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阳家族源流综述(上)

2017-07-19 欧阳春辉 欧阳氏文化传媒


欧阳世家

第一章 文莲鲤梦蹄产子 欧阳侯忍辱受封

欧阳氏之渊源,上可追溯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中可追溯到少典、黄帝、颛顼和大禹,下可追溯到越王无余、无壬、允常和勾践诸王。以上世系,在欧阳氏立姓之前,绵延千百万年,与炎黄子孙其他世系一脉相承,拟放在以后章节慢慢道来。

本书第一章,先从历史上第一位姓欧阳的人谈起。

历史上第一位姓欧阳的人,叫欧阳蹄,又名宰勋,被后世欧阳家族子孙尊称为“蹄祖”,是第75世越王姒无疆的次子。

1、蹄祖之父姒无疆

蹄祖的父亲姒无疆,是第66世越王勾践的第七代孙。也是越国历史上的第75世越王。从勾践到无疆,王位传了十世,血脉却是七代。
话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灭吴后称霸近五世。传到第五代玄孙也就是第70世越王翳的时候,宫廷内乱四起,短短14年就更换了四世越王,且无一善终,盛极一时的越国很快走上了下坡路。

第74世越王无颛,是无疆的长兄,他亲眼目睹越国内乱的惨剧,既憎恨又恐惧,一直不愿为王,曾只身逃入深山岩洞。国人用火焚烧艾叶,把烟熏入岩洞,逼迫他出来即位。

无颛虽然不想当王,但在位期间仍然励精图治,堪称一代中兴之主。他在位八年,死前决意不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正好他的弟弟无疆是个一心想重振越国霸业的人,于是就传位给弟弟无疆。就这样,无疆当上了第75世越王。

第75世越王无疆,是第74世越王无颛的弟弟,勾践的第七世孙,也是蹄祖宰勋的亲生父亲。所以有一部分欧阳氏族谱也尊奉无疆为得姓始祖。

2、蹄祖之母文氏莲鲤
蹄祖的母亲姓文,名莲鲤,是勾践时代越国大夫文种的后代。
勾践灭吴之后,逼大功臣大夫文种自尽。文种的长子文高,率一部分族人离开越国,迁往山东,是文姓大宗之始祖,后世名臣文天祥就是他的后人。

文种的次子文润,为越国三朝太宰。他11岁就进勾践王宫成了世子鹿郢(又名鼫与)的伴读。勾践逼杀文种后,文高想带弟弟文润一起离开越国,鹿郢不许,便留了下来。

勾践逼杀文种后,很快就后悔了,于是对留下来的文润格外看重,经常加恩。勾践死后,世子鹿郢继位,是为第67世越王,封儿时伙伴文润为太宰,不但专管宫廷内务,而且参与谋划军国大事。鹿郢在位6年就死了,传位给世子不寿,是为第68世越王。不寿可以说是文润亲自调教的学生,对恩师倍加尊敬,仍以文润为太宰,专管宫廷内务和参与谋划军国大事。不寿在位短短十年,他的儿子朱勾发动宫廷政变,史称朱勾杀父自立,是为第69世越王,仍以文润为太宰。文润不喜欢杀父自立的朱勾,借口自己年老体弱,上了几个月朝就辞官而去了,隐居于太湖边上,种莲田百顷,过上桃源般的日子。

此后,文润的后代便世居太湖之畔,承祖训不再出仕为官。后有族女名莲鲤,嫁与75世越王无彊为妃,即欧阳氏蹄祖之生母。

3、蹄祖出身高贵
蹄祖的父亲无彊,先是在20岁时就娶了一名商贾人家的漂亮女儿施女为妻。当时还是哥哥无颛当政,因此也没有在乎什么出身地位和血统问题。施女嫁过来第二年,生一子名玉,也就是蹄祖的长兄、后来的闽越王。施女产子不顺,难产而死。古代人瞧不起商贾,所以长子姒玉早年也因为是商贾人家的女儿所生,在王室多受冷落。再加上古代人迷信,认为姒玉一生出来就克死母亲,所以就连无疆也不大喜欢这个长子。

施女死后三年,无彊又续娶大夫冯之女为妻。冯氏嫁给无彊6年,肚子不见动静。这时候,越王无颛已经病重,并决定把王位传给弟弟无疆。

无疆当上越王,宫廷内务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立冯氏为王后。因为冯后无生养,所以第二件大事就是充实内宫,纳妃纳嫔。

冯后的父亲是越国大夫,位高权重,他一不希望无疆去聘中原诸侯之女,因为诸侯之女太高贵,一嫁过来,自己的女儿就当不到王后了。二不希望无疆再娶国中大臣的女儿,因为这样一来,新的国丈大人就会形成新的势力来分自己的权。

但是无疆早年就是因为娶了商贾人家的女儿导致长子玉在家族中没有声望的,现在自己登上了王位,自然要娶出身高贵的女子为妻了。于是冯大夫帮他四处寻找合适人选。一开始找了几个吴国旧贵族之女,无疆不大满意,后来终于在太湖之畔找到先朝大夫文种、三世太宰文润之后裔莲鲤。

莲鲤美貌端庄,聪慧贤淑,家族出身高贵,而文家又不愿为官,不会影响冯家的权位,于是君臣皆大欢喜。公元前354年春正月,17岁的文氏莲鲤嫁与30岁的越王无疆为妃。当年11月,文妃就产下一子,取名为蹄,又名宰勋,是为无疆次子。

当今一些研究姓氏族谱文化和越文化的人说“蹄是无疆的支庶子”,这种说法欠妥。无疆的正房冯后无生养,若说非正房生的儿子就是支庶子,那他所有的儿子岂非都是“支庶子”?再说长子姒玉,是他第一个妻子施女所生,施女虽是结发妻,却也并非正房,而是在她死后近十年,无疆承兄之基登上王位之后才被追封为施妃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子玉与次子蹄,只有长幼之分,却没有嫡庶之别。
反而在越王无疆的眼里,一直视出身高贵的次子蹄为嫡传世子,对文妃也更为宠爱。

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冯后的妒意。一方面为了巩固冯家地位,一方面为了自己王后之位长保,冯后于是向无疆提出要把失去亲娘的长子玉过继给自己为亲子。无疆完全明白冯后的用意,为了处理好君臣关系、夫妻关系和父子关系,他答应了冯后的请求,把长子玉过继给冯后为亲子,但并没有立他为世子,这也是直到他战死都没有立世子的原因。以致于后来越国诸王子争位,四分五裂,这是后话,暂且不表。但从他坚持不立世子可以看出,无疆的心意一直放在次子蹄身上。所以说,蹄祖出身高贵。这也是他以后能够顺利建立瓯越国,并受国人拥戴、长久传国的原因。

4、蹄祖两个名字的来历
公元前354年11月,文妃莲鲤已怀孕9个月,一天正躺卧在软塌上假寐,忽梦见一异兽,四蹄腾空而至,前蹄过处,正踩在自己腆着的肚子上,登时一阵疼痛,产下一子。

无疆的前妻施氏是因难产而死,所以无疆对此一直耿耿入怀。这次自己最喜爱的妃子文妃,做个梦就把儿子生下来了,而且母子平安,无疆大喜过望。因是文妃梦异兽之蹄而生,所以取名就叫“蹄”。这是第一个名字的由来。

那么为什么又叫宰勋呢?一是为了纪念四朝元老、三世太宰、文妃的高曾祖文润。文润的才能不亚于其父文种,为巩固越国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所谓“宰勋”,即越国世代不忘太宰功勋之意。二是因为文氏世家其时已不在朝为官,世人不知其家族显赫的历史,无疆吸取长子玉是商贾之女所生的教训,要让世人知道自己的次子出身高贵,其母是三世太宰的后代。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免得别人说闲话”。

从勾践时代起,历代越王大多有两个名字,究竟什么原因,已无可考,但从字面上看,似乎都有一个是乳名,一个是大名。如越王勾践,又名菼执,越王鼫与,又名鹿郢,越王不寿,又名不扬,越王朱勾,又名翁,越王侨伯,又名翳。若从这一角度理解,蹄祖的“蹄”似乎是乳名,“宰勋”是大名。

当今一些研究姓氏族谱文化和越文化的专著,一直把蹄和宰勋分开,有人说“无疆次子蹄”,也有人说“宰勋,无疆次子也”,其实蹄与宰勋,本就是一个人,两个名字。

5、是“率先降楚”还是“忍辱负重”?
近年来,有研究欧阳修家世的学者,依照欧阳修谱图序的说法,一致认为蹄受楚封为欧阳亭侯,甚至说无疆子“全部受楚封”,而次子蹄则是“率先降楚”。这些论断,我认为不符合历史事实。

先来看看楚国灭越的历史过程。

越国经过无颛和无彊两兄弟的多年努力,国家实力逐渐强盛。为了恢复昔日越国的雄风,无彊决定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原诸侯争雄。公元前334年春,齐楚两国在徐州会战,越王无彊抓住战机,在齐、楚胜负未分时,发兵进攻齐国。狡猾的齐威王连忙遣使鼓动越王弃齐伐楚。无彊听信蛊惑,放弃齐国,转而攻打楚国。

越王无彊调动太湖舟师五百艘战船进入长江,进攻楚国云梦泽,自己则率领十五万马步大军,从北向南压向楚国。楚威王发兵迎战,先在徐州齐军面前虚张声势,随后秘密出动主力十万战车兵和五万骑兵日夜兼程,秘密东进,另有部分舟师顺长江东进。楚越两军在昭关相遇,展开决战。越军冲向楚军,却被楚军埋伏的战车和骑兵包围。经过拼杀,越军大败,越王无彊战死。

昭关之战前,无疆早令次子姒蹄率领五万水军进入长江,正好楚威王也派了五百战船秘密东进,妄图截断无疆的退路,结果两国水军还没有遭遇,昭关之战就结束了。越国十五万马步军损失过半,纷纷向南溃退。这种情况之下,蹄祖宰勋只得等到掩护溃败的马步军全部渡江之后,才放弃长江,率部退守瓯江。
昭关之战,越王无彊来不及立世子就阵亡了,于是诸王子争位,互不相让,纷纷自立,越国从此四分五裂。一些正史将这一时期定为越国灭亡之期,就算是吧,因为毕竟无疆的后世子孙虽然建国,也都另有国名了。

先说长子姒玉,他是亲自参加昭关之战的。失败后,他率领马步军残部约七、八万人一路败退,先在越国旧都会稽修整了一个多月,并以正统长子的身份向弟弟们发号施令。结果兄弟们都不听他指挥。
楚威王也害怕姒玉在越国旧都复国,于是扬言要打过钱塘江去,活捉姒玉。姒玉害怕,连忙率部再次南逃,一直退守到今福建的闽江,才扎下根来。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33年,姒玉建立了闽越国,号称闽越王。因他的马步军是越国主力,虽然战败,实力仍在,加上姒玉又是无疆的长子,冯后的养子,因此在诸王子中最为强大,以越国正统自居,仍以姒姓传国。

闽越国共传12世223年,直至汉武帝时期才被汉朝攻灭。仅此一脉,所谓无疆子“全部受楚封”之说就站不住脚。
再说次子姒蹄。昭关之战,越国五万水军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失,因此姒蹄的实力仅次于其兄姒玉。

姒蹄退守瓯江之后,楚威王占领了越国钱塘江以北的全部疆域,虽然扬言要过江,其实却不敢再南下追击,原因有三:一是越国当时的国都在钱塘江以北的姑苏城,已经被楚占领了。春秋战国时期争战,占领对方国都之后,理所当然就是“灭其国”了,再打下去,那就不是战争,而是杀戮了,那是各国都不能容忍的。二是钱塘江以北本来就是越灭吴之后夺来的吴国旧地,占领后麻烦不多,但钱塘江以南则不同,是越人生发之地,一旦强行进兵,必会遭遇最顽强的抵抗,楚人不敢轻举妄动冒这个险。三是背后强大的齐国原本就在和楚国交战,是越国掺和进来才改变了战局,楚军一旦渡江南下追击越军,必有齐国军队乘虚而入的后顾之忧。有此三点,楚军不再追击越军,而是一方面忙于分裂越国,一方面掉过头来,趁得胜之师把齐国也打败了。

姒蹄退守瓯江之后,忍辱负重,收拾残局。当时他的兄长姒玉已经远退到今福建的闽江,其他兄弟甚至退到海岛之上,远离战争漩涡了,只有他还留在江浙一带,与楚相邻。这种情况下,他首先对外委曲求全,一开始的确派使者去接受了楚国所谓的分封,稳住了战后局势。但是不到一年,他的兄长姒玉建立了闽越国,他也就容忍不下去了,立时就建立了瓯越国,号称瓯越王。由此可见,蹄祖宰勋完全不是后人所说的 “率先降楚”,而是典型的“忍辱负重”。

祖立国之后,为区别自号越国正统、仍以姒姓传国的闽越国,乃自立姓氏为欧阳,他自己便是历史上第一位姓欧阳的人,也是后世欧阳、欧、区、欧越、欧侯诸姓之始祖。

瓯越国共传11世196年,历代君王皆姓欧阳或姓欧,汉武帝时期才最终融入大汉王朝。

6、从勾践到欧阳蹄的世系源流欧阳家族得姓前上溯到勾践的世系源流,可用如下世系表概括:

世系排序--字辈--名讳--简介--旁注

勾践一世-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年,春秋末第66世越王,姓姒名勾践,又名菼执。(公元前496年—前465年)在位。

勾践二世--鹿郢--第67世越王,又名鼫shí与、与夷,公元前465.11—前459年在位。

勾践三世--不寿--第68世越王,又名不扬,公元前459—前449年在位。

勾践四世--朱勾--第69世越王,又名翁、朱句,公元前449—前412年在位。

勾践五世--侨伯--第70世越王,又名翳、不授,公元前412—前376年7月在位--第71世越王诸咎,是侨伯的长子,在位3个月。第72世越王错枝,是诸咎的世子,在位几个月。

勾践六世--之侯--第73世越王,又名莽安,是第70世越王翳的第五子,第71世越王诸咎之弟,第72世越王错枝的叔父,中间虽隔两世越王,却是勾践的第六代孙。公元前375—前363年在位。第74世越王无颛,之侯之子,无疆之兄,在位8年,传位给弟弟无疆。

勾践七世--无疆--第75世越王。73世越王之子,74世越王之弟,公元前355—前334年在位。娶施妃生子玉,冯后无出,娶文妃生子蹄,又名宰勋。庶子九。

勾践八世蹄祖一世--蹄字辈--宰勋,无疆次子,姓姒名蹄,又名宰勋,开基后立姓欧阳。是历史上第一位姓欧阳的人,也是第一世瓯越王,欧阳家族后世子孙尊奉为“蹄祖”。 公元前333—前313年在位。

蹄祖的长兄姒玉,是第一世闽越王,仍以姒姓传国。

第二章 古越国兄弟四散 欧阳蹄立姓开国

历代以来,欧阳家族的宗谱都以明万历癸卯年(公元1603年)安福派修谱时所作《欧阳氏传家世次总歌》为纲。总歌第一句“因封受姓曰欧阳”,我认为不妥。欧阳氏不是“因封受姓”,而是“开国立姓”。

1、 “受楚封” 是荣耀还是屈辱?

公元前334年末,越国王城姑苏被楚军占领,越国灭亡。楚军一路追杀越军残部,到钱塘江之后才停止追击。次年春,越国钱塘江以北的广袤疆域全部被楚国占领。楚威王忌惮齐军在后的威胁,决定“恩威并用”,对越国诸王子实行“受降分封”。

先来看看蹄祖接受楚国分封的过程。

越国战败之后,无疆长子姒玉率残部在会稽休整了一个月,又一口气向南退到福建,当时算是蛮荒之地。次子蹄则把水军撤回瓯江口,等姒玉退到闽江之后,他才又回到旧都会稽,展开与楚国的谈判(其实就是受降)。

楚威王的本意是想和无疆长子姒玉谈判,可是他却逃到福建去了,其他子孙都逃到海岛上甚至海外去了。后来楚国得知次子蹄原本就是无疆心有所属的世子,在越国呼声很高,于是决定找姒蹄来谈这个受降条件。姒蹄心想:败了就是败了,为了保住越国一脉,还是委曲求全吧。

后世欧阳氏一些子弟读家谱,以为“受楚封”而且被封为“侯”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津津乐道。其实在当时,作为越国王子的蹄祖,受楚封是一种屈辱,国破家散,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蹄祖的忍辱负重之举。

一开始,姒蹄提出要到钱塘江北被楚占领的国都姑苏城去受降。而楚威王呢,却想到越国旧都钱塘江南的会稽城来受降。双方坚持了一阵,楚威王最后的底线是不能在姑苏城谈,因为姑苏城是他灭越的象征,而古人有“边界谈判”的循例。虽说是受降分封,但分封涉及到封地问题,实际上也是一种“边界谈判”。楚威王认为自己得胜后没有乘胜追过钱塘江,就已经很给面子了,现在当然不能以姑苏城为“边界谈判”之地。姒蹄最后也作了让步,答应在太湖南端的乌程欧余山谈判。

欧余山,因位于太湖南岸,是吴国太湖水师的南岸屏障,所以最早叫南屏山。据说勾践灭吴后,曾到南屏山歇马,认为整个太湖之地现在已都是越国领土,再也不存在“屏障”之说,所以改名为“欧余山”。

乌程欧余山也就是现在浙江湖州市的东郊约10公里处的升山。从南北距离来看,大约正好处在姑苏城与钱塘江口的中间。选这个地点,等于双方都做了让步,相对而言楚威王作的让步更大,因为这将意味着他要把从欧余山到钱塘江两百余里的土地封给姒蹄,也就是要把很大一片吞下去的土地又吐出来。

定下了受降地点,实际上就等于定下了边界问题。姒蹄这样一坚持,就相当于从楚国手中争回了由南向北两百余里被侵占的国土。

所以说,蹄祖“受楚封”,虽然是一种屈辱,但更多的是背负了一种忍辱负重的家国责任。

2、是“欧阳亭侯”还是“欧阳侯”?

蹄祖退守瓯江之后,为了稳定战后局势,一开始的确接受过楚国所谓的分封,但楚国给他的封号绝对不是“欧阳亭侯”,而是“欧阳侯”。若真是所谓的“欧阳亭侯”,就算是无疆的支庶子甚至支庶孙也不会接受。

在所谓的“唐太宗敕定《欧阳氏谱序》”中(这个谱序有很多漏洞,将在本章和以后章节逐一罗列)言之凿凿地说:“越王无疆之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以致后来欧阳修也未加考虑,在他的《欧阳氏谱图序》中也援引了所谓“欧阳亭侯”的说法。倒是民国13年姚星吾所撰的《欧阳氏族谱原委序》,准确地表达了“欧阳侯”的概念。不要以为仅差一字,其意义相差可就千里万里了。

首先来看看古代的爵位等级。古代爵位有六等,依次是“王、公、侯、伯、子、男”, 侯是第三等爵位,而侯爵本身又分三等:县侯、乡侯和亭侯。亭侯是最末等,封地方圆不过十里,连“食一乡之禄”的乡侯都比不上。以蹄祖当时的实力,若是封“亭侯”,食方圆十里封地之禄,恐怕连草根都要嚼完。

后人之所以对“亭侯”津津乐道,主要是因为三国时大英雄关云长曾被封为“汉寿亭侯”,并以此为莫大荣誉。其实当时刘关张三人刚刚兵败被打散,连容身之地一“亭”也没有,能被封侯,已经是莫大荣宠了,关羽当然欣然接受。加上三国时代虽然混战,仍尊汉室为正统,而汉朝开国之君刘邦发迹前就是个泗水亭长,所以自汉以后,“亭侯”才是一种大荣耀。

更重要的是,所谓“县、乡、亭”,那是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度之后设立的行政区域单位,在这之前是没有县侯、乡侯、亭侯之说的。楚越战争比秦始皇建国要早100多年,那时哪有什么“亭侯”呢?

言归正传。话说楚威王与姒蹄定下欧余山为“边界谈判”地点之后,接下来便是“封号”问题了。

一开始,楚国打算给姒蹄的封号是“瓯侯”。意思就是说:你现在已经退守到瓯江了,那我就把瓯江左近之地封给你吧。瓯江已经在钱塘江以南好几百公里之外了,这样的封号,蹄祖当然不准:我辛辛苦苦才争到太湖边上来搞边界谈判,你却弄个“瓯侯”出来,岂不是又把我打回姥姥家去了?

于是有人提出,那就改为“欧侯”吧,反正这里正好就是欧余山。“欧”和“瓯”在古时虽然是通假字,可以混用,但在越国,这两个字的使用频率都很高,特别是在地名方面,当时已经有很明显的区别了。所以这种提法楚国人又不同意。楚国人想,你封欧侯,以欧余山为中心,方圆几百里,那不是把整个太湖甚至连姑苏城都变成你的封地了吗?

古人的地域观念,如果没有明确的方位,那就是以命名之地为圆心向四周辐射的,一般没有确切边界。比如说如果封你为淮侯、淮水侯,那么淮水东南西北方圆几百里,就都是你的封地。但如果封你为淮阴侯或淮阳侯,那就指明了方位,淮阴侯的封地在淮水以北,淮阳侯的封地则在淮水以南。

双方经过一番争论,最后达成一致:封姒蹄为“欧阳侯”。意思就是说:以欧余山为界,欧余山以南所有原越国的土地,都是你欧阳侯姒蹄的封地。至于欧余山以北嘛,你就不用想了。

这样一来,首先是楚国人达到了他的目的:楚威王灭越之后,并不是要赶尽杀绝,也不想要所谓古越国“蛮荒之地”,他要的是无疆众多王子都臣服于他,做他的属国,年年向他朝贡,所以才要恩威并用封他们为“侯”。其时越国虽然败亡,但仍然拥有钱塘以南今浙江、福建两省的广袤土地,楚威王要想防止越国再次强大之后来复仇,就得想办法让他们搞分裂,搞内斗。他封姒蹄为欧阳侯,就意味着把欧余山以南所有原越国的土地都封给了他,那么姒蹄的其他兄弟又摆到何处呢?兄弟之间势必不服。楚威王心想:让他们兄弟自己去乱吧!

而姒蹄呢?他虽然也明白楚威王的用意,但他自己也找不出比这个更好的封号了。他代表已经灭亡的越国争回被人夺走的广袤土地,虽然是委曲求全,也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说他从小就受父亲宠爱,出身又高贵,本来就认为自己当仁不让是大越国的继位之君,现在国破山河碎,兄弟又四散,难不成真还有力量把失去的国土全部夺回来?也只好这样了。就这样,他接受了“欧阳侯”的封号,领地为欧余山以南(实际上就是太湖以南)的古越国的全部疆域。

这就是“欧阳侯”的来历,与“欧阳亭侯”虽然只有一字之别,相差又何止千里?“亭侯”是匡死的,最大大不过一个村庄去。而“侯”却不同,最小可以就封你一座几间房子的侯府,最大却可以封你一个广袤无垠的侯国。

3、蹄祖开国立姓

蹄祖受楚封为欧阳侯,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兄长姒玉那里。姒玉大怒,恐怕当时也骂了弟弟许多坏话。他就不想想自己逃得比兔子还快还远,反而埋怨一个忍辱负重的弟弟。他心想:我看你当什么劳什子“欧阳侯”,我索性自己称王,反正如今远在福建了,楚人鞭长莫及,也奈何不了我。

于是,公元前333年秋7月,无疆长子姒玉在闽地称王,建闽越国,并以越国正统自居,仍以姒姓传国,是为第一世闽越王。因为他是无疆的长子,所以后世也有史家列他为继48世越王无疆之后的第49世越王。

姒玉在闽江建立闽越国的消息,也很快就传到了姒蹄耳里。姒蹄也不服。当时越国外部虽有强敌灭国之祸,但由于无疆一直没有立世子,所以内部诸王子都互相不服。特别是实力强大的长子玉和次子蹄,亡国之前就一直在较劲,亡国之后,各有势力,就更加捏不到一团了。因此一听到兄长在闽江建立闽越国之后,姒蹄立即就不顾楚国虎视,两个月之后,于公元前333年秋9月建立了瓯越国,与姒玉并立。

然而姒玉却是以越国正统自居。他是长子,又是冯后的养子,居正统名正言顺。值此国破山河碎之时,姒蹄当然不能再和兄长争正庶之分了,于是决定自己开山立派,自建家国,自立姓氏,这就是欧阳姓“开国立姓”的动因。

古时是家天下时代。古代的王族对庶民说:“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但在自己心里却是家国观念:“家国家国,有家才有国”,因此,自建家国,自立姓氏,是很正常的事。中国之所以有那么多原生姓氏,基本上都与“家国观念”有关。而后来的皇帝赐姓,则是灌输给臣子“国家观念”的产物了。这是学术界探讨的问题,暂且不表。

且说蹄祖,他自建家国,自立“欧阳”为国姓,其实就是对长兄闽越王作了让步,如果他也以正统自居、以姒姓传国,势必造成兄弟相残的局面。

而他之所以用“欧阳”为自己传国之姓,并不是因为他受楚封之故,而是在很含蓄地告诉他的兄长姒玉:欧阳欧阳!我欧阳蹄才是欧余山之阳所有越国旧地之王。虽然我不和你争正统,但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因为你的国土也在我欧余山之阳。(这段话有点牵强,读者可能不以为然,但我自己深信不疑。)

总之,欧阳氏的来历,绝不是“因封受姓”,而是“开国立姓”,“欧阳侯”也绝不是“欧阳亭侯”。以上两点,凡欧阳氏子孙今后若要续修宗谱,都应当更正过来。

4、关于“唐太宗敕定《欧阳氏谱序》”的问题

唐太宗敕定《欧阳氏谱序》,2002年被现代学者载入百家姓书库,并被号称“百姓第一谱”,不但是我们欧阳姓最早的民间家谱,也是屹今为止全国两万多个姓氏家谱中年代最早的民间家谱。这本是我欧阳家族引以为荣之事。

但它所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后世欧阳氏子孙,本着对家族和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还是不能不说一说。

首先是成书年代就有问题。此谱自称是“唐太宗敕定”,落款日期也是“大唐贞观六年十月”(公元632年),不但拉上了唐太宗,还拉上了吏部尚书高士廉,似乎真是不容置疑的了。然而有意思的是,在这篇并不太长的《欧阳氏谱序》里,不但介绍了贞观时期的欧阳询公,还介绍到了询公的儿子欧阳通公如何在武则天时期当宰相,如何劝武则天不要立武家人为太子,要立睿宗为太子,结果被武则天杀害,后又被评反等等等等。要是贞观6年唐太宗就知道几十年后武则天这些歪歪道道,那还不得气死?

还有更近的,谱序中又写到了欧阳通公的儿子幼明公和幼让公、幼明公的儿子昶公、昶公的儿子璟公、琮公,甚至一直介绍到琮公的第八世孙彪公、彤公和万公。

本来彪公、彤公和万公时代,就已经是唐僖宗时代了,离贞观6年已经二百四五十年了,这个谱序又来了个回马枪,倒回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说欧阳氏子孙2700余人聚在一起,来祭祀各自的先祖彪公、彤公和万公。然后才落款“大唐贞观六年”。

年代如此紊乱,就因为拉上了“唐太宗敕定”五个字,就上瞒住了欧阳修公的慧眼,下瞒住了现代学者捣鼓的《百家姓书库》,可见封建皇帝之威,还真是了不得呢。依我推断,这本谱应该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时代。

其次当然就是他对“越王无疆之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之语的表述,影响了后世对欧阳氏起源的正确认知,所以才在本书中不得不提出来。

当然,这篇谱序对晋末到唐末欧阳氏历代世系的记述,其脉络还是非常清晰的。

以上言辞,有对作谱之先辈不敬之嫌,万讫海涵。

第三章 吴王后母仪东越 蹄祖裔五欧同源

公元前333年蹄祖立国姓为“欧阳”, 是欧阳家族的历史开端。距我写这本书的今年——公元2013年,欧阳氏已经走过2347年的风雨历程。

欧阳氏比较其他姓氏而言,虽然得姓较晚,但一开始就是以开国立姓,称王称君的面貌出现的。

1、瓯越国第一代王后

蹄祖的结发妻子姓吴,名仪苏,被封为瓯越国第一代王后。是为欧阳家族得姓祖母。

吴后仪苏,是吴国先太子吴友的后代。这又得从头说起。

话说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后,于公元前482年趁夫差北上争霸的

机会发动了第一次复仇之战。结果吴国大败,留守姑苏城的太子吴友被俘。正在北方争霸的夫差急忙班师回朝。

吴友被俘,勾践将他秘密拘押在会稽城。夫差回师之后,曾一度想向勾践讨还太子友。越国于是以太子友为质,提出了非常苛刻的交换条件。吴国无法接受勾践的条件,也不理睬勾践的要挟。为稳定局势,遂宣称太子友阵亡,另立王子吴鸿为新太子。吴鸿就是现在的江西吴姓之祖。

此后的越灭吴之战,又先后历经十年,直到公元前473年,吴国才最终被越攻灭。在这10年期间,旧太子吴友一直被秘密拘押在越国王城会稽城。

吴灭之后,夫差自刎,吴国王族包括新太子吴鸿都被勾践放逐,唯独在对待旧太子吴友的问题上,大臣们争论不下。有人主张把他也放逐了,也有人主张索性把他秘密处死,免留后患。唯独大夫文种有他的深谋远虑。

文种认为,灭吴之后,吴国的大片国土及其子民都已归附于越,吴国的大批士大夫和旧贵族也降服于越,对这些人不可能赶尽杀绝,但是若任由他们四下串连,到时候东起一把焰,西放一把火,那是非常难以控制的事情。现在夫差自刎,新太子吴鸿被逐,旧太子吴友势必成为吴人心中的精神领袖。不如把吴友放出来,不给他封官,不给他封爵,也不给他封地,就把他留在国都,供养起来,控制起来,当然更要监视起来。

这样就有两个好处:第一,吴国的遗老遗少若想搞串连,势必以旧太子马首是瞻,因为古人讲究名正言顺,只要控制了吴友,就等于控制了吴国旧贵族,免去很多麻烦。第二,吴友现在是笼中鸟,吴国被征服的百姓要是听话,就对他好点,若是捣乱,就给他吃点苦头。照现在的话说,这就等于给吴国被征服的百姓立了尊菩萨,上了圈紧箍咒。这尊菩萨被越人捏在手里,他还能不乖乖的?

勾践于是采纳了文种的建议。果然,被征服的吴人整整100年毫无动静,直到100年之后的公元前375年,才因越国内乱搞了一次复辟小风波,也很快就被压制了。可以说这都是大夫文种深谋远虑的结果。

那时勾践也没有过分亏待吴友,放他出来之后,先是赐给吴友一栋很大的宅子,后来又从自己的王族中选了一名族女许配给他,并赐媵妾6人。于是旧太子吴友一族就在越国繁衍下来。吴氏仪苏,就是吴友这一族的嫡系后裔。

仪苏年轻时贞静淑慧,虽是没落王族之后,但气质高雅,雍容华贵。很快就被越国王族看中,被聘为次王子妃,也就是嫁与无疆最喜爱的次王子蹄为妃。

后来,蹄祖自建瓯越国,封仪苏为王后,是为瓯越国的国母,也是欧阳家族得姓祖母。吴越号世仇,自蹄与仪苏联姻之后,方自冰释。

2、欧阳、欧、阳、欧侯、区五姓同源

吴氏仪苏嫁与蹄祖之后,深受宠爱,不久就相继生了三个儿子:

长子名伟,又名卫,为人沉稳持重,有远谋,承父基为第二世瓯越王,巩固了新生的瓯越国。

次子名仲余,勇武有力,为人豪爽侠义,最受越国军队拥戴。蹄祖薨逝后,仲余被王兄伟封于欧地,公爵,是为欧氏得姓之始祖。

仲余是越王伟时代越国马步水三军统率,长期驻扎在钱塘江北一带。当时的钱塘江以北到欧余山以南的大片土地,都被瓯越国命名为“欧地”,以示与瓯江一带的“瓯地”相区别。仲余与强大的楚国相对峙,在他的镇守下,楚国不但不敢挑衅,反而处处落于防守地位。

三子名句余,传说他“疾如风、捷如电”,徒步能追上鹿群,空手能捉下飞禽。蹄祖薨逝后,句余被王兄伟封于越阳之地,公爵,是为后世阳姓越国支脉一派的得姓始祖。

瓯越国南方与闽越相邻之地就叫“越阳”之地。句余镇守瓯越国南方,与闽越国相邻。两个兄弟国家内部虽然经常起摩擦,但对外却很齐心,经常联起手来对付楚国。所以楚国虽然号称灭掉了越国,可是对闽越国和瓯越国这兄弟俩却向来是无计可施。

自勾践之后,越王室是个非常注重武力的王族,其王族子弟大都是武力非凡的人。这也是越灭之后王族子弟虽然四散,却能够在沿海一带纷纷建国,号称“百越之国”的很大原因。特别是蹄祖亲历父亲失国的教训之后,对自己的王子在这方面的教导更是非常严格。

蹄祖晚年,忧国成疾,一病不起。他知道自己三个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更怕重蹈父王覆辙,子孙四散。于是召集自己的三个嫡子到病床前,语重心长地讲述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道理。三兄弟很受感动,乃刺臂为誓,立志共扶瓯越国。所以后来长兄欧阳伟居中称王,以其弟欧仲余守北疆、阳句余守南疆,瓯越国固若金汤,虽然被楚国挤压在沿海一隅之地,但绵延百年,始终屹立不败。

欧阳氏族仅仅繁衍到第二代,便赐封了两个分支之姓:欧姓、阳姓。

蹄祖次子欧仲余又有三子:长子名涂,又名鸿涂、鸿图,袭父爵,姓欧;次子名无诘,封侯爵,赐姓“欧侯”,为欧侯氏之始祖;三子名与泽,封侯爵,赐姓“区”,是为区姓始祖。

据说东海之滨有盐田,广百里,皆为区侯与泽的封地,区姓的后代子孙世代豪富,皆源于此。有人说区姓是因为欧姓后代富豪,去欠为区,那是坊间笑谈,不可当真。区姓的确源于欧姓,这倒不假,但得姓历史却仅隔一代。

欧阳氏族第三代,又由欧姓分出欧侯姓和区姓。

古代先有氏族,氏族繁衍分支之后,有较高封爵和有勋绩的人就可以受姓、赐姓或立姓。一姓繁衍之后,又形成新的氏族,又再分姓。如此循环往复,所以中华民族衍生2万多个姓氏,就是这个原因。

欧阳姓则源出于姒姓。姒姓氏族繁衍之后,蹄祖又自立为欧阳姓。欧阳姓氏族繁衍之后,根据当时瓯越国的国情,短短三代,就又赐封出欧姓、阳姓、欧侯姓和区姓。因此四欧一阳,虽各有得姓之祖,但都是蹄祖一脉嫡系。这就是五姓同源的来历。

3、瓯越国前期七世的王位更迭

瓯越国从蹄祖到摇,共传七世瓯越王,其中有四世王姓欧阳,另三世王姓欧。

第一世瓯越王蹄薨逝后,传位于长子欧阳伟,是为第二世瓯越王。王伟在位12年,又传位给世子鸿业,是为第三世瓯越王。王鸿业仅在位10年,就英年早逝,其长子欧阳完,当时仅有6岁。王鸿业临终之时,深知瓯越国国步维艰,自己的儿子太年幼,于是将王位传给族兄欧公涂之子、自己的堂侄欧海宇。

欧海宇自幼在军中长大,文武皆能。他在位期间,就连战国四大名公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都被他弄得顾此失彼,只好在吴地筑城以防越军,可见王鸿业看人看得准。

欧海宇是为正宗的欧姓第一位帝王。海宇在位整整30年,病逝前本想还位给王鸿业之子、已经37岁、正当壮年的族弟欧阳完,但完坚辞不受,于是传位给世子欧伯历。

欧伯历是为欧姓第二位帝王,也是蹄祖一脉的第五世瓯越王。伯历在位19年,去世前承父训要还政给欧阳完39岁的长子庸,庸也坚辞不受,避居于东海一个小岛之上,改名为欧阳东。于是伯历传王位给世子欧安朱。

欧安朱是为欧姓第三位帝王,也是蹄祖一脉的第六世瓯越王。欧安朱时代,秦国已经强大得可怕,其势力已透过楚国,直接威胁到越国。安朱朝惕夕厉,积劳成疾,仅在位8年就去世了。

安朱去世之后,一来其子尚幼,二来前两代都有还政的祖训,所以本应传位给欧阳东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族兄欧阳谟。经几代演变,欧阳谟时年32岁。自欧阳完之后,他这一族几代都是十六七岁就娶妻生子,所以反而比欧安朱一家平辈兄弟年纪要长些了。欧阳谟也是个不愿当王的人,无奈安朱的儿子当时才3岁,太小,于是谟就把自己时年已15岁的长子欧阳摇推出来,这就是后来反抗暴秦,成为百越领袖,赫赫有名的“东海王摇”。

自此,欧姓传三代帝王50余年,又还政给欧阳姓。这就是前七代瓯越王的变更历史。与几千年前从黄帝到大禹时期的帝王变更,大同小异。

4、关于欧姓的起源问题

从七代瓯越王有三代姓欧可看出,欧阳与欧本是同源。然而现代一些欧姓后人,却认为欧姓乃越王允常时代铸剑名匠欧冶子之后,这就有待考证了。

欧冶子,本为古越国的民间匠人,其本名已无可考。古越国凡属没有资格获得姓氏的人,统称瓯人、鸥人、欧人、越人。当时在欧人当中有位无名的匠人,其铸剑术当世无人能比,曾为勾践的父亲越王允常铸过五把绝世名剑。允常大为高兴,于是封此铸剑师为“欧冶子”。“欧冶”两个字,是指“欧人中善于冶炼宝剑的人”的意思,“子”则是给他的封爵为“子爵”。所以这里的欧,指的并不是姓氏,而是指“欧人”,也就是越人。

那么欧冶子有没有得姓的资格呢?在战国时代,子爵是没有得姓资格的。在等级制度分明的古代,欧冶子是匠人,既不是贵族,也无法去参战立军功,所以封他为子爵,已经是格外加恩了。后来他又给越王勾践铸剑,本来按道理越王勾践还可以“提拔提拔”他,封个伯爵甚至侯爵什么的,这样就有得姓资格了。无奈他当时已经名声在外,结果楚王也偷偷派人来请他铸剑,齐王也偷偷派人来请他铸剑,于是勾践就不高兴了,所以一直没有“提拔”他,一直就是个“子爵”。

就爵位而言,春秋早期还好,那时除周王室之外,其它最大爵位的就是“公国”,此外还有“侯国”、“伯国”,也有些“子国”。但过不多久,诸侯便纷纷称王,互相攻伐,小国纷纷被吞并,至春秋末期,“子爵”就已经演变成了很低等的爵位。据说当时一个平民在打战时猎获敌方10颗人头,就可封为子爵。所以到了春秋末期,就连比子爵高一等的伯爵,也没有另起炉灶、另立姓氏的资格了。

欧冶子死后,其后代子孙不名于世,只有他的两个徒弟干将和莫邪,深得师傅真传,又风光了一阵子。

由此可见,欧冶子本身,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并没有获得姓氏的资格,所谓欧姓之祖是欧冶子的说法,须当进一步考证。

欧姓前6世源流如下:1、欧仲余(蹄祖次子),2、欧鸿涂,3、欧海宇,4、欧伯历、欧伯孙,5、欧安朱、欧兴泰、欧路,6、欧天由、欧秀立、欧嘉生、欧东阳。此后进入汉朝,分支繁衍,遍布全国。

5、“蹄祖”不能称“蹄公”

后世欧阳氏一些宗谱,把“蹄祖”称为“蹄公”,这是很不妥当的。本来,在自己的祖先名讳后面加一个“公”字,是对先人的尊称,

但我欧阳氏家族,这种尊称只能用于蹄祖11世孙朱棣公以下的历代先辈。朱棣公以上10代为王,用“公”字则不是尊称,而是不敬了。

许多人以为“公”是对男性的尊称,其实不然。“公”在古代是一种爵位。前面第一章已经讲过,古代爵位分六等:王、公、侯、伯、子、男。公爵排第二,那可是真正的“高官”。

一个人的爵位如果在公爵之下,称他为“某公”,自然是尊称。

比如说唐代欧阳通公被封为“渤海子”,是子爵,后人称他为“通公”,就是尊称。如果地位在公爵之上,也称“某公”,那就不是尊称了。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称王,王的嫡系兄弟为公爵,支庶兄弟为侯爵。且说蹄祖,王无疆在世时,他是次王子,地位与公爵基本相当。王无疆去世后,假设长兄姒玉继承了王位,蹄祖依附于他,那就很可能被封为侯爵。又,假设当年他心甘情愿接受了楚国“欧阳侯”的封号,老老实实做他的欧阳侯,那么侯爵在公爵之下,称他为“蹄公”,那还是抬高了他。

问题是蹄祖既没有依附在长兄的王位之下,也没有老老实实做他的欧阳侯,而是开国称“王”了,当然就不能再称之为“蹄公”了。

所以后世欧阳氏子孙凡修宗谱,都应当要么称之为“蹄祖”, 要么称之为“先王蹄”、“先王宰勋”。 蹄祖之后十代为王,也都不能称“某公”。

本书为了阅读方便,加上又不是正规的宗谱,所以在表述时,对许多先辈称呼上没有避讳,也不加尊号,在此一并说明。

第四章 欧阳摇百越领袖 广武侯失国君王

王无疆末期,楚国人占领原吴国旧地之后,就相当于把整个百越之国与中原的联系全部给切断了。于是,自公元前333年之后,越人不知道外面战国七雄杀得天昏地暗,中原人也不知道越人在大海边捣鼓些什么。直至第七世瓯越王摇时代,这种局面才开始发生变化。

1、百越领袖欧阳摇

摇接替王位之时,已到了战国末期,秦一国独大,已全面展开一统天下的战争。此时的楚国,早已无心与越国为敌,而是想办法拉拢越王。

当时正是楚幽王时代,听说瓯越王摇接位,楚幽王遣使去道贺,又听说摇王年仅15岁,尚未婚配,于是第二年又从楚王室选了一位长公主,即楚考烈王之女许配给他。楚考烈王之女熊氏,是为瓯越国第七代王后。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在楚幽王的主持下,楚、越、燕、赵四国结成联盟,共同对付秦国。

瓯越王摇少年老成,有其祖之风。他外结盟国,对内则加强与族叔闽越王睦之间的亲善。闽越国当时还是传到第6代国王姒睦,算来是欧阳摇的族叔。

几年之后,秦王政横扫六国,并于公元前223年,最后灭掉楚国,直逼闽越和瓯越。闽越国一直以越国正统自居,所以秦军主力一上来就直接对准闽越国,却没有把年轻的瓯越王摇放在眼里。姒睦哪见过秦国如洪水般的虎狼之师,遂于公元前222年宣布投降。投降后几个月,闽越王睦惊惧而亡,其子姒无诸即位。

无诸和他的父亲睦可就不同了,他可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角色。当时在闽越以南,又有一个勾践的后裔子孙所建的南海国崛起,国王叫姒织,也是个胆大包天的汉子。于是瓯越王摇,乃联合这两个兄弟以及当时大大小小的百越之国,共同对抗秦国。

本来闽越王睦投降之后,秦军已经退了,现在听说百越几个小娃娃不服,秦王政大怒,回过头又来攻伐。那时秦军太强大,又挟着灭六国之威,结果瓯越王摇、闽越王无诸、南海王织,三兄弟苦战8年,于公元前214年全被秦始皇灭国,王号被废除。秦始皇设原瓯越国之地为会稽郡,设闽越国之地为闽中郡,设南越国之地为南海郡。

仅仅过了4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秦二世刚刚上任,整个中原大地立时就掀起了反抗暴秦的战争。此时,经过多年摸爬滚打的欧阳摇已经更加成熟,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已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他振臂一呼,百越响应,立时投入了烘烘烈烈的反秦战争。

又过4年,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当时的西楚霸王项羽,秦灭后遍封各国贵族,却因为古越国为楚国先祖所灭之故,惟独不肯恢复越国,导致无诸、摇、织在此后的楚汉战争中,率领越人归附刘邦,助汉击楚。

再过4年,公元前202年,项羽自刎,楚汉战争结束,刘邦正式称帝。此时,瓯越王摇、闽越王无诸、南海王织也已纷纷复国。这个刘邦,他也认为闽越王无诸才是越国正统,所以只封了个无诸为闽越王,摇和织都没有封王。因此,虽然瓯越和南海国此时实际上都已复国,但因为没有得到汉朝的正式册封,所以诸如司马迁之流的所谓史家,并没有承认这段瓯越复国的历史。反正这两大越王也没有在乎刘邦赐不赐封,我自做我的王,你封我也是王,你不封我也是王,懒得理你。

就这样一直到10年之后的公元前192年,汉高祖已死,汉惠帝继位后的第三年,闽越王无诸薨逝之后,才想起另外两大越王的功劳,还没有正式册封呢。这都是吕雉那老太后想起的。

此时的瓯越王摇,虽然不以古越国的正统自居(其正统一直承认

是蹄祖之兄姒玉建立的闽越国),但他的才能与威望,早已成为百越的领袖人物,特别是现在闽越国王无诸又死了,他的长子姒貘继位,论起来是欧阳摇的族侄。这样一来,摇王在百越的威望更高。于是,公元前192年,汉朝正式册封摇为东海王,织为南海王,貘袭其父爵,仍为闽越王。

2、为什么司马迁说欧阳摇是“驺摇”

《史记·东越列传》说:“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後也,姓驺氏。”连姒无诸也被他写成姓“驺”了。

来看看驺姓的来历:驺,其本义是古代的御马之官,因官职太低,不能封姓,因此越王摇之前,历史上是没有驺姓的。司马迁自己在勾践世家中也明确地说勾践姓姒,是大禹的后代。那么现在勾践的后代,而且是分别传承两个后时代越王世系的王族后代,怎么都变成“姓驺氏”了呢?

事情还得从八年抗秦时期说起。话说当年瓯越王摇、闽越王无诸、南海王织,三兄弟苦战8年,于公元前214年全被秦始皇灭国,王号被废除,摇、织和无诸都被废为“君长”。秦始皇于是设原瓯越国之地为会稽郡,设闽越国之地为闽中郡,设南越国之地为南海郡。

秦始皇灭百越,已经在他统一六国之后。他觉得连强大的齐楚燕韩赵魏都被他攻灭了,小小的百越居然还敢跟他作对,所以非常生气,于是决定在给百越贵族、特别是那几个桀骜不驯的“君长”赐姓的时候讨点吉利。三越之所以反他,就是因为不听话,不驯服。而天下最驯服的莫过于马。他思前想后,决定给最不驯服的三大越王赐姓时,全部加上一个“马”字。

三大越王之中,南海王织本为骆越之族,“骆”字有“马”,不用改。另外两个呢?一个闽越王,被赐姓为“驹”,一个瓯越王,被赐姓为“驺”。在他想来,若是这“三匹马”都温驯,就可保他东南无忧了。这就是“驺”姓和“驹”姓的来历。谁知后来“三马卧槽”,为他的秦王朝覆灭更快挖掘了坟墓。

之后秦朝灭亡,三越复国,骆越一族原是本姓,没有改动,后来成为广东大姓。

瓯越王摇复国之后,复立国姓为欧阳。摇有三子,长子昭襄,次子期视,三子无励。为戒勉后世子孙不忘这段灭国之辱,遂赐三子无励姓“驺”,世守瓯越国历代王陵。驺无励后来被王兄昭襄封为驺侯,是为驺氏得姓之始祖,其先祖正是瓯越王摇。今驺氏后人在温州鹿城区黄龙街道瓯浦垟村景山北麓修建了颇为壮观的瓯越王墓,尊瓯越王摇为得姓之祖。

司马迁写《史记·东越列传》,独以摇王这段失国史为开场,说东海王摇为驺姓,盖出于此。后人写《东海王驺摇传》,说:“越王勾践灭吴后,大封子弟为王。第一代东瓯王东茚王封于瓯越地,建立了东瓯王国。都城就设在瓯江北岸(今永嘉县境内),传至驺摇已是第七代。”这段话完全经不起推敲。

其一,勾践不可能“大封子弟为王”。如果子弟都封“王”,他的世子鹿郢怎么办?越国不是当时就四分五裂了吗?越国本身就是一个“王国”,就算真要分封,也只能分出些“公国”或“侯国”,不可能封“东瓯王国”,这是常识。

其二,勾践传至驺摇,不可能是“第七代”。 勾践于公元前465年去世,而驺摇于公元前185年去世,前后相距280年,平均40年一代,可能吗?难道越人都喜欢40岁之后才娶妻生子?其三,假设东茚真是“王”,他为什么会让继承王位的子孙姓驺? 前面讲了,“驺”在古代是“御马之官”,是摇为不亡国耻而让其子留置为姓的,那东茚有什么理由让继承王位的摇姓“驺”?可见,站在秦始皇、司马迁、以及后世驺氏子弟的角度而言,摇的确可称为东海王“驺摇”。但他真正的身份,则正是第七代瓯越王——欧阳摇。

据说闽越王复国之后,复为姒姓,也留了一支子孙姓“驹”,其后代还因战功被汉朝封为“骐侯”。

3、帝国的没落

公元前185年,威震百越的领袖瓯越王摇病逝,世子昭襄继位,是为第八世瓯越王。

昭襄继位后,封二弟期视为顾余侯,是为后世顾姓之祖。封三弟无励为驺侯,是为后世驺姓之祖。昭襄时代,因其父摇已受汉封,也就是接受了作为汉朝属国的地位,所以无权再封公爵。汉王室已将王爵和公爵的赐封权收归中央,故而昭襄只能封两个弟弟为侯。

昭襄乃王摇长子,早年便追随父亲东征西战,曾经多次负伤。王昭襄仅在位9年,因旧伤迸裂而亡。世子欧阳建继位,是为第九世瓯越王。王摇和王昭襄相继病逝后,东南沿海百越之族等于失去了精领袖,原来那种齐心协力、互为同盟的状态消失,百越之国再次变成一盘散沙,纷纷走上了没落时代。

其中最不可思议的是向以古越国正统自居的闽越。第八世闽越王姒貘,生了一大堆儿子。姒貘死后,传位给世子姒逸。九世王姒逸在位12年,被弟弟姒甲杀害。十世王姒甲杀兄自立,在位8年,一报还一报,又被三弟姒郢杀害。十一世王姒郢杀兄自立,整整赚了20年王位,还是没有逃脱一报还一报的宿命,又被最小的弟弟姒余善杀害。姒余善是为闽越国第十二世王,也是最后一代闽越王,更是从夏朝无余建立越国以来的最后一代越王。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攻灭闽越国,姒余善又被远房族弟姒居股所杀,依然没有逃脱报应。

自此,从公元前1888年姒无余开国,到汉武帝时代姒余善失国,古越国共走过1778年的漫长历史,是中国历史上国祚延续最长的王国。

再说瓯越国。王昭襄病逝后,世子欧阳建继位。建在位13年,毫无建树,传位于世子贞复,是为第十世瓯越王。

王贞复在位期间,正赶上汉景帝时吴王刘濞发动七国叛乱。闽越、瓯越于是观望局势。结果刘濞大败,带着世子刘驹投奔瓯越王。瓯越王贞复自然是站在得胜一边,于是把送上门来的刘濞顺手杀了,献给汉景帝,却留下刘驹一条小命。也是斩草不除根惹的祸。等到汉武帝继位后,刘驹为报父仇,鼓动闽越王郢出兵进攻瓯越。这个闽越王郢就是当年杀兄自立的主,他认为早先瓯越王杀刘濞没有和他商量,是抢了他的功劳,一直耿耿入怀。他还真就听了刘驹的蛊惑,发兵去攻打瓯越国。

公元前138年7月,瓯越王贞复被闽越大军乱枪刺杀,在位二十五年。世子望继位,是为第11世瓯越王。欧阳望是朱棣公的长兄。

望只做了3个月的瓯越王。第一个月,他去向汉武帝求救。第二个月,汉武帝派兵吓退闽越王郢的军队。第三个月,瓯越王望请求举国迁往中原,他不和虎狼般的闽越王郢做邻居了。汉武帝下诏同意。欧阳望于是率领瓯越军民迁往江淮流域的庐江郡(今安徽省舒城县一带),被封为广武侯。望的弟弟朱棣公则被封为散骑都尉兼涿郡太守,后世欧阳氏子孙,几乎都是朱棣公之后。至此,瓯越国十一世国王,传一百九十六年,最终融入大汉王朝。

4、欧阳家族帝王时代世系源流

字辈歌:蹄伟鸿完东。谟摇昭建贞。(“贞”以后另排字辈,因朱棣公已不是帝王。而长房末代王欧阳望一族,则已失考。另:完、东、谟三代在世时虽未为王,但去世后皆被追封为王)。

欧阳家族帝王时代的世系源流,可用如下世系表概括:

世系排序

字辈

名讳

简     介

旁 注

蹄祖一世

蹄字辈

宰勋

无疆-次子,姓姒名蹄,又名宰勋,开基后立姓欧阳。为第一世瓯越王。公元前333—前313年在位。立吴氏伊苏为后。

蹄祖的长兄姒玉,是第一世闽越王,仍以姒姓传国。

蹄祖二世

伟字辈

蹄祖-世子,又名卫,公元前313—301年在位。二弟仲余,为欧氏祖;三弟句余,为阳氏祖。

第二世闽越王姒尊,蹄祖之侄。

蹄祖三世

鸿字辈

鸿业

王-伟世子,公元前301—291年在位,薨后传位给族侄欧海宇。

鸿业在位时,封仲余长子涂袭公爵;次子无诘为欧侯,是为欧侯氏祖;三子与泽为区侯,是为区氏祖。

第三世闽越王姒亲,蹄祖之侄孙。

蹄祖四世

完字辈

王-鸿业长子,公元前297-?在世时为公爵,死后谥为“禅王”

完之族兄,欧公涂之子欧海宇,公元前291—261年在位,为第四世瓯越王

第四世闽越王姒恒,蹄祖之侄曾孙。(后世误作蹄祖之子)

完生于公元前297年

蹄祖五世

东字辈

庸,因辞王位避居东海,所以改名为“东”,在世时为公爵,死后被追封为王。

东之族弟、王海宇世子欧伯历,公元前261—240年在位,是为第五世瓯越王。

第五世闽越王姒朝,蹄祖之侄玄孙。(后世误作蹄祖之孙)

蹄祖六世

谟字辈

谟,庸之子,随父避居东海。在世时为公爵,死后被追封为王。

谟之族弟、王伯历世子欧安朱,公元前240—232年在位,是为第六世瓯越王。

第六世闽越王姒睦,姒朝世子

蹄祖七世

摇字辈

欧阳摇,亦曰“驺摇”,谟之子,公元前232—185年在位。立熊氏为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于前214年废除瓯越王摇,设会稽郡。摇投入反抗暴秦之战,于公元前202年复国。前192年受汉封为东海王。

第七世闽越王姒无诸,姒睦世子

 

欧安朱死时摇15岁,摇生于公元前247年

蹄祖八世

昭字辈

昭襄

王-摇世子,公元前185.9—前176年在位。

封二弟期视为顾余侯,顾氏之祖。封三弟无励为驺侯,驺氏之祖。

第八世闽越王姒貘,姒无诸世子

蹄祖九世

建字辈

王-昭襄世子,公元前176—前163年在位

第九世闽越王姒逸,姒貘世子;第十世闽越王姒甲,逸之弟;十一世闽越王姒郢,甲之弟;十二世末代闽越王姒余善,郢之弟。

蹄祖十世

贞字辈

贞复

王-建世子,公元前163-前138.7在位(阵亡)

贞复生-朱望   朱棣(生于公元前190年)


蹄祖第十一世

朱字辈

朱棣

朱望-为第十一世末代瓯越王。前138年9月失国。朱棣-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被封为散骑都尉兼涿郡太守。

朱望,为第十一世末代瓯越王,公元前138年9月失国。只在位二个月。 

五.欧阳家八世博士 越王剑失传生尘

这一章主要说的是欧阳家族刚刚回归中原后的往事。为什么用“回归”二字?只因欧阳家族的远祖是大禹王,而大禹王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大夏朝,其统治中心在中原一带。所以说欧阳家族往中原内迁,是为“回归”。

先谈谈历史。

1、古越国有哪些支系没有回归

第一支:公元前1599年,商汤灭夏。当时的越侯姒俶,曾遣其弟姒儆率军北上勤王,结果军队还未到达王城,就被商军打散。夏灭之后,商汤王于公元前1598年把姒俶由侯爵降封为伯爵,并流放姒儆于海。姒儆一族在海外漂流3个月,才来到琉球群岛安家,其子孙遍布东瀛诸岛,后来发展成大和民族。

现代人都说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后代,但到底怎么来的都说不清,有人说是秦始皇派去的童男童女,也有人说是朝鲜人渡海的渔民,其实最早给日本带去文明的,正是古越国的姒儆。

这一支,至今不思回归。

第二支:公元前671年,楚成王朝周,周天子令他镇守南方夷越之乱。楚王回来后,名正言顺地把当时的越伯姒必高降为越子,越人纷纷不满。楚成王杀鸡骇猴,驱逐当时呼声最高的姒必高三弟姒无舒。公元前670年,无舒一族迁往岛夷,也就是今天的台湾,成为台湾岛上最早的原住民,后来发展成高山族,这一支也至今暂未回归。

第三支:公元前470年,勾践灭吴后的第三年,越王勾践志得意满,曾大封王族子弟为公为侯,又纳太湖杜氏女为妃。杜妃第二年为他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姒黎,比兄长鹿郢整整小30岁。勾践老来得子,自然高兴,可是封地都封给前面的哥哥们了,勾践感到有点对不起杜氏。然而他当时豪气冲天,觉得天下总有一天是他勾践家的(这都是为王者的正常心理反应),于是封姒黎为越南侯,意思是说,越国以南还不知有多宽呢,儿子呃,你自己去开创天地吧!

这个姒黎还真争气,长大后,率领一个仅有5000人的船队,顺风南下,去寻找开创他的越南国。姒黎的船队在海上漂流半年,来到了现在的越南之地,还真就给他建立了越南国。公元前428年,姒黎建立越南国,自号为王。后来所谓的“黎朝”、“阮朝”、“安南国”,都在越南历史百年千年之后了。

现代学者考证“越南”两字的来历,越说越糊涂。其实越南最早就叫“越南”,是后来那些所谓史家,依照所谓中原正统帝王之意,胡乱给安上各种各样的名称,这才自己被自己弄糊涂了。

越南人则很清楚,他们都是勾践的后代。至今他们的小学教材,第一课就是学习“卧薪尝胆”的故事,就好像中原人第一课就是学“黄帝战蚩尤”,一个道理。

这一支,至今也不曾回归。至于到公元前333年姒无疆失国之后,其子孙四散,究竟有几多族人,分布于何处,至今是否回归,那就说不清了,留待有心人去详加考证吧。

2、欧阳家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家

欧阳家族历代旧谱,都说千乘派和渤海派的分家是我欧阳家族的第一次大分家。其实不然,欧阳家族第一次大分家的时侯,也就是瓯越国宣告解散、消亡的时候。

第十一世瓯越王望弃国降汉,虽说是无奈之举,但欧阳家王族子孙对他的作为都很不满意。可是那些军队和百姓却早已厌倦连年战争,所以都跟他走了。

欧阳家族的遗老遗少当然都不愿跟欧阳望走,有少数人继续留在江浙一带,其他大多数都跟着朱棣公,迁到了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

这就是欧阳家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家。这次共分三支:

第一支是非常倔强、完全不肯归附汉朝、特别眷恋故土的倔头,他们留在了江浙一带,人数不多。至今好像都没听说有什么郡望、堂号。

第二支是末代瓯越王望的一家谪系,迁往安徽,人数也不是很多。至今好像也没听说有什么郡望、堂号。

第三支就是朱棣公率领的一大群欧阳家王族子弟,迁往河北,人数最多,此后子孙繁衍、迁徙,遍及全国各地,郡望、堂号、派别林立。

3、千乘.渤海大分派

公元前172年,朱棣公生长子,取名欧阳睦。当时还是欧阳建在位,所以当时的朱棣,还是“王孙朱棣”,也并没有娶“春申君之女”为妻。

公元前138年,末代瓯越王望降汉,时年,朱棣公52岁,长子欧阳睦也已经34岁,就连欧阳睦的长子、朱棣公的长孙欧阳钦,当时也已有16岁了。那时候,朱棣公的前妻、欧阳睦的生母已经亡故。

汉武帝为安抚瓯越王族,不但封朱棣为涿郡太守,还赐楚国望族春申君之后裔黄氏给朱棣为续夫人。

黄夫人于公元前137年生一子,取名欧阳鄅。他比兄长欧阳睦整整小了35岁,这在古代的贵族家庭,是很常见的现象。

朱棣于公元前117年去世,享寿74岁。同年,汉朝封55岁的欧阳睦为千乘太守,并赐20岁的欧阳鄅袭父爵,任渤海太守。本来作为次子的欧阳鄅,是没有资格世袭父亲爵位的,但他的父亲是旧王族,生母黄氏又是春申君之后裔,汉朝前期为了巩固统治,一改刘邦大杀功臣的作风,尽力安抚战国时遗留下来的旧贵族,所以欧阳鄅得以袭父爵,当上了渤海太守。

就这样,欧阳家族的主脉又分成两支,一支迁往千乘郡,号称千乘派,一支迁往渤海郡,号称渤海派。

现在全国各地欧阳家族支系的宗庙祠堂,大多写上“渤海郡欧阳氏门中历代先祖考妣之神位”,前面那“渤海郡”三个字,就是这个来历。

汉时的渤海郡,在今河北省南皮县以东到山东省的乐陵市地界,地跨山东河北两省。千乘郡则在今山东的高青县。

欧阳睦公是为欧阳家族千乘派之祖,欧阳鄅公是为欧阳家族渤海派之祖。

下面先谈千乘派。

4、“八世博士”千乘

欧阳睦亲历瓯越国瓦解全过程,深知“天下大势,久分必合”之理,他的子孙遂而弃武从文。越国向来以武立国,自此改武为文。

睦之子欧阳钦,专攻孔孟,儒学专精,为国博士,闻名西汉王朝,是为欧阳家族千乘派第一世博士。钦之子欧阳生,专攻《尚书》,名动一时,是为欧阳家族千乘派第二世博士。

欧阳生17岁娶汉初三杰张良之嫡孙女张氏为妻,次年得一子,取名欧阳巨。巨生远,远生高,高生仲仁,仲仁生地余,地余生政,凡八世,皆为西汉博士。被称为传奇世家。

欧阳家族千乘派第八世博士欧阳政,是个典型的书呆子,他专攻学问,不闻朝廷政事。当时已经是王莽篡汉的时代,他居然也给王莽当讲学大夫,从而为盛极一时的千乘派欧阳走向湮灭埋下了祸根。

5、欧阳家族首位宰相欧阳歙

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政权灭亡。25年,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

公元40年,汉光武帝刘秀拜欧阳歙为相。欧阳歙是第八世博士欧阳政的侄子。欧阳政之族已失考,有人说欧阳政可能无后,也有人说欧阳政可能因为做过王莽的博士,被汉室灭家了。

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欧阳歙拜相后,大权独揽,权倾朝野。其门生故吏更是遍布天下。

正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欧阳歙树大招风,为相5年之后,被人构陷入狱。据说当时他的学生一千余人联名上书光武帝作保,都没有保出来。后来被叛死刑,他的学生礼震请求替欧阳歙一死,朝廷不准。受刑之前,欧阳歙即死于狱中。

歙之子欧阳复,年轻得还没有娶妻生子,他父亲一死,也很快就“病死了”,从此可看出,欧阳歙纯粹是当时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欧阳复无后,千乘派就此传十一代而终。

6、渤海派默默传代

大自然的法则,果然是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回望历史,令人唏嘘。

就在千乘派八世博士,盛极一时的时候,渤海派则完全默默无闻,艰难缓慢地发展。

渤海派之祖欧阳鄅公,本就比其兄整整小了35岁,他出生的第二年,欧阳睦的孙子欧阳生也出生了,也就是说鄅公还不到两岁,就做了叔祖爷爷。两派传承,一下就拉开了三代距离。

此后千乘派一帆风顺,到光武帝时就传到了第十一代。

而渤海派呢?鄅公先后娶了两房夫人,生下的都是千金小姐,直到第三房周氏,才给他生了个宝贝儿,取名叫“行密”。(这个名字与1000年之后的唐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吴王杨行密同名,如此生僻的名字,恐怕没有那么巧合,多半又是那《唐太宗敕定谱》杜撰的,在这里提出来,留待进一步考证)

行密生冯,冯生惠瑕,惠瑕生茱颜,茱颜生仲思。仲思时代,渤海才传了6代人,而千乘派却已经完成了他全部11代的传承,并就此销声匿迹。

然而谁也不曾想到,就是这个曾经一度缓缓发展的渤海派,到后来却撑起了欧阳家族的整片天。

仲思生子士达,士达生蕖,蕖生翘,翘生纲,纲生举,举生迹,迹生纯。

欧阳纯是为欧阳家族渤海派第13代。自纯之后,渤海派开始显赫。而显赫之中,又伏下了险些灭族的危机。经过如何,留待下一章讲解。

先把这一章的内容讲清。

7、欧阳家族惊世剑法失传

欧阳家族早期的剑法,堪称举世无匹。

前面讲过,越国自勾践以下,向来是以武立国。而越人最擅长的就是剑法,最锋锐的武器就是宝剑。

战国末期,最厉害的秦国人最厉害的武器也是剑,是长剑,其剑身长达四尺左右,大开大合,用于马战步战,无不趁手,齐楚燕韩赵魏各国军队,无不害怕秦国的长剑队。唯独越国的剑队,是秦国长剑队的克星。

越人善使短剑,剑身一般不超过三尺,锋锐无比,打斗起来闪转腾挪,又灵活,又凶狠,世所无匹。

越国的将军和王族子弟,大多是剑法高手。特别是蹄祖建立瓯越国之后,对王族子弟教导非常严格,据说他的次子欧仲余,也就是前面章节说到的欧氏之祖,其剑法就雄冠三军。

还有后来威震百越的东海王欧阳摇,剑法也是炉火纯青,无人能及。遗憾的是,自千乘渤海分派之后,两家双双弃武从文:千乘派八世博士,无一人习武。欧阳鄅公晚年得子,更舍不得儿子去吃练武那份苦。此后渤海派10代单传,再无一人习武。

欧阳家族的惊世剑法就此失传。后世流传的“越女剑”,被沦为豪门子弟佐诗侑酒的表演节目,令我辈扼腕叹息。

8、从朱棣公到欧阳纯公十四代世系源流

字辈歌:朱鄅行冯惠茱仲。士蕖翘纲举迹纯。世系表如下:

世系排序

字辈

名讳

简   介

旁  注

蹄祖第十一世

朱字辈

朱棣

王贞复次子,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被封为散骑都尉兼涿郡太守。朱棣生子二,长曰睦,次曰鄅。

朱棣之长兄望,为第十一世末代瓯越王。前138年9月失国。

渤海派第一世

鄅字辈

生于公元前137年,袭父爵位,封渤海太守。欧阳家族渤海派开派之祖。

鄅之兄睦,封千乘太守,欧阳家族千乘派开派之祖

渤海派第二世

行字辈

行密

鄅之子,约生于公元前90年

睦之子钦,欧阳家族千乘派第一世博士

渤海派第三世

冯字辈

行密之子,约生于公元前60年

钦之子生,欧阳家族千乘派第二世博士

渤海派第四世

惠字辈

惠瑕

冯之子,约生于公元前30年

生之子巨,欧阳家族千乘派第三世博士

渤海派第五世

茱字辈

茱颜

惠瑕之子,约生于公元元年

巨之子远,欧阳家族千乘派第四世博士

渤海派第六世

仲字辈

仲思

茱颜之子,约生于公元30年

远之子高,欧阳家族千乘派第五世博士

渤海派第七世

士字辈

士达

仲思之子,约生于公元60年

高之子仲仁,欧阳家族千乘派第六世博士

渤海派第八世

蕖字辈

士达之子,约生于公元90年

仲仁之子地余,欧阳家族千乘派第七世博士

渤海派第九世

翘字辈

蕖之子,约生于公元120年

地余之子政,欧阳家族千乘派第八世博士

政之兄崇,生子歙

渤海派第十世

纲字辈

翘之子,约生于公元150年

欧阳歙,欧阳家族第一位宰相

渤海派十一世

举字辈

纲之子,约生于公元175年

歙之子复,千乘派十一世,无后,世绝,经不传家。

渤海派十二世

迹字辈

举之子,约生于公元200年


渤海派十三世

纯字辈

迹之子,生于公元229年,长夫人刘氏,生子基,续夫人石氏,生子建。




以上文章由鏜公后裔欧阳春晖根据史料研究写作完成,通俗易懂,从不同角介绍了以蹄祖为始祖、以欧阳复姓为姓氏的家族史发展传承历史过程,是普及家族文化的一本很好读物,希望大家传阅。

长按二维码加微信:oyswhqylm16888


猜你喜欢的关注点赞



咨询/投稿 



⊙版权声明:欧阳氏文化企业传媒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原创欧阳春晖著,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1851812381@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QQ:1851812381

微信号:oyswhqylm16888

微信号:OUYANG18158

⊙注:本文内容仅为宣传欧阳氏家族文化,寻根问祖,家族活动,家族企业产品等宣传,如有需要请加上面联系方式。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