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当我们谈论孤独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写过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孤独六讲。很多朋友很压抑,问我为什么要去谈这样的一个主题叫做孤独。在台北我常常走在路上会感觉到身边擦肩而去好多好多不认识的人,有时候是在捷运当中,有时候在一个尖峰时间,大家匆匆忙忙赶去上班,或者赶着下班回家,在这么拥挤的时候,在这么多人群当中的时候,你忽然感觉到一个很难以解释的某一种孤独感。我想这个孤独可能是在现代大城市里人口越来越多,居住的情况越来越密集的情况里才会发生。
我曾经一个人去旅行,走在台湾的华东海岸,背着一个背包,只有一个人,那个时候应该是很孤独的时刻,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坐在海岸旁边听着潮水的上涨,看着远远的天空上的一点点的繁星,我不觉得孤独,我觉得那个时刻好像非常的饱满,回想起来有很多的喜悦,也有很多的快乐。
那为什么我反而到了都市里跟很多的人在一起,容易感觉到孤独,那这个孤独的感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在捷运里,在大街上有这么多人跟你这么靠近?可是你会觉得你所有的心事都没有办法跟他们沟通,而他们跟你靠得这么近,在捷运里面挤在一起的时候,你甚至可以闻到对方身体上用的发蜡的味道,香水的味道,甚至身体夏天流出的汗的体味都可以闻得到,可是又觉得好大的寂寞,这是因为虽然靠近但不能够沟通。
这可能是人世间最孤独的是吧?所以因此我就想到了孤独这个主题。我在想是不是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甚至夫妻之间都很少跟对方说,我觉得好孤独。“我觉得好孤独”,这句话是难以启齿的吗?是我们不好意思跟别人谈的吗?还是有一天我们可以很自然的很诚恳地跟旁边的人说,我觉得好孤独,我需要被了解,我也需要了解别人,我希望能够跟别人沟通。
在西方的社会里,其实从工业革命之后,现代都会的形成,他们常常提出一个词,就是“疏离感”,疏远离开。那么这个疏离感我们翻译成汉字以后,我们会感觉到所谓的疏离,很明显的是在讲心灵上的疏离感,其实我们的身体越来越靠近。今天在一个大都会里寸土寸金,我们的居住条件让我们可以听得到,隔着薄薄的隔板,楼上人在走来走去,可能是晚上一两点钟,你忽然发现这个人怎么还没有睡觉。那当然如果你听到他的脚步声,你也还在失眠状态,你可能也听到你左边的邻居,右边的邻居,楼下的邻居,你听到他们在按抽水马桶,你听到他们在打开水龙头,水管里面的水在哗啦哗啦流。
很奇怪,你会觉得住在公寓里特别容易感觉到上下左右都是人在活动,可是所有的活动隔着薄薄的一层墙,你忽然觉得好大的孤独,好像自己在一个密闭的盒子里。有时候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的耳朵贴到墙壁上去听一听。这个墙壁的另外一边的人,他们到底在做什么?他们在想什么?我觉得那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心灵的孤独状况。而这个心灵的孤独状况,也就是西方在尤其是20世界大战以后,特别常常在文学里哲学里探讨的所谓的疏离感。
而这个疏离感是说人毕竟是一个很孤独的个体,你内心里面最深最深的深处,有一部分是没有办法跟别人完全沟通的,可是我们必须想办法跟自己沟通,我们必须能够有一个管道跟机会跟自己说话,跟自己独白,我想我特别想讲孤独的主题。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我觉得在华人的世界,我所说的华人可能包括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很多地方的华人。我特别指出华人是因为华人里的一个重要的哲学的影响是儒家的哲学,这个儒家的哲学可能源自于孔子,可是后来形成了在2000年当中一个很特殊的文化的群体的趋向。
儒家的文化里面很少很少谈孤独,甚至对儒家的文化来讲,孤独这两个字可能是不好的。譬如说,如果我们从字面上来看,大家都知道“孤”的意思是一个孩子没有父母照顾,失去了父母的照顾跟恩爱叫做“孤”。所以我们有一个地方叫做孤儿院,孤儿院的孩子我们叫做孤儿,他们可能无父无母,他们在应该被父母照顾的年龄,失去了父母的照顾,所以“孤”当然不是一个很好的字。
那另外读我们现在有一个民间常常用到的字,叫做“独孤老人”。那“独孤”说应该有儿子,有孙子,在儿孙绕膝的年龄失去了晚辈的温暖、照顾跟敬重的这样的老人叫做“独”。所以古代说“鳏寡孤独”,那“鳏”是失去了太太的男子,那失去了丈夫的女性叫做“寡”,那“孤”是失去了父母的孩子,“独”是失去了孩子的老人,所以“鳏寡孤独”特别是“孤独”这两个字可能是儒家一向不喜欢的。
可是等一下我们也许会跟大家谈一下,如果不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如果从其他的哲学,比如说老子的哲学,庄子的哲学来看,“孤”跟“独”是不是有不同的意义?我们谈到了孤独,我们也特别提出来在孔子所影响的这个儒家的系统当中,2000年来一直把“孤”跟“独”作为一个负面的不好的,等于是没有正面社会意义的字来看待,如果我们说这个小孩子是孤儿,那么这个老人很孤独,我们大概都是用同情的,悲悯的心情在看待,所以因此我不晓得在这样的一个文化当中,我们会不会其实丧失了对孤独比较正面的理解。
蒋勋蒋勋蒋勋蒋勋蒋勋蒋勋蒋勋蒋勋蒋勋蒋勋
蒋勋蒋勋蒋勋蒋勋蒋勋蒋勋蒋勋蒋勋蒋勋蒋勋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所用,不作商用。版权归蒋勋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