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震惊世界的中国四大百货,创始人来自同一个地方丨市井商业史

2017-09-20 一个聚宝盆 市井财经

上海过去被称为“远东第一城市”,是亚洲金融中心、消费中心。南京路上的先施、永安、新新和大新被称为“中国四大百货公司”,开启了中国百货业的现代化,也带动了商业振兴。一百多年前的它们,已有无数创新之举,即使今日仍不过时。


 ■ 文 |  市井财经专栏作家  叶克飞


近百年前的上海,十里洋场不夜天,被誉为远东最繁荣城市。“摩登上海”的最好象征,当属南京路上的先施、永安、新新和大新,时人称为“中国四大百货公司”。1935年出版的《上海游览指南》提供了3天、7天、10天游上海的行程,无论哪一种行程,南京路上的百货公司总是第一天的游览重点。

 

四大百货开启了中国百货业的现代化,也带动了商业振兴。一百多年前的它们,已有无数创新之举,即使今日仍不过时。

 

先施在中国商业史上首创开放式柜台、商品明码标价等现代经营方式,首次雇佣女售货员,首创“环球百货”概念。永安是首家采用日光灯管和玻璃橱窗的百货公司,并以发行礼券、代客送货、邀请明星、赠送奖学金等促销手段著称,首创以天桥连通两幢大楼。新新是首家装有空调的百货公司,大新公司是首家试用自动手扶电梯的百货公司……

 

敢为天下先的四大百货公司,其创始人都来自广东香山。永安公司创始人郭乐和郭泉兄弟,香山县环城竹秀园村(今广东中山市南区竹秀园村)人;先施公司创始人马应彪,香山县沙涌村(今广东中山市南区沙涌村)人;新新公司创始人李敏周,香山县石岐镇(今广东中山市石岐区)人;大新公司创始人蔡昌,香山县上恭都外容茔乡(今广东珠海市金鼎镇外沙村)人。

 

他们都出身贫寒之家,并因贫穷而远赴重洋谋求出路。他们的出洋目的地同为澳大利亚,而且在那片大陆上赚到了第一桶金。

 

先施:首次引入“环球百货”概念

 

四大百货之说其实早已有之,最先是香港的先施、大新、永安和中华,其后是广州的光商、真光、先施和大新,再之后才是上海的先施、永安、新新和大新。但比起相对稚嫩的香港和广州,上海四大百货后来居上,当得起“中国四大百货”的名号。

 

上海四大百货中,最早开业的是先施。

 

1914年,已在香港、广州开办先施百货的马应彪来到上海南京路选址,并委托德和洋行设计公司大楼。三年后,五层的先施大楼落成,经营面积过万平方米,商品达万余种,员工三百多人。


先施公司创始人马应彪


先施之前,上海已有数家外国百货公司,但仅有购物功能,服务对象也限于外国人和少数上流华人。先施却集百货、餐饮、旅馆和游乐于一体,兼顾不同消费群。

 

先施开业那天,是上海市民乃至普通中国人史上第一次体会现代商业带来的消费快感。他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购物场所,就在那一天,大楼附设的先施乐园、东亚旅馆和先施理发厅等一起开张,戏曲杂耍魔术无所不有,大酒楼小吃店样样不缺。有人甚至白天在百货公司流连,晚上住在东亚旅馆里,数日不归。


老先施公司大楼现在是上海时装商店


先施是香港第一间华资百货公司,名字是Sincere(真诚)一词的音译,也来自《中庸》的“先施以诚”。它是国内首家“不二价”的百货公司,即明码实价,也是第一间开发票给顾客的公司,顾客都可凭发票退换商品。先施还首次引入“环球百货”概念,派员工去欧洲等地采办最新商品,不经洋行代办,此举具有划时代意义。

 

先施百货的一楼专售日用百货,二楼为服装、绸布柜台,三楼出售珠宝首饰和钟表等贵重商品,四楼是大件家具、地毯和皮箱等,顶层平台建有大型游乐场,这种配置一度成为日后百货公司的标配。


先施公司的“环球百货”专区


中国传统商业并不注重店内商品陈设,先施公司可谓开了先声。除店面装修豪华、商品按种类分柜之外,还注重不同类别商品的关联,形成相对独立的购物区。比如饼干糖果部就与中西罐头部紧挨着,洋酒部和南货部也设在一起。此外,先施还会定期调整商品摆放位置和陈列方式,保持新鲜感。针对积压商品,先施还设立“一元商品”专柜,一元任意选购。有段时间还专门开了间“一元店”,生意颇好。

 

当然,先施当年最轰动之举是推出了女售货员。为了招揽女性顾客,上海先施决定招聘女售货员,可是最初并未招到人。马应彪的原配夫人霍庆棠便亲自上阵,带着两位女亲戚,担任化妆品部销售员。此事成为城中热话,引来无数观摩者,也使得更多女性得以加入这个行业。

 

永安——上海滩时尚坐标

 

郭乐于1892年前往澳洲谋生,先后做过佣工、小贩和店员。1897年,他与同乡集资开办永安果栏,开启经商生涯。1907年,郭乐在香港创办香港永安公司,涉及百货业。


永安公司创始人郭氏兄弟


1916年,郭乐和郭泉兄弟以每年5万两白银,租期25年,期满后连同房屋和土地归还的苛刻条件,从犹太商人哈同手中租下土地,建起六层的永安大楼。

 

这间于1918年开业的百货公司,陈列窗口采用进口大玻璃,是上海首个使用大玻璃橱窗的商家。1至4楼为百货商场,其他楼层设有酒楼、旅馆、舞厅、游乐场和戏院。

 

上海南京路上的永安百货,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叫华联商厦


永安百货主打“统办环球货品发售,输出中华诸生土产”经营方针。它在美国、英国各设办事处,与名牌厂商直接建立购销关系,有些商品还专门定制,如英国毛织物、法国化妆品、美国电气制品和瑞士钟表等。若有外国厂商和洋行来推销潜力巨大的时尚商品,永安还会要求在一定时间内独家销售,以此占据先机。也正因此,永安成为上海滩的时尚坐标。

 

即使是一些冷门商品,永安也不会放过,因为这是彰显服务的好机会。比如打蛋器、木勺等小商品,需求量极小,价钱也不高,大商家难免不屑经营,小商家质量难有保障,永安却会在国外专门定制。又如热水袋,当时还是医疗器械,商店并无出售,但有女顾客提出永安是否可以帮其改制,以便随身携带取暖,永安立刻去美国定制一批妇女日常取暖所用的热水袋,随即销售一空。

 

永安以促销方式繁多著称,如发行礼券、代客送货、商品操作表演、美容表演、邀请电影明星演唱、赠送奖学金等。

 

有了先施公司推出女售货员的先例,永安也不甘落后,还将容貌出众的女销售员当成明星来炒作、宣传,尤其是“康克令小姐”这一名词,已成上海滩传奇。

 

当时,上海最畅销的金笔是由永安公司独家代理的康克令(Canklin),“康克令小姐”功劳最大。康克令品牌初来乍到时需要包装,于是永安便招聘年轻貌美、端庄秀丽又懂英文的上海小姐为金笔柜台售货员。

 

不出数日,“康克令小姐”之名便传遍上海滩,引来无数男士购笔加搭讪。国军上将陈调元之子陈度甚至因迷恋一位“康克令小姐”,天天来买笔。久而久之,终于把对方肚子搞大。陈度已有家室,陈调元为之大怒,要二人分手。最后“康克令小姐”获赔数万现洋,为她打官司的大律师正是章士钊。

 

光吸引男士可不够,永安深谙新时代的消费与旧时不同,逛百货的主体是女士,所以永安化妆品部的售货员多为俊俏小生。

 

永安另外两个创举,是在商场内组织员工进行大型时装表演,并首创企业生活类杂志《永安月刊》以引导消费。


《永安月刊》是一本购物指南


不过,永安与哈同的25年租约合同始终是悬在永安头上的利剑,毕竟有“期满后连同房屋和土地归还”的苛刻条件。1930年,郭家第二代掌舵人郭琳爽高价收购永安大楼东边“楼外楼”茶楼产权,拆除旧楼后请哈沙德洋行设计大楼。建筑师根据地形因地制宜,设计八层新楼,并有天桥与老永安大楼连通,永安也成为首个以天桥连通两幢大楼的百货公司。

 

1941年,哈同的遗孀罗迦陵去世,又逢太平洋战争爆发,哈同洋行没有收回永安公司产权。1946年,郭家以112.5万美元赎还产权。

 

新新: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电台

 

李敏周18岁时远涉澳大利亚,在农场当小工。后自学英语,不久便开始经营店铺,生意越做越大。

 

先施公司成立后,生意虽然红火,但内部发生过争执。元老级人马黄焕南和刘锡基等决定离开,自立门户,他们与李敏周一拍即合,集资创办新新百货,于1923年动工。


当时,南京路已有先施和永安,新新要想打响名头,就得大胆创新。新新的最大卖点,当属夏季冷气开放,它也是第一家装配空调的百货公司。

 

新新开业当日还用了一记新招:免费赠送香烟。结果开门仅两小时,闻讯而来的市民就把新新挤满。店方倒没有因此反悔,只是为安全起见,每隔10分钟放行一批顾客。


新新是中国第一家装了空调的百货公司,大楼现由上海第一食品商店使用


为了宣传,新新还在百货公司五楼设有自行设计、装备的私营广播电台。这是上海第一家由华人创办的广播电台,也是中国第一座民营电台。电台每日广播6小时,大半节目推介本公司商品和促销活动,此外还会转播新新游乐场里的各种演出,包括京剧和滑稽戏等。与一般“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电台不同,新新电台的播音室四面都是玻璃,顾客可以直接观看电台现场,结果成了上海滩著名“景点”之一。

 

同时,新新一改先施、永安主要经营洋货的做法,打出倡用国货的旗号。

 

大新:手扶电梯掀起热潮

 

1891年,年仅14岁的蔡昌跟随兄长蔡兴前往澳大利亚,先做工,后经商。回到香港后,他曾任职先施积累经验。1912年,蔡昌和蔡兴在香港开设大新百货,蔡昌任经理。1916年,广州大新分店开张。两年后,蔡昌又在广州珠江边兴建12层高的大新大厦,即今天的南方大厦。

 

大新广州店虽然创办时间比先施广州店晚17年,但后来居上。一开业,营业额就居广州同业之首。随后的上海大新,也迅速跻身四大百货之列。

 

上海大新的大楼历时七年建成,楼高十层,是四大百货之冠,曾获亚洲最佳建筑设计奖。内部通风良好,有冷暖气设备。比起新新,它更进一步,成为上海第一家全天开放空调的百货公司。

 

大新的最大创举就是电梯,除四部直梯外,还有两部自动手扶电梯。这两部扶梯不但是上海最早,更是远东最早,还是1949年之前中国唯一的扶梯。


大新的自动扶梯


这一噱头吸引了无数人,以至于大新只能采用出售门票的方式限制人流。当然,大新的门票也不是白收的,四角钱的门票可以充当消费抵用券。所以,想来大新见识手扶电梯的人,就得买门票,为了不浪费门票钱,就得消费。如此消费模式,今天也仍在使用。

 

为了吸引底层顾客,大新还专门在地下室开辟了面向大众的廉价商场。由于人太多,只能凭票入场,4毛钱一张门票,人们仍趋之若鹜。

 

1945年,大新的营业额已经超越永安,成为四大百货之首。1952年,大新改名为“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即“中百一店”。此后许多年里,上海中百一店的销售规模和顾客人数一直处于国内百货零售业领先地位。值得一提的是,直到改革开放的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一百曾为捐款重新开放这条自动扶梯,乘梯者每人收取2毛钱,依然出现了三十年代那般排队争乘的盛况。


上海第一百货商店继承了大新的衣钵



四大百货还有哪些创举?

  

当年四大百货的大门口,往往会有一条霓虹灯做的英文标语:Customers are always right(顾客永远是对的)。

 

如今走进超市,商品价格多常见“19.98”、“29.99”之类的数字。这是一种销售策略,低上那么一两分钱,却给人一种价位低上一档的错觉。一百多年前的四大百货,其实早已这样操作,常可见九角八分之类的商品价格。搭售也是沿用至今的销售策略,四大百货常常将畅销货与档次稍低的货品捆绑搭售,宣传为买一送一。

 

员工培训方面,四大百货也是煞费苦心。考虑到上海洋人多,广东人多,所以售货员要懂英语、广东话和上海话。不同部门和柜台的服务员,在专业知识上也有不同考量,比如绸缎部的销售员大多来自盛产丝绸的苏杭,对产品更为熟悉。先施首创智育部,教授员工中英文、珠算等,尤其是英文,不但要懂对话,还要会写,以便于开具英文发票。先施还一直有选派优秀售货员去国外读书进修的习惯。

 

每逢圣诞节,四大百货还特别备有白色加五彩花纹的包装纸以及五彩丝带,专为顾客包装,不另外收费。代客送货是我们熟悉的服务,可四大百货当年的做法,现在一众百货公司都比不了:他们提供免费搭送非本公司货品的服务。

 

员工福利颇佳

 

当年的四大百货,员工福利在上海滩也是数得着的。先施公司每天向员工免费供给早晚两餐,每月还有茶水费。每年农历十二月多发一个月工资,即年终双薪。农历每月初二和十六日规定要加菜,即“做祃”,菜金比平时多四五倍。端午、中秋等节日加菜比“做祃”的菜金又略高,叫做“做节”。

 

先施公司雇有理发工人,专为职工剪发,并设有洗衣部,专替工人洗烫外衣,均不收费。公司还聘请常年医生,每天下午专替职工看病,由公司的惠爱会代付诊金和药费。惠爱会这一机构,掌握有一笔公司存款,专门借给职工应急周转。

 

先施极注重细节,凡来往货物遗留的木箱、纸皮等杂物,都另立一账,积存起来卖掉,到年终则按每人的工资总额,将这笔款项按比例发放。

 

如果公司年终结存有盈利,职工还有花红分配。职责较重的司理和副司理人员,除花红外,每年还有“袍金”和“鞋金”等。

 

即使在全世界,四大百货也是特别的存在


世界上第一座真正的百货大楼,是1874年左右建成开张的巴黎廉价商场,它把各种商品聚集在一栋现代化大楼里,营造出展示和销售并举的通透空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建筑类型和商业模式。

 

19世纪末,这种商业模式传入上海租界,但其真正发展则是在民族资本崛起后。最重要的是,四大百货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将百货业和各种休闲娱乐结合,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开发娱乐项目,使得百货公司成为多功能商业综合体,该模式在此前的西方并未出现。不过有人将之视为上海的世界首创,倒也并非如此,因为更早的广州先施百货就已尝试该模式,但上海四大百货将之发扬光大,则是事实。

 

四大百货同处一条路上,难免出现竞争,甚至有过短暂的不愉快。但四大百货创始人都是同乡,也曾在澳大利亚有过合作,马应彪和郭乐更是儿女亲家,极重乡情伦理,有效避免了恶性竞争。在大多数时间里,他们仍齐心协力做旺商圈。

 

一向以艰苦朴素著称,又在留洋过程中耳濡目染的广东商人,也始终热心公益,如今在广东中山、珠海乃至香港和澳门等地,仍随处可见四大百货家族捐建的学校和公共设施等。

 

从四大百货创始人在澳洲的白手起家,到四大百货震惊世界,再到其后人的薪火相传,商业传奇已延续百年。虽然四大百货已成历史,但个中精神和当年的创新之举,仍令人惊叹。


追寻财富,扫码关注市井财经

(账号:yigejubaopen)

点击阅读原文,买好货、福利多

摸着胸口说,主编我啥时候坑过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