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秋阳创巴仁波切 | 痛苦并不真实存在,解脱唯一要做的就是放弃挣扎



在创造某一件事物的同时,

也是在创造它的消融;

它消融为另一件事物融入空无。

.......

在佛教里,寂静和愉悦完全无关。

它是无瞋无事发生。

我们纯粹安静下来,

事情因此而变得非常清晰明确。

—秋阳创巴仁波切—


四 法 印


小乘以「四法印」来描述观看世界的方式;四法印(或称见之四相)分别是无常丶苦、无我和寂静*。


前两者是以检视轮回的环境为基础;

后两者则是从那种审视之中,你可能会发掘出来的可能性和潜能。


在藏文里,「四法印」被称为「恰迦息」( chaggya shi)。

「恰迦」意指「印」,「息」意指「四」,因此「恰迦息」代表「四法印」或「观看现象世界的四种方式」。


* 英注:创巴仁波切在「见之四相」和

较常见的「有之四相」

( four marks of existence)做了细微的区别。

前者强调修行者对现象世界的态度,

后者则强调现象的轮回本质。

之后创巴仁波切使用「法之四准则」

( four norms of dharma)来探讨这四个相同的主题,以做为无神论观点的一个面向。




1

诸行无常


四法印的第一法印是时间和空间的无常。


如果没有为时间和空间设限,时空就无法存在;如果不了解这些限制·我们就无法理解时间和空间。


同样的,当你说一种语言的时候,你使用文字,但是为了使语言发挥功用,空间也是必要的。


无常并不特别可怕。它是一个让事情发生的自然过程;这个过程连接情况与情况之间的间除,连结空间与谈话内容之间的间隙,「诸行无常」」这个辞汇的藏文是「米大巴」」( mitaka)。


「大巴:意指「常」,「米」意指「无」、「非」,因此「米大巴」是指「诸行无常」。


有聚合者,必会消散;

有生成者,注定会消融。


在创造某一件事物的同时,也是在创造它的消融;它消融为另一件事物融入空无。我们可以说,凡是往上者,终必会下落;这是极为正常的事情。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注定都会衰败式微。不论一件事物在一开始有多么地灿烂辉煌,它终究会衰败灭亡。


人们是那么天真幼稚地认为,他们可以构筑永恒不朽的事物,而没有看见,所有聚合而成的事物终究会消融而不再存在。没有什么是恒常的。


我们的分别心——我们精巧且爱岀风头的自我——一所规划构想和积累组合出来的每件事物,都是无常的。


我们试图把事情拼凑在一起或理岀头绪,但那个逻辑都会自然而然地消失。它有如建造一幢房屋:如果是随手盖的,你就有可能把它给拆了。事情就是如此。




2

有漏皆苦


四法印的第二法印是有漏皆苦,它指你所创造的一切都可以被视为痛苦的来源。

你所创造的、令人感到宽慰舒适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因此它迟早都会堕落毁坏,变成令人不安的事物。

藏文对此的描述是「萨切塘切度俄瓦」( Sak-che tham-chedug-ngalwa)「萨切」意指「被集合或制造之物」,「塘切」意指「全部」·「度意」意指「苦」,「俄」是「持续」,「瓦」则使它成为名词。「度俄瓦」有如某个人持续不断的悲惨痛苦。


因此,「萨切塘切度俄瓦」是指我们试图创造恒常的事物,然而,这徒劳的尝试都只带来的痛苦。


痛苦不会自行存在。如果你创造了一个舒适的情境,并且认为这种完美的情况会持续下去,那么痛苦就会存在。


在你创造了此一完美情境之后,你开始改变主意,产生怀疑,甚或在你改变主意之前,你的舒适就烟消云散了。


因此,期待事物将会长长久久,构成了痛苦的基础。

真相是,随时都会事出突然。

因此,一切造作之物注定是痛苦的。


一切皆苦的原因在于,我们的生活体验变成一件麻烦事,它不只是在说「小宝宝很痲烦,很累赘,所以我们应该把他或她送到保姆那里」。


在这个情况下,这种麻烦累赘不是普通的麻烦黑赘,而是根本的痲烦累赘。每当你尝试做一件事情时,它总是让你威到麻烦累赘。


这让事情娈得非常不方便。但是如果你问:「还能怎么办?」你也找不到答案。


不论我们这辈子体验什么,都需要费劲。我们努力把事情兜拢在一起,然后试着享受它。为了获得美善和快乐,我们拼命去追求成功。这种努力尝试的过程·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都是痛苦的。


举例来说,你手中有一杯美味的咖啡,你添加鲜奶油和糖,然后心满意足地搅拌它。你吸入那香气丶啜饮它,心想,这真是一杯美味的咖啡!


你觉得心满意足;你已经引颈期盼这杯咖啡好一阵子了,但是现在你把它一饮而尽·欣赏变成了痛苦。你觉得好像从来没有喝下那杯咖啡。它全都没了,这令人感到泄气沮丧。于是你喝第二杯咖啡来填补空隙,但第二杯咖啡也消失了。你最后喝了好多咖啡,多到让你觉得恶心想吐。





3

诸法无我


四法印的第三法印是「诸法无我」,它是指我们把一切法或一切体验都视为离于我执。在藏文里,这是「却塘切达没巴」(chothamchedagmepa)。


「却」意指「「法」,「塘切」」意指「一切,全部」,「达」是指「我」,「没」意指「没有」,而「巴」使它变成名词。因此,全句是指一切法的真实自性都离于自我。


就小乘的意义而言,「离于自我」是指,从自我的观点来看没什么是可执取的。

这构成了一个有趣的无神论参考点:没有人可救,因为家里没人。


「无我」意味着情势已经变得清楚明确。有可能有一个神,如果没有信徒,那么谁来崇拜信奉神呢? 重点在于你不存在,不在于神不存在,而你似乎只是悬荡着。

这有如一幢附设家具的房屋,但却没有人居住。这个无神论的参考点远比相信无神来得重要。从此一观点而言,一切法都可以被视为无我。


「一切法」是指投射的法和投射者的法,也就是现象的法,以及自我或个人的法。


基本、一般的法,或者如天地之法等如实的事物都被指称为「投射」。投射者是心处于迷妄状态的人。投射者是个人的法,投射是存在的法,也就是我和我的。


我们为了让自己快乐而紧紧抓住事物不放,但事实上,我们没有可以紧抓不放的人事、物这是徒劳无益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存在的。我们经历体验的事物不再非比寻常,存在于我们内心的事物不再严肃认真。


它全都是泡沫,都是无用的海市蜃楼。对于这整件事,我采取一种轻松愉快的态度,但事实上,它是非常沈重悲伤的。

总而言之,此法印符合之前关于痛苦的陈述;在痛苦之中,其实也没有受苦的实体。


「诸法无我」的意思是,我们所做、所处理、感受、感知的一切都没有一个受者。


对此,你可能会觉得无法接受,但它却是千真万确。

一件事情在刚开始看起来可能很好,但是当我们开始拥抱它时,我们总是会对这整件事产生怀疑。即便是最愉快的体验,我们都无可避免地自语:「我在做什么?那是什么?」


风骚或轰动的情境或许让人其乐融融,但是当我们试图接受它的时候,却没有人去领受它。


事实上,在我们生命的核心、在内心的最深处,没有么可以让我们用来领受、滋养它,或充分享受它·因此,我们发现自己无处可寻,发现自己不存在。我们觉得有点空洞。许多人都因此而吓坏了。


「一切似乎都是空洞的」(一切皆空)体验,是无我的第一个发现。


「无我」不是一个天大的启示,而纯粹是一种了悟:在我们的生命里,没有一个可以让我们降落的平台,而且一切都会付诸东流。

这是了悟了「此性的不存在」(nonexistence of thisness)。

置身此地,活着和享乐等等事情,都没有满足可言。






4

涅槃寂静


四法印的第四法印是「涅槃寂静」。

在藏文里,它是「雅甘雷德巴息瓦」(nya- ngen ledepa shiwa)。

「雅甘」意指「忧苦」」或「不必要的忙碌状态」·而「雅甘雷」是指离于那种状态;「德巴」意指「超越、离」,「息瓦」」是「寂静」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离于不必要的存在状态,这使人寂静」。

这是涅槃的定义,因此我们也把第四法印称为「涅槃寂静」。


每当佛教谈论「寂静」的时候,我们都应该精准且明确地知道,它不同于「寂静」的字面意义。


在佛教里,寂静和愉悦完全无关。寂静纯粹只是寂静。它是无瞋无事发生。我们纯粹安静下来,事情因此而变得非常清晰明确。


寂静是指了无混乱。紧紧抓着特定的哲理不放,这会制造痛苦,因为你是那么地珍爱你的信念。当这个特定的信念与他人所告知事物不符时,也会引起痛苦。


涅槃超越执着的痛苦,超越紧紧抓着某些想法不放的痛苦。你开始觉得,你脚下的地毯被抽掉了,但在此同时,执著的痛苦也被抽掉了。因此,斩断执著之见,是寂静的基础。


我们终于了解到,努力展现自己的个体性,反而使我们走入痛苦悲惨之境。当我们放弃追寻个体性的时候。就会找到不同种类的个体性——一个人的解脱救度。


当我们开始了解到这一点时,就找到了寂静、实存感和真实性。这种寂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天大好消息。我们可以不再时时刻刻奋力挣扎地去掩盖自己的作为,掩盖这个天大的骗局。


因此,我们不再感觉那么紧张不安,也不必笨手笨脚地努力。当我们不再折磨自己,不再努力奋斗要达到青春不老或永善的时候,我们如释重负,并且开始了解到,我们没有必要那么努力奋斗。我不会说它是一种心满意足,而是有了一个呼吸的空间。


它不像是「休息一下」——我们之所以感到宽慰,是因为我们发现没有「休息一下」这个东西!


首先·我们必须找出「我们是谁」。这让我们了解到,我们已经是佛了,而且拥有佛性。


这个发现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欢喜或难以接受。我们可能比较喜欢像猫、狗、猴子那般的行为举止,因为就是这样被养大的,而且已经习惯它了。但是在更深刻的层次上,我们确实像佛陀。这种认识为我们带来寂静,以及不必如此努力奋斗的慰藉。


我们时时刻刻都想要掩盖粉饰、装模做样,因此而碰上麻烦。然后,我们开始了解到那种掩盖粉饰、努力想要变成别人的本质。


我们看见,我们努力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其实相当可怕。了解到我们不必经历这一切,多么令人舒坦。事实上,我们可以做自己,可以寂静安宁。


斩断如猿猴般惯性挣扎的本能需要雄心,但它同时也非常简单自然。


根据佛陀的说法,没有人是猿猴,而且每个人都拥有究竟的觉性。那种觉性不是一种努力去达成的成就,而你唯一需要做的努力就是放弃那种挣扎。这么做的同时,你会有一种惊喜,并发现某种温柔又令人愉快的事物。


你了悟了解脱。

当你了解到,猿猴的作风需要刻意维系,而你的根本风格则是自然而然地生起,不需要刻意维护的时候,「解脱」就发生了。


作者 : 秋阳创巴仁波切 

恭录自: 创巴仁波切关于小乘别解脱道的开示



往期精选

17 July 2018


因为你,我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