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票|新青年剧团《变形记》, 21世纪的“格里高尔”会梦见人工智能吗?

演出时间

12月7日(周四)19:00

12月8日(周五)19:00


开票时间

11月10日(周五)13:00(学生特惠区)

11月10日(周五)16:00(其它票区)


演出地点

蒙民伟音乐厅


演出票价

40/120/200/280元

*前四排为40元学生特惠区

*100元以上票价校内师生享8折优惠,校友享9折优惠


请扫码在线购票

*二维码生效以开票时间为准


票务咨询电话

010-62781984


温馨提示

演出时长约90分钟,无中场休息,身高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

演出票不作为入校凭证,仅限能入校的观众购票,请自行解决入校报备。


 2021阿那亚戏剧节特邀剧目

2021新京报年度十大戏剧


纪念卡夫卡诞辰140周年

李建军导演“后人类三部曲”首部创作



卡夫卡同名小说改编

导演 李建军

文本/改编 马璇

 

一个被剥夺了睡眠的快递员的白日梦,

一次关于“变形”的四重奏。




变形记

The Metamorphosis


清晨起床,发现自己变成一只甲虫,该怎么办?面对卡夫卡小说中的经典问题,李建军导演用戏剧艺术,给出了新的解答。

 

话剧《变形记》,改编自卡夫卡的同名小说,讲述快递员主人公变成甲虫的故事。该剧曾在2021年于阿那亚戏剧节期间首演,是阿那亚戏剧节前半期豆瓣评分最高的作品。2021年12月,《变形记》作为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剧目在国家话剧院上演,开票以来便广受关注。

 

从《变形记》到《世界旦夕之间》,以及去年乌镇戏剧节大热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李建军导演持续改编三本文学名著,并结合多种多媒体影像技术,拓展舞台表现的语言。作为多媒体影像戏剧三部曲的首部作品,《变形记》显然具有强烈的开创意义。





媒体评论

戏剧是将观众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变形记》却将“日常生活”搬上舞台,在剧场里注视着平日生活的景象,跳出主视角,成为审视自己的局外人。


——郭楠,《钱江晚报》





在《变形记》中,李建军重构了卡夫卡的原作,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的身份置换成当代中国的快递员,整个作品以直观的身体表演,以舞台上扭曲的身体呈现“变形”的主题,以物理性极强的肉身变形来直接地表现“人的异化”。


——柳青,《文汇报》





仿佛从台上那个变成“虫子”的格里高尔身上也看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影子,那种在生活中,被迫“变形”的无助与被遗弃的心酸……


——刘艺琳,《北京青年周刊》





在极简的舞台上,百年前欧洲作家对人心的犀利剖析,与当代中国导演对世态的深入体察,形成一组复调,在推进中或交织,或游离,始终密切呼应。


——黄觉,《新京报》





卡夫卡原著改编

被忽略的快递员的一生


现代文明与人的异化,是艺术创作中永恒的话题。其中,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变形记》最具代表。他以简约讽喻的笔调,描绘推销员的底层生活,讲述一则“人变成甲虫”的寓言。


卡夫卡生前籍籍无名,死后颇受崇拜。他充满反差的人生,似乎也迎合着《变形记》的悲剧内核。今年适逢卡夫卡诞辰140周年,重温他的作品,亦是怀念他最好的方式。


小说虽写于1912年,但卡夫卡极具荒诞的现代主义风格,仍不断给艺术家以启发。一百多年来,《变形记》在世界各个国家,以舞剧、哑剧等不同艺术形式呈现。


李建军导演的改编,无疑是对经典文本本土化的又一次精彩尝试。他将小说中的推销员格里高尔改为快递员格里高尔,“编号A659,服务总单10254单”,用数字标记主角的存在。


快递员作为城市中熟悉的陌生人,他们支撑着数字化时代的高速运转,却在系统和数据中作困兽之斗。《变形记》给快递员提供了一个被看见的舞台,让观众从演员的自白和怒吼中,走近他们的生活。




工作使人变成甲虫

社畜何处寻自由


我们多少都能从格里高尔身上,发现自己生活的影子:漂泊在外的打工人,过着零件一般的生活,担心生病,不敢请假,为绩效和账单焦虑。


人变成甲虫,是卡夫卡的荒诞式想象,更强化了打工人无处可逃,动弹不得的处境。而在话剧中,李建军导演解构了卡夫卡式的异化,并赋予其以希望。成为甲虫的结局并不全是悲惨的,在自己的房间里,它可以躺平,摆脱系统的规训,拥有“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的爬行自由。


恰如李建军导演说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逃逸,但在艺术里可以。”话剧《变形记》,为打工人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小房间,充满颠覆、想象和可能性。





全新影像与舞美

打造升级版《变形记》


人变成甲虫,喻示着人的异化,人际关系的扭曲与变形。格里高尔困在房间内,不能靠送外卖供养父母,无法替妹妹支付高昂的音乐学院的学费,家人日渐对他产生了厌恶之情。


话剧的亮点,在于对“异化”的艺术化表达。一个半小时的话剧,全程没有对话,只有四个演员的独白。不同的性别、音调和方言组合成四重奏,和谐却又孤单,充分展示现代社会的疏离感。


演员在脏衣服堆中爬行、挪动,用肢体极力表现人的扭曲。即时影像的加入,更放大了“甲虫”的肢体、毛发和情绪,观剧时感官冲击扑面而来。

剧照摄影:大壮





演员简介





         演员 张加怀

饰演 格里高尔

舞台作品《狂人日记》《影喻》《飞向天空的人》《好几个》《酗酒者莫非》《莫罗切克戏剧三种》《枕头人》《我是月亮》《世界旦夕之间》《大师和玛格丽特》《阿Q正传》等。






         演员 何文君

饰演 妹妹

演员、剧场工作者、肢体探索爱好者。曾参加韩国马山戏剧节、上海国际艺术节、杭州戏剧节及乌镇戏剧节。主演戏剧作品:《大师和玛格丽特》《动物之名》《世界旦夕之间》「Lovely Ghost」《永远闪闪的红星》等






         演员 崔玮

饰演 父亲

参演作品《大众力学》《人类简史》《变形记》《世界旦夕之间》《大师和玛格丽特》《动物之名》等。参演作品受邀乌镇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柏林FIND新戏节。






        演员 夏心

饰演 母亲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及美国南加州大学,做演员之前为法律行业工作者。参与作品有舞台剧《最后一支舞》,艺术短片《临时演员》《她在水中央》等。



新闻主播 王韵涵


舞台影像中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声音,

小冰公司人工智能框架的“AI大春"演绎







主创简介





         导演 李建军


独立剧场导演,生活工作于北京,2011年创立“新青年剧团”。李建军是中国当代剧场艺术的重要实践者,他的一系列剧场作品体现出对普通人生存情境的关切,他将视觉艺术的历史性经验和对剧场媒介的研究结合起来,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创新精神,近年来,他的系列作品因其批判性的文化立场和对剧场美学的探索而受到广泛关注和争议。



主创名单


导演 李建军 | 文本/改编 马璇 | 灯光设计 陈侠吉、刘恒志 | 影像 危凯 | 服装造型设计 吴蕾、艾思彤 |戏剧构作 张维一 | 助理导演 杨明晨、肖竞 | 形体指导 潘晓楠 | 音响设计 王岱威、田雨霖 | 舞美设计助理  张曈、姚雄俊、连诗瑶 | 多媒体 李林坤、曹婵 | 舞监助理 吕欣潼 | 执行制作 秦夏昕 | 制作助理 贺煜寒 | 制作人 王青阳  |出品 新青年剧团 |海报设计 Company Per Form |特别鸣谢 陈旭人人 





         新青年剧团


新青年剧团成立于2011年,创作了《狂人日记》《影喻》《美好的一天》《25.3km》《飞向天空的人》《大众力学》《人类简史》《带电的火花》《变形记》《世界旦夕之间》《大师和玛格丽特》《飞向天空的人Ⅱ》《阿Q正传》等作品,致力于探索新的剧场美学,用剧场介入中国当代生活。曾受邀参加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乌镇戏剧节、东京国际剧场艺术节、德国鲁尔艺术节、意大利VIE艺术节、德国邵宾纳剧院FIND戏剧节等国际艺术节。






清华哲学-戏剧节

清华哲学-戏剧节(Tsinghua Philosophy-Drama Festival)是由清华大学哲学学堂班与艺术教育中心联合发起的一项校园公共艺术活动,从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出发,旨在将戏剧应用于哲学人才的培养,同时将哲学的前沿探索和戏剧的美育实践进行深度的交叉与融合,通过学术培养和全人教育有机结合,长期培育校园中以「兴趣-体验-感知-表达-创造」为主线的创意创作环境与氛围,借助剧场功能打开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的更多可能,为学生提供多元的空间和机会去创造深层的理解力与创造力,对世界,对社会,也对自身。

清华首届哲学-戏剧节:思想的精灵在剧场游荡 Action! Philosophy Living in Theatre

舞蹈剧场《趁生命气息逗留》:意识弥留之际,以身体与舞蹈完成一场关于「生」的葬礼

清华首届哲学-戏剧节特邀剧目《浮士德》,让思想的精灵在剧场游荡


近期

演出

2023 秋季学期





图文转载自新青年剧团公众号

责编:韩天昂

审核:杨淼、田璐璐、赵骙



地址

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蒙民伟音乐厅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内,主楼西侧。


新清官网

 http://www.hall.tsinghua.edu.cn


新清微博

@新清华学堂


新清抖音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