己定的法令上。
| 力主变法的王安石,曾写下诗句「今人未可非商鞅」,对世人批评商鞅变法的言辞表示异议。
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他曾任西北政法大学、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因此另有一层「学术」角度。他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来回望商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它(秦朝)的败亡,是因为秦始皇没有把商鞅确立的战时法律制度,转型为和平时期法律制度。」
| 《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新京报记者王叔坤 摄。
图片来源:新京报
《大秦帝国》的真实意图
民国历史学家张荫麟在其著作《中国史纲》中对法家有过这样一段评述:
「别家讲政治总是站在人民的一边,替全天下打算。法家则专替君主打算,即使顾人民也是维护君主的利益。这是无足怪的,法家的职业本来是替君主做参谋。一个君主的利益没有大得过提高威权和富强本国,而且这些越快实现越好。」
对这套极度推崇「秦国模式」的历史观,孙皓晖相当自信。连带着,对司马迁也不以为然。在一次《新京报》的采访中,他直言不讳地说:
「他(司马迁)的历史观很迂腐。」
这种与传统乃至现代历史观念相背、过度赞颂「强秦」的价值表达,终于使《大秦帝国》从小范围的学术批评,走向今日的泛网络批评。
然而,贾谊在《过秦论》里却笑话「强秦」:
司马迁. 史记. 中华书局, 2011.
商鞅等. 商君书.石磊(译注). 中华书局, 2011.
吕不韦等. 吕氏春秋. 岳麓书社, 2015.
朱绍侯. 中国古代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
朱绍侯. 军功爵制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17.
吕思勉. 秦汉史.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6.
张荫麟. 中国史纲.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刘复生. 《大秦帝国》到底要讲什么?. 文艺批评, 2018.
孙皓晖/访谈. 春秋至秦是政治透明最典型时代. 新京报, 2013.
如果你喜欢中国历史,想要读懂中国本身;亦或是你对中国古代名臣的故事充满好奇,想要一探他们的智慧所在,那就来「知鸦·通识课」吧。
「知鸦·中国人物」系列课程通过十多位中国历史人物,透视中国的不同维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复盘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收获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现在扫描上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订阅《知鸦·中国人物》,还可享受7折优惠,原价98元,现价仅需69元。
欢迎各位学友分享关注微信公众号「明白知识」,并设为「星标」。我们将在日后的文章中为大家发放更多关于通识课程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