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a』|一期杂志逛遍日本最好的美术馆
一 晚 日 杂 | 读 一 期 日 杂 再 睡 觉
今晚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Casa是日本Top100美术馆的巡礼,它并不是常规月刊,而是一本极具收藏价值的精选特辑,因此是浅子压箱底的宝贝。Casa凭借它多年对建筑和设计的独到慧眼为我们找出的这100个日本最强美术馆究竟动人在哪里?
美术馆作为一个展示艺术的空间,早已脱离了陈列这种单一的功能。一个杰出的美术馆建筑在和自己的展品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其本身也是艺术的一部分。今晚,浅子要和大家分享其中两个风格迥异的美术馆,前者亲切,后者专业。Casa向来善于发掘背后的故事,这两个美术馆的前世今生以及它们的创立者的思索究竟是什么?从原点到细节,我们看到的是隐藏在设计背后的人们和他们真挚的心。
“ 这个建筑正在改变着金泽的街道文化,从这里孕育出了新的价值,金泽这座根植于传统工艺的古老城市开始充满了新鲜的艺术细胞。它不仅让我们意识到了艺术的力量,还有建筑带来的巨大影响力。
SANAA的代表作
艺术住在隔壁:<金泽21世纪美术馆>
2004年,SANAA建筑事务所凭借金泽21世纪美术馆一炮而红,赢得了当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从此SANAA这个名字享誉世界,一路势如破竹地拿下许多著名的美术馆的设计,包括美国俄亥俄州的托莱多艺术博物馆、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罗浮宫朗斯分馆等。
一个普通地方美术馆年均访客量约是4万到5万人,但金泽21世纪美术馆却达到了令人惊异的150万。诚然这栋建筑自建成后就在艺术界广受好评,但是什么吸引了这么多普通人也纷纷赶往这里呢?
美术馆靠近金泽市最繁华的街区——香林坊,周边有兼六园等著名观光地。随着这片地皮上原有的小学的搬离,政府决定在这里新建一个美术馆和市民交流设施。于是,SANAA事务所别出心裁地将这二者结合在了这个直径100多米的大圆盘建筑里。一座独一无二的美术馆,就此诞生。
传统的美术馆给人的印象几乎总是刻板的——一栋庄严的建筑端坐在高高的台阶顶部。它的空间是闭塞的而冷漠的,仿佛拒人于千里之外。我们在瞻仰它的同时,也不自觉地抱有了一种类似朝拜的心态。“啊,毕竟是艺术的殿堂嘛,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我们通常会这么感恩戴德地想。然而,不同于宏伟的传统美术馆,金泽21世纪美术馆是一栋玻璃结构的低层建筑,完全融入了当地的日常街景。这个大圆建筑有4个入口,因此看上去似乎不分表里——从外面对建筑内部一览无余。美术馆里面有免费开放的交流空间,人们可随意进出。它不仅迎接着艺术的忠实粉丝,也对所有经过这条街道的普通人敞开怀抱。在这里,艺术和人的距离是很近的。
自美术馆开馆以来,周围的街区不断涌现出新的画廊——这个建筑正在改变着金泽的街道文化,从这里孕育出了新的价值,金泽这座根植于传统工艺的古老城市开始充满了新鲜的艺术细胞。它不仅让我们意识到了艺术的力量,还有建筑带来的巨大影响力。
不分内外
美术馆的外围是全透明的玻璃材质。普通美术馆在展厅后通常会设有收藏室,但在这里,为了充分确保一楼的展示空间,收藏室全被搬到了地下。
四个出入口都可以进出自由,这是东入口。和草坪平起平坐,像我们平时走进咖啡馆一样亲切。
独一无二的展厅
金泽美术馆的一大特征是它的14个展厅从面积、形状、高度,甚至光线,都有各自的特色,没有一个重样的。其中最大的6号展厅,房顶高达12米。这些巨大的白色立方间能被分割出多样的空间,因此很受参展艺术家们的青睐。根据展览会的需要他们会选择不同的展厅,而相对的,举行免费沙龙的展厅也经常会发生变化,因此整个美术馆的空间显得十分生动。
艺术品即建筑
很多美术馆都会将艺术家的装置作品融入自己场馆,作为常设展的一部分。金泽21世纪美术馆也不例外,在它10年前开馆时就拥有六个固定的装置作品,和著名的直岛艺术项目(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并称为日本装置展示的始祖。随后馆内又加入了许多世界级大师的杰作,包括Anish Kapoor、James Turrell、Patrick Brown、Alison Shotz……这其中超过半数都是不需门票就可免费参观的。这些艺术作品并不只供人远观,而能与人产生互动。不知不觉间,人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就缩小了。
阿根廷艺术家Leandro Erlich的作品「Swimming Pool」(2004)。用一个50厘米的水层隔离水上和水下的世界,你可以选择一种全新的方式观察世界。
丹麦艺术家Olafur Eliasson的作品「Colour Activity House」(2012)。通过三原色的交错,能从每个角度看到不同的颜色。
美国艺术家James Turrell的作品「Blue Planet Sky)」(2004)。Turrell的天空小屋在免费参观区,参观者总是络绎不绝。这片四角形的天空镌刻着清晨清爽的蓝色,白天浮云流过,夜晚星斗满天。
美国植物学家Patrick Brown的作品「绿色之桥」(2004)。玻璃走廊穿过了高5米、宽13米的绿山墙,墙体覆盖着100多种植物。
自然光的魅力
初次访问这座美术馆的人总会为这里明亮的光线而惊异不已,不仅是由于玻璃外墙,其内部也设有4个大小不一的【光庭】。自然光填满了美术馆内部的宽敞空间,因此这里有着其他美术馆不可比拟的开放感。展厅里会再设顶灯,它柔和的光线和自然光共同配合,呈现出均匀的照明。自然光是展现作品本身魅力的必要部分。
美术馆是楼下公园?
在这个圆形的建筑物中,充满了各种有趣的小店、庭院、图书馆、公园……它本身就像是街道的一部分,像一个充满了艺术气息的本地社区。你可以在长廊中自由穿行,越过玻璃,可以看清通道的另一端和更远处的空间,饭后在门口的草坪上散个步,来了兴致就再去收费区逛逛艺术品。这个小小的街区就静静地融入在金泽日常的街景里,一视同仁地向外部敞开着怀抱。
Michael Lin「大家的画廊」,人们很喜欢在这里集合。
安藤忠雄
草木间的巨布:<21_21 DESIGN SIGHT>
21_21 设计博物馆建立于2006年。它就像是一块平铺在草坪上的巨大布匹。宽阔的铁皮屋顶像小时候爱玩的折纸,随意地、轻盈地落在青草地上。这座建筑大半的空间都隐藏在地下,因此它的内部远比外面看上去的要大得多。
1楼的入口处有一排狭长的三角形窗户,另一面的墙上的长条形窗户长达11m,镶嵌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面玻璃。虽说主要的展厅都在地下,但中庭中透过的光线充足,因此空间并不显得幽闭。参观的流程从走下台阶再进入展厅开始,人们在展厅端详展品后需要走过一段幽暗的通道,才能再次回到地面的世界。设计这里的建筑家安藤忠雄说,黑暗能使人们沉思艺术,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巨大的玻璃映出了绿树和天空,三角形的中庭为地下的展厅投射充足的光线。
数字是世界共通的语言。英文中常用【20/20 Vision(Sight)】来形容高超的视力。【21_21】这个名字则象征着更非凡的前瞻性,其中蕴含的野心是成为世界最前沿的设计据点。安藤忠雄在设计这里时的目标是让它成为一座能代表日本的建筑。它的三位监督也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三宅一生、佐藤卓和深泽直人。
这座建筑最大的特征大概就是450㎡的大铁皮屋顶了吧,它的灵感来自三宅一生【一块布】的美学理念,代表了日本建筑水平的巅峰。工匠们将82块厚16mm的铁板严丝合缝地拼接成了一个光滑的平面,这样完美的线条需要极其高超的技艺。因此,三宅一生提议说,美的技艺必须让更多的人知道。由此,他们举行了一个名为【安藤忠雄:2006年施工现场的恶战苦斗】的特别企划。
铁板会随着温度变化热胀冷缩,因此屋顶的下缘没有被固定,留给它了自由伸缩的空间。
安藤忠雄说,「设计之美是一种责任感和正义感,包含着对自然和生活的尊重,这就要求我们需要用心审视和思考事物。」他在展厅后设计的那条黑暗通道想必也是出自这样的考量吧。
随着60年代日本经济的高度增长,人们心急火燎地发展经济,美意识却逐渐消亡,大都市里只剩下些效率优先的平庸街景。安藤说,他在美术馆建造时的希望它能成为代表日本的建筑,「代表」指的正是代表日本的美意识。日本需要一个建筑,将都市之美重新唤醒。
不同于一般博物馆或美术馆的单纯展示,21_21设计博物馆更像是一个创作现场。他们希望这里成为全世界的职人、设计师和使用者们共同的据点,提案设计、探讨设计,为生活寻找新的可能性。
三宅一生:我和21_21的故事
「为了保存日本优秀的设计作品,需要一栋能世代相传的建筑。」,在21_21的背后,包含了三宅一生这样真挚的思考。建造它的构想来源于三十多年前,1979年,三宅一生在美国结识了野口勇(Isamu Noguchi),自此两人结为挚友,野口每次回日本,他们都会见面切磋。野口勇是一位作品极为多样的跨界设计师,虽专攻雕刻,但从岐阜提灯的AKARI Series、札幌的Moere沼泽公园等等,他的设计囊括了众多领域。因此,三宅生平第一次意识到,设计是没有界限的。
【日本的设计文化向世界发信的据点】
三宅和安藤忠雄也差不多是在那时结识的,以前他们经常和野口勇聚在一起讨论,日本需要一个专门收集本国设计的场馆。然而,此后他们的老朋友野口勇、田中一光等都相继离世。两人在备受打击的同时也坚定了这样一个决心——一定要让他们的作品继续流传下去。2003年,三宅和安藤在朝日新闻上刊登了一篇题为【设计博物馆正当时】的倡议书。建议为保存日本的设计遗产,探讨当代设计的动向,需要设立一座新的博物馆。
当时,以1989年建立的伦敦设计博物馆为代表,世界上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以设计为主题的博物馆。三宅一生曾在美国的库伯·翰威特国家设计博物馆举办的伊姆斯展上,听到他们向人们介绍伊姆斯为设计椅子进行强度试验,曾将它从高处抛下过几百次。他认为日本也需要这样的一个场所,用来告诉世人:好的设计并不来自灵光一闪,它的背后还隐藏了无限的思索和汗水。
这篇报纸上的稿件产生了让三宅惊异的巨大反响,后来他在东京中町开发会议上再次提出设计博物馆的构想时,政府立即为它的选址拍板了。由于场地是扇形的,安藤忠雄的设计经历了不少波折,设计计划再三更改,期间画了不下数十张草图。三宅说他个人只有一个要求,空间要越大越好,反正他们也不打算把它建成那种在墙壁上装饰很多画的展览馆,因此空间要比墙面重要得多。最后建成的21_21背靠着喜马拉雅衫的林子,坐拥芳草地,和环境融合得十分巧妙。三宅一生说,这片树林本来是隔壁学校的,安藤认为建筑和环境是一个整体,因此在设计时充分考察了四周的的环境。
美术馆的后面是一片喜马拉雅雪松林,好像被这些高大的树木守护着,又像被轻轻地放置在了绿草地之上。
安藤忠雄对三宅一生“一块布”所描绘的手稿。
【建筑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从21_21开馆起,三位监督每个月都会举行讨论会,他们有时会各持己见激烈辩论,有时会互相启发获得灵感。迄今为止,这里已经举办了【人】、【水】、【骨】等多个主题的展览,囊括了世界各地的杰作,如日本设计师仓俣史朗、英国陶艺家 Lucie Rie……三宅一生说,这座设计博物馆在给参观者启发的同时,也在对身为监督的他们影响重大。接下来他们还想在这里尝试括音乐、舞蹈等更多样的艺术形式,希望它能成为设计师们的灵感之源。
「我曾参加过安藤先生设计的直岛博物馆的首展,深受感动。直岛本是一个冶金基地,人们曾说在这片土地上不可能有草木生长。但现在,那里被绿色深深地掩映着——一个曾经暮气沉沉的地方正蜕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基地。就像安藤先生在茨木市设计的【光之教会】一样,他总是能克服艰难的施工条件,并用建筑打动人心。因此,安藤先生是一位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建筑家。」,三宅一生这样说对我们说。
东京5家有“建筑遗产”之称的美术馆
美术馆作为一种最有设计感的建筑形式,本身就是十分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接下来要介绍的5座美术馆,能让你走近建筑和东京这座大都市的历史。
如【三菱一号馆美术馆】还原了丸之内史上第一幢写字楼。这座美术馆由受雇于当时政府的英国建筑家Josiah Conder担纲设计,他曾任教于工部大学院,培养出了日本第一代建筑师辰野金吾等人。而【国立西洋美术馆】则是20世纪摩登主义的代表设计师Le Corbusier留在日本的唯一作品。
【国立西洋美术馆】是一座桩基样式的建筑。前庭中罗丹的雕塑迎接着来访的人们。Le Corbusie的三位弟子在施工中为了完成师傅的构想,不辞辛劳地通力合作。
然而,追随海外潮流只是日本近代建筑史的启蒙篇章,日本的建筑家们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了日本独特的建筑表现形式。如Le Corbusier的弟子的前川国男、惊异于帕特农神庙之美归国的堀口舍己等人,尽管几经波折,但他们开始尝试将和式传统建筑的比例和构架与现代建筑的理性相融合。这之后,日本风格的美术馆终于粉墨登场。和堀口一样为欧洲的建筑之美震惊不已的吉田五十八设计了【五岛美术馆】,为日本特色的近代美术馆开了先河。而二战前柳宗悦所设立的【日本民艺馆】则更进一步。索性将“展示”二字放入了与人亲密无间的住宅空间中。与冰冷的“陈列”二字相反,这样的建筑亲切地传达着地域文化。
接下来就是东京5座有“建筑遗产”之称美术馆,它们都洋溢着各自的特色和历史的气味——
▲三菱一号馆美术馆
2010年重新开馆,设计:Josiah Conder。
如实恢复了1894年建造之初的样貌,就连楼梯扶手的材料等也都是用了当年的部件。主要展出与建筑同时代的近代美术作品。
▲江户东京建筑园
1993年开园,设计:前川国男。
移筑、复原了江户时代至昭和初期的名建筑,从江户时代的农家茅屋到前川国男家那样的近代住宅,还有钱汤(公共浴场)、居酒屋等近27栋建筑,从中都能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江户东京生活文化。
1960年开馆,设计:吉田五十八。
这里藏有国宝级别的《源氏物语绘卷》和《紫氏部日记绘卷》。建有寝殿式结构的建筑,四周是地板抬高的平房,围成中空的中庭,具有粗实的圆柱和水平的深檐。
1959年开馆,设计:Le Corbusier。
采用水波纹一样的地面,环形回廊式的展厅设计,以展出松方幸次郎收集的西洋美术品为主。
1936年开馆,设计:柳宗悦。
日本民艺运动倡导者柳宗悦所设立的美术馆。磨亮的木楼梯、大谷石铺设的玄关和白石灰刷的墙壁……这些都已走过了70多年历史。这个极具生活之美的空间能最好地传达出民艺品的气质。
本期杂志Casa BRUTUS
一本针对小众人群居住观念的国际化生活设计杂志。
和意大利合作,时尚、艺术、美食、生活哲学……
它囊括了关于美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