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门“好看”的生意:全球最火的联合办公巨头是怎么炼成的?
如果对人说你在WeWork里上班,第一反应多半是个羡慕的眼神。
/BIG为 WeWork在纽约设计了一间幼儿园
今年五月,建筑界“网红”、BIG工作室创始人Bjarke Ingels宣布将加入WeWork担任首席设计师。
去年秋天,WeWork在纽约市开设了第一家健身房,甚至做起了名为WeLive的住宅样板间——
WeWork在上海的亚太总部入围了去年世界建筑节的室内设计奖。
到访这里的人首先要穿越一座老式拱门,水泥地板被刷成了热情的粉红色。闷骚的回旋楼梯和热烈的色彩打破了老鸦片仓库的沉闷韵律,一旁厨房里的煮开的水壶在滋滋作响,死板的办公模式已死,你可以在这里和陌生人同享咖啡和啤酒的香气。
自从2010年在纽约苏荷区开出第一家联合办公空间以来,WeWork的“戏路”似乎是越来越宽了——短短8年里,在全世界的22个国家拥有了283个办公地点和近26万名会员。
/ WeWork,巴黎
尽管有无数国内的“孵化器”争相效仿,却纷纷倒在了这条看似容易的二房东之路上,而作为开山鼻祖的WeWork的估值却一路狂飙到了200亿元,甚至超过了Twitter、Netflix……
所以,其实看到WeWork北京坊的第一感受是失望的——一个月前,我们曾在北京坊探店的报道里提到过它的设计(当时还是半成品),结果他们的PR找到我们说,建议在正式开幕那天再去看看。
对WeWork的大boss之路充满好奇的我们,于是又去了一趟。
本
/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WeWork中国团队这两年的努力方向
2016年首次进入中国的WeWork已经在国内6个城市拥有办公地点,北京坊是他们的第39个空间。接地气是他们近几年一直强调的关键词,尤其是在前门北京坊这样一片拥有历史氛围的街区,这是个难点,也是个挑战。
/ Wework北京坊建筑
这种本土化的努力首先从楼梯开始。
/ WeWork的艺术家向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致敬,将它绘制成现代的涂鸦效果
延续了WeWork在全球所有门店空间设计上的共同点,整个北京坊空间的配色很喜庆,现代感的橘黄配桃红的色调融合了传统风格后的折中选择。
WeWork大中华区室内设计主管林天皓表示林天皓说,北京坊是他做过的最小的WeWork空间(只有268个工位),却是最难的一个,由于建筑本身的独特性,设计师一直在思考如何找一个平衡点,使空间既延续老北京的文化文脉,又兼具摩登性格。
/ 北京坊
/ WeWork的鱼缸是出于风水元素的考量
WeWork的会员ID是个神奇的所在,它关系着许多贴心的“特权”。例如为在全球各个分店间移动的“自由人”们准备的升降座椅——输入ID可自动记忆你上次来时的高度。
再比如可解锁负一层吧台中的啤酒阀——据说会员可享受每月60杯的免费啤酒。以及他们的黑科技系统能够检测剩余啤酒的体积,并即时发送消息给运营团队进行补充。
/ WeWork Soho, 纽约
不过环顾一圈后的第一印象是WeWork与国内中高端的众创空间很相似,并没有有特别大的特异之处。
不过使WeWork大步迈出“二房东”地位的,
显然是一些看不见的东西。
WeWork大中华区技术总监程静洁补充说,WeWork不仅关心漂亮的办公室本身,更关注在这个空间里,人的内心需求、行为模式以及体验。WeWork的联合创始人Miguel McKelvey是建筑师出身,带着独特的创作思维,他本人对空间非常敏感,也把这种高要求贯彻到了全球每一个WeWork。
🔲
成熟的设计模块
更全球化也更高效
/ WeWork Queens, 美国
WeWork现在在全球高速扩张,
每个月新开20到30家,
最大的挑战是在高速运转下面,
如何实现设计的效率,
同时保持稳定。
程静洁介绍说,WeWork基于每一个办公空间被使用的数据,经过300家门店的实践,最终得到了最高效以及最舒适的办公室设计的基本模式,并把它模块化。
/ WeWork La Fayette, 巴黎
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会员体验的一致性。 作为一家致力于打通全球性社区网络的公司,WeWork承诺会员无论身处社区的哪个角落,都将得到一致的体验。比如巴黎的会员来上海开会,也会立刻知道哪里去找咖啡、怎么使用会议室、怎么连接视频,熟悉得就像回家一样,而不需要再去问人上海的空间应该怎样使用。
/ WeWork IFC,上海
设计模式化都另一个优势在于保证了设计的稳定性。WeWork的建筑师可以从繁忙的建模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哪怕是新招来的建筑师,也可以很短的时间内做出符合全球WeWork标准的设计。
🏠
回家的感觉
站在高冷国际范的反面
/ WeWork北京坊
在WeWork北京坊空间的大厅里等导览的时候,我坐在一个浅棕色的大沙发上,倚着靠枕,感觉好像在家中客厅。 WeWork的室内设计师十分重视家具和软装给人带来的感受,因此他们所使用的家具和一些常规企业办公的家具完全不同,瓶瓶罐罐和靠枕一层一层地把空间填充起来。
如果让你觉得不是去了办公室,
而是回到了家里的客厅,这就对了。
/ WeWork西雅图,美国
WeWork在其他比较大的办公地点还会提供休息室,配备床铺、躺椅等,让会员有比较私密的休息空间可以进去休息。这些人性化的细节也是WeWork的优势,将他们和其他遍地开花的联合办公空间明显区分开来。不过北京坊由于空间有限,没有设置休息室。
/ WeWork Metropool, 阿姆斯特丹
“回家”的另一层意思是指不让本地人觉得这个空间是个舶来品,哪里都用不惯。余昇鸿表示,WeWork团队每进入一个新市场时,都会聘用当地人才,也会选择熟悉当地文化的合作方先合作。秉承这个理念,中国所有WeWork的点,都是由WeWork内部团队完成设计的;他们希望用最懂中国的人,来做中国的事。
/ WeWork铜锣湾,香港
WeWork中国的团队现在有100多人,其中百分之七八十的员工都是中国本地人。而WeWork中国的会员和入驻企业有百分之八十也都是中国的,包括在中关村拿了WeWork一整层楼的滴滴。
/ Wework威海路,上海
同时,既然有了基本模块,WeWork的建筑师就可以把更多精力用于关注解决每个具体项目的特色化问题。他们通过公司的大型数据库去了解每个城市、每个区域的人们的习惯,根据各个国情或者地方文化的不同,来考虑他们需要在空间上做哪些更改和提升。
比如他们发现在中国的办公空间,最好不要引用美国会议室的标准,因为中国的会议室需求量比较大,来参与会议的人也比较多,最后他们决定把中国空间的会议室尺寸加大。
/ WeWork铜锣湾,香港
再比如,中国区WeWork的客厅和公共空间相较美国的也更大,因为美国人的午餐习惯是随便出去买个三明治,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就解决了,而在中国,人们喜欢在一起吃,有时候还会吃火锅、麻辣香锅等等味道比较重的东西。
/WeWork,香港铜锣湾
此外,中国的会员还喜欢在更光亮的环境下开会,于是WeWork就调高了中国空间会议室的亮度。一些中国的地点甚至还设有卡拉OK室,因为WeWork分析这里的大家都喜欢唱歌。
💓
人与人的互动
这里的走廊都不大宽
进驻WeWork的企业将近一半都是八零后和九零后,他们有自己的一些需求,不希望来办公只是为了生存或者自己呆在办公室里,而是希望有人来互动,也希望能有表达自己理念的机会。
WeWork在设计空间时处处考虑了互动场景。玻璃隔间是这里的传统,人们从远处就可以能看到彼此。除此之外还有非常公共的活动区域。
/ WeWork延安东路,上海
这里所有的走廊都不太宽,
人们在走路的时候甚至会碰到,
接着顺理成章地就要打个招呼。
/ WeWork在纽约的第一个办公空间
当然,WeWork也考虑到了不那么热衷于成为人群焦点的会员。这里有一些沙发桌,还有吧台桌椅,那些希望有些隐私、更喜欢旁观的人经常坐到这里,久而久之也会彼此认识,形成一些互动。
与此同时,WeWork的社区团队也会组织各种活动,包括早餐会、健康相关活动以及一些不同行业的研讨会,让会员在日常的工作环境当中接触到更多不同的人。程静洁说,从创始人到WeWork的每一个员工,他们的一个宗旨就是希望人和人之间能有更多的连接,更多正面的影响力。
由于重视互动体验,
WeWork的空间一直处于不断更新中,
即使总体早就搭建好了。
/ Wework威海路,上海
据林天皓说,望京和太古里的WeWork空间已经在一年前到半年前顺利完成,但他们的设计团队还持续地根据会员的反馈,以及运营过程中会员所呈现出的习惯来更新这些空间,包括置换一些家具。而半年后再来看北京坊,很多细节一定也会发生变化。
//
比起做地产卖工位,提供多达20项商业服务的WeWork有更野心勃勃的规划。全球化的视野和共享的初心,使他们能在最大程度上创造出具有普遍社区精神的服务价值。
即使什么都不想,至少你会知道在这种轻松舒适的环境下,能略微打破一些端坐电脑前的机械程式,在愉快的色彩中释放创造力,甚至能够对人打开心扉,或者至少,试着变得更友好一点。而这些充满张力的附加价值,不只来自工作本身。
💓
你最喜欢怎样的办公空间?
留言上墙
🛒
好物推荐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你也许还想看,点击图片查阅
无聊的城市千篇一律,有趣的土气万里挑一
比化妆品更精彩的,是资生堂的百年设计美学
👇戳这里,发现更多好玩的生活小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