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7月1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童蒙养正 |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

居士亭 2018-11-12


点击上方△蓝字可关注【居士亭】


童蒙养正 | 专题



童蒙養正教育的基本理念

  

《易經.蒙卦》說:「蒙以養正,聖功也。」意思是,從童年開始就要施以正確的教育;童稚蒙昧之時最容易接受引導,此時應該用來導向正道,這就是造就聖賢的偉大功業!所以古人說「三歲看八十」,童年時扎下的善根,會影響他一生,到了八十歲也不會改變。

  

過去我們注重講解中國古人對胎教的重視,以及出生之後一千天的保護:母親在懷孕期間,一切的行為、言語、思想都必須端正,讓胎兒稟受正氣。出生後的三年內,大人要保護小孩,讓小孩所看到、聽到、接觸到的,都是正面的言語與行為。這三年的根扎下去,小孩就具備判別是非善惡的能力,一輩子不會改變。現在我們要更進一步,探討三歲之後的童蒙教育。

  

兒童時期記憶力強、理解力弱,所以應該帶著小孩背誦聖賢典籍,例如《聖學根之根》所收錄的二十三種童蒙書籍。也可以將自己所讀的聲音錄下來,然後反覆播放,同時跟著讀;這樣不但提高興趣與積極性,還能養成邊讀邊聽的好習慣。每次只讀一種教材,反覆熟讀,漸漸就能背誦;要背誦到滾瓜爛熟,通常是讀了幾百遍,甚至上千遍,就不容易忘記了,然後再讀下一本。《聖學根之根》背完之後,就可以背四書五經。背書的目的是讓小孩的心安定下來,培養定力,不胡思亂想,這對小孩日後智力、能力的發展至關重要!


二十世纪初,欧洲有许多专家学者共同讨论一个问题: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和中国,此乃人类文明之摇篮),其中三个都已经消失,唯独中国还存在,这是什么原因?欧洲学者讨论的结果,可能是中国人注重「家庭教育」的缘故。这个结论非常正确。师父上人说,家庭教育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之根,是以五伦、八德的伦常之道,落实「修身为本,教学为先」,以此蔚为后世典范。

  

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子有亲」,首重孝敬父母,并将此发自於天性的孺慕之心、亲爱精诚,终其一生保持不变。进而推广之,能够爱兄弟、爱家族、爱邻里乡党。《弟子规》说:「凡是人,皆须爱。」由此扩大到爱社会、爱国家、爱全人类,此乃「亲亲而仁民」的具体表现。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是爱的教育。

  


甲、志在圣贤的童蒙教育

  

清代大儒陈弘谋先生在《养正遗规序》中说:「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材。教术之端,自闾巷始,人材之成,自儿童始。大易以山下出泉,其象为蒙。而君子之所以果行育德者,於是乎在。故蒙以养正,是为圣功,义至深矣。」这段箴言指明了童蒙教育的重要性。

  

诚如师父上人所言,童蒙养正的家庭教育首重父母尊长的以身垂范,其目标是成圣成贤,是正知正见的智慧教育。《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语阐明了童蒙养正教育的真谛。人性本善的「善」是指圣人,是纯净纯善的。圣贤教育教人从习性恢复到本性本善,是超凡入圣的教育。中国自古至今,为人父母者都是希望把孩童教导成大圣大贤,并不希望他做大官、发大财。民国以降,时至今日,圣教衰微,物欲横流,名利竞起,此乃社会动乱真正根源。若不能恢复圣贤教育,此动乱将永无止息。

  

远在四千五百年前,尧舜使契为司徒,来主管教育,敬敷五教,五教就是指五伦之道。宋朝的朱熹夫子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一开头就揭示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此言道出中国传统圣贤教育的原则与纲领。

  

众所周知,圣贤的学问是大自然的法则,它运行不辍,永恒不变,超越时空。五伦是道,天然之道、自然法则;五常是德,五常是「仁义礼智信」,随顺道即是德。五伦五常细说,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此十二德目与道完全相应。若能依教奉行,遵守自然之道,则能生活得幸福、快乐、美满,大自然的规律就是至善至美的道德。

  


乙、周朝皇室的童蒙教育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注重家庭教育的民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代出贤人。周朝的三太,太姜、太任、太姒,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胎教典范。

  

周文王母亲太任,十分注重怀孕之时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因为这会直接影响胎儿。因此她怀孕之时,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场景,耳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口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她从不歪著身子睡,也不偏斜著坐,亦不曾跛著脚站;她不吃气味不正、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坐摆放不正的席子。所以文王生下来就非常的贤明,圣德卓著。中国古人知道,婴儿一出生,睁开眼睛就会看,竖起耳朵就会听,大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都在学习和模仿,并且深受影响。此时父母应当以正面教化之,施以德教,则孩子必然受用终生,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是也。

  

周文王的夫人太姒,是有莘(音伸)国姒姓的女儿,她仁厚和顺、生活俭朴、恭敬老师且深明大义。文王十分仰慕太姒的美德,亲自到渭水去迎娶她。太姒效仿祖母太姜和婆婆太任的德行,勤勤勉勉,相夫教子,恪尽妇道,培养出一代明君圣哲——周武王和周公旦。

  

在中国古代,帝王培养接班人可谓是用心良苦。皇帝登基后首要大事即是立太子,并延请全国最优秀的老师来培养接班人。这三师即是太保、太傅和太师,合称三公。太保主要是教饮食起居、卫生保健等生活教育;太傅是教导伦理道德,及礼法的制定与颁行;太师是教导如何治理国家,即治国平天下的学问。

  

周武王过世时,儿子成王才十岁,所以是由周公摄政,延请圣贤人来教导成王。据《大戴礼记》记载:「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成王的太保是召公奭(音是),召公是周武王之弟,在他的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成王的太傅是周公,周公是孔子心目中最为崇拜的圣人,他曾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注重制礼作乐,《周礼》相传即是周公所作;成王的太师是姜太公吕尚,周文王、周武王都是拜姜太公为师。蒙受父母的栽培、老师的教导,周成王果然不负众望,将国家治理得很好。他在位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刑措四十余年不用」,成就了周朝最为鼎盛的「成康之治」。

  

周公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好父亲,对儿子伯禽谆谆善诱。当成王封伯禽於鲁之时,周公语重心长的对儿子说:虽然鲁国的文化鼎盛,但是你千万不要以自己是鲁国人而骄傲。周公说:我听说,「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真正有德行的人表现在外都是恭敬,这才是真正的荣耀。孔老夫子一生恪守五德,温良恭俭让,待人恭敬,绝不敢轻慢任何人,成就了万世师表的盛德。

  

周公诫子说:「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拥有很多的财富,能守之以节俭,才能得到平安;反之,如果拥有财富而却生活奢侈,祸害就会随之而来。「禄位尊荣,而守以卑者贵。」身居高官厚爵却愈是谦卑,不敢在人上,自卑而尊人,这才是真正的贵人。「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知,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周公诫子的金玉良言,是告诫子孙的真实之语,是自己一生智慧经验之谈,教导我们如何立身处世,保全功名富贵,深值世人学习。

  


丙、言语步趋中的真实学问

  

在陈弘谋先生《养正遗规》所选录的朱夫子《童蒙须知》序文中说:「夫童蒙之学,始於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童蒙养正的家庭教育,都是从日常生活的穿衣吃饭、读书写字、洒扫应对进退等杂细的事宜之中,培养孩子的至诚恭敬之心,成为日后进修上达的阶梯。如同弘谋先生所说:「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纤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

  

在教导子女穿衣吃饭、言语步趋等童蒙养正教育方面,宋朝二程的母亲侯氏蔚为典范。侯氏自幼德才兼备,聪慧好学,「好读史书而不为词章」,且於政事颇有见地,深得父亲疼爱。侯氏七、八岁时,读到古诗:「女子不夜出,夜出秉明烛。」从此之后,她日暮就从不走出房阁。长大之后父亲将其许配给河南青年才俊程坰,程坰乃名臣之后,史称其「温恭待人,率以清慎」。

  

侯氏于归之后,对公婆非常孝顺,与夫君相敬如宾,虽小事未尝自专,必禀之而后行。且治家有法,对晚辈仁爱宽厚,对庶子视若己出。侯氏前后育有五子一女,但仅有程颢、程颐存活,她亲自教育二子,对其严加管教,未曾溺爱。据《近思录》记载,二程小时候刚学走路,走著走著就跌倒了。家人唯恐孩子啼哭,就走上前去把他扶起来,侯氏呵责说:「汝若安徐,宁至踣乎?」你们如果举止安定徐缓,怎么会跌倒?吃饭的时候,侯氏就让儿子坐在自己身边,见到儿子常常把盐、梅加於羹中以调味,侯氏就训斥、制止说:「幼求称欲,长当如何?」从小就贪图美味,长大后怎么得了!

 

侯氏训诫儿子不可恶言骂人,曾说:「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儿子有过失时,侯氏从未曾为之掩饰,她常说:「子之所以不孝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因此,程氏兄弟一生都不挑剔衣服、饮食,从不恶口骂人,这都是得力於童蒙养正之时,母亲优良的母教。

  

在母亲的教导下,程氏兄弟都成为贤德之人,且名扬天下。程颐十八岁就上书宋仁宗,希望「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引起朝野震动。后来二程都师从周敦颐求学。宋仁宗嘉佑二年,二十六岁的程颢金榜题名,出任主簿官职;二十五岁的程颐以布衣之身在京师授徒讲学,以致「斯文大兴」。后来,他在宫廷中出任经筵讲官,成为宋哲宗的老师,可谓是备极殊荣。仁宗皇帝追封程母侯氏为「上谷郡君」,以示表彰。

  

由此可知,母教确实是为天下太平之源,仰观前贤,为人父母者怎能不深思与反省!

  


丁、启蒙教育的成功典范

  

当今之世,习近平主席大力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家庭教育。二0一五年二月十七日,习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此乃真知灼见,古今皆然。家庭教育须从胎教始,且於童蒙养正之时,即以身教化之、言教导之,循循善诱,厚积德本,则三岁、七岁前所涵养的纯净纯善性情,尽其一生都不会改变。

  

十年前,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曾经感慨的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并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起各界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在民国以前,中国人的德行、学问是如何培养出来的?首先是自小於童蒙养正时期,即施以德行教育,使其品行端正,恪守伦理,深明因果。於此基础上再「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奠定传统学术的根基,目的是回归自性。其教学的方法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以此开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学者能依此行之,则一生道德学问必有真实成就,成圣成贤亦是指日可待。

  

中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民国时期的许多家庭之中屡见不鲜。中国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於一九一一年出生於湖南的书香世家,父亲终身研究朴学,擅长天文算法。张舜徽禀受家学,由父亲亲自授业,后转益多师,虽未曾上过一天学,却成为当代著作等身的国学家,并於华中师范大学任教四十年。

  

张舜徽七岁时,父亲就以王筠的《文字蒙求》为其发蒙读本,稍长即读《说文解字》;十六岁后,开始研究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并於十七岁撰写了《尔雅义疏跋》一文,奠定了文字、训诂学的深厚功底。父亲去世后,十七岁的张舜徽负笈出去寻师访友,他的姑父余嘉锡先生,是著名的目录学家,《四库提要辩证》作者,时任教於辅仁大学。张舜徽住在姑父家中,广泛求教於京城名流学者,这段期间成为他一生读书进展最速的时期。

  

张舜徽先生在《八十自叙》中总结自己一生的治学,始於仰慕干嘉诸儒,从而潜心研究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而后才进一步的研究儒家经学。因此,小学和经学是他一生研究国学的基础,这个基础正是在家庭教育的浓郁国学氛围中奠定的。因此,他才得以为《说文解字》作《约注》,为郑氏经学作《丛著》,且博治子书,匡正旧史,辨章学术,这不能不归功於父亲、姑父所施行的家庭教育之效。

  

中国传统童子功的教学方法,曾引起现代众多教育者的深思。为此,热心於为民族培养人才的吴鸿清教授曾经感慨的说:「无数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教育曾经为中华民族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启蒙教育有很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汲取、继承,让它在现代社会重放光芒。钱学森之问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需要用实践来证明的问题。」禀承著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理念,吴教授在大西北的偏远乡村办起了伏羲班,取得明显的成效。他深深的相信,用童子功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戊、勤俭节约的家教德范

  

中国自古至今的家庭教育,十分注重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三国时期的蜀国名相诸葛孔明,曾经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短短数言,尽述一生修德,父母之爱,发自肺腑至诚,是传之后世的箴言良鉴。

  

习仲勋老先生,年少之时很喜欢学习古文。自入小学起,擅长古文背诵,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经典,都倒背如流、熟谙於胸。他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谈举止,效仿先辈为人处世的风范,培养出忠孝友爱、勤劳俭朴的优良品德。

  

夫人齐心回忆,习老先生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虽然身兼要职,但是在家庭中,他不仅利用业余时间亲自照顾孩子,帮孩子洗澡、洗衣服(这是父子有亲的真情流露)。而且他自己言传身教,对子女从严要求,注重教育孩子自小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培养了勤俭节约的家风。在穿著上,孩子们的衣服、鞋袜都是接力著穿,大的穿旧了,再让小的穿;在吃饭上,掉在桌子上的米粒都要捡起来吃掉,吃完后还要用馒头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净;在用水、用电方面,习老先生是用浴盆洗澡,洗完后留给孩子们接著再洗,然后还要用澡水洗衣服。厅堂的灯晚上很少打开,习老先生要求,只要房间里没人,一定要随手关灯。

  

习家俭朴的作风对子孙产生深远影响。习仲勋老先生给孙女起名明泽,就是希望她将来能够清清白白的做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习明泽从小是跟爷爷奶奶长大的,爷爷的教育方式使她受益匪浅,连过年所收到的小红包,都是爷爷从疗养院积攒下来的小牙签,她感到很高兴,至今还保存在家里。和父亲习近平在一起的时候,习明泽从不让父亲多点一盏灯,餐巾纸也时常撕一半给父亲,一半给自己留著用,这都是得力於爷爷身教的影响。

  

在写给父亲八十八岁「米寿」的贺信中,习近平写道,自己与父母的感情久而弥深,从父亲那里继承和吸取很多宝贵与高尚的品质:学父亲做人(坚持真理),学父亲做事(从不居功),学父亲的信仰(心中始终有一盏明灯),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博大的爱),学父亲的俭朴生活(勤俭持家)等。父亲的高尚品德,使子女终生受用。

  

诚如古人所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深以为借镜的历史经验。「俭以养德」这是明智的父母留给子孙最为珍贵的传家之宝,也是习老先生以身垂范、福佑子孙的纯朴家风。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教育,是千百年来的祖先智慧经验的总结,是代出圣哲的不二法门,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瑰宝。它跨越时空,纵贯古今,行之当世仍是深具实效。普愿华夏子孙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家庭教育为核心,进而扩展至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宗教教育,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延续亘古永恒的灿烂文化,为世界缔造长治久安的永久和平。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童蒙养正 系列书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