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的滞胀风险——当货币超发遇到供给冲击(海通宏观 梁中华)

梁中华 梁中华宏观研究 2022-05-11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海通宏观思考第42期

 · 概 要 · 

如果算上今年,全球大宗商品牛市已经进入第三年,大宗涨价背后是全球货币超发滞后反应、供给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通胀风险也快速增加,但区分来看,美国经济还处于“量价”齐升的阶段,欧洲已经陷入滞胀,日本短期内“滞”大于“胀”。对应到货币政策,美国毫不犹豫收紧,欧洲边际小收,日本继续激进刺激。所以看到汇率的表现就成了,美元突破101,且有进一步上行动力,日元、欧元大幅贬值。以下是我们详细地分析。



1

大宗的上涨:货币超发+供给冲击

本轮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开始于2020年下半年,而且这一轮上涨的斜率比其它任何一轮都要陡峭。

如果拉长时间来看,其实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就已经进入了长达6年的下行周期。只有在2016-2017年出现过阶段性的反弹,但大多数时候都处于比较低迷的状态。

而从2020年开始,全球大宗商品开启了近三年的牛市。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有所下跌,但根据CRB综合指数计算,全年涨幅仍然有10.5%;2021年涨幅高达30.3%;今年仅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大宗商品的价格涨幅已经达到了10.7%,其中油脂、食品、家畜、金属的涨幅较大。

大宗商品为何涨价?从需求端来看,和前期纸币的超发是分不开的。如果一个中央银行宣布市面上流通的每1块钱纸币都当成2块钱来花,那各类商品的价格都可能翻倍。当然这是个相对极端的例子,从现实中来看,各大央行直接或者间接购买低资质资产、购买国债、直接发钱等模式,其实都是在超发纸币。

而大宗商品是纸币标价的,如果纸币发行过快,自然会导致大宗价格的上涨。例如在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前的几十年里,大宗商品的价格是非常稳定的,这是因为纸币没有怎么超发。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纸币经常会出现超发,大宗商品的价格才出现大幅的上涨,全球的通胀才加快了上涨步伐。

黄金是纸币的天然竞争对手,所以黄金价格的涨跌是反映纸币是否超发的重要标志。在纸币超发阶段,黄金价格会大幅上涨。随着超发的货币流入实体,又慢慢的推升通胀水平。所以我们发现过去几十年,黄金价格的变化是领先于大宗商品的,领先的时间大概是一年左右。

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各大央行开启了新一轮超发货币的步伐,所以2020年的时候黄金价格大幅上涨。之后随着全球经济恢复运转,超发的货币逐渐流入实体领域,带来了大宗商品等风险资产价格的大幅反弹。

但其实从2020年8月以后,黄金的价格就不再上涨,反而转入下跌。之后各大央行也放缓了货币超发的步伐,理论上来说,全球大宗商品在经历了前两年的大涨后,也应该会回落。但今年大宗不仅没有回落的迹象,反而进一步涨价。这就不能仅仅从货币超发的需求侧去解释了,只能从供给端找原因。

供给端的冲击也是大宗商品涨价的重要因素。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供应链受到较大的冲击,大宗商品的生产和运输都有受到影响。例如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去年最高时相比疫情之前上涨了3倍以上,之后虽然有明显回落,但当前点位仍然比疫情之前高。另外,主要的集装箱运价指数仍然处于高位,回落的速度并不明显。

而俄乌问题引发的地缘政治风险,对大宗商品供给的冲击,是今年以来大宗持续大涨的重要原因。截至2019年,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占全球出口的份额接近20%,居全球第一;原油出口占全球出口的份额也超过10%。在金属领域,俄罗斯出口镍、银和铂族金属占全球出口的份额分别高达11.5%和9.4%。在农产品领域,截至2019年,俄罗斯出口小麦和大麦占全球出口的份额均超过15%。乌克兰出口大麦占全球出口的份额超过17%;油菜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份额也接近 15%;玉米和小麦占全球出口的份额分别高达13.3%和7.4%。

总结来说,如果没有地缘政治风险对供给的冲击,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缓解,本身已经经历了两年涨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应该是趋于降温的。这一点从黄金价格的走势也能看出来,如果没有地缘政治风险的增加,随着美债实际利率的上行,黄金价格理论上应该下跌,但实际上反而还上涨了。随着地缘政治风险增大,供给端的冲击继续推升大宗价格,而且往前看,这种地缘政治风险仍然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全球供应链体系面临比较严峻的考验,这是未来通胀压力的重要来源。



2

通胀还是滞胀?

在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大涨的背景下,全球的通胀水平普遍加速上行。但就具体经济体而言,有的是通胀,有的是滞胀。

当前欧洲已经陷入到滞胀的困境。3月份欧洲PPI同比已经达到31.1%,欧元区CPI同比达到7.5%。剔除能源、食品的价格上涨后,欧元区核心CPI同比也已经达到3%。可以说,欧洲的各项通胀指标都已经达到了90年代有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

因为欧元区的通胀数据公布的时间段较短,如果我们要看更长周期的欧洲通胀历史,可以参考德国的数据。当前德国PPI同比达到30%以上,已经创下了70年代有数据以来最高水平。德国CPI同比达到7.3%,比70年代滞胀时期还要高,甚至已经在追赶一战、二战时的通胀水平。

然而,与高企的通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的经济却在明显下行。本来欧洲的经济就比较疲弱,截至去年4季度,欧元区GDP两年平均增速为0.3%,在疫情之前大概有1.6%;而从3月份以来,随着大宗商品全面暴涨,欧洲经济发展成本大幅增加,经济已经开始明显下行。根据CEIC经济先行指标,3月以来,欧元区经济大幅回落。高频的经济指标如欧洲工业信心指数、经济情绪指数,都在3、4月份明显下滑。

通胀维持在历史最高位,实际的经济增长却在下行,欧洲已经陷入了典型的“滞胀”。

美国的通胀压力也很大。3月份美国PPI同比高达20.5%,已经接近70年代滞胀时期的最高点。3月美国CPI同比8.5%,剔除能源食品后,核心CPI同比也已经达到6.5%,创下40年来的最高水平。

但和欧洲不同的是,美国经济增长还比较强劲。剔除基数影响后,截至去年4季度,美国名义GDP增速已经超过疫情之前;截至今年1季度,美国实际GDP增速也已经超过疫情之前。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在新冠期间重在刺激需求端,美国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不受损反受益,居民收入高增长,需求较为强劲。所以从需求端来看,美国是全球通胀的主要输出者。

但如果全球供给端冲击延续,通胀始终处于高位,美联储刺激政策逐渐退出,高企的价格势必也会对经济增长的量构成打压,美国出现滞胀的风险也在增加。但短期内,美国面临的还是典型的通胀,并非滞胀。

日本面临轻微的滞胀风险,但这种风险比欧洲小得多。截至3月份日本的PPI同比达到9.5%,但CPI同比只有1.2%,要远远低于欧洲和美国。日本的经济增长也比较弱,在经历了2020年的修复后,季调后GDP基本就横在低位,不再增长。

所以如果没有外部输入型的通胀,欧洲、日本大概率面临的是通缩风险,但供给紧张带来输入型的通胀压力后,欧洲陷入了典型的滞胀,日本“滞”的成分要大于“胀”。


3

货币政策:“滞”和“胀”管哪个?

在通胀和经济增长走势背离的情况下,各国央行到底是要控制通胀而收紧政策,还是刺激增长而维持宽松?这确实是个比较纠结的选择。

相比之下,美联储的决策还要更容易一些,因为当前美国经济增长还比较强劲,所以控制通胀就成为了其当前的首要目标。美联储已经开启了加息进程,联邦基金期货价格显示,市场预期美联储今年内总共要加息11次。我们认为,尽管后续美国经济实际量增长可能会有所放缓,但毕竟当前增速已经高于潜在增速,美联储大概率还是会更加鹰派的加息缩表,来控制通胀压力。

欧洲央行已经偏向于控制通胀、收紧货币政策。近期包括拉加德在内的欧央行官员频频发表鹰派言论,欧洲央行的资产购买计划大概率在7、8月份结束,今年内加息、减小负利率的程度也是大概率事件,所以欧洲短债利率已经开始上行,来反映加息的预期。

日本央行则明确表态,要继续宽松刺激经济。这主要还是因为日本经济偏弱,通胀虽然有所上行,但CPI还比较低,没有面临像欧洲央行那样的困难选择。所以从日本短债的表现来看,利率保持平稳,市场也没有对日本央行加息的预期。

美元已经突破101,大概率还会维持上行。美国经济增长偏强,货币政策收紧,名义和实际利率抬升,是美元指数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且汇率是个相对的概念,美元指数衡量了美国相比其它经济体基本面的相对强弱变化,当前欧洲陷入了滞胀,日本在滞胀边缘,其货币政策都掣肘较大,所以这种相对变化也有助于支撑美元。相比之下,由于日本央行一直比较“鸽派”,日本经济也偏弱,截至4月22日,日元从3月以来已经对美元贬值了10.6%,而在此期间欧元兑美元只贬值了2.9%,美元指数只升值了3.8%。

往前看,要看到汇率和通胀走势的变化,需要关注俄乌局势的发展,以及美国经济量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各国货币政策的边际变动。



------------------

相关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本轮疫情:影响多少投资?(海通宏观 李林芷、梁中华)

四大影响——再议中美利率的倒挂(海通宏观 应镓娴、梁中华)

中美利差倒挂:影响有多大?(海通宏观 梁中华)

面对高通胀:美联储能“软着陆”吗?(海通宏观 李俊、梁中华)

本轮疫情:影响多少生产?(海通宏观 李林芷、梁中华)

40年未见的美国高通胀:8次加息够不够?(海通宏观 梁中华)

疫情再起:消费影响有多大?(海通宏观 侯欢、梁中华)

大宗的涨价:关注两条主线(海通宏观 应镓娴、梁中华)

广义财政的力度:8.1%(海通宏观 侯欢、梁中华)

专项债:投什么?——“基建”稳增长系列四(海通宏观 李俊、梁中华)

SWIFT制裁:有哪些影响?(海通宏观 李俊、李林芷、梁中华)

房地产近况如何?(海通宏观 侯欢、梁中华)

俄乌冲突:影响哪些经济?(海通宏观 李林芷、李俊、梁中华)

国内美元资金池:规模有多大?——三议人民币汇率(海通宏观 应镓娴、梁中华)

各省基建投什么?——“基建”稳增长系列三(海通宏观 李林芷、梁中华)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官方订阅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