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精神”跟妲己一样……被玩坏了
一 夜 美 学| 睡 前 一 点 审 美 新 知
(好吧,这个标题有点无耻……如果你看不明白,可能你年纪大了……)
前段时间,票圈里有篇蛮火的文章,叫“时代变坏,是从满大街都是伪匠人开始的”。本来倒也没觉得啥,现在匠人火,大家都说自己是匠人,就像前两年创业火,大家都说自己是CEO一个道理,其实人还是同一个人嘛,就是在淘宝上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二道贩子嘛。
可是前几天去厦门,在街上看到一个卖转香肠的,居然也贴着“匠人精神”的口号,我研究了一下那个贴纸,感觉还是批量生产的。
那么,作为一个介绍过不少日本匠人的公号,我们决定还是写写这个中国的“匠人时代”到底是咋回事。
何为“匠人”
在中国古代,甚至可以说“匠人”其实是下等手艺人的代称,当时社会分工协作较为低效,一个匠人基本上要独立完成整个造物过程,这多少有些无奈,说一个手艺人有匠气,是一个不算褒扬的词汇,甚至是把他的创造力贬低到地平线以下了。
随着时代的更迭,社会的专业化分工和大规模陌生协作机制让小规模作坊匠人走向了没落,匠人的群体从最初的被迫单打独斗的下等手艺人,渐渐演变为了对一个行业或是对一件事怀有强烈热爱的“技艺守护者”。
“匠人”也渐渐演变成了褒义词,匠人被定义为了那些一生只做一件事并做到极致的人。
满大街的“伪匠人”
今天的中国,几乎所有的阶层都言必提匠人,引得互联网、智能硬件、广告人、自媒体、餐饮、金融、电商……等各界人士喜大普奔,吐出这两个字的瞬间,黄袍加身。
于是乎,各种真真假假的“百年老店”,活跃于各大景区,让粗制滥造变成了“匠人精神”;各色“大师传人”也站了出来,一番炫技后顺理成章地开始贩卖自己的作品;各种品质参差不齐的手工制品也被理所当然的打上了匠人的标签。
接下来就带大家看一看,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伪匠人”们。
首先是风头正旺的电商行业,作为淘宝创始人,马云,他的成功经验居然也被解读成了“匠人精神”,离谱程度简直令人叫绝:
而原本和工匠八竿子打不着的程序员,也神奇地被贴上了“匠人”的标签,无疑是轻视了消费者的智商:
电商脸皮厚,实体行业也不甘示弱,匠人理发店、匠人足道、匠人狗肉馆、匠人泡芙...连卖水果的摊煎饼的也都怀着一颗“匠人之心”。
现在,匠人比崇拜匠人的还多,一个广告牌掉下来能砸中六七个匠人。如果你还在纳闷为什么会这样的话,那下面的内容会让你豁然开朗。
比起上面几位只是借匠人的噱头来吸睛的做法,吴晓波频道,简直高了不止一点半点。
首先,他们定义了“新匠人”,新匠人的解释很简单,会赚钱的匠人就是新匠人。
在赚足了眼球后,他们开了个“匠人养成营”,全国范围内召集所谓最具工匠精神的
学员,给自欺欺人的学员们办了一场“匠人SHOW”。
怎么进入他们的训练营呢?很简单,和综艺节目一样,你发作品,他们的评委打分,经过一系列的对决,最后胜出的就是入选的匠人。
套路之熟悉,我还以为自己在看《达人秀》。
总之,跟着这个讲财经的平台,上那么几节课,你就成了匠人了。
经过这些平台的量产化,“匠人们”源源不绝地被“做”了出来,他们并不关心自己的技艺如何,也耐不得时间的流逝,看中的也许只有一个字:声名。
而类似的活动数不胜数,大家纷纷高喊:“我们要找到真正的匠人!”
“好!那怎么找?”
“很简单,我们说谁是匠人谁就是匠人。”
真正的匠人精神
提起匠人,很多人第一时间联想到了日本。
穿过东京的水泥森林,到街头巷尾寻找手工艺店,到各类陶艺艺术家的店,涩谷的Hikarie 、青山的杉本博司设计的餐厅...我们仿佛轻易就能在日本找到匠人精神。
2013年,一部关于一位老人与寿司故事的纪录片吸引了大家的视线,被誉为“寿司之神”的小野二郎在中国爆红,随后,拥有100%古印地安制银技术的高桥吾郎,人称“煮饭仙人”的村嶋孟,号称捏了40年“茗果子”的水上力...一个个日本匠人刷爆了我们的朋友圈,国人终于把注意力从花里胡哨的叫卖转到了这些真正用心做事的人身上。
△小野二郎和他的寿司店“数寄屋桥次郎”
△做了一辈子白饭的村嶋孟
明明是从中国传入的匠人精神,却被日本人继承并发扬光大,不少人开始振臂高呼:中国已经没有真正的匠人精神了。
那么中国真的没有匠人了么?
答案当然是否。
作为工匠大国,中国一直不缺匠人,无数人默默磨炼自己的技艺,日复一日,靠着一颗匠心和一双手,造出世间至美之物,他们身旁的时间,仿佛还在“盖一座亭阁只为观望盛开的杏花”的时代。
去年初,一部描写中国匠人精神的纪录片,一经推出,就好评如潮。
有人说:“点开它,只是打发时间的无意之举;爱上它,只需一秒钟。”
因为在这部《我在故宫修文物》里,我们看到了真真正正的匠心。
片中,有个修宫廷钟表的师傅,王津。他总是面带微笑,无论是面对相处半辈子的钟表,还是自己的学生,抑或是跟自己显摆的钟表收藏家。
他的微笑里,裹挟着淡定与从容,这本该是让人羡慕而向往的笑容。
然而这部纪录片,每一集都在反复强调,这群隔绝了浮世喧嚣的文物“医生”们,在为技艺的继承而犯愁。
因为我们不想静下心来,过这看来无比枯燥的生活;因为我们不想每天只与物件对话,在静默中流逝自己的光阴。
换句话说,我们根本不想努力。
我们不想“择一事,终一生”,那样多累呀,我们只想要好运气,不想下功夫。所以我们带着不屑的眼光盯着匠人们专心致志的提升自我的身影,最后,看都懒得看了。
所以伪匠人们适时的出现了,带着大家喜欢的“主角光环”,不用努力就能驾驭盖世武功,轻易吸引了你的注意力。
匠人走红的背后,也许是因为中国到了追求生活品质的阶段,也过了只看重速度的时代,然而这样的需求却被轻易的套路了。和匠人相比,可能另一个来自日本的词汇“职人”更现实一些,别大言不惭的说要一辈子干一件事了,先把你眼前的本职做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