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10个住宅的设计,对中国审美更有信心一点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优秀的日本个人住宅设计被全网分享,由于日本对于私人住宅建筑设计的管控相对宽松,户主也便能将更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拿去实现,每年都有不少外形独特的个人住宅诞生,这令国人羡慕不已。其实,随着审美的提升,国内这几年也在逐渐浮现一些具有设计感的个人住宅,虽还不够趋于“未来感”,但也完美结合了传统的文化特色,更加脚踏实地。今天分享的这 10 栋个人住宅,希望能给予你更多关于家和设计的想象。
一个生长的家
RIGI 睿集设计
在上海的旧里弄里,这个三层的白房子和住在其中的小朋友一起在缓慢生长。原始的建筑是 1947 年建成,很深也很窄,大改造是毋庸置疑的。
窄深的空间采光是难事,这次的改造平衡了三层空间的层高,利用大面积的玻璃窗和玻璃隔断的设计将自然光线引进屋内。钢板楼梯穿孔之后也能透出光线,围绕着自然光天井自一楼起循序向上,这里也成为了家中光的中心。
一楼的结构被打通,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院落与室内空间联系得更紧密,户外的阳光趁机遛入室内,空间有了新的可能。一楼形成的阳光房也成为全家人待得最多的空间,这里还有一面特别的家具墙面 Life board,可随意装配组合搭配的配件,留给主人在未来去自己发挥设计灵感。
二楼将门和储藏空间隐藏在墙面中,使整体看上去简单干净。主卧保留了原始建筑的坡顶结构,卫生间和衣帽间也被藏进盒子里,最初的建筑情感得以保留下来。这个活了 70 年的房子,带着记忆的温度,又新生了。
设计团队在院子中预留了一个树洞,春天的时候和孩子一起播种,这棵树、这个家便和孩子一起成长,“时间也是设计的一部分”。
最后,设计团队这样说道:“生活之中并不常有大喜悦,那一些浅尝即止的小确幸填满了我们的生活,也许我们热爱的从来不是对好东西,奢侈家具的不断占有,我们需要的应该只是可以被创造,能完全自理的生活。”
雨宅
小写建筑事务所
在屋主儿时的记忆里,三开间的老房子相对而立,从不同的角度拥抱阳光,最后的视线总会回到活了 200 年的黄角树上。这个场景成为设计师打开灵感的窗口,一幅图景逐渐铺开。
坐落在重庆东部丘陵地貌里,可供选择的新址不多,避开耕地和林地红线,又占据了公路交通的利处,雨宅的开篇就成功了一半。
为了还原老宅的居住感受,居住的各个功能被分解后安排在不同高度的场地上,相对独立。公共空间的客厅处在最上的标高,卧室则拥有了下院的景观,保留自己的私密性。
当地的传统爱以石造墙,石墙将上下院相连。屋主是一位木匠,因而木头做的柱与梁随处可见。这座静谧的小院远观是不容置疑的现代风格,走到近处细看,才会发现细节里藏着太多传统手艺和匠人的温度。
水墨之家
Wutopia Lab
在上海中心弄堂深处的这座房子曾经是 6 户人家聚居的复杂空间,现在在屋主的要求下被改造为包含微型私人画廊、家庭办公场所和居住空间的隐秘之地。房子的外立面、结构、房间功能、旧马赛克地砖、旧木地板和树木都不可以改变,这当初也给设计师带来了不小的考验。
颜色最终成为改造的主力,不同肌理和深度的黑色和白色组合成这个房子的主色调,黑白灰的线条、对比、明暗反差则更好地塑造了空间。
不需要的门被墙壁或门洞取代,黑色墙裙形成的暗色的空间因门洞带来的敞亮光线而绰约生姿,分而不隔的画廊与视线开阔的书房连接成了三开间办公区。
一层的庭院也以黑色做底,点缀了鸡爪槭,日本枫和大丽花,簇羽状的黄铜格栅屏风立于三个方向,新中式的韵味自然地散发出来。
8 个金色勾边的拱状门洞和克莱因蓝的玻璃墙壁将一层的办公区域与生活区域默默区隔,形成了一个蓝色迷宫。天井如盛光的容器,将光线毫不吝啬地倾斜而下,让这个迷宫更加迷幻。
黑色墙裙延续到二层的办公区,三楼的私密空间则是黑白水磨石、粗糙的中灰色灰泥和窄条旧地板配上老家具形成的中灰调的环境。整个水墨之家最后呈现出黑白胶片的颗粒感。
老人们的白房子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这座会发光的白房子是上海奉贤南宋村宋宅,凝聚着老宋家老少四代八口人对田园生活的美好想象和热切期盼。
老宋夫妻均已年过半百,梦想是退休后从上海城区回到家乡奉贤南宋村,将旧宅拆除重建一座老少皆宜的新房子。他们在这里照顾八十有余的老母亲,邀请身体欠佳的亲家来抱团养老,常住的 5 人皆上了年纪,因此这是老人们的白房子。
从外观上看,建筑方方正正,设计极为简单,但在南宋村的一众房屋里又一眼就能被看到。让设计师发挥想象的是新民居不常用的天井,五个有确定使用对象的卧室和公共空间围绕着天井布局,天井带来阳光与风,它是功能性的,也是建筑的精神中心。
整个室内设计以灰咖色调为主,清净素雅,与外立面的白墙也有所呼应。屋内一层是起居室和老宋母亲的家,起居室还修建了一个极简的壁炉,冬季寒夜几位老人围炉夜话,这样的场景足够温暖。二层则是两对夫妻的卧室,还特别修建了无障碍通道,供轮椅上下。
一层老太太卧室和起居室之间,二层亲家卧室之间及卧室和家庭室之间都还设置了观察窗,既方便从公共空间观察到老人的活动状态,老人们也可以隔空感受家庭活动的氛围。一楼和二楼楼梯间及走廊拐角处也装有反射镜,公共空间尽量不留死角,方便老人、孩子彼此观察照应。
不得不说这是一栋适老性很好的住宅,老年人生活中需要的便利之处都有精细的考虑,不论是给个人住宅还是公共养老空间都能提供独到详细的参考。年轻人在城市里打拼奋进,50 公里之外,老年人在奉贤老家老有所养,情有所依。这大概就是家的意义和使命。
生活的边界
郦文曦建筑事务所
建筑师郦文曦在去年设计修建的这座房子叫边界住宅,是委托人孙朝阳为在家乡的父母建造的,在河南省漯河市市郊的村庄里,面朝着田地、山丘、脱硫塔和岩雀。
盖房子的第一件事是造起了一道围墙,这是当地的约定俗成,虽不是初衷,郦文曦也并不反感,“围墙不意味着阻隔,他像是细胞膜,建构了一种选择透过的机制,也为我们的设计定下起点与依据。”
“围合一块地,圈出一片荒芜。”这片土地上有一家人几十年的回忆。院子的中心原本有一棵桂花树和一棵玉兰树,桂花树陪伴着屋主从童年到参加工作离开家乡,玉兰树却在他少年时代就死亡了。后来挨不过想念,又从遥远的长春大山里重新移植了一棵,苦苦等了三年,才等来它开花,幽香将人带回那少年时代。
这 180 平的空间里,西面的窗户连通远方,南面的围墙下有邻居的闲谈,北面的小庭院里有不愿见光的苔藓,东面的院子里划出碎石的图案。所有的生活在这栋房子里真实而质朴,与自然相依,“寻常却不失深意”。
在房子还没安上门窗的时候,有一回孙朝阳和父亲通电话,“当时他在二楼的阳台,电话里我能感到那个位置的夏风拂面,我问他有什么感受,不善言辞的父亲轻轻地说,像画一样,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一栋房子也联系着居住者和建造者的情谊,郦文曦最后说到:“我希望这个房子一直陪伴孙家,从孙叔手里传给朝阳,朝阳传给夕阳,夕阳传给明月,明月再传给晨曦。百年之后成为那里的一处遗迹,也成为我的另一处故乡。”
梯形屋顶的49号住宅
氹边建筑工作室
在日本,许多建筑奇特的外形也许是一种空间条件受限的无奈,位于广州闹市区的这个梯形屋顶的住宅也是如此,留给这栋房子的只有 3 米x9 米的狭长基地,前后左右都被邻居的房屋拥挤着。
房屋主人是一对年轻的艺术家夫妇,相信狭小的天地也能容纳他们,氹边建筑工作室竭力为他们呈现一个混沌城市里的自在空间,让这个住宅庇护他们远离潮湿与炎热,同时也能和阳光、风、雨水、植物亲密接触。
住宅看似封闭,其实前后分别布置了庭院与天井,采撷来阳光和风,营造出半户外空间的感觉。梯形的奇妙屋顶既保障了隐私空间,也为住户带来庇佑感。
这栋住宅只有 27 平米,大城市里多数年轻人都仅有这样的小空间,但这栋住宅的功能的设置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发,他们的生活舞台远不止 27 平米,想象力造就无限可能。
和光之居
汤物臣·肯文创意集团
在广州荔湾旧城,同样有一座位于城中村的老房子等待被改造。这是一栋 20 世纪 30 年代建成的房屋,如今已是危房,渗水、白蚁、昏暗无光等各种问题困扰着这栋房子,也让屋主——一对即将结婚的 85 后情侣感到为难。屋主是恋旧的,但少有年轻人能完全活在过去的世界中,设计师团队也因此下了不少功夫。
在逼仄的环境中,植物能带给人的治愈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设计师们在房子的外立面、各层小平面和室内都引入了各式绿植,仿佛打造出一个立体的小花园,而屋外赏心悦目的植物也能拉近初来乍到的主人与邻里间的距离。
为了在湿热的广州解决房屋的渗水问题,整个建筑的地台被提高到 0.8 米,会客厅和茶座反而下沉,让整个一层空间既开阔,又别致。
这栋窄高的建筑被分成两侧,中间自然地形成天井,使阳光倾斜而下,好天气和清新空气都在房间中流动起来。
整个屋子的错层设计很多,这对年轻人来说不是麻烦,反而是一种惊喜。错层形成的缝隙造就一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让家人之间的陪伴产生更多妙趣。
面朝田野的居家理想
空格建筑
这栋小楼总让人想起《菊次郎的夏天》里一望无际的绿意,门前大片大片的田野,在夏日里更加油绿,夏风一来,满眼绿浪,是自然给予这所房子的馈赠。
城市里的人一住太久,就会想念乡野的生活,位于上海郊区的这栋房子的主人是一对年逾六十的夫妇,他们在 30 多年前修建了自己的家,几年前被列为危房,选择回来养老后,他们决定在原址上重建。
夫妇俩没有任何商业化的考虑,设计师便为他们打造一个反乌托邦的,真正沉浸于日常生活的家。房子的南侧靠近田野的部分保留了室外菜园和晒场,一楼的室内部分与外界能很好交互,整个一层几乎都是可以邻里往来,与邻居共享的。“客厅”的概念在这里被无限放大,菜地、晒场、厨房、餐厅都可以是谈天说地的好地方。
由木格栅门隔开的二楼则留给了家人之间,儿女的客卧和客卫贯通在一起,希望能给习惯了现代生活的年轻人一份回归田园的自由感。
阁楼是精致而私密的,由多功能活动室、储藏室和一个很小的屋顶户外花园组成。当地村落对房屋高度约定俗成的“规定”也通过坡形屋顶开洞而解决。吹着夏夜的晚风,在这里冥想、思考,也是一种消遣。
在乡村中自建房总会落入模仿的怪圈,久而久之,自由度最高的乡村个人住宅也变得千篇一律。这栋面向田野的楼房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既能融入乡村的风光,也可以与众不同,最重要的是,包含真正的居家理想。
艺术家的家
上海继梵建筑设计事务所
位于宁波庄市的这栋房子是一位艺术家的家,他希望内部空间是有层次的,通透的,连贯的,户外的庭院也能充分利用起来。“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经过一番思索,设计师从“太湖石”中找到了灵感,太湖石具有“漏”“透”“秀“的特点,漏和透恰好对应空间的通透和连贯,秀则从外观材质的雅致出发。
房子内部东西错层,上下挑空,漏出空间给阳光和空气,它们在屋内随意流动,人也跟着越发自由。
内部的错落其实从外观也能窥见一二,半层的楼梯把内部的错层连接起来,人在其中上下、内外行走就好似一种流动起伏,形成了内外的“透”。
令人眼前一亮的外立面是混凝土的涂料,与太湖石的模样还有些类似,木纹的铝合金材质则作为窗框和栏杆的压边则让整个房子更加秀气,好似一块抽象的太湖石。从对房子的想法到建造出来的成果,皆是充满了诗意,居住其中,也定会拥有诗意的生活。
候鸟之家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中国村落里的独栋建筑承载着父辈们的乡村生活,也要在春节时承载一大家子人,内部空间如何巧妙地迎接迁徙回来的“候鸟”也是个不小的难题。
在这个候鸟之家里,方楼梯串联起一楼圆桌大餐厅,二楼立体家庭厅,三楼阳光茶室,最后到达半遮半透的大露台。小孩子们在楼梯上下追逐,让静止的空间进入动态瞬间。
窗户也是精妙的设计,将稻田远山框成家中的挂画,四处可见,步移景异。乡村生活也许不需要那么多刻意的艺术点缀,回归到最淳朴的状态,反而会收获你想要的美。
整个空间十分通透,一声招呼,家中各处皆可回应,家庭的温情让空间更充盈。
乡村田舍大都就地取材,木、石、泥、草仍然是原材料。木屋架致敬传统,吸引着春归的燕雀;外墙的涂料掺入了稻草,与房前的水田暗自呼应;院子里保留的菜圃,创造着最鲜活的生活。
一个三代人的大家庭在这里享受着田野风光与亲切感情,燕归,人还,看春来。
这三位日韩李子柒vlogger,告诉我们向往的生活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