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壹木自然读书会|第319期 《植物治愈之路》——观察一棵有感

壹木读书会 壹木瞭然
2024-09-04
本期海报


壹木自然读书会第319期《植物治愈之路》——观察一棵树有感,由叶晓燕(四叶草)老师分享,以下根据腾讯会议室和叶老师提供的资料整理。


本次分享的视频:



主持人  徐育超(超妈):


      欢迎大家来到壹木自然读书会的会议室,今晚是我们读书会第319期的主题分享,大家都知道壹木读书会在去年干了一件大事——一群人一起观察一棵树。有伙伴问了,一棵树有什么好看的,不!一棵树可大有看头呢,由于观察了一棵树,出了诗集,办了很多很多的展览,还有伙伴成为三联生活周刊封面人物……我们今晚的分享嘉宾叶晓燕老师因为观察玉兰这棵树,更是直接出了一本书《壬寅年360度玉兰植物观察与艺术创作》啊,我要沾沾叶老师的光,去年我也是玉兰组的,去年叶老师16篇精美的文章在我的公众号发表,当时看到就佩服的五体投地,文字细腻有温度,科学严谨,图片非常的精美,特别是她的自然笔记。



给大家看两张叶老师的自然笔记,艺术与科学并存。




      接下来有请默默发力的叶晓燕老师分享——《植物治愈之路》——观察一棵树有感。





分享人  叶晓燕(四叶草):


各位书友晚上好!我是来自浙江绍兴的四叶草,大名叶晓燕,我给自己的评价是,在壹木读书群里不够积极分享,但是做事还算认真的一枚植物爱好者,承蒙群主不嫌弃,一直在大群里给我保有珍贵的一席之地,因为害怕不够积极主动,今天来做一个分享,稳固一下在群里的位置。


我是一个重度的社恐患者,一到人多的场合就会紧张出汗,头脑空白,虽然我试图努力去改变,但这么多年似乎一直没有进步,我曾经一度非常羡慕那些在任何场合都脸不改色心不跳,思路清晰、妙语连珠的人,比如幽默诙谐的群主丸子老师,比如智慧内敛的赵老师,比如笑靥如花的山麻雀等等。


不过,我想这样的我,虽然有点愚笨,只顾埋头做好每一件事,也不是什么坏事,社恐就社恐吧,接纳这个与众不同的自己。


前两天丸子老师也在群里说到贝贝有一年年会的时候说,如何让自己得到快速的成长,有一个招就是要“脸皮厚”,所以,我这次就厚着脸皮接了丸子老师让我在11月29日的分享。丸子老师跟我说2024年,壹木自然读书会仍继续会开展一年观察一棵树活动,但是将会对原来的观察模式进行提档升级,采用两种观察模式同时进行。并且贝贝和北京书友们已经在11月24号刚刚结束的“博物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上已经吸了一波粉,所以,丸子老师想让我在今天对上一年的观察一棵树做一个总结,起到承上启下的链接作用,来引出明年的活动。我感觉责任重大。


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还是我们去年的“观察一棵树”,分享的题目叫做“植物疗愈之路------观察一棵树有感”,关于题目中和“疗愈”相关的内容我在最后会点到,而我主要还是讲“一年观察一棵树的来龙去脉和感想”。我因观察一棵树,不小心出了一本名字叫《壬寅年360度玉兰植物观察与艺术创作》的书,这是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大家看到的就是这本书的封面,封面上的玉兰是我自己的手绘作品。这本书很稚嫩,根本没法和群里的大咖老师们的著作相提并论,但我今天还是斗胆在这里为它做一个介绍,因为这于我来说也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我将从缘起、境遇、书名由来、理论依据、致谢、重启(再次出发)6个方面展开今天的分享。



一、缘起




首先来聊一下缘起。


虽然大家对“观察一棵树”已经非常熟悉了,也知道因为“观察一棵树”活动出了一系列丰富的成果和相关活动,比如:2023年3月11日到3月26日壹木读书会和浙江图书馆为观察一棵树办了一个展览;2023年3月25日,浙江图书馆和壹木自然读书会一起举办了一场“林间的二十四节气主题展”体验活动;2023年7月22日观察一棵树的小伙伴从线上走到线下,相聚在宁波图书馆,一起探讨一棵树的前世今生;我们还为树出了一本诗集等等,关于这点不用我再细说,在这里我就以我自己的视角来回忆一下我们观察一棵树的故事。我先来说一下去年观察一棵树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几个时间节点



我记得很清楚,第一个时间节点是2022 年 1 月 8 日。这天上午 10 点零 5 分,红丽老师给我发来邀请:“今年的观察一棵树活动,我们组认领了玉兰,你家门口有玉兰吗?或者有没有可以经常观察到的玉兰?有兴趣一起观察吗?”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努力搜寻了一番,回复说:“红丽老师,可以的,不过我的小区没有,本来学校里有的,但因为改建被砍掉了,得去公园看……”事后,我发现我的记忆出现了偏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察的深入,我发现在我住了将近 7 年的老旧小区里就有好几株玉兰,而我天天去的工作室楼下的花坛里也有一株,也就是本书的主角“小友”,



看PPT,最左边的这张是我观察的主角,玉兰的全貌,我给它取名字为“小友”,中间这几张是“小友”的树干,它的树干很奇特,有明显突出的嘴部和突出的左右两只眼睛,长的很像鹿头,我起先给它取名为“某鹿”,后来多才多艺的贝贝说,它要陪着我走过一年四季,可以叫它“四季鹿”,我觉得这个名字非常贴切,所以就一直沿用下来。右边的这张图片,是去年小友开花的时候我拍的照片,因为今年看它的时候,它的花苞都还裹着毛茸茸的芽鳞片,所以就先放在这里,好有个念想),再回过头来想想,红丽老师来喊我观察玉兰的时候,我竟然能忽略就在我眼前的玉兰,足以可见,在此之前我有多粗心了。我一直喜欢植物,拍了无数照片,但一直没有记录的习惯,很多东西拍了放到电脑文件夹里,想着再找时间回头去看,但不知不觉就忘记了。所以,借着如此契机,不如就克服懒惰跟着做起来。


第二个时间节点:当天晚上 8 点 10 分,玉兰组组长超妈发了第一篇记录——“夜探玉兰”,让我们的观察踏出了第一步。同样也是在这天,我加入了观察一棵树(玉兰组)。这天我的微信收到了一条信息:各位老师,我们是观察一棵树(玉兰组),根据读书会的推文,我们可以观察的东西很多。但有一些必需的时间节点和观察目标,包括定点观察同一株玉兰(种)、观察植物本身以及与这株植物相关的虫、鸟、民俗、文化等。我们可以记录的时间节点包括:花开(第一朵)、花落(最后一朵)、 叶展(第一片)、叶落(最后一片)、叶色的变化(变色程度)、结果、花芽(花芽孕育过程)等的时间节点,记录玉兰一年的生命周期;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对应的日期及植物状态。我们观察之后的目标包括:形成开花、落叶地图;形成树叶变色地图;“玉兰的一年”图册;玉兰文化(民俗)记录。我们需要上交的作业包括:每个时间节点上传观察图片;每个月,在观察群里上交观察记录;每周、每个节气观察组成员一起发朋友圈,分享交流。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2022 年年初,全国各地天南海北的一群人就这样开启了一起观察一棵树的旅程,一路走来,大家互相滋养,越到后面越发觉一年观察一棵树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和预期。这算是观树整整一年的时间节点。



二、境遇——坚持的动力




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观察了将近一个半月,树友们随时在群里分享自己的发现、交流存在的疑问,热情丝毫没有退减。我在这时发现,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竟然已经记录了8万多字,太神奇了!


在2022 年 2 月 16 日,这对我来说是观树一年中又一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之一。这天,群主对《种子的自我修养》这本书做了一个读书分享,关于这次分享的详细内容,新进群的书友们可以去壹木自然读书会的分享记录中找到。这次分享对我起到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翻到下一页。



在这里,我引用丸子老师本次分享对我影响最为深刻的部分内容,现在读来也是觉得群主字字珠玑,充满智慧并令人喜悦:


“......分享本书的目的是想让大家学习这本书的思考模式和对观察对象的记录方式。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定点观察植物的样板。这本书的目录很简单,一到十二个月,每个月的哪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有则记录,无则空白。所以并不是天天都有记录的内容,每一天、每一个月的篇幅也不一样,有则长无则短,有时候只是寥寥几句,就像随意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了一些东西。 这本书不仅仅是单纯的观察记录,书中还融入了很多作者观察时的思考,包括他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还有很多他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去观察时的感受。作者通过这本书要传递给读者的另一层信息,即科学家在做科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只限于在实验室内对着冷冰冰的仪器做客观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还可以有很多对生命的观察、思考和感受。


今年开年我们群里开展了“一群人共同观察一棵树”的活动,有人可能会质疑,说一棵树要观察一年,有什么好看的?但是《种子的自我修养》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本书为我们“观察一棵树”的活动提供了一种记录方法。这本书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和拟南芥相处的点点滴滴,但又不完全是有关拟南芥的,有时很多天的内容都没有涉及拟南芥,而是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点滴记录,开会、陪娃、旅游等,但主线是明晰的。这就给我提示,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记录、观察一棵树的故事,包括我的发现、我的感受、我的思考。事实证明,观察一棵树所能获取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光是树本身就有很多可以观察的内容。


《种子的自我修养》还从专业的角度为我们观察一棵树指明了方向,比如对根的描述、叶片的生长方式、叶片的正面和反面是如何形成的、植物根的向地性等一些比较专业的问题。作者说,研究一只小蜘蛛及其在这个世界的地位,让我的科学研究冲破了实验室的枷锁,进入了现实领域。在“观察一棵树”这个活动中,我们对于观察树的活动的延伸是反向的,即事先进入现实领域,然后再进入专业领域,开始观察树皮、皮孔、芽鳞痕等较为专业的问题,可能这些问题之前很多人没有关注过。这就有了一个指引,即从实践到理论的一个过程。然后在观察的过程当中,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到现实当中去寻找,去进行实践,和自然进行一种双向的互动,这是一种很好的模式......”


在听这个分享之前,我还没有阅读过这本书,可以明确的是我根本无法企及哈伯德的专业和文采,但却发现我们的思路和方法却是如此相似。以玉兰为主线,以每天的观察感悟为辅,也是有则长无则短,有时候只是寥寥几句,包括当下的,也包括经年累月的;包括玉兰,也包括与玉兰相关的一切,它的生境、访客(昆虫、蝴蝶、鸟类)、邻居,同时期别的植物的花期、果期;所有看到的、想到的,实地研究甚至包括口述史……因此,本书名义上是一年的观察,实际上也可以说刚好借“观察一棵树”活动将我多年对植物的感悟进行了总结和呈现。


我给大家举几个书里重要的记录线:



一个是对于我的定点花苞的持续观察。这是以玉兰为主线,以每天的观察感悟为辅,也是有则长无则短,有时候只是寥寥几句,包括当下的,也包括经年累月的这部分:


左图是2022年1月10日,也就是我开始观察玉兰的第三天拍摄的花苞,那时看上去它的外套很厚实,密实的绒毛将花苞紧紧地包裹住,绒毛呈现黄白色,稍带点金属光泽。从图片里可以看到,在观察之前,已经有三个环状的芽鳞片脱落的痕迹,根据这个遗留下来的痕迹,做出如下的推断:一个花芽至少穿了四层保暖外套,也就是芽鳞片。


先花后叶植物的花芽分化在上一年夏季进行,之后花芽转入休眠,待到第二年春季开花。我在2022年1月8日第一次去看我的专属花苞的时候,看到的是它穿着最后一层羽绒服的样子。它已经经历了一整个夏天和冬天的蛰伏,并且已经脱掉了三层外套。图片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与枝条连接的第一个芽鳞痕的右侧有一个小芽苞,初步判断是叶芽。而在第三层芽鳞痕右侧也有一个芽苞,形状像是点赞的大拇指,这个芽苞从观察开始到花苞露出虽然也有长大的趋势,但也基本上变化不大。


第二张图片摄于2022年3月4日,天气暖和,某小虫子造访花芽。与第一张比较将近是两个月之后了。肉眼可见的最大变化是芽鳞片上的绒毛变的比较稀疏,芽鳞片内部的颜色渐渐泛出一股紫红色的味道。随着天气的转暖芽鳞片可以自动调节绒毛的多少来对花芽进行不同阶段最完美保护,


左下这张图是3月10拍摄的花苞。经过一周时间与前一张图片相比个头变得更大,芽鳞片上的绒毛更少了,另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苞片被撑到极致,里面露出了清晰可见的血管一般的纹路,就像我们皮肤表面的静脉,也像快临产的孕妇的肚皮,一个新的生命即将要诞生了。


3月11日,随着花苞越来越膨大,裹在花苞外面芽鳞片的变化,通过持续观察发现,花苞的第一层苞片打开后,到第二层苞片打开的过程中,花苞的个头和体型不断长大,花柄也在不断生长变长,直径大大超过花枝,这才足以支撑即将开放的硕大的花朵。


到了3月16日花苞终于绽放。


最后,根据整个过程的观察,我发现一个花芽的外面有6层芽鳞片。在1月份观察之前就已有3个芽鳞片先行脱落,第4个芽鳞片会一直包裹到整个花苞,而且随着花苞的膨大慢慢膨大,芽鳞片外部的覆盖的绒毛也由于膨大越来稀疏,将要开放的时候可以清晰看见这层芽鳞片上的被撑开后的犹如人体血管一样的脉络,膨大到它再也盛不下花苞的时候就打开慢慢退缩到一边,这个过程会持续两个多月。最后脱落。在第四层芽鳞片打开之后,花苞外面还有两层稍薄一点的芽鳞片,就像是花苞片一般,看上去比较薄,应该是被膨大的花苞撑大之后的原因。它们会随着花芽的长大而长大一部分,直到最后整个花芽继续膨大挣脱苞片的束缚,直至展开,这个过程大概是一周左右的时间。


花芽从最初第四层芽鳞片包裹时的长度4cm左右到最后绽放时候的长度变为8cm左右,整整长长了两倍。当第4层芽鳞片打开之后,花苞的花柄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2cm 左右,之后就不再生长。且这长长(zhang chang)的部分会随着花的脱落一起脱落,就像左图我们最终看到的样子,最终只能观察到4个芽鳞痕。如果你想观察到第5个芽鳞痕就要在左图的花还在时的这个状态了。


花期从16号开始到现在23 号,整整一个礼拜,这次碰到绽放之后就开始下雨,如果不是下雨,它的花期是不是会更长一些?观察花苞里面左侧的侧芽及去年和前年花脱落的痕迹,可以推断出这是一个侧枝。与之前的推测对应上了,花脱落后的左右侧枝生长的可能性,一是发育成能开花的花枝,一是发育成叶枝。一个个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观察的深入,就像破案一般曲折精彩。


用心陪着它走,时间能给你答案。



第二个是对于我的定点叶芽的持续观察:


3月14日的时候我把3个不同时期的叶芽放在一起,看到它在整个过程中的明显变化。左图是观察的第三天,也就是1月10号时拍摄的叶芽,从整体形态上来说,这个阶段的叶芽也和花芽一样,外面包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芽鳞外套上密被绒毛,这些绒毛在芽顶上形成一个小旋涡,发型有点小可爱,颜色有点黄白色,带少许光泽。和与叶芽衔接的第一节茎相比,此时叶芽的高度不到茎的二分之一。在叶芽的右侧还有一个小芽。

中图是昨天也就是3月13号的叶芽,与两个月零三天之前的叶芽相比,整体长高了两倍,几乎超过了第一节茎的长度。它的体型有点圆润,虽然没有更换羽绒服,但是这件外套明显变薄了不少,而且上面长长的绒毛也已不见了踪影,转而变成天鹅绒般质感的卫衣,颜色转成黄绿色,依旧还是有少许泛白。


右图是今天所拍的照片,芽鳞片破裂,叶芽探出了脑袋。之前在潜意识里面以为一个叶芽里面只有一片叶子。但就眼前所见,并不是这么回事。至少到目前可以判断,一个叶芽里面包裹的至少有两片叶子。当芽鳞片开裂的时候,被它包裹的第一张叶子是完整的,已经具备叶子的形态,那么之后环着这第一片叶子的叶柄部的痕迹就应该是芽鳞痕。而第二张叶子似乎依旧被包裹着,因为现在只看到一个小小的绿色圆柱状的芽苞,虽然第一片叶子还是刚刚出生的嫩叶宝宝,但它就已经开始充当保护神怀抱着第二个小芽苞了。从1月10日到3月13日,叶芽右侧底部的小芽,一直没有变化。


3.16再来看看我的定点叶芽(每次都会从正面和背面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观察)这两天的变化,这是昨天上午的叶芽。可以清楚看见第一张叶片逐渐舒展开来,羽状叶脉清晰可见。晚上回家前的叶芽,上午还被托叶包裹着的第二片圆柱体状的叶芽,此时的托叶已经裂开,从正面观察可以看见,叶片还在托叶内部的时候叶片以中脉为中线折叠起来被包裹着,在它的内部包着另一片带着托叶的叶片,就像俄罗斯套娃那样,一个叶芽包着另一个叶芽,至于究竟一个叶芽的芽鳞片当中包着多少片叶子就等着之后的继续观察。这个有趣的现象之前从来没有注意到,也只有定点观察才能发现如此有趣的生长过程。


3月29日此时叶芽部分的托叶结构非常清晰。


4.15叶芽的生长基本定型。3月14日这天,叶芽撑开了包裹在外的芽鳞片,紧接着3月16日小乔开放,似乎约定好了一般几乎同步萌发。叶芽萌发到4月15日一个月零两天的时间,我将叶子最初萌发的样子和今天看到的叶枝进行了对比,变化显而易见。一个小小的叶芽里一共长出5片叶子,之后叶片和叶片之间的距离因为枝条的长长而越来越大,变成枝条。每片叶子在萌出前都会由一张托叶包裹,托叶脱落之后,会在枝条上形成环形的托叶痕,最终叶子脱落后会在叶柄和枝条衔接的地方形成叶痕。之前对托叶痕不是很理解,现在亲眼看见它生长的过程,完全了解了。


我还注意到在“初萌叶芽”图片中枝条上的两个小芽,它们从一开始到最终都没有改变,这是顶芽优先的原则。但这并不绝对,我也注意到有一部分枝条上的侧芽也会萌发,这种情况也并不少见,跟营养、光照等应该有密切的关系,只不过侧芽的个头、品相、长势都远远不及顶芽。新萌发的叶枝有长有短,叶子的数量也有差别。定点观察的叶芽最终形成的叶枝长度4厘米。小乔左右的两个叶芽,左侧原先包在第四层芽鳞片内的的这一个长势良好,总长度达到6厘米,右侧的小芽长度上没有很大的变化。


持续的观察,带来认知上彻底的转变。


一开始以为一个叶芽的芽苞里只有一片叶子,原来它孕育的是一段带叶子的枝条;以为花苞里面纯粹就是一朵花,但它里面还附带着叶子......慢慢观察一个花苞和芽苞的生长,很多以前感到不解或是迷糊的地方就像揭开了面纱一般,得以了解全部的真相,不自觉在心里说:“哦,原来是这样啊!”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第三是对与玉兰相关的一切,它的生境、访客(昆虫、蝴蝶、鸟类)、邻居,同时期别的植物的花期、果期的观察。


比如在2月15日刷山的时候在山路边偶然得到一个被截掉的带着檫木花花苞的花枝,如获至宝带回家水养后近距离看到擦木花像流苏一般盛放的样子。


比如4月17 日在观察天目地黄花的时候,我随着一只穿着一身黑黄相间的貂皮大体型粗壮的熊蜂飞行的路线去采了一次蜜。终于发现天目地黄花朵折叠结构的精妙结构,使得花朵上下唇裂片在平时能保持闭合,当有虫媒前来采蜜的时候,就可以更贴合地包裹住采蜜者的身体,使得位于花筒上部的花药尽可能多地被带走。同时,这样的结构也使采蜜口具有极大的弹性,不管是哪种体型的昆虫前来采蜜,都能保证顺利进入花筒内部并将花粉带走。


再比如在2022.04.19 对二月兰的深入观察,记录,令我见证了二月兰两枚雄蕊花丝弯曲的基部与花柄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间,盛满了晶莹剔透的诱人花蜜,由衷赞叹二月兰的绝妙的设计,再一次为植物的智慧所折服。


还有在11月13日对枇杷花的深入观察,让我第一次认识了“被丝托”。还有在接近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小友身旁鸡爪槭的叶子慢慢开始变化,原先绿色的叶子就像被施了魔法,渐渐染上橙色,又逐渐变成更深的橙红,直至耀眼的深红,令人愈加感觉到大自然的神奇。



第四是在观察过程中所有看到的、想到的,实地研究甚至包括口述史。


比如像这个是在大年三十这一天我想起的我老家松阳过年时的习俗和我爸妈准备的美食,还有在中秋节的时候记忆里小时候外婆给我和我哥送来的美味的中秋月饼和“月光佛儿”等等。这个图是“月光佛儿”正面纸片上的图,类似嫦娥奔月等主题,画面人物生动,形态优美。右图为“月光佛儿”饼,就像是一个满月。


所以,通过群主的深入解读,我发现自己观察一棵树的方式、方法与思考模式竟然与《种子的自我修养》这本书不谋而合,这多少令我觉得有点窃喜,也更加坚定了以这种方式继续记录下去的信心。



刚刚跟大家分享了一年观察一棵树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还有最后一个是2022年年底,大范围“阳”的日子。我在12月15日接到在上初一的小朋友老师的电话,说小朋友发烧了,于是匆忙收拾好手头的东西接回他,开始闭关抗疫,同时也开始全面整理、补充、完善我观察一棵树的日记和书稿。从12月15日开始,到2023年2月初,我终于将初稿交给出版社进行校稿。


三、书名由来




关于这本书名称的由来,还经历了一番波折。一开始定下来的是“365度玉兰植物观察”,用“365度”,是想表达365天一整年、全方位、沉浸式的观察,还因为我在高校任教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所以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观树与专业进行结合的问题,我认为,艺术创作是对观察成果更进一步的转换,也是对植物进行科普的极佳途径。我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已经多次尝试指导学生将植物的精妙结构和形态从植物艺术创作的视角对观察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设计转化,探索植物赋予人类无穷无尽的资源和灵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于是就在“365度玉兰植物观察”后面加上了“植物艺术创作”这几个字,内容上不只是植物艺术创作在景观设计中的转化,也包含植物科学画、版画以及树友们在诗词歌赋、自然教育及手作、美食等方面对植物的再创作。



这是小峰老师关于刺蛾的联想,小峰老师说因为所有的刺蛾科没有用来行走的腿,使得它看起来很像一个小型的体育建筑。小峰老师用手电筒从下面打光,造成了一种夜景的效果,并且还给它补齐了配景,成为一张真正的建筑效果图。关于刺蛾褐白相间,像小西瓜一样的茧,则变成了正在消融的冰川以及被流水侵蚀的河道,它们蜿蜒曲折汇聚成海洋,所以小峰老师觉得昆虫很适合用来开脑洞。我觉得,其实植物也一样非常适合作为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我们就一直行走在追寻生命奥妙的道路上。除了作为氧气和食物来源,植物也是人类艺术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在艺术史中,植物的再现也从来没有缺席过,通过总结,我提炼出左边形式多样的基于植物为媒介的艺术创作类别的思维导图,植物的形态可以出现在各类艺术创作作品中,诗词歌赋、绘画、音乐、舞蹈、影视、摄影以及各类设计,包罗万象。


所以,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创意在艺术创作实践中的应用,既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方向,也是探索现代审美艺术的新表达。



大家看到的这两幅是我的山麦冬和千金藤的植物科学画作品。一幅完美的植物科学绘画作品,首先要建立在绘画者对绘制对象进行深入观察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举例来说植物科学绘画的Information Drawing ,是植物科学画的重要步骤,是搞清楚植物结构、透视关系不可逾越的步骤,这个过程包括追踪和观察该植物一年四季的变化、每一个结构的形态特征等,所以,只有在充分观察调研的基础之上,才能创作出好的植物科学绘画作品,并在植物科学研究中体现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幅版画作品来自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生程丹的植物版画作品。创作理念是:人生的不同状态,或是向上攀爬,或是冥想静坐,或是浮浮沉沉以求生存,都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环境。画面中人与树木、人工环境与自然等等的互动与碰撞,想表达的是,自然植物对我们心境、生活环境的重要价值与作用。画面选择用童真的颠覆常态的表现方式,形成了不寻常的视觉空间。表达主人公最终的向往的是,脱离人工世界,回向那个色彩鲜艳的自然空间,自由飞翔。



这个景观设计案例是我指导的2021届毕业生刘辉的作品。这个作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之上,选取该地块的主打农产品------玲珑菊,以玲珑菊的造型进行设计转化。通过对玲珑菊的形态进行概括、打散、重组, 打造一个集观光、科普的景观大棚。通过对这个空间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玲珑菊”几何图案元素的变形、叠加,使空间相互交替、相互融合,实现功能与审美的统一。


以上是我在书名中加上“植物艺术创作”字样的原因和实践,这也是我之后会继续去完善和深入研究的内容之一。


因为要交付出版,在和出版社方面通过多次反复沟通后,反馈说“365度玉兰植物观察与艺术创作”中“365度”的这个说法会引起歧义,我就思考如何才能把我前面讲的“一整年、全方位、沉浸式”的理念都能在题目中完整地表达出来。后来,查了2022年是壬寅年,于是再次定下“壬寅360度玉兰植物观察与艺术创作”这个名字,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过了一段时间出版社再次给我反馈,说“壬寅”包含“壬寅年”和“壬寅月”,还是会引起歧义。于是思考之后,最终确定下“壬寅年360度玉兰植物观察与艺术创作”,这样“壬寅年”代表“2022年一整年、无间断”的观察时间,“360度”代表“全方位、无死角”的观察视角,通过以上几个来回,书名最终得以确立。


四、理论依据





在今年10月21日的年会上,赵老师讲的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说:“丸子讲的这几句话非常好:一开始,看树就是树,然后看树不是树,最后看树还是树,但已不是原来的那棵树。”是的,这句话很简单,但也具有大智慧,高度概括和提炼了观察一棵树前后心境的变化和全方位的成长。


在后期整理书稿的时候发现,我们虽然是对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想、所讨论进行着忠实的记录,但是如何使这个看似普通的记录变得不普通,那就是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掌握方法并学会去以更高的视角去思考、提炼、总结和升华,我们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成长和收获。



所以,我思考的是我们的观察一棵树活动是不是可以有某种方法论来指导和支撑?在和我的同事彭孟宏博士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美学方向博士生导师薛富兴提出的关于自然对象特性系统的四个层次即“物相”、“物性”、“物功”、“物史”可以用来作为观察一棵树的方法论。关于“自然审美”的现状问题,薛富兴指出我们传统的自然审美并未实现自觉。长期以来,除形式美之外,自然审美欣赏到底欣赏自然对象的什么和怎么去欣赏,一直没有较为妥当的回答。他指出,欣赏自然美不能只简单地停留在自然对象的形式、表象之美,否则自然美的内涵就太过单薄,且只停留于悦耳目的生理快感层面。


比较恰当的自然审美欣赏应当是对自然对象、现象自身特性的欣赏。而自然对象特性系统由四个层次构成,即“物相”、“物性”、“物功”、“物史”。


物相是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我们所面对的自然对象、现象的外在感性表象,也是对观察对象客观的外在欣赏。以我们观察的树为例,观察者一眼就能看见的树的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外在的形态和样貌,对它们的观察体验属于感官浅层次形式美层面的欣赏。从这点上来说,对树“物相”的欣赏可依赖于我们的审美感官来直接获得。


如果我们足够热爱自然,就会不止满足于对自然对象浅层形式美的欣赏,而不自觉地想要去进一步由现象到本质,由形式到内容,深入自然对象内在事实的了解,去探究自然对象的内在特性。这时,我们需要进入自然审美的第二个层次—物性,即决定一对象为该对象的内在本质特性。还是以树为例,物性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这棵树所实有的,也就是从客观角度来看,树本身所具有的实际状态和样貌,不涉及人为的、主观的“人化”因素,因而可以排除审美主体对树的主观意义赋予行为,从而更加关注这棵树的本身。在这一点上和第一层次的“物相”契合,但明确指出对观察对象的欣赏要去除“人化”;二是这棵树内在的本质属性,区别于注重外在表象的“物相”,从而引导观察者在自然科学知识的引导下对树进行研究式的考察和理解;三是这棵树区别于 其他物种的树或本物种的其他树所独有的特征,对这种独特性的发现和审美,可以使我们摆脱对观察对象类型化的普遍印象,使审美关照由粗转精,获得对植物最为个性化的观察体验。


所以,对观察对象的“物性”的理解包含着三种超越 :一是超越“物相” 之美;二是超越常识性认识;三是超越对自然自我表现式的人文利用。


以上“物相”“物性”解答了“自然是什么”,即“自然之然”的问题。如果我们在足够热爱自然的基础上真正热爱自然,我们的欣赏还可以再进一层,那就是要努力去了解和理解“自然何以如此”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自然审美的第三个层次—“物功”,即特定对象诸要素、特性相互合作,共同服务于该对象之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机理、功能,也就是对“自然之所以然”的探究。具体到我们的树,即观察者在观察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去探究这棵树为什么长这样?这样的造型、结构、形态、色彩等对它的生存和繁衍有什么好处?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树的许多内在特性及要素、特性间的相互合作机理,单靠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没有办法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而必须要借助自然科学理性研究的既有成果来解决,这一点在马炜梁《植物的“智慧”》里有深度的阐述和呈现。因此,“物性”“物功”层面的欣赏需要自然科学知识和既有研究成果的巨大支持,属于“研究式” 的欣赏。


那么前面讲的“物相”“物性”“物功”三个层次,都是对自然对象和现象静态的空间式欣赏。其实,自然审美欣赏还应呈现另一种景观,即从动态的角度去感知和体验自然对象的生命过程。例如,对生命短暂易逝、自然界周而复始的生命节律的观察和思考。


这就涉及到自然审美的第四个层次是“物史”,也就是特定物种自然对象在地球生命史上的产生、持存和进化史,或独特命运史。同样以我们观察的树为例,“物史”为我们开辟出一个全新的视角,指引我们从树进化史的角度,以地球生命史为宏观背景,以纵向展开的深邃历史眼光,观照、感知和体验你所观察的树独特、悠久的生命奇迹,进而欣赏它与众不同、独特的美。


上面的四个层次构成一个由外到内、动静结合,较完善的自然特性系统。


我认为,薛富兴的自然美特性系统,对“观察一棵树”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它使得我们在观察树的过程中,深入思考从哪几个角度去观察树和欣赏树。


在观树活动记录的过程中,一开始我并未点对点地将自然审美欣赏的相关理论在文字中一一进行体现。而是忠实记录了我和树友们在观察当下的真情实感。是一种原汁原味地呈现。在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我却发现薛富兴的自然美特性系统在本年度的植物观察中早已经不自觉地得到了验证和深入实践。


我们不仅观察树的基本形态,认识它的外在感性表象(这就是“物相”),我们还在植物学、博物学、生态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指导下去探究树各部分形态结构的内在特点,进一步去探索每一株植物、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每一条叶脉与众不同独特的美(这就是“物性”),我们还更加深入地去观察和研究植物的每一部分,包括花瓣为什么长成这样?雌蕊和雄蕊为什么错峰成熟?种子为什么带着翅膀或挂在种荚中荡秋千?探究这样的造型对它的生存有怎样的帮助和好处(这就是“物功”)等等。我们还从更宽广的视角对植物的生命进行礼赞(这就是“物史”),为它写诗词歌赋,为它作画,为它进行各种艺术创作。通过观察一棵树,培养了我们深入探究自然界深度奥秘的格物之趣,也使得我们更加客观地对待自然对象,从而更加尊重自然、关爱自然、感恩和敬畏自然。


在此基础之上,这是我总结出的自然美特性系统下的观树视角的思维导图。



在前面我已经说过,这本书在对特定物种——玉兰进行全年观察、记录和总结的基础之上,我还进一步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对植物观察成果的再创作进行了探讨、收集和整理,提炼出一套具有普适价值的植物观察与艺术创作的路径和方法。这种观察方法、视角和路径,使得植物艺术创作的素材和源泉变得更为精彩和丰富,它们可以是肉眼可见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也可以是显微镜下才可以观察到的植物的精妙结构,甚至可以是植物内在包含的生存策略和生态智慧以及与之共生的一切(鸟、兽、草、木、虫等)。


同时,本书在薛富兴自然审美特性系统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也期望能对自然审美相关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使之在艺术创作领域得到推广、实践和运用,达成自然审美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为植物艺术创作的素材收集和灵感启发提供一种视角和思路。



五、致谢





最后也借此机会表达一下谢意!


本书得以顺利完成,特别感谢壹木自然读书会主持人林捷(小丸子)老师发起的如此美好及有意义的观察一棵树活动;感谢幕后在赵云鹏教授引领下的如何观察一棵树智囊团,给我们以明确的方向和方法,保证一年观树顺利推进并取得丰硕成果。


感谢有超强执行力的大组长夏艳老师以及有超级能量的玉兰组组长超妈、红丽老师、胡勇老师及玉兰组的贝贝、晓青、苏打、蒲公英、紫叶、结香、闲云、易咏梅、李宏、肖祖讯等老师和所有的树友、群友及大鸟老师、王彬老师、CC 老师等,你们给予我无穷的资源和灵感;感谢布瓜老师在“布和瓜的世界”里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描述和总结;感谢蒋老师关于玉兰种类识别的总结资料;感谢蒹葭老师搜集整理的关于玉兰在历史上融入日常生活和设计丰富翔实的资料。


感谢为植物艺术创作提供珍贵实践资料的杨小峰(翅膀)老师、半边莲老师、圆蜗牛老师、豆包菜老师、树蛙老师、小雅老师及公号“童心在野”“雨蛙文化”、“帽峰山筑栏小憩”、“植物星球”等为我提供的丰富素材;感谢在诗词歌赋版块中提供优美诗稿的白樱林、柚子、闲云、翟敬宇、珠海渔父老师。感谢我们绍兴文理学院众多学生为本书提供的设计作品案例。


还要特别感谢在本书后期整理过程中帮助我理清思路的同事兼好友彭孟宏,她为我推荐的薛富兴的自然美特性系统相关论述使我确立了本书的逻辑框架及研究方向,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本书,是出版社给我的快印版,正式的还需要等到社里最后调整完善之后再发行,由于专业水平有限,时间仓促,本书中难免会有不足,届时敬请树友们批评指正!



六、重启





2024年,我们将在2022年的基础之上重新出发!

丸子老师在与我沟通的过程中提出我们明年观察一棵树2.0版的计划,2.0版将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观察方法,采用小课题的形式,通过自然实验、自然观察、资料收集、文献考证、自然游戏等形式,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活动在群策群力下又再一次升级了!

我可能会进行疗愈景观这一块的探索,计划明年在基于园艺疗法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对植物疗愈机制、原理进行学习总结和实践,关于这块我还在探索积累的过程中,所以希望在实践之后能有机会再来和大家分享,也期望在新的一年中和大家一起学习进步,分享自然、分享快乐!

其实在一整年观察玉兰的过程,每次和玉兰在一起都是美妙的时光,每一次都是对自我心灵的疗愈, 观察、记录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有待时间来验证。但于我而言,那定是我人生旅程中最绚烂的记忆!


最后,引用赵老师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分享:你有梦想,我来助力!只要用心,大家的梦想都能在壹木自然读书会这个神奇的大家庭中得以实现!



群友互动环节


茉莉:好棒,期待正稿。

海边小屋:好棒!

黑鹳:谢谢老师分享。

芦苇:期待叶老师的书出版,谢谢精彩的分享。

夏艳:精彩

闲云:还没听过瘾呢

东宁:精彩

乐动小鱼儿:谢谢老师的分享

蜗牛妈妈:期待回放

浪推晚风:谢谢叶老师的精彩分享。

闫红梅:谢谢分享

芦苇:更高层次的总结。

龙果妈妈:方法论是巨大突破。

一帆:谢谢叶老师的分享。

平和:方法论优秀。

夏艳:期待叶老师的书。

Amy:精彩,想带着学生和家人一起来。

紫叶:太棒了,好期待叶老师的玉兰书。

龙果妈妈:感谢叶老师,您的分享细致极了,对活动的思考让人叹服。

夏艳:方法论总结得好,到位!

芦苇:我也观察了玉兰一年,可是过于肤浅。



END


海报设计 |  新月

主持、图文整理 |  徐育超

分享、校对 |  叶晓燕

图文排版 | 徐育超

视频合成| 汪远方

图文发送 | 一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壹木瞭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