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抗氧化,值得买吗?
说起抗氧化成分,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VC、VE以及它们的衍生物等,还有一些添加在口服产品中,说不清具体是啥,但听起来就很抗氧化、很植物的名称,比如多酚、儿茶素、花青素、原花青素等。
那这些成分到底是啥,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呢?
图片来自:Soogif
(本文受果壳文章《什么多酚,类黄酮,花青素的,都是啥呀?》启发,作者:漂流Oceania)
首先,我们从“多酚”来开始这个故事,为什么呢?因为这几位,都属于“多酚类”。
我们最熟悉的“酚”,非酚酞莫属,化学实验室常用酚酞试剂作为酸碱指示剂。
图片来自:baidu.com
酚酞结构式(无色内酯形式)
从这个看着眼晕的结构里,可以看到定义“酚”的结构。
在有机分子中,看到有羟基(-OH)与苯环直接相连这个结构,那就属于酚类,该羟基就叫做酚羟基。
由于羟基容易被氧化,所以酚类具有对抗自由基,抗氧化的作用。
如果一个酚类分子含有不止一个羟基,它就被称为“多酚”,酚羟基越多,抗氧化能力越强。
要说清楚开头提到的几个成分与多酚的关系,需要再引入一个概念——类黄酮。
类黄酮的名称就来自它与黄酮类的结构类似,两个带酚羟基的苯环通过三个碳原子(下图中编号2,3,4的碳原子)相连,就可以被划归为类黄酮。
图片来自:baidu.com
黄酮与类黄酮结构通式对比
看起来太复杂了,不用记。
只需记得,类黄酮是多酚类的一种,有抗氧化性。
常被提起的茶多酚,里面的重要成分儿茶素类就属于类黄酮,同样可以抗氧化。
图片来自:baidu.com
儿茶素结构式
儿茶素从分子结构来看,还分为儿茶素(2位苯环和3位羟基在纸平面不同侧,即一条虚线一条实锥线)和表儿茶素(2位苯环和3位羟基在纸平面同一侧,即两条虚线或两条实锥线),这里不多赘述结构式。
另一个口服界大火的花青素,也属于类黄酮,结构更为复杂。
但花青素并非是一种化合物,而是一大类,目前已确定的有20 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随着酸碱度不同显现多种颜色。
图片来自:baidu.com
花青素结构式
说起花青素,就不得不提流行的口服葡萄籽产品。
葡萄籽大家都很熟悉,可是却没有红色或者蓝色的葡萄籽,那为什么说它含有大量花青素,可以抗氧化呢?
这是因为,葡萄籽里含有的,是无色的原花青素。原花青素属于多酚类,但不属于类黄酮。
原花青素是由上面说过的儿茶素分子聚合起来的聚合体。两个儿茶素聚合就是二聚体,三个就是三聚体,超过三个就是多聚体。
既然原花青素是儿茶素聚合而成的,那又为什么不叫一个与儿茶素有关的名字,而叫“原花青素”呢?
那是因为,原花青素在酸性加热的条件下,会分解成花青素单体。
好了,现在终于理顺了以上这几个家伙之间的关系了,我们来复习一下。
儿茶素和花青素都是类黄酮的一种,类黄酮属于多酚类;
原花青素由儿茶素聚合而来,又可分解成花青素,属于多酚类,但不属于类黄酮。
以上成分都属于多酚类,具有抗氧化性;
这些成分体外实验中都能抗氧化,但是,体外实验结果不一定适用于人体内服,口服进入人体后究竟能起多大作用仍是未知数。
由于儿茶素类的抗氧化能力,饮茶也被认为是对人体有益的行为之一,但是茶水中的茶多酚含量并不高,所以不要寄太大的希望在面前的茶壶身上。
图片来自:Soogif
目前市面上广泛宣传的葡萄籽抗氧化口服产品,总会出现强调产品原花青素含量高,测试得出的抗氧化能力强等字眼。确实,从分子结构上来看,多酚类酚羟基越多则抗氧化能力越强,对于原花青素来说,聚合度越高,抗氧化能力就越强。
但实验表明,只有寡聚原花青素(2-4个儿茶素聚合,简称OPC)的可以被我们的肠道吸收,多聚原花青素(5个及以上儿茶素聚合,简称PPC)则无法被吸收。
图片来自:Soogif
再观察这些产品,不少都在包装上标明了“OPC”,看起来确实是利于人体吸收的。
但目前常用的原花青素测定方法,是无法区分检测的到底是寡聚还是多聚体的,而是直接全部转化成花青素,然后测定花青素含量,再换算成原花青素含量。
产品中的到底是寡聚还是多聚原花青素,分别含量多少,是不确定的;测试得出的抗氧化能力里,究竟不能被吸收的多聚原花青素贡献了多少,也是不确定的;到底我们吃下去的是不是能被吸收的寡聚原花青素,还是不确定的。
图片来自:Soogif
(详细了解口服花青素可以参考文章“又双叒来辟谣了,这产品根本没那么厉害”)
所以,与其寄希望于葡萄籽胶囊来抗氧化,不如均衡饮食,多摄入含花青素的水果蔬菜。
综上,基于酚羟基还原性的多酚类分子,都具有抗氧化性,但想要直接内服至体内并达到理想的抗氧化作用,仍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正规产品尝试,但对于产品效果要有合理的预期,更推荐的是均衡饮食,从日常食物中获取人体所需的营养。
文字编辑:白勺儿
版式编辑:510
↙留言板在这里,点击“阅读原文”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