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0年1月3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不要沉迷于“伪知识”!

嗚嘁哈啦汪 普朗克在找猫 2020-01-30

不发鸡汤,不发谣言,不发成功学,不发伪科学,只发有价值的内容

▲顺手推荐个值得订阅的账号;长按指纹关注

这是我正在进行的写作计划,有兴趣者可订阅,点击:我的深度文章写作计划 订阅文章均不公开,只供稿给订阅者。不发布于公众号上。若想了解更多知识,可订阅。每一篇供稿文章,都会是原创长文。
伪知识和碎片化时间
本文为读者投稿,作者:嗚嘁哈啦汪,语言工作者,留学日本,精通日语



前些年一直在兼职教日语,后来辞掉了。打去年开始老主顾又把曾经教过的学生介绍给我,于是就续了前缘,权且就当是打工。


记得曾经教过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学生——虽然叫“学生”,其实都是成年人,有些年纪比我还大——他是从零开始学起的,尽管之前凭借对动漫的兴趣多少有些了解,但在我这个“老师”的立场看来,依然有必要系统地学习。


可是,当我在按部就班地给他讲解教材的知识时,总觉得他的反应不是很积极,而且通过阶段性的测验也可以发现,他平时没有好好练习。


倒是当他自主向我提出问题时,显得很有求知欲。渐渐地,我也发现他这样的“学习者”恐怕不在少数。


我教了他半年左右,从教学成果来看,很遗憾,不怎么样。


教材上开列的单词没有背完(其实初级第一本书都没有进行完),遣词造句非常不熟练,对语法点也是仅仅停留在大概明白怎么回事而已,甚至于还会写错假名。


尽管是这样的程度,可他有时问我的问题十分“高端”,有些我都要查一下才能给他回答。于是我发现,当我给他解释“某某日语单词的用法来源于古日语的某个现象”、或是“拆解某段文章中的超长句”、甚至于随便扯几句“语音学原理”、“日语和古汉语的关系”诸如此类的知识时,他才显得兴趣盎然。


这是腾讯统一分发,若觉得碍眼,无视即可


并且,他还告诉我,关注了一个讲解古日语的频道。有时闲聊之余,他还告诉我之前看过某某大学的日语系教材、买过各种什么平成史啊、日本战国史啊之类的书,另外还对各种大部头人文巨著如数家珍一般。


每当碰巧他提到我比较熟悉的书时,我就会发现,他买的书几乎都没读完,恐怕是那种前几页都翻脏了,后面大半本都保留着新鲜的油墨味……


对于汲取知识这件事来说,在当下,像他这样的人恐怕不少,我觉得他们都是落入了“伪知识”的陷阱。


其实曾经一度我也中过这样的毒,后来想想与其说是上了营销号的套,不如说是自己的惰性和虚荣心在作祟。


自打我用微信以来,最高峰的一段时期,杂七杂八地关注了200多个号,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清空那些接踵而至的“小红点”。而且比我这个程度高的,大有人在。


那段时间我也以为,这些号的运营者,巧妙地让我们在碎片时间学习到一些精心总结过的知识,大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快感。人家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就融合了十几本书的“精华”,看起来多么美妙。


然而,当我冷静下来时,才发现自己曾经有多二,这些都是“伪知识”,不论对于提升自我修养还是真心想读点书,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非要说这种所谓的“碎片化学习”方式有什么好处,我想只有一个,就是满足一种在人前夸夸其谈的虚荣心。


现在的年轻人分辨鸡汤的能力确实比十几年前提升了不少,毕竟靠煽情就赚情怀的东西已经不受待见了,但这种“伪知识”却很难分辨。那么稍微按我自己的体验,来界定一下什么是“伪知识”。


首先,任何一门学问的领域,都有一个“史学体系”,或者说其学科体系的架构,除了基础知识的搭建之外,还有一个“发展流”。


理工科我是不懂了,单就文科而言,每一种观点、思潮、流派、原理性总结,都是这个学科在发展历程中点点滴滴的积累,我相信理工科也一样,每一条公式也都有来龙去脉。


而“伪知识”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抓住一个阶段细节极力放大,敷衍成一篇文章。


表面上看起来仿佛是作者在“深入浅出”,其实真实情况可能是,作者本人对该学科的整体架构和基础知识都缺乏认知,只不过胡诌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概念罢了。而放大一个细节,正好可以显得高深莫测——仿佛我已经钻研到了如此精深的程度。


为什么放大细节能显得高深呢,因为严肃的学术论文就要这样写。严肃论文讨论的都是某一学科的细枝末节,学者们都在极力寻找前人忽略的东西,就像沧海拾贝。


可是,这种写作,只有面对已经掌握了学科内基础知识体系的专业人士才有价值,对一般大众来说,毫无意义。


而那些“伪知识”,套着学术文章的外衣,使用的论述方法却还是大白话,甚至多有逻辑漏洞。当然,如果按照真正的学术文章那么写,就没人爱看了。


很多人都知道赵元任是语言学大师,赫赫有名的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云云,可有多少人看过赵元任的学术著作呢,看过的又能看懂多少呢。他们怎么认识这位“大师”呢,自然只有通过“伪知识”的介绍。


也许你会说,这些文章普及了一些简单的知识,有何不可。在我看来,如果你不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人,去看那些文章中介绍的赵元任,就是浪费时间。


如果你是这个领域的人,还通过看那种文章来了解赵元任,而不是研读他的论著,那就是废物。因为这些知识不是常识,没必要人人都得懂。比如你是个医生,认不认识赵元任又能怎样呢。



曾经我被各种“伪知识”文章和周围爱读这些东西的人,安利过卡尔维诺、古斯塔夫·勒庞、托马斯·品钦、石黑一雄、阿西莫夫、史景迁……有些我也跟风买了书,讲真,我都翻过,但读过的却很少,有些是因为没来得及读,有些真的不、感、兴、趣!


这是腾讯统一分发,若觉得碍眼,无视即可


何况这些和我的本职工作无关,与其读这些东西去人前夸夸其谈,赚个面子,我不如好好研究下高本汉、赵元任、朱德熙,研究下索绪尔、乔姆斯基、入矢义高、太田辰夫……这些都是和我本职工作相关的知识。


“伪知识”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把复杂的知识体系简化成粗浅的符号,或者类比成生活中的某某概念,让人看起来“亲切”,其实不过是无知。记得有个开公号讲唐诗的家伙,我看了两篇文章,就立马取关了。


虽然我主业不是研究唐诗,好歹也是受过文学专业训练的,我觉得他对唐诗的解读轻率鲁莽、漏洞百出,给我的感觉就是把垃圾网文的思维模式套在了那些诗人身上。


给课本上的李白、杜甫、关汉卿作画,我觉得还挺好玩。但对他们的作品胡逼解读、瞪眼瞎说,还是挺糟心的,这是误导。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解读的浅薄不怕,就怕轻薄。若按杜甫的话来说,“轻薄为文哂未休”的结果,就是“尔曹身与名俱灭”。


另外,“伪知识”总爱打着“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的旗号来自我宣传。其实碎片化时间,本身也是个伪命题。就算是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生活节奏没有现在这么快的时代,人的时间就都是整块的吗?恐怕未必。


就说古人参加科考吧,如果你家住在离京师比较近的地区还方便,临考试前几天动身就行了。可要是远呢,提前半年出发也不新鲜吧,那么这半年在路上的时间怎么办,自然要继续读书了。


一路舟车劳顿不说,吃喝拉撒,夜里要安排住店,白天路上也指不定遇到些什么稀奇古怪的奇闻,难不成你去参加科举落榜,要怪路上屡次分神吗。


读书这种事,是个心态。即使给你再大块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一部鸿篇巨著也是不现实的。我从小到大,只有过几次一气呵成的读书经历,而且都发生在18岁以前。


第一次是读傅雷先生翻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第二次是读《飘》,都是初中时代,两天两夜,除了吃饭就是躺那看书,因为这两个故事都太吸引我了。不过现在再怎么有趣的书,我也不会这么做了。一则伤身,二则没必要,大可以拆成段落来读。


大学时代读的像《卡拉马佐夫兄弟》、《百年孤独》这种,都差不多花了十多天,光是人名就很懵了,还专门给人物关系做了笔记,不过看完之后还是觉得挺有收获的。中学时代有个同学,每天都看报纸上连载的海岩小说,久而久之也看了许多有意思的东西。


碎片不碎片这种事,是可以人为操作的,并不是客观上的无奈。如果真正想获取有价值的东西,最起码要修炼自己具备两种品质:一是能坚持长期做一件事毅力;还有筛选有价值信息的眼光。


之前提到的那个学生,如果秉持那样的态度,我不认为他能学好日语。加之他学习的动机就不纯粹,深究一些无聊的细节,无非是为了让不懂的人以为“我很懂”,然而这样下去的结果,一旦遇到内行,露怯是必然的。他说学日语的动机是对工作有帮助,可是连假名都能写错,恐怕啥帮助也没有。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一位北大老师写的,他说十分厌恶所谓的“课堂讨论”,那是老师不负责任的行为。我对此深以为然,没有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论争”,对学识的成长毫无帮助,只不过是凭一点可怜的知识在吵架罢了。


很多人都喜欢用“伪知识”来标榜自己的文化素养,因为那些东西很容易吸收,效果又短平快,当然这种效果仅限于卖弄。


曾经故意做过一个实验,和一个朋友谈论的话题,时隔一年后再度提起,他的观点截然不同,而在我查证之后,他两次的夸夸其谈,都是信口胡诌。“伪知识”的受害者,还真是不少。



最后想说的是,如果你想真正做成一件有价值的事,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的事。就不要妄想能投机,能空手套白狼,世界上根本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否则其代价也是贻害无穷。“伪知识”的文章,即使作为消遣,也不用深陷其中。


与其沉迷那种所谓的“碎片学习”,不如在真正的学习、工作之余去看场电影,去唱唱歌、打游戏,起码你不需要带着一种“我知识太少”的焦虑感。我想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承担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就可以称之为优秀了。


推荐阅读:1、真实的越南…

2、胡锡进否认“骨子里反美”:我这么喜欢美国,挺崇美的…

3、“在小孩最需汲取文明精华的时候,我们却给他们喂了垃圾”

4、好玩!美国小孩眼中的老川!

5、观点:听证会后孙杨的系列高调表现,很不明智…

6、真知灼见!我国将来的少子化问题,要比日本严重得多!



▲做号不易,给点鼓励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喵喵公众号精选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