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 | 住进这6处改造的老房,让你在胡同里诗意栖居

2017-03-23 浅子 一夜美学


一 夜 美 学| 睡 前 提 升 审 美 力


浅子上一次去北京的时候住了好几家胡同房改建的Airbnb,传说曾是某王府和某大户人家的后院……房主都是年轻人,改造了老房以后再作为民宿。老石板、老胡同、老院子。室内空间虽小,却让人眼前一亮。虽说老北京的胡同和街区文化消失了不少,但好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寻传统在当下的新活法。


旧城记忆,只有在使用里才能被真正找回。建筑师们在改造胡同房的时候说“不求还原,只求不丢掉。”



以融合了自然与人情味的老北京胡同文化为基底,新时代能为它注入哪种风趣?下面这6个经过设计师改造的胡同房或许能给你答案。



传统和现代共生的三口之家

by OEU-ChaO



这幢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木屋是一家三口温馨的小家,位于二环的西绒线胡同里。门前是由五栋小矮房围起来的一个室外院落,这是北京胡同的传统格局。



室内保留了原本的木质结构,加入了轻盈的白色钢材,同时延伸出了大片的落地玻璃窗进行采光。



别看室内空间开放,孩子的学习空间、父母的休息空间、一家人共享团聚的厨房、餐桌都一应俱全。在木屋的改造者——OEU-ChaO 的建筑师 Zhi Cheng最初接受这里时,是一个只有十多平米的阴暗小屋。


△ 一家三口曾经挤在这个阴暗的小屋里,老房子不重视采光,只有西面有一扇窗户。


室外沿窗的桌面是一家人在庭院里的休息空间,解决了室内空间有限的问题,并可以和厨房里正在做饭的家人互动。



顶层隔开的小三角空间时孩子的小宇宙。下方则是父母睡眠的温柔乡。



旧时的天井正好被用来引入光线。



既保留老北京的传统样式,又加入极简的现代元素,这间小屋或许可以成为北京胡同房的范例之一。让传统和现代、人情和光线交汇在同一个老屋檐底下。

 



日本大师的“花窗”情结

by 隈研吾



北京前门的东边,很靠近天安门的一个胡同里,有很多明清风格的砖瓦结构老房。它们最近面貌一新,多了一层现代化的铝制 “窗帘”。这里是隈研吾最新的胡同改造项目。整片区域集合了办公室、住宅、店铺、餐厅灯多种功能。


△ 现在这个经过改造的空间里有咖啡馆和办公室。


内部古老的木制梁柱经过当地工匠的细心修复,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外观则被围上了大面积的玻璃墙和这种铝合金制的网。



远看有点像砖块、近看又有点类似于智力拼图的结构。为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几分幽默。



隈研吾说这种铝网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建筑中常用的“花窗”。古老元素和现代工艺的结合带来的不仅是外观上的有趣,还为空间内部的人保留了合理的隐私性。



隈研吾说,老北京曾经充满了历史悠久的胡同和四合院,然而,如今它们大多数已被越来越高的摩天大楼所取代。他的团队希望通过这次的胡同改造,找到一种低层传统建筑的新型存在方式。



“办公,是在四合院屋顶晒月亮”

by 庄子玉工作室



以德国科隆和中国北京为工作核心的建筑事务所RSAA·庄子玉工作室最近完成了对鼓楼边一栋四合院的改造。事实上,这里是他们新的办公地点……



鼓楼位于老北京城的中轴线,算是一个文化标志一般的存在。事务所希望能在满足办公需求的同时,将周围建筑的传统文脉也一并吸纳进这间新的办公室里。



他们保留了古建筑原有的结构,尤其是屋顶的部分。比如可以支起沙发,躺着看个晚霞。从屋顶上,鼓楼周边的老建筑都一览无余。



在房顶上加了很多个玻璃箱,用来展示工作室设计的建筑模型。



内部也维持了原木的构造,同时房梁上还可用于悬挂作品。



在原有的工字形院落中加了一个玻璃体块,将东房西房联系起来,已获得更高的的办公效率。



院子的西北角有一个磨砂玻璃围成的半透明光井,隐隐透出植物的绿意。



厨房里的红色木结构和绿色的瓷砖都是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的,整个厨房的改造成本不到5000元。



 

一个只有30平米的旅馆

by 标准营造



张珂领导的标准营造建筑团队最近重新翻新了一个杨梅竹斜街边的小院,把这里改造成了一个30平米的微型旅馆。



他们提出了一个“微胡同”的概念,目的在探索传统胡同的局限空间里,小型社区住宅的可能性。除了这间旅馆,他们还尝试过把胡同房改造成社区活动室和公共图书馆。



当你经过这个旅馆门口的时候,先回看到的是一片公共区域。他们利用这个小小的空间将私密性的客房和街区拉开距离。



再深处则是外形独特的客房。以水泥板和木材构成的两层建筑空间各自独立,每部分也被划分成不同的功能。中间是小型庭院和天然照明——阳光。


△ 自然光透过超大型的玻璃投射进室内。


△二层则是靠顶部的天窗照明。


庭院是整座旅馆的灵魂,同时也为公共区域到居住空间提供了一段过渡。




43平米怎么可能住下6个人

by B.L.U.E



B.L.U.E就是最近在国内很火的建筑男神青山周平在北京成立的设计事务所。他们最近的一个项目改造的一个处于“夹缝”里的胡同房,而且在这样一个43平米的空间内,要住下一家三代共六口人。



这幢房子位于东城区灯市口附近的胡同里。L型的狭长空间被夹在胡同老墙和一幢二层高楼的外墙之间。青山周平以大面积的天窗和通透的玻璃门,解决了老房子采光不佳的问题。


△ 通向后院的木框玻璃门可以被完全打开,与室外的小庭院连通。


整幢房子模糊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能随时将窗外的风景引入住宅空间。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盒子,而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书房的窗子连接着窗外胡同里的风景。


△ 公共走廊就像是胡同的一个延伸。


室内被大大小小的“木盒子”分隔成了错落有致、高高低低的空间。一层是一个连续的开放空间,包括客厅、餐厅、浴室、书房等功能。长条型的开放空间既增加了家族人员的交流机会,同时保证了一定的独立空间。因为空间有限,有很多巧妙的可活动设计。


- 比如楼梯可用来收纳


- 可以容纳很多人的餐桌


- 平时是沙发,晚上变成床


- 卧室甚至有一扇可移动的隔墙来保证独立的空间


二层则是孩子们的卧室和立体“游乐场”,可以在里面上蹿下跳,顶部是一个天窗,可以投进自然的光线。设计师用网、草坪模样的地毯等柔软的材料保证孩子们的安全。




用回廊连起五座胡同房

by 建筑营



北京旧城区的一片胡同街区内有一片绿植环绕的秘境。这个L型小院是一个大型茶舍,占地450平方米。内部包含了5座胡同房。



茶舍的改建项目由北京本地的建筑事务所“建筑营”担当。他们的核心思想还是尽可能地保留有价值的旧建筑,同时设计更合理的建筑格局。



北边的厢房是清代的遗存,且保留相对完好,于是仅对破损严重的地方做了修补。



他们在原有的五栋房子中间加入了流线型的“廊”。将分散的建筑合为了一体。从空中看起来高低错落,曲折多变,很有“游园”的古意。



传统建筑中的“廊”多是半室外的。但考虑到现代建筑的保暖需求。他们将“廊”的外部设计成了一长排玻璃组成的屏障。中间的空地植上竹子,也保证了室内完好的自然光。


△ 曲廊以轻盈的白色和原木色为主色调。



🙌

  你想住进哪一家?




点赞分享你的品味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