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重其事地,推荐一本书

三亩 基础颜究 2021-12-13



早啊,周末愉快。


关于礼物,法国人皮埃尔·布尔迪厄给过一个解答。这个解答包含“价格”和“时间”两个因素,简单来说,若以“男生送女生礼物,女生回礼”为例,包含下面四种情况。


1.回礼价值相等,过段时间再回礼——这是借贷2.礼物价值不等,立刻回礼——这是贸易3.礼物价值相等,立刻回礼——这是拒绝4.礼物价值不等,过短时间再回礼——这才是赠送回赠



和菜头说,第一种情况是婚礼红包。

新人刚组建家庭,工作不久,白手起家的多,这时候熟人朋友凑凑份子,让小两口把日子先“过起来”。等到自己(或者自己孩子)需要时,对方会按“等值”的原则返还。

在上海多年,见过特别精细的朋友。他们会标记日期,如果赠送和回礼的时间相隔太长,会考虑利息和通胀——实打实的借贷了。


第二种情况体现出双方地位的不等,或者对于财物看法的不同。

我记得有朋友,大家凑份子吃火锅,有人带羊肉,有人带酒,他来了也带东西,一根葱

这种情况,要么这人有赤子之心,大家愿意照顾他。

要么就是下次不给他发微信。

后者居多。



第三种情况最冰冷。

《男人四十》里面的张学友,就是这个角色。

过于严格地当场返还,是对于好意的生硬拒绝,这种排斥,有时候比不参加聚会还要让人难堪。




最后一种情况是温暖的。

最温暖不过的,就是借书或者借CD。

书籍和音乐是无法计算价值的,就算有,也不是价签上面标注的人民币数目——那是一种直达心灵的力量。

借一次还一次,两次见面最少是寒暄,或者还能喝个茶,甚至吃一顿很慢的饭。




我在和菜头的文章里看到“如何还礼”,菜头这么说:

“我要赞美一下皮埃尔·布尔迪厄。他用如此简洁清晰的方式,说清楚了赠礼和回礼的关系。几乎是一劳永逸地解除了我们回礼的痛苦,让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恰当的方式,向对方表达出不同的心意。”


写到这儿,突然想到吴琦和项飚老师的《把自己作为方法》。

在“什么是批判”那一小节中,提出过阿兰·巴迪欧的说法,关于“爱”:

爱,是把一个随机的事件变成可持续的事实

一开始是一见钟情,这个真诚的火花要被保护,要延烧下去,从容不迫而又温暖有力。

不怕柴米油盐,不怕按揭装修,不怕父母老病,不怕升学难题。


布尔迪厄和巴迪欧一样,给了我们一种思考方法,把我们表达不清楚的事情,一下子拆开来,变得清朗透彻。






项飚老师是温州人,跟许知远对话的时候,这位北大、牛津和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的学者,朴实得如同一个快递小哥。

他在书里问道:在上大学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的年代,职业知识分子到底应该干什么呢?他们跟工程师、科学家和生产线工人的工作分别在哪里呢?

项飚这么回答:

他们应该给其他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些思考方法,帮助他们看清楚生活的复杂性——年轻人需要一些思想工具,而不是一些空洞的道德教化。


推荐《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飚谈话》,这本书不厚,很快就能读完。



我花了两个星期,把它读了四遍。

每次翻开,都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启发。


比如,在“新加坡启蒙”这一小节,项飚老师提到自己到了三十岁,已经在新加坡做博士后,才明白“做学问”也是一种“自我表达”。

“我等到那个时候才理解,学术是人的一种实践。到三十岁才启蒙,在牛津都没有理解到。因为从小到大,学习是天职,从来不问为什么学习,没有想过学术和寓言是一回事,跟唱歌是一回事。”


我生性愚钝,到了四十岁上也依然把“学术”神圣化。

看到这一句,像被闪电击中了尾椎骨一样从座位上跳了起来。


以上

祝秋安


2021年11月5日

于浦江



E N D

 | 推荐:

除了护肤品,双11还值得买的东西

 | 上文:

早二十年知道这些就好了


作者:三亩
文字编辑:蚊子
版式编辑:miumiu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JICHUYANJIU 基础

“60W人都在看的护肤指南”





 点击“阅读原文”,留言板等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