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源里、东山口、建国门,3座菜市场成为城市里最鲜活的美术馆

包比 一夜美学 2022-04-29


回顾今年五一小长假,北京最出圈的艺术活动不是 798 艺术区内如火如荼的北京画廊周,也非农展馆的艺术北京博览会。真正上了微博热搜的艺术地点反而是三源里菜市场,书法艺术家邱志杰一个字一个字手写了整个菜市场里的招牌,这是他的一场名为“民以食为天”的艺术计划。对于三源里菜市场来说,这不是第一次和卖菜之外的事情打交道,放眼全国的菜市场,也有不少曾被艺术盯上。艺术家为什么都对菜市场情有独钟?艺术会是菜市场保持鲜活的密码吗?





 ●
书法艺术就该在日常建筑上




“为什么我不要在美术馆做书法展览?我们并不需要一座书法美术馆。我们的艺术就在我的扇子上面,就在家里的房梁上,就在酒桌上的菜单上。”
在书法艺术家邱志杰看来,书法艺术具有业余性,“影响大的书法家主要是文人,而文人往往是官员。书圣王羲之是右将军,相当于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颜真卿是鲁郡开国公,相当于山东省名誉主席。这些身为官员的文人有社会影响力,承担着社会责任,他们要有那样的胸怀,要想着家国的大事,他的字才会有那样的气魄。”




书法也有实用性,“我们没有一种叫做美术馆的空间,不会建一个白盒子来展览‘书法艺术’,我们的艺术就在我们的建筑上面,就在我们摇着的扇子上面,就在街头的牌坊上面,路边的亭子中间,就在山里面的悬崖石壁上,就在旅游景点那些喝醉的文人提笔留下的涂鸦上。”




▲ 邱志杰在三源里菜市场




所以,当策展人维娜找到邱志杰,说要办一个书法展览的时候,他只提出了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在美术馆做。我们去找一些使用书法的其他场景,菜市场啊饭馆啊庙宇啊都很棒。”最后这场“民以食为天”的市集书写活动落地在热热闹闹的,包容性极强的三源里菜市场。




地处三元东桥的三源里菜市场,由于周边大使馆密集,汇聚着世界各地的食材,市场里的摊贩也习惯了和来自不同国家的顾客打交道,久而久之,三源里菜市场丰富而包容,是施展艺术实验的好地方。

邱志杰几乎完全替换了菜市场里所有文字,他将自己书写的内容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将现有的印刷体转换为书法,类似《卫生管理条例》《消防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这样的红头文件、疫情防控或不无偿提供塑料购物袋的倡导,都被邱志杰用用敦煌写经、隶书和墓志铭的风格抄写了一遍。




更常见的店招及店招性质的内容则被替换成比较方正的隶书,或带点魏碑味道的字体。对于商户来说,这些文字是必需品,也是市场内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得最紧密的内容。




第二类作品高挂在菜市场棚顶的钢梁上。这些可能是最吸睛的作品,它们起先并不存在,由邱志杰混合流行语和诗词原创,或从诗词、书籍中摘抄。这些文字挂得很高,不容易损坏,便用宣纸书写。
也不需要那么强的辨识度,有些作品便来自艺术家酒后的大笔一挥,字形和章法比较怪异,充满当时的情绪。


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去重庆吃去南京吃去杭州吃去香港吃去比利时吃去意大利吃去墨西哥吃;南边一点的人们吃的是香喷喷的白米饭,北方一点的老乡跟我一样吃排骨面;走上干饭人的不归路。——《吃饭积极分子》


夜打春雷第一声,满山新笋玉棱棱;买来配煮花猪肉,不问厨娘问老僧。


……



© @东东枪


2015 年,巧合之间,邱志杰开始用《张迁碑》《礼器碑》和《爨宝子碑》的笔法写英文,竟原创出一种书法风格的英文字体。这种字体用在三源里菜市场写给来光顾的外国人正合适,“写给外国人看的英文书法”就成为第三类内容


上帝给我们送来了肉,但是魔鬼给我们送来了厨师。God sends us the meat, but it is the Devil who sends us cooks.——意大利谚语


如果一个房子里有两个厨师,汤要么太咸,要么太凉。If there are two cooks in one house, the soup is either too salty or too cold. ——伊朗箴言


……



▲ 《纸箱》
▲ 《门面》
▲ 《围裙》


第四类则是装置和行为作品,包含《纸箱》《推车》《砧板和菜刀》《甲骨》《一蛋一字》《围裙》《门面》《鱼肠字》8 个项目。
书写上面这些纸箱,邱志杰的目的是回应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他的商品是用印刷术机械复制的结果,我的箱子是拿农业时代的工具一个个写出来的,每一个都生动而有趣。”


▲ 《砧板和菜刀》


我觉得最好玩的是《砧板和菜刀》这组作品,艺术家说在朋友圈发了图片之后,大家也都很喜欢。拿一把写着“对不起”的大刀剁开骨头,这个画面真的很魔性。




为了让书法席卷整个三源里菜市场,邱志杰在布展准备的 10 天里没日没夜地写了数百张书法,有大的店招,也有密密麻麻的小字,工作量并不小。




邱志杰在后续的自白里没有提及辛苦,反而很感谢菜市场鲜活生猛的环境和市场里生机盎然的商户们,他说:“这样搞书法,蹭生活本身的活力,蹭菜市场为大家带来的那种幸福感,真是占了不小的便宜。”




我们总在谈论艺术的在地化、设计的在地化,我觉得这场“民以食为天”的市集书写就是一次很成功的尝试,没有花费过多成本就传达了艺术家想表达的内容,展品也具有实用性。“高高在上”的艺术这次走入大众最需要的地方,真正让“愿者上钩”。





 ●
菜市场和美术馆可以没有分界线




在 2020 三联人文城市奖初评“社区营造奖”的名单里,广州东山口农林肉菜市场显得别具一格。说是菜市场,但屋顶醒目的灯箱写着“无界博物馆”,一时之间让人恍惚。


▲ 何志森,建筑师,策展人,Mapping 工作坊创始人。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这座菜市场的故事也许要追溯到 10 年前,改造东山口农林肉菜市场的建筑师何志森在当时为了完成博士论文(探索城市空间背后复杂的权力关系),与一位在厦门集美大学校园围墙上非法卖盒饭的小贩一起工作生活了 4 年。
后来,身为建筑师的何志森也在多个项目里和摊贩打过交道,还带领学生改造了长沙的一个菜市场,虽然仅仅留存了三天,但他在四年间关于摊贩了解得越来越深。直到 2018 年,何志森去了广州扉美术馆工作担任馆长,旁边就是“东山口农林肉菜市场”这家社区菜市场。


▲ 改造前的菜市场


2006 年,扉美术馆所在的大厦建成时,这个菜市场曾面临拆除,菜市场和大厦之间就此结下梁子。到了 2017 年中旬,扉美术馆联合大厦,找来艺术家宋冬对大厦和菜市场之间的旧围墙进行改造,便出现了靠路一侧的玻璃墙——“无界的墙”。


▲ 艺术家宋冬


宋冬用拆房子拆出的旧的木头窗户拼成了一面墙,还从废品收购站淘回了 700 多盏灯挂在墙内,并展示了一些旧物(其中有些来自社区内的住户),就做成了展览。




这个明亮通透的展览在当时吸引了不少周边居民的围观,还为此办了一场长街宴,36 张旧式木制单人床拼成一个一百多米长的桌子。

展览结束后,“无界的墙”被作为永久性装置留存了下来。不过直到此时,一墙之隔的菜市场仍然没有和美术馆产生任何关联,摊贩们还拒绝了那场长街宴。




2018 年 3 月,何志森开始带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 20 位学生开展改造东山口农林肉菜市场的项目,他要求大家和摊贩一起生活工作一个月,了解真实需求后再决定改造什么。
就在课程调研开展不下去的时候,广州暴雨降临,一位学生奋力帮助摊贩们抢救物资,这才让一墙之隔的两群人彻底破冰。




学生们挖掘了摊贩们的众多故事,发现故事最后都聚焦到“双手”。“摊贩通过聊自己手上的各种伤痕、首饰、刀茧、纹路、手的厚度、形状、大小来讲述手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后来这些手掌的摄影变成一次展览,就开放在菜市场与扉美术馆之间,通过这个契机,市场里的摊贩第一次走进了一墙之隔的美术馆,菜市场和美术馆的分界线开始被打破。




展览结束之后,几乎所有摊贩都将自己的手掌照片用作摊位的装饰,“每一双手都代表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一个有尊严的人”。




艺术不知不觉间开始在墙内墙外流动。




2019 年 7 月底,第二次改造来了,这次何志森直接打通“无界的墙”和菜市场的混凝土墙,为市场里的摊贩们开了窗。




窗外的风刮进菜市场,也刮来了各路打卡的人,蜂拥而至的路人透过小小窗口窥探菜市场,让市场人流量完全不输隔壁的美术馆。




一直被各种网红偷拍困扰的蔬菜摊主阿正告诉何志森:“我想挣网红小姐姐们的钱!而且我都想好了怎么挣钱了,我观察了一下这附近都没卖水的,我想在窗户上卖矿泉水给网红。她们老偷窥我,这矿泉水就贴一个标签,就叫‘被偷窥美术馆’,那她们买到的就不是一瓶水了,是一件艺术作品,那艺术作品价格就不一样了,是不是?
这个大胆的想法充满艺术性,甚至惊艳了作为美术馆馆长的何志森。艺术从美术馆流动到菜市场,又再流进摊贩们的思想里。




然而一年后,东山口农林肉菜市场迎来了真正的永久性拆除



实体的空间消失了,摊贩们因为两次改造联系起来的感情更加牢固,不少摊贩都就近租了新的摊位,带着艺术的头脑,继续卖菜。




也有人带着自己的“艺术收藏”离开了广州。
不论怎样,“‘菜市场美术馆’仍然以新的方式延续、生长和散落在城市的不同角落”





 ●
一点点更新老菜场变艺术街区




在西安南城墙的最东侧,曾经是西安平绒厂的所在地,当时这里是潮流圣地,由于布料多的优势经常上演时装秀表演。到了 2000 年,平绒厂停产,当时的厂长通过空间活化把它改成了建国门综合市场,到现在已经陪伴了周边的社区居民二十多年。




2018 年,一场颇具实验性的“菜市场大会”就曾通过展览、演艺等多种艺术形式将菜市场摊贩和社区居民集合起来,探讨下一步改造的方向。




2019 年春天举办的“老菜场也有春天”展览则让街坊与艺术的触碰来得更随意与直接。艺术家小刀创作了“人在城墙下”系列,“用鲜艳而显眼的黄、绿色勾勒出这里关于‘人’的市井风情”。




27 位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大一学生的创作也吸引着周边买菜的居民围观。遛狗的老人、穿花衬衫的老人、刚买完菜的中年人……对艺术不甚理解的他们也有忍俊不禁,为之动容的瞬间,一切都如此鲜活。




去年中旬,微更新轻改造开始,建国门菜市场有了新名字“老菜场”,成为西安首个市井文化街区,在保留原有生活状态及市井风貌的同时,将更多艺术创意元素融进菜市场中。




从空中俯瞰,水果市场的顶棚最为夺目,跨界建筑师、艺术家赵海涛从水果里找灵感,用涂鸦的方式改造了水果市场的顶棚,斑斓的色块有着丰富而清晰的视觉语言。




在菜市场三楼的屋顶灯光球场,也用了涂鸦的形式改造。




改造后的露台、台阶都有了新的变化。
硬件的更新是轻巧、微型的,层出不穷的艺术活动则是大型的,冲撞的。




去年秋天,建国门老菜场开了一场“丰收大会”。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现场将秋天的硕果累累变成装置艺术,“一根青菜的人情,一颗白菜的世故,或者是一盘鸡蛋的青春”都立体地呈现出来。




也有如今流行的国潮主题的展览在老菜场里掀起复古风潮。


▲ 书店旧貌
▲ 改造后的书店


在去老菜场的路上,有一间小小的旧书店。十几年来,去买点菜、翻翻旧书,几乎成了附近居民的日常习惯。在改造菜市场的同时,这间旧书店也换上了新装。




在第一次“菜市场大会”的讨论里,有人提到国外的很多菜市场虽然改得很成功,但最后变成了游客、网红的打卡地,原有的居民反而逐渐消失。所以在最开始,老菜场就不想变得如此形式化,它用一点点改变引来新人,也留住旧人,让菜市场永远是鲜活的菜市场。



资料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1-JWEIPVUpKue950zNmyOQ

https://mp.weixin.qq.com/s/TUoIF9IGHiduNQivtgSS9Q

https://weibo.com/1647865744/KdE0o169e

https://mp.weixin.qq.com/s/rltWg4Fl4QAp-7VOjun03Q

https://mp.weixin.qq.com/s/dT--0T7F4Zy-mCYj27Rp5g

https://www.cobosocial.com/dossiers/song-dong-borderless-wall/

https://www.feiartecture.com/

https://mp.weixin.qq.com/s/CsI2cXLhWSwzazY7W8wAzw

https://mp.weixin.qq.com/s/K7qGwMrMjIscVNnCy9AsYg

https://mp.weixin.qq.com/s/LJYZ4SfoEQfbo2h2YWN1iQ

https://mp.weixin.qq.com/s/MRK4brLrypAT9DlVjfAidw

https://mp.weixin.qq.com/s/tblN7wwLReZPz1qRK8BvvQ

https://mp.weixin.qq.com/s/BDtJJ2MmRFwFHLqswUrUYQ

https://mp.weixin.qq.com/s/zYTT18dmKoaSraCb1ONo0A

https://mp.weixin.qq.com/s/A4uSpuMErITmBsjqIiMkWg

https://mp.weixin.qq.com/s/cMcC876kve8TbQ2eI_-N9w

https://mp.weixin.qq.com/s/dLIiklu5gKDQheamM_n2ow






💬


你上一次去逛菜市场是哪天?






你也许还想看,点击图片查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